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學回歸內涵:跟上產業發展是「王道」

2021-03-03 青魯班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就高職院校教學現狀展開調查,試圖找到高職教育回歸的難點。調查結果顯示,1509位受訪教師中,62.62%的人認為高職教育的根本難點在於「職業教育跟不上產業發展」;48.58%認為實訓條件不夠;43.47%認為教師的實踐能力弱。

在本科呼籲「教育回歸」的氛圍下,職業教育人也在探討高職教育回歸的內涵。

近期,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就高職院校教學現狀展開調查,試圖找到高職教育回歸的難點。調查結果顯示,1509位受訪教師中,62.62%的人認為高職教育的根本難點在於「職業教育跟不上產業發展」;48.58%認為實訓條件不夠;43.47%認為教師的實踐能力弱。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張宏彬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讓職業教育跟上產業發展,應該作為高職教學回歸的內涵。教學質量的提高,應與適應社會、產業和學生的發展息息相關。

「當下中國產業轉型升級、技術迭代速度加快,高職院校師資的專業知識、教學條件尤其是實踐教學條件跟不上產業的發展是不爭的事實。」張宏彬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他舉例說,比如建築工程技術專業,產業已採用BIM技術並快速向裝配式建築發展,但是現在的課堂上還是講授傳統的砌築工程技術;再如新建的汽車製造企業生產線上很多崗位大量使用機器人,但是現在的課堂上還是講傳統的汽車生產工藝和技術。

「這些現象造成的後果是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企業錄用新員工還需有3個月到半年不等的培訓才能上崗,同時學生初入職時感到自己所學知識過時也會引發對學校的不滿意。」 張宏彬對於教學滯後於產業非常痛心。

內蒙古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孟長生教授認為,當前高職教學質量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本身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與當前高職專業與市場的對接、課程功能的完善、培養模式的建構、教師隊伍的鍛造、管理機制的適應有關。需要通過深化高職教育改革加以解決。」孟長生說。

在孟長生看來,高職教育跟不上產業發展需求,是我國高職教育的一個痛點,「這與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與普通教育過於親密有關。」

近年來,從國家層面到一線教師,產教融合的呼籲聲越來越大。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部署;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張宏彬認同20年前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影響頗深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提出的理念:「用明天的技術,培養今天的人才,為未來服務。」

孟長生則講到,高職教育應該是直接滿足社會各方面人才需求的教育,「理想的高職教育是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的前鋒,它善於因社會需要而產生,也善於因社會發展而發展,真正與社會發展進步共舞。」

這兩位教授的想法不缺乏支持者。調查報告顯示,71.04%的受訪教師認為高職教學的組織方式應該是「教學工廠」模式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49.17%認為高職院校教師最應該具備的素質是企業實踐經驗。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已經通過升級專業、校企合作等方式,進行產教融合的探索。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副院長黎修良介紹,該學院近年已撤銷了8個與汽車產業無關的專業,增設10個緊密對接汽車產業的新專業。學校與特斯拉、寶馬、北汽、比亞迪等知名汽車企業深度合作,建成多個汽車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生產性實訓基地教學工場,還與企業共同開發專業教學標準、技能考核標準、企業員工培訓標準等。

此外,學校也在嘗試通過信息技術促進產教融合。黎修良舉例說,為了適應產業需求,一些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了深度合作,通過建設在線智能教室、智能實驗室、虛擬工廠等智能學習空間,提升學生信息素養、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適應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

然而,促進產教融合是一項大工程,需要全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改革的過程臨著諸多挑戰。孟長生表示,首先要有人為高職教育埋單,如專業設置、教師培養、課程建設、持續跟進的投入要有經費制度保障。

張宏彬則建議,就國家層面而言,要設立教育型企業,因為在校內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成本太高;在地方政府層面而言,要加快建設區域公共實訓基地,實現專業實踐教學設施的共建共享,提高利用率。

「學校管理者必須具有與社會勞動力市場對接用人、培養人的意識和能力。職業院校辦學是一個職業性辦學、地區性發展、個性化服務的教育,難以照搬照抄某些成功的典型。」 因此孟長生認為:「職業教育雖不追求學術性,但創新、創造是必須的,職業教育創新創造永遠在路上。」

(註: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王應海、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張宏彬、內蒙古興安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孟長生對問卷設計亦有貢獻)

作者: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魏其濛 記者 張 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2018年10月16日10 版)

編輯:梁國勝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相關焦點

  • 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
    一、服務化: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旨趣服務化作為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現代化理念,越來越成為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旨趣。服務化的理念及內涵將隨著普及化進程的推進及高職教育的發展而逐步豐富。其一,從政治論的角度看,堅持黨的領導,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和國家競爭力提升提供支撐和服務。
  • 高職產業學院協同創新機制內涵與建設路徑探析
    在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進入不斷深化的階段,高職院校如何積極與行業領先企業合作共建產業學院,積極推進協同創新,實現互惠共贏、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下高職教育發展的重點與難點。本文基於對目前高職產業學院現行問題的剖析,以協同創新視角提出了產業學院組織效能提升的關鍵要素,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產業學院實現協同創新的建設路徑,為進一步推動高職教育產教融合,提升產業學院運行效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定位與內涵發展研究
    01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價值與意義 (一)專業群建設是順應產業變革、社會發展 的新產物在信息社會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日新月異的當下,知識更新速度加快,技術成果層出不窮,產 業發展轉型升級,新職業、新工種、新崗位、新技 術、新規則、新產品不斷問世。
  • 高職高專教學新模式「教學做」的內涵是什麼?
    作為當今高職院校的教師,對「教學做」一體化這一新的高職教學模式的內涵、核心及其實現措施等方面進行深入理解,有助於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樹立全新的高職教育觀。在課程體系的構建、課程內容的設計、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考核方案的設計及課程教學的組織實施等方面改革中真正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最終使教師的教學適應新高職的人才培養模式。
  • 「新工科」: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命題
    在此號召下,各類高校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開展新工科建設,從新技術專業設置、專業結構與內涵的重新界定,到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審視、深度產教融合、教學內容革新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新工科」教育在本科、研究生層次的改革如火如荼。然而,這邊,作為培養工程、科技領域專科層次人才的高職院校,不論在理論探討還是實踐推進中,幾無身影。
  • 提高質量,高職教育發展的主旋律
    作為國民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以培養大國工匠、傳承技術技能為己任,以服務發展、促進就業創業為面向,積極在新技術革命背景下轉變發展方式。在體量穩定增長的基礎上,高職教育向內深挖內涵發展新潛力、向外拓展融合發展新維度,以高效的服務供給彰顯「支撐發展」價值,以實效的創新舉措詮釋類型教育特點。
  • 專業群建設與高職教師的成長與發展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對師資隊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在各高職院校由規模擴張向內涵建設發展過程中,人才培養標準逐漸明確,組織結構不斷調整,教育形式不斷完善,教育技術不斷發展,教育特色不斷創新,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也隨之不斷的充實和更新。
  • 「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邏輯及推進策略
    為深入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化職業教育內涵建設,引領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2019 年教育部、財政部印發了《關於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 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支撐國家重點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發展,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 "內涵建設"成高職院校口號 要辦真正特色職教
    其實,剝去「內涵建設」的外衣,它並無新鮮的內容,因為在每個學校發展的過程中,這些方方面面的工作都需要不斷地建設和完善,而「提升質量」也應當是教育發展永恆的追求,再者,將外延式與內涵式發展兩者完全割裂開來也不可能,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沒有無數量的質量,也沒有無質量的數量。教育部職成司高職高專處處長範唯曾撰文說,專業建設無疑是高職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高職學校建設和發展的立足點。
  • 湖北特色高職院校:高職榜樣 邁向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如何促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如何實現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特色發展、內涵發展、轉型發展,是廣大高職院校的新任務、新課題。湖北是科教大省,全省高質量發展要堅定不移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教育要先行,教育要提供創新支撐。湖北高職院校眾多,有一大批辦學發展很快、特色鮮明的院校。
  • 培育「工匠精神」推動高職教育發展
    人才因素是產業價值鏈上的高附加值環節,也是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需要高素質專業人才,實現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建設製造強國需要龐大的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 要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 馬君 | 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思考
    (一)民族地區專業結構應與當地產業結構「同頻共振」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特色專業建設的目標定位是緊密依託民族地區優勢和對接地方產業需求。政府要發揮統籌引導的作用,結合當地經濟和產業結構特點,引導和調整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的專業布局、結構和規模,逐步使服務三大產業的專業結構、在校生比例結構和優勢專業的結構與民族地區產業的發展需求相匹配、相協調。
  • 開放性教學,高職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
    因此,開放性教學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由之路,正在逐漸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大鮮明特點及發展趨勢。其次,推進開放性教學是地區經濟產業向高級階段發展的必然要求。職業教育是一種與產業需求關係最為密切的教育形態,它離產業最近,對產業形態的發展變化最為敏感,順應產業需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並帶動勞動力資源素質總體水平的提高,才能夠助推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 普及化階段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從內部視野來看,高質量發展以質量治理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為主旨;從外部視野來看,高質量發展以打造鮮明類型特色、貢獻中國職教方案為目標。在新的發展背景下,我國高職教育應當依據普及化時代的需求以及中國國情,遵循共生邏輯和共榮邏輯的深刻內涵,探尋內外部視野兼顧的高質量發展實踐路徑。
  • 使用「網際網路+」,土建類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研究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一代技術革命正深刻影響著課堂教學,傳統的課堂教學正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而土建類高職院校也不例外。「網際網路+」應用於高職教育,形成「網際網路+高職教育」。
  • 廣東職業教育駛入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快車道
    目前,我省職業教育駛入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快車道,進一步擴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我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過去兩年,我省新增「廣東特支計劃」教學名師(職業教育)10人、高職院校珠江學者17人,共有8所高職院校入選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設立職業教育「雙師型」省級名教師、名校長、培訓專家工作室30個,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
  • 搶抓機遇 提升內涵 安徽審計職業學院全面推進學院高質量發展
    搶抓機遇 提升內涵 安徽審計職業學院全面推進學院高質量發展為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搶抓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契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安徽審計職業學院以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建設為抓手,與安徽財經大學聯合開展專升本學生培養工作,全面推進學院高質量發展。
  •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歷史邏輯、現實困境與策略選擇
    專業群是高職院校專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考察高職院校專業發展的歷史過程,可以歸納為獨立探索、規模發展、內涵建設等階段。但隨著高職院校對專業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入和實踐經驗的積累,高職院校開始了獨立探索專業發展的道路,認識到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院校在專業建設相同之處的同時,其內涵更強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習實訓、「雙師型」教師、「雙證書」等。
  • 教師教學發展指數排行榜,本科院校川大11名,高職院校深職院第1
    全國普通高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2020版)已公布,分數多個版本,那對於我們高考生來講,關注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排行榜即可,從排行榜中可以看到,本科院校中,清華大學第1,北大第2,浙大第3;吉大第10,川大第11;高職院校中,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第
  • 時評:擴招兩百萬是高職發展大禮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明兩年高職擴招200萬的任務。這是國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舉措,同時也是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促進高職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安排。既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責任,也是一份金燦燦的發展禮包。迎接新挑戰、抓住新機遇是高職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擴招使高職招生無數量之憂卻有質量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