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疫情的黑天鵝變為常態,想要尋求生存或在同類競爭中脫穎而出,或許教培人們應提前適應並了解教培「新常態」的5大特徵和3大趨勢。
後疫情期,複課後的機構們有些憂心忡忡: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培「新常態」的5大特徵和3大趨勢。
1、招不滿的暑期班
「腳併攏,1,2,向前跳!」在灑滿陽光的體操房中,一排小學員穿著體操服,正認真聽著教練的指令。自從體操被列為上海市體育中考科目以來,每年的體操暑期班,都班班爆滿。
某體操培訓機構課程現場圖
「一天下來每個小朋友都開開心心的,到了下課也不走」。按照往年情況,報名參加2周暑期班的學員,大多是新學期招新的主力,但是這樣快樂的景象,今年恐怕難以複製。
「暑期班的時間改了很多次,但還是招不滿」。雖然申城早在6月就全面複課,但是暑期班並沒有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而樂觀起來,今年的秋招也成了難題。
「雖然上海這邊影響不大,但是不少家長還是有顧慮,擔心衛生問題,再加上有些憋久了,想要周邊遊一下,所以今年暑假招生不是很順利」。
常州一家學科培訓機構校長也感到了招生的沉重壓力。以往早已結束的秋招,今年才進展過半,「學生都到哪去了?」
2、疫情後期嬰兒潮來襲,培訓老師備孕忙
就算順利招到學生,燕子開設的一家藝術機構卻面臨了從未遇到的尷尬,「生源不愁,但是課沒人上了。」受到藝術專業條件限制,燕子這家機構以女教師為主。疫情期間,被迫在家停業的老師們,不約而同的開啟了生育計劃。
「我們機構招聘的都是有資質的女教師,大多在育齡範圍,現在光是生二胎的就有四位,而且日期基本上都集中在8月或者9月。」
甚至就連燕子,也成為了一名準媽媽,留給燕子培養新教師的時間也日益緊張。如今,提到排課燕子就開始頭疼:「我們現在只能加緊招聘,不管怎麼樣,也要把這個暑假先撐過去」。
3、急需輸血,「招新」引出的價格戰
「報名暑期班,立減1000元。」在一家教培機構門口,打折的優惠被擺放在了最顯眼的位置,不過海報越是耀眼,教培人越是在心頭滴血。
受疫情影響,長達數月的低收入,讓不少機構現金流枯竭,岌岌可危的他們希望能夠趁著暑期班的迅速招新,度過眼下難關。
斬獲市場的最快方式,那就是低價競爭。
平日裡一節運動課市面價120元,而為了搶佔市場,有些機構直接推出1200元15節課的暑期班。讓小王尷尬的是,搶課的機構同仁們,和他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關係。這些位於同一體育館的籃球、足球班,平日裡共同進退,但困難時刻,為了招新引流,這些機構不約而同打出了價格戰,本該抱團取暖的機構們,忽然開始背後插刀。
「我怎麼能競爭的過?」在小王看來,價格戰就像虎狼之藥,用得好沒話說,萬一用不好,就怕陷入低價帶來教學質量下滑,引發招生困難,越是困難越是要壓低價格的惡性循環。
「口碑沒了,還能有未來嗎?」
4、線上線下猶如相親
換個時髦說法,未來教育要學會擁抱「OMO」。
根據第四十五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止今年3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3億。疫情期間,多個在線教育應用的日活躍用戶達千萬以上。
為了搶佔這片巨大藍海,不少線上頭部機構在這個暑假加大了投入,「399元12節」的線上課,吸引了大批的學生和家長。
受到疫情和線上引流的雙重壓力,傳統線下機構的線上布局,仿佛按下了快進鍵。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備課製作課件,開通各種線上渠道錄播、直播課程,必須全部搞定。但在具體實踐中,一些教培人感到了不適應,「線上和線下從教育本質上來講,是兩種不同的商業邏輯」。
為了布局線上,樂悠語文培訓校長吉欽菊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基於追求流量,從而獲利的網際網路邏輯思維,讓傳統以體驗、社交為基石的線下機構有些力不從心。「未來可能要成立全新的部門,來研發適合線上模式的課程」。
一邊是線上追求快速流量變現的趕超,一邊是線下擁抱按部就班言傳身教的「慢教育」,雙方就像在相親,相互適應,不斷融合,要想過得好,未來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5、續報下滑,家長更愛貨比三家
「成為朋友了,但還是走掉了。」提到學生,古琴楊老師有些難過,不過也能理解家長的選擇。這場席捲而來的疫情,給社會帶來了方方面面的影響,其中就包括家長的錢袋子。
在有限選擇內,精打細算的家長必然在「興趣」和「培優」中進行選擇,他們需要選擇把金錢花在刀刃上,在有效時間摘取更加豐碩的果實。
「孩子的成長不是線性的,而是分階段的。」在孩子成長不同時期,家長會在專業與學業的選擇中進行多種考量,「最穩定的,都是要走專業路線的」。
疫情後期,這種選擇也被迫來得更早,也更猛烈。
疫情之後讓人憂,本是無可厚非,但隨著2020年即將過去,人們恍惚發現,曾經的一切都被打碎,而顛覆之後的努力方向,成了以後持久的日常。
當黑天鵝成了常態,無法逃避的我們,只能直接面對。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馮建軍教授認為:「後疫情時期教育的恢復並非回到疫情前的常態,而是在反思和吸收疫情前的常態和疫情中非常態的經驗教訓基礎上,重構後疫情時期的教育新常態。」
滾滾浪濤東逝水。傳統的打法已經過去,也不可能再次回來。面對著疫情後期重新洗牌和層出不窮的挑戰,未來的機構恐怕再也不是一張課桌,幾條板凳就可以創業了。後疫情時代,家長的錢袋子捂得更緊,支出也頗具理性。在從低端到高端這樣戰況升級的競爭中,教培機構也必須開始轉變。
怎麼轉,如何轉?最有發言權的還在於家長。
筆者隨機採訪到了數十位家長,發現他們大多集中在以下問題:
「課程中教了哪些知識點,上課用了哪些資料,講題的思路好不好」。
「師生比怎麼樣,上課接送方便不方便,場地衛生怎麼保證?」
「機構是直營還是加盟?機構本身有沒有資金實力?」
1、未來的教培需求更加多元
對於家長們來說,課程永遠是最核心要素。而家長對於教學的日益關注,也催生出了新常態下「大班上課,小班輔導,個人獨立研究」的新模式。
而隨著疫情後期優質教師線上課程的普及,更多家長直觀感受優質教育資源競爭的透明化和白熱化,補差和培優等多層次的培訓需求得以細分。「在招生中,發現很多被399網課吸引走的家長,最終還是會回到線下」。
對於教育本質的需求似乎給競爭更加激烈的市場,指明了方向:根據核心資源優勢,匹配自身定位,為自己找到精準客源。只有凸顯自身專業性和優勢,才能獲得更多家長的青睞。
2、未來的教師更加重要
「把線上教育比作兔子的話,線下教育就像是一隻烏龜」。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何周更愛把線上和線下的關係比喻成龜兔賽跑。
在這場龜兔賽跑中,教師成了最關鍵的影響因子。信息大爆炸中,如何在紛繁複雜的信息中選擇必要信息?如何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和消化吸收?
網際網路+的背景下,線上教學頻頻發力,但是網絡教學難以傳達情感的基因缺陷,讓線下教培機構重新回到家長眼中,人文關懷及個性化輔導在教學模式中也越加重要。
「教師把對知識傳授的關注轉向對人的發展的關注,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成長的陪伴者、激勵者和共生者。」馮建軍教授覺得未來對於教師的定義,也將得到進一步擴展。新常態下,優質教師的培養以及性別比例,成了機構們良性發展的土壤。
如何帶動師資培養,防範教師流失帶來的風險,也成了機構發展的重要課題。
對在線教育行業來說,要想贏得比賽,必須持續不斷地奔跑。這不僅僅是一場資本和技術的較量,更是一場回歸教育本身的「持久戰」,能否勝出同樣取決於教師研究帶來的課程品質和教學能力,以及服務教師的技術實力。
3、擁抱未來的資訊時代,打造教培綜合體
大環境下,有一批機構倒下,也有更多的機構正在興起。在維護好現有招生渠道同時,新常態下,追求最大化利益成了安全的護城河。
把有限的精力和財力用在花費最少價值最高的渠道上,也就是老生渠道維護。對於機構來說,維護好老生,不僅能有效防止退費,還能促進續費與轉介紹。
讓人警醒的是,老客戶並非一成不變。
隨著用戶習慣的變化,由疫情帶來的未來社交模式的新變化,「安全」、「放心」、「衛生」、「健康」等字眼,也成了機構發展和宣傳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線上和線下的融合,讓社群運營團隊建設變得更為重要,教培人需要在客戶池建設,社群、自媒體運營等新模式上苦下功夫。
回顧疫情後期的教學,吉欽菊校長認為,「新常態下,線上課不能放棄,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和服務的加碼,能帶動我們線下周中課的進程,彌補了我們之前的短板」。
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在總結中不斷升華,才能適應新常態的教培發展。5G時代,還有更多星海等待我們去徵服,更多的市場等著開闢。未來機構崛起的道路可能崎嶇,但是只要努力爭取,總有到達終點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