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控制,其實是在把孩子當「人質」

2020-08-28 心理諮詢師茉莉

教育是一種自醒的途徑,向外勸導你的孩子,向內勸導你自己。

你覺得你的教育方式正確嗎?

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根部也有問題。家長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自己問題的外在投射。

從本質上講,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只存在有問題的家長。

家長意味著「頭腦」,孩子代表著「心」。當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現問題時,那是「頭腦」出了問題。

沒有你的角度、判定、認為,你眼中會有有問題的小孩嗎?如果你眼中有有問題的小孩,那是誰的問題?


誰製造出了一個有問題的小孩?是你,你創造了一些問題概念,然後你投射在孩子身上。

是你眼花,把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看成了一塊醜陋的石頭。

如果你認為你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一定先反過來,在你自己身上尋找問題的根源。

就像你看到銀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儀的鏡頭上有沒有問題。


你自己的恐懼越多

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個恐懼的家長,你就會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你的恐懼越大,你眼中小孩的問題就越多。

恐懼導致掌控。

你越恐懼,你越傾向於去把握住某種東西,以讓你自己有安全感。

掌控者是頭腦,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們像水一樣流動,很難被掌控。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駕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駕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懼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問題也就越多。

小孩是一個有問題的小孩,真是這樣嗎?沒有你的恐懼,沒有你的壓制或判斷,他是一個很難教育的小孩,這是真的嗎?問一問你自己。


你是一個完全無懼的父母時

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長

人們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長大以後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才能使一個小孩長大以後呈現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讓他按照天性成長。

如果一個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樣子成長,他長大以後的智慧和能力將會最大化。

相反,如果你特別有意識地去培養或訓練他,成年以後,或許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錯,但是他的智慧心將無法完全發揮。

放一匹小馬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無懼的心啊!


他會擔心小馬在道路上遇到這樣那樣的危險,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他會擔心,這樣地放任著小馬,它以後怎樣,它長大會如何,等等。

你怎麼敢對你的小孩撒手?你沒有那麼大的勇氣。在一個小孩的自由形態上,可以看出一個家長無懼的心到底有多大。

不是像老天一樣大膽的人,他的小孩無法享受那純然無邊的天空大地。


知識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們往往把知識多當成有智慧,這是個錯覺。

在這個錯覺的影響下,人們都期待自己的知識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頭腦裡裝知識,這也導致他們的教育模式是這樣。

家長們在自己身上的「希望」過期之後,他們把曾經對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們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腦子裝更多的知識。

如果一個小孩在四歲時就能識別兩千個字,背誦《三字經》、《千字文》,我們就以為他很聰明。

而這有什麼用處?你只不過是在往一臺電腦的硬碟上多儲存一些數據而已。

智慧是一種空盈的狀態,而不是一種滿實的狀態。過多的知識只能使一個頭腦變得狡猾,而狡猾並不是智慧。

電腦能夠隨時調度出千萬知識信息,但電腦並不是一個智慧的人腦。


對於人來講,智慧不取決於他裡面的有,而取決於他裡面的空。

當他裡面空的部分越多,他運用知識的空間和能力就越大,

猶如電腦的硬碟和內存裡空白越多,它的運行速度就越快一樣。

教育你的小孩,給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滿。

如果你把他的頭腦填得太滿太實,猶如一個瓶子被塞得太緊太實一樣,它那裡面的空就成為死空,這樣一個小孩的智慧就發揮不出來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裡面的空。知識教育是一種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種空的教育。

記住保留給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

即請重視智慧教育勝過知識教育。

學習不是為了記住知識,而是為了喚醒愛心,引爆智慧。

知識專用,智慧通用。

知識不是力量,知識只是工具,智慧才是力量!


「要求、期望和負責」是不是愛

我們衡量自己對一個人是否有愛或愛有多深,往往會看對他有沒有要求、期望或負不負責,或程度有多深。

當我們對一個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即我們越「負責」時,我們就越愛那個人;

反之,我們就不愛他,或愛他不深。

這是真的嗎?這是一個錯誤。

要求、期望或所謂的負責,僅僅都是恐懼的替代物。它們是恐懼的另一種化身,另一個名字。

要求、期望和負責意味著愛,你確定那是真的嗎?

在我們的教育中,因為我們自己有恐懼,結果「要求」「期望」或「負責」成為了我們與另一個個體的聯結。

當我們對他要求、期望或負責時,這能使我們感到與對方聯結得更深、更緊,使我們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為了彌補安全感的,當一個人越強調教育,其背後的不安全感越大


教育似乎是一種掌控,它建立在對未來和恐懼的幻覺基礎上。教育是恐懼的面目,一個人越恐懼就越需要它,一個人越恐懼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喚醒內在的本自具足的善良、智慧和愛。

覺者沒有教育的概念,因為他們不需要教育。老子從未提倡過教育,因為他處在了道的源頭。

萬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給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而實質上,在人的智慧創造之中,也只有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義和起作用的。

要求、期望和負責是不是愛?

嚴格地說,那不是愛,那是完全的恐懼。


別把孩子當「人質」

因為家長心存恐懼,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他們在無意識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當成了他們自我安全感的「人質」。

你必須變成優秀和美好的,否則我就不安全;

你必須變得有能力,否則我怎麼能夠安心?

瞧,家長們在把孩子變成他們內在安全的要挾物了。

當一個小孩是一個家庭中的「人質」時,你猜,這個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變成了整個社會或家庭的內在恐懼之河上的波濤,他當然無法獲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

當你恐懼,他能感受到恐懼,即使他很小;當你放鬆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聲音和信息。

一個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省上來。


對於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藉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會變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沒有把孩子當成你的「人質」?來檢點一下你自己。盤查你內心的恐懼,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開始。

教育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治療,它治療的正是人類之心的恐懼和愚痴。


真正的愛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說,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嗎?當一個人內心還存有恐懼時,他對另一個人的愛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

真正的愛是什麼?並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給他,也不是他要什麼你都能滿足或給予。真正的愛和此無關。

真正的愛是一種無為。

它沒有要求,它裡面沒有任何恐懼的陰影,它不隱藏任何掌控的企圖。

它像太陽給予萬物光和熱一樣,給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來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試圖改造或修正他。

真正的愛是完全無條件的。

無論如何你都愛他,怎麼樣你都愛他,你的愛甚至和他無關。這才是真正的愛。這愛像老天對萬物的態度一樣,給予你但對你沒有要求、沒有期待,他對你無為。

如果把這個標準稱為真愛的標準,那麼來檢點一下你對孩子的愛是不是真愛。


你期待他學習好,你期待他做個好小孩,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經暗地裡帶給他多少壓力嗎?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壓力。這對小孩的成長有好處嗎?

我們對我們的小孩沒有期待,他怎樣我們都愛他;我們盡己所能,但不要求他。這才是真正覺悟的父母的愛。

對孩子沒有期待的教育,並不比對孩子有更多所謂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覺得是這樣嗎?在對待小孩的問題上,來重新思考一下你的愛,那是不是真正的愛?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們對人生問題深入探索就會發現:當你沒問題了,整個世界的問題就結束了。

如果我還發現世界是有問題的,那一定是我還有問題。當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納這個世界的時候,那說明我的心還沒有實現它自己的圓滿。

看到世界是圓滿的,只是見證自己內在圓滿的一個結果。

如果我在孩子問題上,存在著焦慮、擔心或要求,那一定說明我的內心還深藏恐懼、狹隘的見解、自以為是、好為人師等無明之相。

當我不是安守在覺知上,我問題重重。當我問題重重時,我一定正在我的念頭上生死翻滾。無論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只要我還痛苦、焦慮或擔心,就一定沒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沒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種自醒,是一種人類的自醒,一種你的自醒。

在完成自身生命圓滿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橋。踩著這座橋,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

在實現孩子的圓滿之中,你必圓滿你自己。同樣的道理,你在圓滿自身的過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圓滿。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結果,內在世界給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借著你有一個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吧,以此來實現整個存在的圓


相關焦點

  • 父母的控制,其實是把孩子當成自我安全感的「人質」!
    別因為自己的問題,去控制孩子,那不是愛,是悲哀。 教育是一種自醒的途徑,向外勸導你的孩子,向內勸導你自己。 你覺得你的教育方式正確嗎? 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根部也有問題。
  • 父母的控制,其實是把孩子當成自我安全感的「人質」
    別因為自己的問題,去控制孩子,那不是愛,是悲哀。家長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自己問題的外在投射。從本質上講,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只存在有問題的家長。家長意味著「頭腦」,孩子代表著「心」。當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現問題時,那是「頭腦」出了問題。沒有你的角度、判定、認為,你眼中會有有問題的小孩嗎?如果你眼中有有問題的小孩,那是誰的問題?誰製造出了一個有問題的小孩?
  • 生了孩子的父母,成為了孩子的「人質」,其實這樣真的不可取
    體驗了備孕,懷孕,生產的辛苦後,產後媽媽成了孩子的「人質」世界真的很奇怪,一些人為了時間的自由、財務的自由、生活方式的自由開始了單身主義、不婚主義、丁克家族主義,還有一些人談戀愛無果,婚姻無望,甚至因為一些原因不能擁有自己的孩子。
  • 父母控制孩子是為孩子好?其實危害很多,學會放手非常重要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認為自己對孩子是非常疼愛的,更是為了能夠照顧好孩子的生活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把他們的生活全部安排得井井有條,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但是有一些父母卻不知道自己如果太過於幹預孩子的成長,其實對於他們並不利。
  • 父母討厭自己的孩子,正常嗎?
    在心理學裡面,其實每個父母都有討厭孩子的一面,只不過這個討厭自己的孩子,並不被世俗所接受,所以一般都會壓抑。 她的大哥和二哥,因為父母的喜愛,或者說這個喜愛是一種控制,反而被束縛,在個人事業上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就。 所以,我們即使討厭孩子,也有好的一面。
  • 父母討厭自己的孩子正常嗎?
    在心理學裡面,其實每個父母都有討厭孩子的一面,只不過這個討厭自己的孩子,並不被世俗所接受,所以一般都會壓抑。但是在生活中這部分其實是處處可見的,父母無意中用各種方法來表達對孩子的厭惡。用拋棄來恐嚇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走了!」
  •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的災難
    小霞的父母只有她一個孩子,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她身上。吃飯的時候,小霞沒有吃夠母親認為足夠量的青菜,媽媽說這樣可不行,如果有哪樣菜不吃,媽媽說「這個菜富含什麼營養,必須要吃,不吃哪行啊」。她的父母平時比較省,某樣菜剩得不多了,爸爸就開始分菜,也是希望用這個方式讓她多吃一點,用爸爸的話說是幫忙分擔。哪怕這個菜她本來不想吃。然後還有一句經常說的話:「這是媽媽專門做給你的,多吃點。」
  • 放棄父母的「控制欲」,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作為父母,究竟應該怎樣養育孩子?有人提倡嚴厲管教,孩子做錯了事情必須接受懲罰;有人覺得應該實行獎勵制度,用各種「獎賞」來激勵孩子的進步。但無論是懲罰還是獎勵,其實都是一種外在行為和動機,真正能讓孩子掌控自己的,是他們的「內在動機」。最近,我讀了一本書——《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 父母控制欲強,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父母要做到課題分離
    「失控」 人都有內省機制:智慧不夠的父母才會時時想要控制孩子,父母總是對孩子有著一種控制欲,這種控制欲似乎是與生俱來的。當家長逐漸左右著家裡的一切,孩子的生活就變得壓抑了,長期被壓抑就迫使孩子變得叛逆起來,接著就爆發出各種問題。 3.中國式「養兒防老」 家長們總說「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家孩子」,看上去是父母的無私。但是孩子從小在這句話的灌輸下長大,內心就會覺得虧欠父母,充滿內疚感。那句話看似在彰顯父母的無私,但這種無私其實就是自私。
  •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學會放手,別做「控制型」父母
    以這種方式對待孩子的父母其實陷入了一個誤區,那就是沒有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與獨立思想,在家裡做孩子的「皇帝」。總之,在父母用暴力方式的教育下,小軍的控制權已經牢牢地掌握在父母的手中,成為了父母意志的執行者。對此,班主任和小軍父母進行了深刻的談話,希望他們能夠不要利用這種方式控制、教育孩子,不能夠圖省事而把孩子變成聽話懂事的傀儡。
  • 最可怕的父母,就是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亙古不變的期盼。可有時,這種期盼,如果變成了控制,就可能「害死」孩子。電影《天才少女》裡就有一個典型案例,一位母親為了把女兒培養成數學家,控制她一切社交娛樂,面對女兒的痛苦,她視而不見,認為這是成功必須經歷的磨難。
  • 父母的控制欲是孩子的噩夢,請給孩子一些成長的自由
    其實,在1歲半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逐漸開始萌芽,他有了一種自主意識,表現為:我來、我要、我做,我的……開始有了自己的「土地」。比如,孩子非要自己吃飯,不讓餵飯。這個時候,控制欲很強的媽媽就會認為寶寶還小,會把周圍弄髒或者是覺得自己餵是為了讓寶寶吃飯更輕鬆些,而堅持給寶寶餵飯。如果這時候寶寶依然拒絕,媽媽會感覺到這孩子太拗,太叛逆了。
  • 影響孩子的情商,其實跟父母有關
    孩子生來就是一個空白頁,小的時候不懂得表達情緒,需要父母做引導,那麼我們該如何引導培養孩子的情商呢?,父母要如何應對?4.孩子小的時候一般不懂得表達情緒,父母要蹲下來看孩子的眼睛,慢慢引導孩子,讓他們能夠明白怎樣才是對的表達方式。5.教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所謂傷痛用語言表達出來會減半,而不是壓抑在自己內心。
  • 在父母的控制教育下,我終於成了一無是處的孩子
    ,控制自己的孩子。但其實父母們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放不下來的心。被控制下的孩子怎麼做都是錯:「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燙手!」「不要碰那個,小心傷到!」「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學習就行了!」「聽我的,別自己瞎弄!」「我跟你說了你為什麼不聽?」「都說了不讓你這樣幹!」
  • 手機控制孩子,還是孩子控制手機,智慧的父母這樣做!
    很多家長和我溝通怎樣才能做到讓孩子不玩手機,我通常的建議就是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如果在孩子成長環境中,家長不痴迷手機,那麼孩子自然也就不玩了。我們來分析下,對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是天生上癮的吧,那麼孩子會不會對手機產生依賴,取決於他的生活環境以及父母,而父母最為關鍵!
  • 父母過度的愛,其實是孩子的負擔
    這裡,我要說明一點,對於父母的愛,孩子覺得是種負擔,並非是孩子不懂感恩,而是另一種情況,就是那種特別懂事的孩子,願意成長的孩子,面對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有一種強烈的愧疚感。1.父母過度的愛,其實是孩子的負擔
  • 控制孩子的父母:有一種完美叫放手
    如果控制孩子的父母始終沒弄懂這個道理,難道要一直在父母的控制之下生活?有一種完美叫放手。但是世間懂得適時放手的人畢竟不多。最不容易放手的往往是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人。父母容易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產,我費力把你生下來就是要完成某種使命,即使不存在真正的使命,但是心理上的也是一直存在佔有感。
  •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捨棄自己的控制感,成就孩子的控制感
    所以,大家看到沒有,失去控制感其實是一件讓人感到非常糟糕的事情。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這種沒有控制感,或者低控制感的狀態下,他的身心健康狀況一定會出問題。 我們常常說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高考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其實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如果家長擁有這種觀念,可能就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輸不起」,所以不允許有任何閃失。因此孩子根本沒有機會自己做主,一切都需要按照家長安排的正確路徑來。
  • 父母控制欲過強 , 孩子終生的災難
    對於孩子,父母總是忍不住要去控制他的一切,不想他行差踏錯,搶個好學校的入讀名額、畢業後安排個好工作、介紹個好對象、生娃後再教育孫子 …… 恨不得把他的未來路都一一鋪好。 根據一項持續了70多年的研究顯示,父母對孩子施加過多的控制,會造成孩子的終生的心理傷害。那些在童年時被父母侵犯了隱私或者被過度控制了自由的人,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他們的幸福感都比較低。
  • 怎樣培養自覺的孩子?父母先放下「孩子應該……」的控制想法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長大後要麼去控制別人,要麼就會被別人控制。有哪一條是我們想看到的嗎?身為父母,我們是否想過,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呢?02 父母控制孩子帶來的惡果作者指出控制帶來的後果:孩子在外部動機驅使下行事,他們自我約束的能力被削弱,自我調節的內在潛力被破壞,他們成了牽線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