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小朋友的iPad裡都存著跟廚房烹飪有關的APP,他們喜歡這些有趣的內容。但是,為了安全,很少有小朋友進入廚房和爸爸媽媽一起製作食物。其實廚房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危險。已經風靡兩年的《爸爸去哪兒》節目中,就有不少讓孩子參與製作飯菜的環節。那些經歷過這類活動的孩子不僅享受製作的樂趣,而且似乎成長了不少,更懂得感恩父母。孩子過了3歲以後,身體活動能力已經比較強了,渴望擴大獨立活動的範圍,不斷嘗試去獨立完成新的事情,讓孩子參與到揀菜、洗菜、淘米、煮飯,甚至煲湯、炒菜等事情,可以讓他們感到自己是可以被信賴、被依靠的,這對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獨立性的培養都有幫助,也有利於獨立個性的形成。 當然,這樣的學習是需要父母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包容的。如果你準備帶孩子進廚房,記住要先易後難,如果你的孩子沒有任何做飯經驗,那麼讓他們學著先為家裡的每個人倒牛奶、拌食麥片可能是個不錯的開始。
並非任由玩耍,廚房育兒也需學習其實,在歐美,「讓孩子走進廚房」的烹飪風潮早就徵服了許多父母。小朋友出版美食圖書、主持美食節目,吸引了不少觀眾粉絲。在美國的一檔名叫《小小廚神》的真人秀節目中,十來歲的孩子們都已經能做出餐廳水準的佳餚來。在日本,「廚房教育」也一直備受歡迎,不僅有相當多關於「廚房教育」的圖書、菜譜、教育光碟,還開設了不少「親子料理教室」,讓小孩子在大人的指導下學習烹飪。孩子們穿著小圍裙、戴著小袖套,在大人的指導下,拿起小菜刀,像模像樣地把胡蘿蔔等切成絲……據主辦者介紹,「親子料理教室」本來是為小學生舉辦的,後來發現幼兒學員開始增加,最小的只有2歲都不到。
擔任廚房教員的石原啟一,兒子上小學三年級,廚齡已有5年,能做出壽司、素燒、天麩羅、生魚片等家常菜,甚至還能做幾道中國菜,如宮保雞丁。兒子剛剛才學會走路,石原啟一的夫人就開始讓他洗碗,其實是允許他玩水。有時兒子故意拖拖拉拉,因為水實在太好玩了,甚至把衣袖都玩溼、玩髒了。有人問她有沒有因此而責罵過孩子,她說:「為什麼要責罵呢?玩夠了,我們母子倆一起去泡澡,這不就是最棒的親子遊戲嗎?」
當然,她並非任由兒子在廚房裡玩耍,而是閱讀了有關廚房育兒的書籍,也與孩子一起到幼兒園開辦的「烹飪實習」課裡見習。在兒子4歲時,她就開始讓兒子嘗試烹飪。在烹飪前,她將食物的營養、廚具的使用方法尤其是菜刀和火的危險性等,都向孩子做了一番說明;而在烹飪過程中,只要在安全範圍內,她就從頭到尾由孩子做主了。
可以為孩子們配置一些色彩亮麗、安全無毒的兒童廚房用品。石原啟一的夫人說,「廚房教育」的許多益處已經在孩子成長的歷程中得到彰顯。原來她的兒子比較內向,比較依賴父母,可現在不同了,兒子變得開朗、活潑、主動,在學校與同學們相處得很好。更讓她欣慰的是,兒子上小學一年級後,就很懂得幫母親分擔家務,每到星期天總喜歡為父母親手做上一頓飯,這就足以安慰父母之心了。
日本廚房育兒的開始,源於媽媽們的呼聲。在日本,媽媽主要負責做家務和帶小孩。當媽媽做飯的時候,喜歡黏人的孩子自然而然就跟進了廚房,並好奇地想摸摸這、看看那。可廚房裡放著菜刀、剪子,多危險啊,這實在讓媽媽們擔憂,但又無可奈何。於是,她們先是允許小孩子打開碗櫃門,並將最下面一格騰空,放進孩子的玩具,孩子便歡天喜地地學著媽媽的樣子放進拿出,饒有興致。但是漸漸地,孩子不滿足於只在碗櫃旁玩,而更想向媽媽切菜做飯的「主戰場」挺進,這又使媽媽們開始呼籲生產更加安全的廚房用具,於是適合兒童使用的廚房物品便應運而生了。
兒童廚房用品不僅色彩亮麗,好像玩具,並且小而輕巧,能讓小朋友輕鬆地握在手裡,此外當然也非常安全。比如,兒童菜刀的刀鋒,厚薄如同普通菜刀的刀背,不會讓孩子弄傷了自己。手握這樣的菜刀,孩子可以先學習切一些柔軟的物品,如煮好的雞蛋、土豆、胡蘿蔔等。
漸漸地,媽媽發現,其實即便不買兒童用具,也完全可以進行廚房育兒。比如,一開始讓孩子擇菜、洗菜,任由他自己發揮(如果怕弄不乾淨,媽媽也可以幫著一起做);菜刀太危險,可以用西餐刀或切蛋糕的刀來代替,當然在這期間,大人還是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動作,以防孩子受傷。
廚房教育可以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 在廚房裡,孩子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和技能。從小就受到危險的菜刀、火的刺激,並學會和這些東西打交道,可以讓孩子的手腳靈活,並促進孩子的智能發育;此外,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從廚房的學習實踐中認顏色、數數,體驗酸甜苦辣的不同。運用到身體和五官的家務勞動是一種比遊泳更均衡的運動:用雙手敲敲、打打、揉揉、拉拉,也等於是在經歷疼痛、辛酸、得意、快樂等各種不同而豐富的情緒,這種經歷能夠使孩子對自己所擁有的能力更加自覺。
學切菜不僅鍛鍊孩子們的手部肌肉,而且還能跟著大人學算術。誰說在廚房一定要很嚴肅?跟孩子一起把小汽車放在玉米粒鋪成的小路上,任想像的翅膀帶我們飛。勞動的辛苦需要親身體驗。家長讓孩子切身感受到,要想享受美食,就需要付出勞動,而這種勞動首先是要有錢去買食材,然後自己動手加工,花不少心思、流很多汗,才能變成可以入口的食物。一貫的「飯來張口」,孩子就無法感受到享受必須靠辛苦才能換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害的。
一起下廚房增進親子關係。有很多父母常抱怨沒時間陪孩子,事實上增進親子關係未必需要很長時間,而是需要「有效時間」。在這個時間裡,孩子和家長共同完成一個工作,過程中有交流、有協作,最有助於增進感情。
培養孩子做家務,最根本的一條是要讓他們從中得到樂趣、得到成就感,要讓孩子有主觀能動性,不能讓他們覺得是在幫父母做什麼,而是自己覺得好玩,想要去做。廚房育兒不僅能培養兒童的動手能力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為了吃好而精心烹調,自然會讓人養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此外,通過廚房教育,父母還能以更自然的方式向孩子傳遞價值觀。比如珍惜糧食、不會浪費的父母,會讓孩子的人生過得節儉而單純;懂得了做飯菜的辛苦,自然就會減少浪費。而節水節電、關心環保的父母,更可成為孩子對社會、對世界負責的榜樣。再比如,爸爸媽媽下了班,還要進菜場、進廚房,真辛苦。讓孩子一起來理菜、洗菜,然後共同烹飪,可以令他體會到家務的勞累,同時也體會到家庭的溫馨。另外,還能幫助孩子養成 時間觀念:飯還要燒5分鐘,湯要煲1個小時,紅燒肉燉半個鐘頭……在廚房裡,自然而然就能教會孩子如何做時間管理,還能順便進行一些統籌思想方法的教育呢。
通過廚房教育,父母還能以更自然的方式向孩子傳遞價值觀。(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