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王天明教授團隊在無脊索動物中首次成功鑑定Kisspeptin的進化起源和功能演變

2021-02-08 浙江海洋大學海科學院

2020年6月9日,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王天明教授等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eLife發表題為「Existence and functions of a kisspeptin neuropeptide signaling system in a non-chordate deuterostome species」的研究論文,該文被雜誌以 「Scientists identify ancient origin for key hormone system」新聞稿形式推薦。此項研究成果首次鑑定並探討了Kisspeptin神經內分泌信號系統在無脊索動物中的進化起源和功能演變。

       Kisspeptin信號系統(中文可稱「吻素」信號系統)是脊椎動物生殖發育神經內分泌調控的關鍵組成,被認為是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生殖發育核心調控軸)的上遊調控元件。在人類及哺乳動物中,該信號系統的缺失將導致個體無法啟動青春期發育,從而喪失生殖能力。結合科研人員在鳥類、魚類等其他脊椎動物中的研究發現,Kisspeptin信號系統還可參與生殖行為、情緒、生長代謝乃至攝食行為等多種生理和行為過程的調節,對生命活動基本過程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關於Kisspeptin信號系統的起源追溯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我們更為系統地理清該信號系統的進化演變過程、更為全面地理解其生理功能,亦為生命健康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發展提供參考。

       長期以來,由於進化距離遠、序列差異大等原因,無脊索動物的Kisspeptin神經肽及其受體的鑑定研究尚屬空白,對Kisspeptin信號系統的起源追溯研究也是停留在脊索動物中。為尋找該信號系統在無脊索動物中的存在線索,我院王天明教授團隊與浙江大學周耐明教授課題組、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Su Guo教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立斌研究員等學者深入合作,選擇無脊索動物中進化地位較高的刺參作為研究對象,從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中,深度挖掘Kisspeptin神經肽和受體的候選基因,通過大量篩選工作初步鎖定目標神經肽和受體,繼而開展與脊椎動物Kisspeptin信號系統的交叉激活分析、信號轉導特徵分析以及生理功能研究,綜合鑑定了該系統在刺參中的存在。研究結果表明Kisspeptin神經內分泌信號系統起源於低等無脊索動物,同時其生殖和代謝生理調控功能具有古老的進化起源,並在後期進化演變過程中得以保留。

文中有關刺參Kisspeptin信號系統介導的信號轉導通路及進化起源的數據圖片

註:圖A為刺參Kisspeptin受體介導的Gαq/11/PLC/PKC/MAPK信號通路;圖B展示該信號系統在無脊椎(無脊索)動物中的首次挖掘和鑑定。

       該成果獲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中心重點部署項目的資助。論文及雜誌新聞稿連結如下: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53370

https://elifesciences.org/for-the-press/9b477bfd/scientists-identify-ancient-origin-for-key-hormone-system



圖文 | 海科學院綜合辦

編輯 | 黃   燕

責編 | 何桂明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我院臨床流行病學嚴衛麗教授團隊與皮膚科王榴慧教授團隊的過敏...
    我院臨床流行病學嚴衛麗教授團隊與皮膚科王榴慧教授團隊的過敏隊列研究成果在PAI (兒科過敏免疫雜誌… 2020-07-31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研新進展】(117)姜雨教授團隊揭示反芻動物瘤胃功能創新的多種...
    該論文第一署名單位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博士研究生潘香羽、蔡鈺東、博士後李宗軍、碩士研究生王妮妮、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博士後陳賢情、丹麥哥本哈根大學Rasmus Heller助理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我校姜雨教授和西北工業大學生態環境學院王文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反芻動物因其獨特的前胃發酵系統和反芻行為而得名,其瘤胃是前胃發酵系統的主要器官。
  • 宋衛寧教授團隊在大麥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Advanced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農學院宋衛寧教授團隊題為《Genomic and Phenotypic Divergence in Wild Barley Driven by Micro-geographic Adaptation》的研究文章。
  • 上海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
    央廣網上海4月7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林濱霞)從細菌到真核單細胞,從真核單細胞到複雜生命,在物種進化的時間長河裡,生命體中每一個可能導致物種演變的功能「單位」都值得科學家探究。
  • 有刺植物的刺是如何起源和演變的?有什麼類型和效用?
    有刺植物的刺是如何起源和演變的?有什麼類型和效用?一、植物刺的誕生年代我們知道,人類生活在由眾多生物和物質構成的相對穩定平衡的生態系統中,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眾多生物和環境,相互依賴和支持,相互影響和促進,不斷競爭和淘汰,不斷進化和演變,經過漫長的年代,逐漸形成了今天生物多樣性的世界,而這些都是自然選擇和生物進化的結果。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從細菌到真核單細胞,從真核單細胞到複雜生命,在物種進化的時間長河裡,生命體中每一個可能導致物種演變的功能「單位」都值得科學家探究,比如細胞中廣泛地存在功能未知的
  • 孔令讓教授受邀來我院作學術報告
    為提升我院小麥赤黴病研究水平,增強科技人員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應我院邀請,11月18日,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農藝類副主任、國家小麥改良中心山東分中心主任、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山東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常委兼小麥專業委員會主任孔令讓教授來我院作學術報告
  • 我院王昶、朱學紅教授團隊獲得自然資源部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近日,根據自然資源部2020年第6號公告「2019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正式揭曉,我院王昶、朱學紅教授團隊會同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聯合申報的《高技術礦產資源利用評價理論及應用
  • Advanced science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宋衛寧教授團隊在適應性進化和物種形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這是該團隊以麥類作物為研究對象在作物群體遺傳與進化生物學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卞建新、江西農業大學青年教師崔立操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聶小軍副教授、宋衛寧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
  • 首次!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首次!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細胞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等。這一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該研究團隊成員馬三垣副教授說,學校於2004年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圖譜解析,使家蠶成為較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之一。隨後又相繼建立了一系列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平臺。
  • 【市中醫|微訊】我院王小平教授團隊榮獲2020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
    【市中醫|微訊】我院王小平教授團隊榮獲2020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 2020-12-11 20: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類的演變: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如何進化?
    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大約在新生代第四紀,即距今三百萬年以前,人類自身與人類社會便開始了。關於人類的起源,即人是怎樣產生的?各個民族都曾經流傳過許多傳說和神話。埃及傳說第一個人是由哈奴姆神用陶土塑造成的。
  • 清華大學丁曉青團隊「高性能維吾爾文識別和理解系統」通過專家鑑定
    清華大學丁曉青團隊「高性能維吾爾文識別和理解系統」通過專家鑑定  清華新聞網12月3日電 困擾業界多年的維吾爾文識別和維漢翻譯理解問題,被清華大學丁曉青教授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攻克12月1日,由教育部組織在北京清華大學召開的 「高性能維吾爾文識別和理解系統」科技成果鑑定會上,鑑定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宣布:清華大學丁曉青教授科研團隊首次實現了維吾爾文無切分識別並創建了維漢識別理解一體化系統,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達爾文進化論中的部分假說被首次證實
    《物種起源》| 圖片來源:Nordin Catic1859年,《物種起源》一書首次出版。然而,在達爾文去世近140年後,科學家才首次證實了這部分的進化假說。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生物人類學博士生Laura van Holstein發現,哺乳動物亞種在進化中的作用比以前認為的更重要,亞種對物種的長期進化動力學以及未來的進化起到關鍵作用。這項研究已於近日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發表。一個動物物種指的是一群可以在群體內自由雜交的動物。
  • 廣州專家在人類胚胎發育和進化合作研究中獲突破
    金羊網訊 記者符暢、通訊員白恬報導:3月9日,國際頂級雜誌《Cell》在線發表了廣醫三院劉見橋教授與中科院基因組所劉江、山東大學陳子江合作完成的題為「Chromatin Accessibility Landscape in Human Early Embryo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Evolution」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全球首次報導了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開放性的調控圖譜
  • 華中農業大學柑橘團隊在柑橘自交不親和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課題組從2006年開始啟動柑橘自交不親和機制研究,歷時13年,綜合利用遺傳群體結合細胞學及生物化學等方法證實芸香科柑橘類自交不親和屬於典型的配子體自交不親和類型,自交授粉後花粉管會在花柱中上部被抑制生長,並首次發掘鑑定出控制柑橘自交不親和性狀關鍵雌蕊決定因子S-RNase蛋白,編碼該蛋白基因具有三個典型特徵:(1)花柱特異性表達;(2)單一位點復等位基因特徵;(3)能夠特異性抑制自體花粉管生長
  • 大學社會功能的發展演變
    從大學的發展歷程會發現,每一次大學功能的變化都伴隨著生產力的變革,並推動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從大學的歷史演變過程可以看到,大學功能和組織形式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過程。中世紀晚期,隨著教會教育的沒落,世俗教育的興起,以教授與學者身份進行專業活動的群體聚在一起討論學術,進行教學,並逐漸成立學術團體。在此背景下,歐洲各國陸續建立了一百多所中世紀大學。中世紀大學普遍被認為是高等教育的起源。最初的大學類似於行會組織,進行教學和知識交易。大學以職業訓練為主,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
  • 研究揭示反芻動物角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
    像這類反芻動物,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教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文,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邱強和與其合作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姜雨等團隊,和它們打交道已有多年。  「牛羊鹿等這些草食動物大多沒有尖牙利爪,角既是它們面對捕獵者的自衛工具,也是同類間爭奪配偶和領地的主要工具。」姜雨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些角是如何發展而來,形狀為何五花八門。
  • 新發現|我院院長林金星教授團隊聯合中科院提出真雙子葉植物早期進化新觀點!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林金星團隊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焦遠年團隊,聯合國內外17家研究機構在Genome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Tetracentron genome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early evolution of eudicots and the 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