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力並不是天生決定的,或者是不完全是天生決定的。先天因素只是決定了孩子智商的上限和下限,而後天的環境則決定了孩子的潛能激發多少。
所以說,後天環境的培養很重要。而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6歲前,因為孩子大腦發育在6歲前基本上可以完成85%左右。
老話中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孩子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是什麼樣的,才6歲前就可以看出來,有苗頭了。
其實,學習好的孩子,身上都有一個共同性,可能是一些思維方式,可能是一些行為習慣,這些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其實就是組成孩子智力的一部分。
那麼家長就可以觀察一下,孩子在6歲前有沒有這3個突出優勢,如果有的話,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是可以隱藏的學霸,如果沒有的話,那麼現在培養還來得及。
現在很多學校在幼升小的時期都會有一個開始,那麼這個考試中的內容,其實很多的正是一些思維題。
對於思維能力的重視,我國是近幾年來才重視,其實在國外,早就對思維能力很重視了,美國國家天才兒童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的官網上有關於天才孩子特徵的詳細描述:
很明顯的一點就是突出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擅長抽象邏輯思維。所以說,孩子的思維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是不是一個「隱藏的學霸」。
主持人汪涵也曾經說,自己也會帶著兒子去上邏輯思維課。在《媽媽是超人》中,黃聖依在帶著兒子思考的時候,就會用上思維導圖,那麼黃聖依的兒子安迪在幼升小的考試中,在回答老師的題目的時候也是非常流暢。
而根據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發布的研究結論,2-8歲這個年齡段正是引導和訓練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期。
所以說,各位家長如果想要孩子成為一個小學霸,那麼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平時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帶著孩子玩一些可以培養思維的小遊戲,反正都是玩遊戲,正好就可以做到寓教於樂。
家長只要觀察過身邊學習好的孩子,無論是發憤圖強類型的,還是該玩就玩類型的,其實完全可以發現,他們學習的狀態是很專注的。
他們在單位時間內比別的孩子更專注力,把自己完全投入進去,優勢發揮到極致,學習到的知識更多,自然也就會比別的孩子更聰明。
而專注這個事情,看似很簡單,其實也是需要長時間環境的培養才能做到的。專注是一個和主觀的一件事事情,不是家長要求孩子專注10分鐘,孩子就可以專注10分鐘。
所以在專注力這件事情,孩子在6歲前就得到了培養,那麼孩子以後的學習歷程其實也就得到了一項隱形的但是非常重要的幫助。
那麼電子產品家長就一定要嚴格控制孩子,最好是不接觸,如果非要接觸,那麼最多一天1個小時。
因為電子產品的吸引力是很大的,畫面豐富,色彩鮮豔,不需要自己主動思考,就可以看到很多新鮮畫面。那麼孩子習慣這樣的思維模式之後,現實生活中是很少又可以比電子產品當中的畫面更豐富的東西,所以孩子就會留戀於電子產品,很難去主動思考專注在一件事情當中。
孩子的專注力就被電子產品破壞掉了。
數學在孩子的學習生涯中有多重要,相信不用過多強調,家長也都知道。而孩子能夠有持續性的數學好成績,那麼孩子從小有沒有數感很重要。
很多孩子家長沒有鍛鍊孩子的數感,反而是不斷的讓孩子刷題,背湊10法兒歌、九九乘法口訣表,這樣孩子在上一二年級的時候數學成績確實還不錯,但是到了三年級之後,數學不再是以簡單的計算為主了,而是需要更多的數感、邏輯思維,那麼孩子從小這些都沒有得到培養,自然成績就一落千丈了。
孩子的數感包括這幾個方面:
而培養孩子的數感主要就看家長,不是帶著孩子認識重抽象的阿拉伯數字1 ,而是讓孩子知道「1」可以代表「一個蘋果」,「1個玩具」、「1碗飯」,也不是讓孩子只是知道1+1=2,而是知道「一個玩具熊」加上「一個玩具熊」是兩個玩具熊。
讓孩子在生活中知道大和小,多和少,遠和近,高和矮,前和後這些數學概念。也就是說,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融合在生活中,讓孩子真實的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這才能為孩子以後學習好數學打好結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