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心理諮詢師 馬騁
近些年來,大學生的一些極端事件在新聞中屢見不鮮,心理健康狀況也越來越被重視,各高校的學生心理諮詢中心都在積極展開各種活動用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並鼓勵學生在產生情緒問題時及時求助,但效果卻不盡相同。以心理學本科排名全國第一的北京師範大學為例:北師大有23000名在校生,學生心理諮詢中心每年提供的個人諮詢服務約為2000小時,團體1500小時;而另一家山東的大學,6000名在校生,雖然全部參加過心理健康講座,但是全年主動來諮詢求助的不足60人,佔比不到1%。
我個人認為,形式的豐富對於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活動非常重要,團體諮詢、各種主題的團體心理沙龍更容易打破「心理問題」的局限,被學生們所接受;而這也說明了,大學生們對「心理問題」還尚存誤區,主動尋求個案諮詢的人數還相當少。
國家職業資格二級心理諮詢師 馬騁
負面情緒產生根源何在?
大學生群體目前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是「自卑」,在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習慣與同學比較,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低估自己的能力,並時常伴有一些害羞、不安、內疚、憂鬱、失望的情緒表現,嚴重的還會患上抑鬱症,伴有自殺傾向。記得我在北師大即將畢業的那一年,有一個研究生跳樓自殺,而導火索僅僅是論文開題失敗了,被導師說了兩句。
產生這種情緒反應的主要原因是現實情況與內心中的自我期待不符,從而造成的內心中自我形象的毀滅。說的通俗一點兒,許多學生在邁入高校前都是各地的尖子生,或者對於象牙塔裡陽春白雪的生活有著各種期待,而當這種自我表現的期待被現實所打破時,我們變會對內心中原有的自我形象產生懷疑——我還是優秀的嗎?我是被喜歡的嗎?而象牙塔離我們的原生家庭環境可能很遠,這個時候原本的社會支持系統——家人、朋友、同學都不在身邊,我們的負面情緒就有可能繼續加重。
「心理問題」並意味著自身的優劣
如果你覺得剛才提到的那個自殺的研究生很衝動,那麼你內心中的想法是什麼?你覺得他對自己「開題失敗」這件事情的解讀又是什麼,才會造成如此慘痛的後果?
實際上,提取我們在強烈的消極情緒產生時頭腦裡所產生的「自動思維」,就是我們在心理諮詢或危機幹預過程中常用的技術之一。如果你的自動思維是:這次失敗不要緊,繼續努力!那麼你可能會把被導師批評的壓力轉化成動力;但如果是:我失敗了,太糟糕了,我是無能的等諸如此類「糟糕至極」的想法,就會卡在痛苦的消極情緒中無法出來,嚴重的就會選擇極端行為。
因此,「心理問題」、「情緒障礙」並不意味著「精神疾病」或自身的優劣,而是我們內心中所產生的一些矛盾衝突,這些衝突會在潛意識中自動產生,如果不認真思考可能意識不到。類似這樣消極的自動思維還有很多,心理諮詢師的工作就是引導來訪者識別這些造成我們負面情緒的思考邏輯,幫助來訪者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優點和弱點,對自己有健康、平衡的看法。
預防抑鬱症 從尋找自己愛好做起
抑鬱症是大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抑鬱症不同於暫時的抑鬱情緒或者其他消極情緒,抑鬱症會伴隨著長期的情緒低落、喪失對一切生活的興趣。預防抑鬱症,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著手:
1、利用大學的氛圍尋找自己的愛好並努力去實踐:大學的學習氛圍相比之前的初中、高中要寬鬆很多,接觸的知識也更加廣泛,可以利用這些優勢,儘快尋找自己的愛好,結合自身的情況,為自己的未來規劃做出努力。
2、建立良好、親密的社會支持系統:朋友是我們一輩子的財富,在互動的情感流動過程中,我們付出愛心的同時也收穫友誼。這份集體歸屬感使我們收穫安全感,獲得心靈的滿足。
3、積極參與學校工作:在學校裡的管理工作可以鍛鍊自身的能力,培養自信心,和人建立積極的關係,增強自我價值感。
4、學會自我調節:自我調節不是逃避問題而是勇於面對它,當敢於面對問題時,我們自身的潛力會調動起來,產生超越困難的個人體驗,獲得成長的力量。
「心理問題」是人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有些人,有些時候,遇到的問題我們靠自身的力量可以解決,但是某些時刻,當我們力量不夠時,尋求社會支持力量和專業的幫助才是明智之舉。
(作者系國家職業資格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德精神分析班第二期學員)
[責任編輯: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