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興起於中世紀,到今天發展成為現代大學,是通過不斷自我完善以適應時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並保持生機與活力的社會組織。從大學的發展歷程會發現,每一次大學功能的變化都伴隨著生產力的變革,並推動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從大學的歷史演變過程可以看到,大學功能和組織形式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過程。
大學(University)一詞來源於拉丁語,11世紀末12世紀初,義大利、法國和英國的一些地方由於教會的需要並推動,參與傳授和學習的師生們仿照手工藝人行會組成教師行會或學生行會,目的是為了保護市場、決定職業標準等。
中世紀晚期,隨著教會教育的沒落,世俗教育的興起,以教授與學者身份進行專業活動的群體聚在一起討論學術,進行教學,並逐漸成立學術團體。在此背景下,歐洲各國陸續建立了一百多所中世紀大學。中世紀大學普遍被認為是高等教育的起源。最初的大學類似於行會組織,進行教學和知識交易。大學以職業訓練為主,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
柏林大學創建之前的時期為大學起源階段,大學的功能主要是人才培養,尤其是人文知識的傳承。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現代意義上的物理、化學等學科開始獨立,並逐漸自成體系,作為獨立門類的科學進入大學。通過科學研究方法和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去追求純粹知識的思想是由洪堡(德國教育家威廉·馮·洪堡(Wilhem von Humboldt))提出的。1880 年以後,德國洪堡大學進行科學研究,大學功能不僅包括知識傳承,也加入科學研究的功能。洪堡大學除了傳統的知識教學外,鼓勵教授對科學、法律、哲學、歷史、神學和醫學探索研究,大力發展新興學科。其他大學紛紛仿效,大學的科學研究功能逐漸被人們所認同。
現代大學如果以「洪堡大學」為分界線,已經有200多年歷史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洪堡精神受到世界各國大學的熱捧,科學研究在大學功能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提高,尤其對美國的影響很大。一些從德國留學回國的學者,有的回美國執教,有的擔任管理職務,他們逐漸地將德國的科學研究帶入美國的大學,改變了長期以來仿效英國大學只是注重人才培養和知識傳承的功能,而是加入了許多科學研究的元素,同時,相對於德國,美國更加注重科學研究與生產實際的結合。
19世紀初,美國的教育家吸取了德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經驗,通過「贈地學院運動」和「威斯康星思想」進一步強調大學與社會的聯繫。所以,美國的大學不僅有科學研究,而且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注重科技研究成果服務社會的功能。尤其是1920 年到1940 年,美國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很越來越受到關注,大型企業和大學的互動合作密切起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大學功能已經從人才培養發展到知識傳承、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
20 世紀40 年代到60 年代,美國的大學功能進一步演變。20 世紀60 年代以後,大學功能中加入文化和思想引領的作用。進入新世紀,隨著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越來越受到關注,大學的功能進一步擴大,大學之間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人文交流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大學逐漸成為民間外交的主渠道。
英國大教育家紐曼在其《大學的理念》一書中,認為「大學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它描繪出理智的疆域,並表明在那裡對任何一邊既不侵犯也不屈服」。從大學的發展能看到,大學的功能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豐富。(責任編輯陶春,主編李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