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大博士後王永強拒見77歲病危母親的事情,在網上引來了鋪天蓋地的「罵聲」,網友幾乎是一邊倒地攻擊,認為這位高學歷人才連做人最基本的感恩都做不到,實在是讓人失望至極。尤其是在熱心網友在社交媒體尋到王永強的蛛絲馬跡,並與他取得聯繫之後,傳達了他病危母親希望可以見到他的意願,但最終依然被「清官難斷家務事」直接打發了。
對於王永強的態度,不少人並不認可,甚至把他歸類為「負心人」。面對網上的一片罵聲,王永強一直保持沉默,這樣助長了不少鍵盤俠的氣焰,不惜用各種惡毒的話語攻擊他,還將他如今在國外就職聯繫在一起。但是,這位失聯20年的北大博士後僅僅用那七個字為自己辯解之後,幾乎沒有一個人嘗試著去深入地了解這次拒絕見面背後的真實情況。
王永強的家庭條件很一般,無法讓他衣食無憂,所以,在上大學、讀研和讀博期間,他全都是靠著獎學金和補助撐下來的。不過,許多人不知道,在上大學之前,王永強的父母曾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他輟學,在讀大學以後,上學時免費的,每個月還有4元錢的補助,家裡卻以各種理由「追債」,每月的4元錢全部寄回家。
後來,王永強開始在蘇州大學讀研,在讀碩士工資是每月72元,但是王永強第一選擇「欺騙」父母,沒有如實相告,但在這三年中父母始終對他頗為不滿,還提出了種種遠遠超出他能力範圍的事情,比如說幫助堂哥的孩子進入蘇州大學讀書……不幫忙就會被鬧到學校,讓他臉面丟盡。所以,在讀博時他選擇了遙遠的北京。那時候,博士生每月120元補助,家裡仍然寄希望於他可以將錢寄回家。就在王永強準備帶妻子到日本深造的時候,他的父母要求將一家人全部帶過去,在日本求學期間,父母只要打電話來無非就是要錢,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和妻子離婚,對家人的極端失望也讓王永強不願家人再聯繫到他,直接獨自一人前往美國求職,這也就有了前不久77歲病危母親求見兒子的一幕。
其實,如果僅僅是不堪經濟壓力要求兒子輟學,那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王永強以此來怪罪父母也很難服眾。但是,在看到兒子學有所成的時候,時時刻刻以家庭貧困為由要求尚未工作的兒子做一些過分的事情,那就不再是王永強一個人的問題。因此,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吸血鬼一般的父母太可怕,甚至可能會讓孩子妻離子散。
作為兒子,王永強自然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但家庭的貧困讓父母把兒子最終當成了救命稻草,殺雞取卵一般要求得到「報答」,豈不知這正是在將兒子逼上絕路,也把自己推向了兒子的對立面。當一個人有苦難言或者不願面對世俗的批判時,並不一定是理虧或者心虛,他有可能有著難以向世人言表的莫大苦衷。
這次網友們選擇了理智吃瓜。
網友:不知全貌不予置評
亦施恩:家務事說不清的!只有他們自己心裡知道!別人無須多言
默默的花魚:什麼人能傷你最深?大概率是家人,因為跟你不親的人無法傷害到你的心,所以從不勸人大度和饒恕~
onlineing是只困困熊:親人們對此表示:失望至極。我想說他已經用行為對你們表示了失望至極!勸人原諒,天打雷劈!
梔子花開淺淺香:清官難斷家務事。中國父母養孩子基本是當做養老工具,出色一點的孩子兼做炫耀品。
鹿鳴Lucky:不知全貌不予置評。
大智若愚者5: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靜定觀心:家裡的事情不做評論 希望各自安好,
臨在的瞬間:可以理解。新聞的隻言片語,無法呈現真相。
三打擺姑驚:能讓親生兒子如此決絕,應該是痛徹心扉的委屈。
april0310:看見評論裡大家都這麼理智,真開心。
吃葡萄吐個葡萄皮兒呀:現在的決絕可能是曾經無比的絕望 不要對別人的家務事指手畫腳。
父母提高陪伴質量的幾個建議
如果父母某一方陪伴孩子的時間極少,我們能做哪些改善?陪伴是一門技術活,父母一定用心「修煉」~
◆如果長期見不到面,可以和孩子使用網絡聯繫,進行遠程分享,:
父母們可以通過網絡和孩子形成有固定契約的溝通機制,比如每天睡前10分鐘視頻,聊聊彼此的生活,建立比較穩定的溝通機制。這樣孩子和遠方的父母就更能夠了解彼此,感情上會更加親近。
另外,建立穩定的溝通機制也適用於父母雙方都家的孩子身上,如果你每天能在睡前每天抽出10分鐘,跟孩子聊聊他今天心情如何,發生了什麼開心的事和不開心的事,遇到了哪些需要幫助的問題。
我相信一個月之後,你們的親子關係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在遠程溝通中,與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
溝通和陪伴是需要一個共同的事情來作為載體,才能形成溝通,否則對方都不理解彼此在表達什麼意思,孩子會聽到很多概念性的話語,但是卻沒有體驗和感受,那這種溝通質量就不會太高。
比如,孩子和遠程的父母一起看一本書《魯濱遜漂流記》,看到其中的故事情節說:
船剛駛出海口,便碰到了可怕的風浪,使我感到全身說不出的難過,心裡十分恐怖……」
若父母和孩子同時看這本小說的話,兩個人都能理解到文字裡的情緒,父母還可以問:
「你覺得魯冰遜此刻在想什麼?他會後悔嗎?那我們猜猜,他會怎麼做呢?」
孩子先回答這個問題,父母們也可以說說自己的答案,這樣有載體的討論,有內容的交流,才能孩子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促成更深刻的學習。
◆把話題延展開來到各方各面,建立一種友誼:
不僅是父母要關注孩子,孩子也需要關注父母的生活狀態。讓孩子知道,關係是雙向流動的,所有的關係是「你和我」,而不是「你對我」。
我們想遠一點,我們的孩子遲早要建立各種「你和我」之間的平等關係,是要學會從別人視角和感情出發進行社會交往。所以,我們要儘早鍛鍊他們。
再想得近一點,我們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出現各種叛逆的情況,很可能會因為堅持「自我」而對父母做出一些不太尊重的行為,那是因為父母們從來都沒有跟他們表達過需要。
如果他們明白,自己強大的父母和自己同樣需要被關懷。那麼,青春期的時候會更平順的過渡。他們會更好溝通,更懂得談及感受而不是明知父母需要關懷而發洩情緒,其實每個孩子都深愛父母,他們也能克制自己,控制好情緒。
現在未雨綢繆,是為了以後好向他伸出一雙熱手。
距離擋不住愛,有質量的陪伴,能夠讓愛翻山越嶺來到孩子身邊。
愛只是基礎,父母需要方法。
只有建立了真正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讓孩子即使遠隔千山萬水都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