『一個有使命的公眾號』
致力於中醫尤其是中醫民間的成長和傳承
每天陪伴中醫人成長
第 1717 期
作者 / 嶽太繪 貴州省大方縣中醫醫院
編輯 / 段瑞 ⊙ 校對 / 張芊芊
本文內容摘自國家正規醫學圖書、雜誌、報刊等,文底有具體來源出處。文章標題為原標題、文中內容提取。無絲毫誇大、誘惑、違背客觀事實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無絲毫惡意煽動、混淆、誤導用戶等內容。一切均為原文展現,追求真實、可靠、權威。可根據來源出處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筆者自2017年11月參加第四批全國中醫(臨床、基礎)優秀人才研修項目以來,通過中醫經典的再研習,對《傷寒論》真武湯有了更深入的領悟,臨床運用真武湯加減治療屬脾腎陽虛、水溼內停的慢性腎功能衰竭、風溼性心瓣膜病變、2型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炎、周圍性面神經麻痺等多種疑難雜症,均取得顯著療效,既經濟又無副作用,在臨床中值得推廣。現將上述疑難雜症中的典型病例各舉一例如下,以饗同道。
1 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陳某,男,18歲,2017年12月1日初診。主訴:反覆全身浮腫3年,復發並加重10 d。現病史:3年前,患者受涼後出現全身浮腫,於上級醫院確診為「腎小球腎炎」,予住院治療,藥用「青黴素」「潘生丁」等,病情好轉出院。以後,每逢受涼則上症復發,繼予「潘生丁」服用,病情時輕時重。1年多前上症復發,於上級醫院確診為「慢性腎功能衰竭」,予住院治療,藥用「頭孢哌酮鈉」「百令膠囊」等,病情緩解出院。10 d前,上症復發並加重,無心慌、胸悶、胸痛、厭食油膩等,於某醫院予「腎衰寧膠囊」「尿毒清顆粒」等服用,病情未見明顯好轉,遂就診於我院。刻下症:全身浮腫,腰以下甚,頭暈目眩,食入即吐,呃逆頻作,四肢沉重,畏寒肢冷,筋肉瞤動,站立不穩,小便不利,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查體:心律齊,心音有力,雙腎區叩痛,全身凹陷性水腫。尿常規結果回示:黃清,尿蛋白++/HP。腎功能結果回示:尿素(UREA)17.1 mmol/L,血肌酐(CRE)349 μmol/L,血尿酸(UA)530 μmol/L。西醫診斷:慢性腎功能衰竭。中醫診斷:水腫脾腎陽虛型。中醫治以溫陽利水為法,方宗真武湯加味:茯苓25 g、白芍15 g、生薑15 g、附子先煎10 g、白朮30 g、黃芪30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煎服法:先將附子加溫開水500 mL浸泡30 min,文火久煎1 h後,加入諸藥,再加溫開水500 mL浸泡30 min,文火久煎30 min,取汁300 mL,分早、中、晚飯前溫服。於2017年12月8日二診,嘔吐胃內容物少許,餘症緩解,予前方加吳茱萸6 g溫胃止嘔,再服7劑。於2017年12月15日三診,已無嘔吐症狀,餘症明顯好轉,效不更方,繼服前方7劑。於2017年12月22日四診,諸症已無。查體:心律齊,心音有力,雙腎區無叩痛,全身無水腫。複查尿常規結果回示:黃清,尿蛋白-/HP;腎功能結果回示:無異常。中病即止。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中醫辨證:西醫「慢性腎功能衰竭」屬中醫「關格」之範疇,該患者病位在脾、腎。因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腎,脾陽虛則水溼失於運化,腎陽虛乃水不化氣,故水溼內停。水溼泛溢於四肢,乃全身浮腫、腰以下甚、四肢沉重;上逆於胃,則食入即吐、呃逆頻作;水氣凌心,故心悸;(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水溼中阻,清陽不升,乃頭暈目眩;陽氣失溫煦,加之水漬筋肉,則筋肉瞤動、站立不穩;腎司二便,腎中陽氣虛衰,腎失所主,故小便不利;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為脾腎陽虛之徵。其證因於脾腎陽虛、水溼內停,故方以真武湯加味。因水寒犯胃而食入即吐、呃逆頻作,則加重生薑用量以增強溫中散寒、和胃降逆之力,可加吳茱萸、半夏以溫胃止嘔;脾虛溼阻而全身浮腫甚,加黃芪健脾補氣、利尿消腫。全方共奏溫陽利水、佐以溫胃止嘔之功。
2 風溼性心瓣膜病變患者張某,女,65歲,於2018年1月13日初診。主訴:反覆心慌、雙下肢浮腫2年,復發並加重1周。現病史:2年前,患者勞累後出現心慌、雙下肢浮腫,於上級醫院確診為「風溼性心瓣膜病變、左心擴大、二尖瓣關閉不全、心功能三級」,予住院治療,藥用「青黴素」「呋塞米」等,病情好轉出院。以後,勞累後則上症復發,曾於多家醫院住院治療,藥用「頭孢唑林鈉」「地高辛」「呋塞米」等,病情緩解出院。1周前,上症復發並加重,無言語不利、胸悶、胸痛、昏迷、肢體功能障礙等,於某醫院住院治療,藥用「頭孢哌酮鈉」「酒石酸美託洛爾」「呋塞米」「螺內酯」等,病情未見好轉,遂就治於我院。刻下症:心慌,雙下肢浮腫,頭暈目眩,時有咳喘,偶有嘔逆,全腹隱痛,四肢疼痛,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底脈絡迂曲,舌苔白滑,脈沉細。查體:心律齊,心音低鈍,二尖瓣聽診區可聞及4/6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向左腋下傳導,雙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腫。心電圖結果回示:竇性心律,T波低平,V3、V4、V5導聯ST段中度下移。心臟彩色B超提示:左室增大,二尖瓣中度關閉不全,左室舒張功能明顯降低。(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西醫診斷:風溼性心瓣膜病變、左心擴大、二尖瓣關閉不全、心功能四級。中醫診斷:心悸脾腎陽虛兼瘀型。中醫治以溫陽利水、佐以活血為法,方宗真武湯加味:茯苓20 g、白芍10 g、生薑10 g、附子先煎10 g、白朮30 g、三七粉衝服6 g、肉桂後下10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煎服法:先將附子加溫開水500 mL浸泡30 min後,文火久煎1 h,加入諸藥,再加溫開水500 mL浸泡30 min後,文火久煎25 min,加入肉桂後再用文火煎5 min,取汁300 mL,加入三七粉,分早、中、晚飯前溫服。於2018年1月20日二診,諸症緩解,予前方加黨參30 g溫補脾陽,再進7劑。於2018年1月27日三診,諸症明顯好轉,繼服前方7劑。於2018年2月3日四診,諸症消退。查體:心律齊,心音有力,二尖瓣聽診區可聞及4/6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雙下肢無水腫。複查心電圖結果回示:竇性心律,非特異性T波。心臟彩色B超提示:左室增大,二尖瓣中度關閉不全,左室舒張功能稍低。隨訪,未見復發。
中醫辨證:西醫「風溼性心瓣膜病變」屬中醫「心悸」之範疇,該患者病位在心、脾、腎。脾陽虛則水溼失於運化,腎陽虛則水不化氣,故水溼內停。腎司二便,腎中陽氣虛衰,腎失所主,則小便不利;水溼泛溢於四肢,故沉重疼痛,或肢體浮腫;水溼流於腸間,乃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則或咳或嘔;水氣凌心,故心慌;水溼中阻,清陽不升,乃頭暈目眩;陽氣失溫煦,加之水漬筋肉,則筋肉瞤動、站立不穩;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底脈絡迂曲、舌苔白滑、脈沉為脾腎陽虛兼瘀之象。方以真武湯加味。因腎陽虛衰、水飲凌心而心慌甚,故加肉桂溫通心脈;因脾虛溼阻而全腹隱痛,故加黨參溫補脾陽而祛寒溼;因久病挾瘀,則加三七粉以活血祛瘀。全方共奏溫陽利水、佐以活血之功。
3 2型糖尿病中醫辨證:西醫「2型糖尿病」屬中醫「消渴」之範疇,該患者病位在脾、腎。脾陽虛則水溼失於運化,腎陽虛乃水不化氣,故水溼內停。腎司二便,腎中陽氣虛衰,腎失所主,則多尿;水溼流於腸間,乃全腹隱痛;水溼中阻,清陽不升,乃頭暈目眩;陽氣失溫煦,加之水漬筋肉,故筋肉瞤動、四肢疼痛;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根部少苔、脈沉細為脾腎陽虛兼陰虛之徵。故方以真武湯加味。因兼陰虛之象,則加天花粉養陰生津,加熟地黃養陰填髓。全方共奏溫補脾腎、佐以養陰填髓之功。
4 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李某,女,69歲,於2018年4月17日初診。主訴:乏力10個月。現病史:10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乏力,無發熱、頭昏、頭痛、咳嗽、厭食油膩等,於上級醫院確診為「甲狀腺功能低下」,予「優甲樂片」服用,自覺無效,遂就治於我院。刻下症:神疲乏力,心慌,頭暈目眩,筋肉瞤動,全身浮腫,腰以下甚,四肢沉重,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查體:心律齊,心音有力,全身非凹陷性水腫。(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西醫診斷:甲狀腺功能低下。中醫診斷:虛勞脾腎陽虛型。中醫治以溫補脾腎為法,方宗真武湯加味:茯苓25 g、白芍15 g、生薑10 g、附子先煎10 g、白朮25 g、黨參30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煎服法同第一個病例。於2018年4月24日二診,諸症緩解,繼進前方7劑。於2018年5月1日三診,諸症明顯好轉,繼服前方7劑。於2018年5月8日四診,諸症消失。查體:心律齊,心音有力,全身無水腫。複查甲功五項結果回示:無異常。隨訪至今,未復發。
5 慢性支氣管炎
中醫辨證:西醫「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屬中醫「咳嗽」之範疇,《黃帝內經》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該患者病位在脾、腎、肺、心。脾陽虛則水溼失於運化,腎陽虛乃水不化氣,故水溼內停。水溼上逆於肺,肺失宣肅,則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氣喘;水氣凌心,故心悸;水溼中阻,清陽不升,乃頭暈目眩;陽氣失溫煦,加之水漬筋肉,則四肢疼痛,畏寒肢冷;腎司二便,腎中陽氣虛衰,腎失所主,致小便不利;舌質淡胖、舌苔白滑、脈沉為脾腎陽虛之象。故方以真武湯加味。因水寒射肺而咳,故可加細辛、乾薑溫肺化飲,可加五味子斂肺止咳。全方共奏溫補脾腎、佐以斂肺止咳之功。
6 慢性腸炎患者楊某,男,34歲,於2019年7月15日初診。主訴:反覆瀉下綠色稀便2年,復發並加重4 d。現病史:2年前,患者因過食辛辣食物出現瀉下綠色稀便,日行4~5次,每日總量約500 g,於上級醫院住院治療,藥用「氨苄青黴素」「清開靈」等,病情緩解出院。此後,每因過食辛辣食物則上症復發,多次於某醫院住院治療,藥用「頭孢唑林鈉」「雙黃連」等,病情好轉出院。4 d前,上症復發並加重,日行5~6次,每日總量約600 g,無發熱、黃疸、厭食油膩、便血等,於私人診所輸液治療,藥用「頭孢哌酮鈉」「氯化鉀」等,病情未見減輕,遂就治於我院。刻下症:瀉下綠色稀便,日行5~6次,每日總量約600 g,偶有呃逆,全腹隱痛,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查體:腹部平軟,質中,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腸鳴8次/min。(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血常規結果回示:無明顯異常。大便常規結果回示:綠色稀便,白細胞+/HP。西醫診斷:慢性腸炎。中醫診斷:洩瀉脾腎陽虛型。中醫治以溫補脾腎、利小便為法,方宗真武湯加減:茯苓25 g、生薑10 g、附子先煎10 g、白朮30 g、乾薑10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煎服法同第一個病例。於2019年7月22日二診,諸症明顯好轉,繼進前方7劑。於2019年7月29日三診,諸症消失。查體:腹部平軟,質中,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腸鳴4次/min。複查大便常規結果回示:黃色軟便,白細胞-/HP。中病即止。隨訪至今,未復發。
中醫辨證:西醫「慢性腸炎」屬中醫「洩瀉」之範疇,該患者病位在脾、腎、腸道。脾陽虛則水溼失於運化,腎陽虛乃水不化氣,故水溼內停。脾主運化,腎司二便,脾腎陽虛,脾失所主,腎失所司,則瀉下綠色稀便、小便不利;水溼流於腸道,乃全腹隱痛;上逆於胃,乃偶有呃逆;陽氣失溫煦,則畏寒肢冷;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為脾腎陽虛之象。故方以真武湯加減。因陰盛陽衰而下利,故去陰柔之芍藥,加乾薑以溫裡散寒。全方共奏溫脾腎以助陽氣、利小便而祛水邪之功。
7 周圍性面神經麻痺結果回示:未見異常。西醫診斷:周圍性面神經麻痺。中醫診斷:口僻脾腎陽虛型。中醫治以溫補脾腎、佐以搜風通絡為法,方宗真武湯加味:中醫辨證:西醫「面神經麻痺」屬中醫「口僻」之範疇,該患者病位在脾、腎、面部。脾陽虛則水溼失於運化,腎陽虛乃水不化氣,故水溼內停。水溼中阻,清陽不升,乃左側口角向右歪斜、左眼閉合不全、頭暈目眩;陽氣失溫煦,加之水漬筋肉,則筋肉瞤動;腎司二便,腎中陽氣虛衰,腎失所主,故小便不利;舌質淡胖、舌苔白滑、脈沉為脾腎陽虛之徵。故方以真武湯加味。因久病入絡,故可加蟲類藥如蜈蚣、全蠍、僵蠶等以搜風通絡。全方共奏溫補脾腎、佐以搜風通絡之功。
8 體會真武湯出自《傷寒論》,為祛溼劑 中溫化寒溼劑,功效為溫補脾腎、利小便,主治陽虛水泛證。此方以附子為君藥,附子辛甘、性熱,用之溫腎助陽以化氣行水、暖脾土以溫運水溼。臣以茯苓利水滲溼,使水邪從小便去;以白朮健脾燥溼。佐以生薑溫中散寒、和胃降逆,既助附子溫陽散寒,又協同茯苓、白朮宣散水溼;白芍亦為佐藥,其意有四:一是利小便以行水氣,二是柔肝緩急以改善腹痛,三是斂陰舒筋以緩解筋肉瞤動,四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以利於久服緩治。全方共奏溫脾腎以助陽氣、利小便而祛水邪之功。(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臨床運用化裁:因水寒犯胃而食入即吐、呃逆頻作者,則加重生薑用量以增強溫中散寒、和胃降逆之力,可加吳茱萸、半夏以溫胃止嘔;脾虛溼阻而全身浮腫甚者,加黃芪健脾補氣、利尿消腫;脾虛溼阻而全腹隱痛者,加黨參溫補脾陽而祛寒溼;久病挾瘀者,加三七粉以活血祛瘀;水寒射肺而咳者,可加細辛、乾薑溫肺化飲,加五味子斂肺止咳;陰盛陽衰而下利者,去陰柔之芍藥,加乾薑以溫裡散寒;兼陰虛者,加天花粉養陰生津,加熟地黃養陰填髓;若因久病入絡者,可加蟲類藥如蜈蚣、全蠍、僵蠶等以搜風通絡。
提示:轉載請註明來源 「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
I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摘自《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誌》2020年第6期第72-76頁。○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繫,立即刪除。I 投稿郵箱:445288908@qq.com
I 注意警示:本平臺所發的全部文章僅為普及中醫知識,僅供專業中醫人士思路參考學習,不作為處方,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本平臺所發的全部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推薦閱讀
更多精彩優秀內容請關注在歷史文章裡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