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控制,其實是把孩子當成自我安全感的「人質」!

2020-12-13 騰訊網

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讓TA看到生活的光和希望。

別因為自己的問題,去控制孩子,那不是愛,是悲哀。

教育是一種自醒的途徑,向外勸導你的孩子,向內勸導你自己。

你覺得你的教育方式正確嗎?

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根部也有問題。

家長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自己問題的外在投射。

從本質上講,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只存在有問題的家長。

家長意味著「頭腦」,孩子代表著「心」。

當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現問題時,那是「頭腦」出了問題。

沒有你的角度、判定、認為,你眼中會有有問題的小孩嗎?如果你眼中有有問題的小孩,那是誰的問題?

誰製造出了一個有問題的小孩?

是你,你創造了一些問題概念,然後你投射在孩子身上。

是你眼花,把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看成了一塊醜陋的石頭。

如果你認為你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一定要反過來,在你自己身上尋找問題的根源。

你自己的恐懼越多

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當你是一個恐懼的家長,你就會有一個有問題的小孩。

你的恐懼越大,你眼中小孩的問題就越多。

恐懼導致掌控。

你越恐懼,你越傾向於去把握住某種東西,以讓你自己有安全感。

掌控者是頭腦,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們像水一樣流動,很難被掌控。

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駕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駕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懼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問題也就越多。

小孩是一個有問題的小孩,真是這樣嗎?

沒有你的恐懼,沒有你的壓制或判斷,他是一個很難教育的小孩,這是真的嗎?

問一問你自己。

當你是一個完全無懼的父母時,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長。

人們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長大以後,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才能使一個小孩長大以後呈現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讓他按照天性成長。

如果一個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樣子成長,他長大以後的智慧和能力將會最大化。

相反,如果你特別有意識地去培養或訓練他,成年以後,或許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錯,但是他的智慧心將無法完全發揮。

放一匹小馬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無懼的心啊!

他會擔心小馬在道路上遇到這樣那樣的危險,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他會擔心,這樣地放任著小馬,它以後怎樣,它長大會如何,等等。

你怎麼敢對你的小孩撒手?

你沒有那麼大的勇氣。

在一個小孩的自由形態上,可以看出一個家長無懼的心到底有多大。

不是像老天一樣大膽的人,他的小孩無法享受那純然無邊的天空大地。

知識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們往往把知識多當成有智慧,這是個錯覺。

在這個錯覺的影響下,人們都期待自己的知識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頭腦裡裝知識,這也導致他們的教育模式是這樣。

家長們在自己身上的「希望」過期之後,他們把曾經對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們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

往他腦子裝更多的知識。

如果一個小孩在四歲時就能識別兩千個字,背誦《三字經》、《千字文》,我們就以為他很聰明。

而這有什麼用處?

你只不過是在往一臺電腦的硬碟上多儲存一些數據而已。

智慧是一種空盈的狀態,而不是一種滿實的狀態。

過多的知識只能使一個頭腦變得狡猾,而狡猾並不是智慧。

電腦能夠隨時調度出千萬知識信息,但電腦並不是一個智慧的人腦。

對於人來講,智慧不取決於他裡面的有,而取決於他裡面的空。

當他裡面空的部分越多,他運用知識的空間和能力就越大,

猶如電腦的硬碟和內存裡空白越多,它的運行速度就越快一樣。

教育你的小孩,給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滿。

如果你把他的頭腦填得太滿太實,猶如一個瓶子被塞得太緊太實一樣,它那裡面的空就成為死空,這樣一個小孩的智慧就發揮不出來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裡面的空。

知識教育是一種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種空的教育。

記住保留給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

即請重視智慧教育勝過知識教育。

學習不是為了記住知識,而是為了喚醒愛心,引爆智慧。

知識專用,智慧通用。

「要求、期望和負責」是不是愛

我們衡量自己對一個人是否有愛或愛有多深,往往會看對他有沒有要求、期望或負不負責,或程度有多深。

當我們對一個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即我們越「負責」時,我們就越愛那個人;反之,我們就不愛他,或愛他不深。

這是真的嗎?這是一個錯誤。

要求、期望或所謂的負責,僅僅都是恐懼的替代物。

它們是恐懼的另一種化身,另一個名字。

要求、期望和負責意味著愛,你確定那是真的嗎?

在我們的教育中,因為我們自己有恐懼,結果「要求」「期望」或「負責」成為了我們與另一個個體的聯結。

當我們對他要求、期望或負責時,這能使我們感到與對方聯結得更深、更緊,使我們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為了彌補安全感的,當一個人越強調教育,其背後的不安全感越大。

教育似乎是一種掌控,它建立在對未來和恐懼的幻覺基礎上。教育是恐懼的面目。

一個人越恐懼就越需要它,一個人越恐懼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喚醒內在的本自具足的善良、智慧和愛。

覺者沒有教育的概念,因為他們不需要教育。老子從未提倡過教育,因為他處在了道的源頭。

萬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給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而實質上,在人的智慧創造之中,也只有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義和起作用的。

要求、期望和負責是不是愛?

嚴格地說,那不是愛,那是完全的恐懼。

別把孩子當「人質」

因為家長心存恐懼,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他們在無意識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當成了他們自我安全感的「人質」。

你必須變成優秀和美好的,否則我就不安全;

你必須變得有能力,否則我怎麼能夠安心?

瞧,家長們在把孩子變成他們內在安全的要挾物了。

當一個小孩是一個家庭中的「人質」時,你猜,這個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

小孩變成了整個社會或家庭的內在恐懼之河上的波濤,他當然無法獲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

當你恐懼,他能感受到恐懼,即使他很小;

當你放鬆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

小孩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聲音和信息。

一個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省上來。

對於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藉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

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會變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沒有把孩子當成你的「人質」?

來檢點一下你自己。

盤查你內心的恐懼,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開始。

教育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治療,它治療的正是人類之心的恐懼和愚痴。

真正的愛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說,一個母親對於孩子的愛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嗎?

當一個人內心還存有恐懼時,他對另一個人的愛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

真正的愛是什麼?

並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給他,也不是他要什麼你都能滿足或給予。真正的愛和此無關。

真正的愛是一種無為。

它沒有要求,它裡面沒有任何恐懼的陰影,它不隱藏任何掌控的企圖。

它像太陽給予萬物光和熱一樣,給出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來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試圖改造或修正他。

真正的愛是完全無條件的。

無論如何你都愛他,怎麼樣你都愛他,你的愛甚至和他無關。

這才是真正的愛。

這愛像老天對萬物的態度一樣,給予你但對你沒有要求、沒有期待,他對你無為。

如果把這個標準稱為真愛的標準,那麼來檢點一下你對孩子的愛是不是真愛。

你期待他學習好,你期待他做個好小孩,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經暗地裡帶給他多少壓力嗎?

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壓力。這對小孩的成長有好處嗎?

我們對我們的小孩沒有期待,他怎樣我們都愛他;我們盡己所能,但不要求他。

這才是真正覺悟的父母的愛。

對孩子沒有期待的教育,並不比對孩子有更多所謂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

思考一下,你覺得是這樣嗎?在對待小孩的問題上,來重新思考一下你的愛,那是不是真正的愛?

如果我在孩子問題上,存在著焦慮、擔心或要求,那一定說明我的內心還深藏恐懼、狹隘的見解、自以為是、好為人師等無明之相。

當我不是安守在覺知上,我問題重重。

當我問題重重時,我一定正在我的念頭上生死翻滾。

無論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只要我還痛苦、焦慮或擔心,就一定沒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沒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種自醒,是一種人類的自醒,一種你的自醒。

在完成自身生命圓滿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橋。

踩著這座橋,你回到了你自己。

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

在實現孩子的圓滿之中,你必圓滿你自己。

同樣的道理,你在圓滿自身的過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圓滿。

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結果,內在世界給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借著你有一個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工夫。

相關焦點

  • 父母的控制,其實是把孩子當成自我安全感的「人質」
    別因為自己的問題,去控制孩子,那不是愛,是悲哀。05別把孩子當「人質」 因為家長心存恐懼,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他們在無意識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當成了他們自我安全感的「人質」。一個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省上來。對於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藉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當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會變好。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沒有把孩子當成你的「人質」?來檢點一下你自己。盤查你內心的恐懼,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開始。
  • 父母的控制,其實是在把孩子當「人質」
    教育是一種自醒的途徑,向外勸導你的孩子,向內勸導你自己。你覺得你的教育方式正確嗎?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根部也有問題。家長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自己問題的外在投射。從本質上講,不存在有問題的孩子,只存在有問題的家長。家長意味著「頭腦」,孩子代表著「心」。
  • 生了孩子的父母,成為了孩子的「人質」,其實這樣真的不可取
    體驗了備孕,懷孕,生產的辛苦後,產後媽媽成了孩子的「人質」世界真的很奇怪,一些人為了時間的自由、財務的自由、生活方式的自由開始了單身主義、不婚主義、丁克家族主義,還有一些人談戀愛無果,婚姻無望,甚至因為一些原因不能擁有自己的孩子。
  • 父母討厭自己的孩子,正常嗎?
    她的大哥和二哥,因為父母的喜愛,或者說這個喜愛是一種控制,反而被束縛,在個人事業上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就。 所以,我們即使討厭孩子,也有好的一面。 02 討厭孩子,不過是討厭自己的投射 我先說下投射,投射發生時,內部心理過程被個體誤認為來自外部。也就是說父母討厭孩子的時候,這個討厭其實是來自父母自己的內部(自己),而不是外部(孩子)。
  • 父母討厭自己的孩子正常嗎?
    在心理學裡面,其實每個父母都有討厭孩子的一面,只不過這個討厭自己的孩子,並不被世俗所接受,所以一般都會壓抑。但是在生活中這部分其實是處處可見的,父母無意中用各種方法來表達對孩子的厭惡。用拋棄來恐嚇孩子,「你再不聽話,我就走了!」
  • 孩子安全感不足其實是有信號可尋的,培養孩子安全感這樣做最合適
    其實安全感來源於日常經歷和體驗的積累。如果孩子在平日與父母的互動中經常能感受到:爸爸媽媽愛我,會始終支持我,幫助我。那麼孩子就會建立起穩固的安全感。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比喻為蓋高樓,那麼安全感的建立就是打地基,地基越堅實,樓才能蓋得越高。
  • 焦慮的父母,往往擁有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有安全感,孩子才會自律
    自控力來自於安全感,這裡說的安全感,其實就是一種可控感。而焦慮的父母,內心沒有力量,所以才會不停地用外力來管束孩子;焦慮的父母內心缺乏安全感,也就無法提供孩子安全感,更無法為孩子提供可參照的模仿學習的自律榜樣。
  • 喜歡「黏人」的孩子,多半是缺乏安全感,父母要給予高質量陪伴
    1.過度膽小,挨不起批評小剛是一個內心非常敏感的孩子,在每次他犯了錯誤之後爸爸媽媽都不敢批評他。因為每次在家長批評小剛的時候他都被嚇得戰戰兢兢,生怕自己的父母要拋棄自己。其實這就是由於孩子缺乏安全感,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一定要更有耐心的進行溝通。
  • 「控制欲」強的父母,是孩子的「災難」:不孝是我做的最正確的事
    在父母的眼中,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的理想,不管是不是孩子自願的,只希望孩子能夠成為理想中的自我。很多孩子的自我意識都消失在父母的控制下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為很多父母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讓他們來延續自己的理想,很多情況下都是單親家庭的父母會控制孩子,這樣孩子就成為了她唯一的精神寄託。
  • 控制型父母,是孩子的災難
    小霞的父母只有她一個孩子,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她身上。吃飯的時候,小霞沒有吃夠母親認為足夠量的青菜,媽媽說這樣可不行,如果有哪樣菜不吃,媽媽說「這個菜富含什麼營養,必須要吃,不吃哪行啊」。她的父母平時比較省,某樣菜剩得不多了,爸爸就開始分菜,也是希望用這個方式讓她多吃一點,用爸爸的話說是幫忙分擔。哪怕這個菜她本來不想吃。然後還有一句經常說的話:「這是媽媽專門做給你的,多吃點。」
  • 為什麼我們的父母看自己孩子總是滿身缺點?
    對於一個家庭來講,家長是樹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問題,多半是樹根也有問題。家長們常常「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是他自己的問題在孩子身上的「開花」。孩子是家長的投射銀幕,當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問題,那是你自己問題的外在投射。
  • 如何建立規則和界限,給孩子安全感?
    這類人,更深層次的是因為自己的安全感不夠,所以極力想掌控住周圍的一切,以免自己受到傷害。父母與孩子之間也很容易產生界限感不強的現象。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隨著孩子的長大及時調整自己,依然把孩子當成幾歲的孩子。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隨著孩子的生理成熟,孩子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父母更是諸多的不放心。所以會偷看孩子的日記,盯著孩子不要早戀等。
  • 「自我感動式」母愛:用內疚感控制孩子,是父母最失敗的付出
    有些母親甚至講出了「我生你養你,我不欠你的」這樣的名言,這樣的「自我感動」式母愛,使孩子在控制中她的生命因兒子而完整了,可是兒子因為她愛與控制,背負著深深的內疚,甚至沒有勇氣踏入婚姻。下面的幾個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到仍然在付出「自我感動式」母愛的母親以及缺位的父親。一、父母要意識到孩子不是家庭的第一位很多父母都有一種相似的想法,就是認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但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大家相互聯繫,相互依賴,但絕不是相互屈服和相互寄生。
  • 童年的安全感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父母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文|淘媽在我們成年人的世界中,有些人患得患失,有些人會對陌生人產生抗拒,難以相信別人,還有的人敏感多疑,不願對新鮮事物探索嘗試,還有的人焦慮易怒,類似的性格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其實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到安全感的缺失,那麼我們是在何時何地把安全感丟失了呢
  •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圖片來自插畫師蘑菇君教育的本質是的一場自我修行孩子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聲音和信息。一個好的家長,應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來。對於覺悟的家長來講,教育孩子只是個藉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
  • 為什麼孩子犯錯後,父母會控制不住自己大吼大叫?
    也知道這樣的行為對孩子很不好,但總感覺就像有股力量推著一樣,完全不受控制。【長期吼叫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吼叫其實只能暫時緩解父母的情緒經常用吼叫的習慣去教育孩子,有些孩子會為了避免被父母責罰或打罵,往往會對父母說謊,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撒謊的壞習慣。
  • 解析《父母的覺醒》:親子教育的關鍵,是父母懂得「自我覺醒」
    有位媽媽說到:&34;你看這位媽媽一開始就說到&34;,其實潛意識就已經覺得是孩子的錯了,看看,大人們是多麼的以自我為中心。在親子教育中最關鍵的就是父母需要懂得&34;,父母盲目自自大,不去嘗試改變,結果就只能是水火不相容,爭吵和打罵。今天就給覺得育兒艱難還沒有覺醒的父母來解析《父母的覺醒》,讓我們走進自我覺醒的領域,學會覺醒,給孩子需要的愛和尊重。
  • 控制孩子的父母:有一種完美叫放手
    如果控制孩子的父母始終沒弄懂這個道理,難道要一直在父母的控制之下生活?有一種完美叫放手。但是世間懂得適時放手的人畢竟不多。最不容易放手的往往是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人。父母容易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產,我費力把你生下來就是要完成某種使命,即使不存在真正的使命,但是心理上的也是一直存在佔有感。
  • 安全感的力量有多強大?親子關係好,孩子才能放心擁抱和探索世界
    這樣的孩子,自我長期處在壓抑中,甚至產生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他們極度在意別人的想法與評價,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只能依靠別人的肯定與認可來維持,尤其是權威者和自己最在乎的人的肯定。這樣的孩子,一是缺乏安全感,二是內心的自我太弱小,而這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
  • 《童年不缺愛》孩子問題行為不斷,父母如何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慧慧遇到的這件事,很多父母都遇到過,孩子總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對身邊的家人大發脾氣。讓父母開始自我懷疑,自己的教育理念到底出了什麼偏差?父母通常會認為是孩子無理取鬧,不懂事不聽話,但其實孩子內心是覺得委屈,很可能因為得不到自己要的,而認為父母不再愛他了。 再比如,有些小孩看到媽媽講電話時,就會去搶媽媽的電話,甚至不停的喊媽媽,直到媽媽的的通話被迫停止才消停。這個時候很可能因為,孩子覺得媽媽的愛被別人分走了,他很不安,不能允許這樣的情況,所以孩子會不停的搞破壞,來打斷媽媽講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