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肆虐,又快到了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峰期,發熱是兒童最常見的生病表現。寶寶一發熱家長就很焦慮, 「發熱恐懼症」幾乎每個家長都存在。
但在著急寶寶發熱的同時,家長需要更新對發熱的認識,摒棄某些發熱的謬論,做到心中有數。
首先了解一下,體溫為什麼會升高。
人體腦部下丘腦的地方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正常人體的體溫是受體溫調節中樞所調控,並通過神經、體液因素使產熱、散熱過程呈動態平衡,而讓體溫保持在相對恆定的範圍內,體溫維持在36~37℃左右。
大多數人的體溫在一天中都會有所變化:早上低一些,晚上高一些;飲食、運動、情緒等因素也會使體溫波動。一般這個波動範圍在1℃內,都還算正常。
當感染等疾病或其他原因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而使體溫上升,就出現發熱。所以發熱本身不是疾病,而且疾病的表現形式。
發燒是人體防禦感染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會導致人體生病的細菌和病毒在37°C左右會大量繁殖。當病菌入侵人體後,大腦命令人體的溫度升高,從而引導白細胞攻擊並摧毀體內的病毒和細菌,抵抗病菌。從這方面說發燒也是一件好事。
測量溫度最合適工具是腋下電子溫度計、耳溫計
量體溫的方法包括肛溫、口溫、腋溫、耳溫、額溫等。
《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的急性發熱診斷處理指南(標準版)》建議新生兒測體溫應採用腋下電子體溫計測體溫,1個月至5 歲兒童可採用腋下電子測溫計或耳溫計。
美國兒科學會學術新聞網站指出,耳溫計不應該給 2 歲以下孩子使用。美國兒科學會科普網站,給出的是 6 個月以下嬰兒不能使用耳溫計。
雖然不同機構給出的數據不同,推薦年齡有較大差別,但基於的原理是一致的,就是較小兒童耳道狹窄,不適合用耳溫計。綜合來看,小嬰兒不建議用耳溫計。
不建議採用額溫(測量皮膚表面,準確度較差)、口溫和肛溫(操作有風險,及衛生問題)。
根據嬰幼兒的特點,兼顧快速、準確、安全等因素,在家庭中最為簡易的方式還是建議使用腋下電子體溫計和耳溫計。
發熱標準及分度:
使用可靠的數字溫度計確認發燒。當孩子的體溫達到或高於下面水平時,就是發熱。
從我國習慣、安全及衛生來看,家庭測量是以腋下溫度為準。一般規定發熱超過37.2 ℃以上就算發熱。
發熱分度:按體溫狀況(腋窩溫度),發熱分為
下列發熱需要就醫:
★3個月以下寶寶體溫38℃,3~6個月寶寶體溫在39℃都需要及時就醫。
不是因為發燒會傷害小嬰兒,而是發熱可能是由非常嚴重的疾病(比如腦膜炎、肺炎等)導致的,需要及時診斷確保正確接受治療。
★流感流行季節,6個月以上寶寶發熱超過39℃以上,同時出現有以下兩種或多種症狀:
咳嗽,喉嚨痛,流鼻涕或鼻塞,身體疼痛,頭痛,畏寒,疲倦和腹瀉。
症狀進展迅速,要考慮流感可能。流感需要儘早服用奧司他韋以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
★心動過速:
<12個月,心率大於每分鐘 160次;
12–24個月,心率大於每分鐘150次;
2-5歲,心率大於每分鐘140次。
★呼吸增快:
0-5個月,呼吸頻率每分鐘大於60次;
6-12個月,呼吸頻率大於每分鐘50次;
大於12個月,呼吸速度大於每分鐘40次。
★出現三凹徵:吸氣時胸骨上窩、鎖骨上窩、肋間隙出現明顯凹陷
★口唇皮膚發青。
★脫水錶現:口唇黏膜乾燥;眼窩及前囟凹陷;哭時淚水;6~8小時無尿。
★驚厥。
★精神差,精神萎靡、不吃不哭不動。
★伴有其他明顯症狀,如劇烈咳嗽、頻繁吐瀉、全身皮疹等。
★連續發熱三天以上不見好轉。
發熱時家庭護理要點:
★多喝水;為孩子提供定期的液體(水,稀釋果汁等)。母乳餵養的嬰兒最合適的液體是母乳。
★冷飲:大孩子在發熱時可以吃些冰棒和酸奶,以幫助身體從內而外冷卻並保持水分。
★脫掉過多的衣物,衣服要穿寬鬆透氣的。
★保持房間涼爽,這可以幫助散熱。
物理降溫
多用於低溫(體溫不超過38.5℃)或高熱服藥後體溫下降不理想情況。
物理降溫只是讓寶寶舒服一些,所以如果寶寶不耐受物理降溫措施,沒有必要非給寶寶做物理降溫。
除了上述家庭護理的要點外,還包括下列方法:
★溫水拭浴或洗熱水澡:用溫水毛巾搓揉皮膚皺褶處(血管豐富,尤其重點擦拭腋下、肘部、腋窩、腹股溝等血管豐富的部位),
★洗熱水澡,水溫應該使您的手臂感到溫熱,但不燙,洗完澡後立即將寶寶擦乾,並穿著輕便的衣服。避免使用冷水浴,這可能會導致寶寶發抖,反而使溫度升得更高。
★冰袋冷敷: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狀態包上毛巾給寶寶冷敷(或涼毛巾)頭部;
★退熱貼:退熱貼面積小,退熱效果差。只適用於小嬰兒。因寶寶小,不易轉動身體,冰枕易造成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低,可考慮退熱貼。
要避免下列關於發熱的謬論
「發熱會燒壞腦子」——這是謬論。
研究證明,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調高體溫是身體抵抗病菌的一種方式。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我們對於疾病的抵抗力。
當體溫高於42℃時,高溫才會對大腦造成傷害。這種情況只出現在極端病例中,比如在熱天把孩子關在封閉的車裡,或嚴重的中暑。感染引起的未經治療的發燒很少會超過41℃。
當發燒本身是由於中樞系統的疾病導致的,比如腦膜炎、腦炎,才可能使腦實質本身受到破壞,可能會造成智力障礙等後遺症。
發燒引起高熱驚厥的機率只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多見於幼兒期。高熱驚厥多在5分鐘內停止,它不會造成任何永久性傷害。但是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及治療,排除中樞系統感染導致的驚厥。
發燒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 ,是疾病的一個症狀。在發熱期間,是不用擔心寶寶會燒壞腦或者落下什麼後遺症。
「發熱越高說明寶寶病情越重「——這是謬論。
還需要提醒家長注意的是,測量體溫只是幫助了解寶寶疾病的情況,發燒的程度並不代表寶寶病情有多嚴重。患有輕度感染的兒童可能發高燒,而患有嚴重感染的兒童可能根本沒有發燒。
當寶寶發燒時,爸爸媽媽不能只是盯著體溫數字,還應該多點關注寶寶的行為及表現。如果寶寶的精神狀態還好,就不必太過於擔心;如果精神狀態較差,則需要及時就診。
發熱就要捂著,捂出汗就好啦。——這是謬論。
寶寶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且排汗散熱功能弱,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如捂得太多或外界高溫,不利用體溫下降。
小嬰兒兒捂得太多,可以出現「捂熱綜合症」。嬰兒身體高熱、大汗淋漓,嚴重者會造成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甚至循環衰竭。所以一旦發熱,儘量晾開衣物(在沒有對流風的情況下)。
有的寶寶在發熱前有手腳冰冷、發抖,這是寒戰,表明在半小時內體溫會升到39℃以上。在寒戰期,適當保暖,比如喝溫開水、泡熱水腳、適當增加衣被讓孩子感覺舒適。等寒戰停止,也就是體溫到達頂峰的時候,再及時打開包被全身散熱。
酒精擦浴降溫效果最好——這是謬論
目前已經擯棄酒精擦浴,它只是讓皮下血管收縮,摸起來好像退燒了,事實上不但無法達到退燒的目的,還會造成體內溫度的增加及酒精中毒的危險。
當我們的身體試圖抵抗感染時,就容易出現發熱,兒童通常比成人更容易發燒。如果您的孩子發燒時仍玩耍的很好,無需採取任何措施降低其體溫。當然,發熱使寶寶不舒服的時候,您需要採取一些措施降溫。
本文首發於育果網
於2020.08重新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