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學習「敏感期」的概念被提出來以後,已經受到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專家重視,幼兒的教育過程中,運用好「敏感期」原理,對他們的智力、能力等提升,會有著非常卓越的貢獻,對孩子的未來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本文給大家分享的是怎麼利用孩子的敏感期,幫助孩子打好數字的基礎。
數學啟蒙方法
一般來說,孩子的數字敏感期是在2-6歲,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合理的數字啟蒙教育,幫助孩子打好數學思維基礎,孩子的未來的學習會更順暢,我們可以把這個階段的數學學習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數數:從開始的單純數數,一般這個階段只是單純的學會數數;
2、數字:開始對數字感興趣,嘗試去理解數字的含義,並學會寫數字;
3、數量:開始對數與量感興趣,學會計算,學會數與量的搭配。
走完這三個階段,孩子才算是真正的走向數學,學會用數字去認識身邊的世界。要提醒大家的是,這個過程一定不要圖快,也不要圖多,而是循序漸進的進行教育,比如先教孩子學會3以內的數字,在逐步提升,讓孩子學會5以內的數字,而且建議是用實物演示的方式,利用孩子喜歡或熟悉的事物,比如玩具、食物、水果等。
在現實教育中,很多父母都想讓孩子學的多一點,不少孩子在3歲的時候,就能數到50甚至是100,但很多孩子甚至6、7歲,都不會按數取物,不知道數與量的關係,說一把香蕉依然是1個香蕉。
很多家長也反饋,在幼兒的教育過程中,孩子聽不進家長說的內容,有一些東西,今天記住了,明天就忘記了,事實上幼兒的認知和學習是有著他們的規律的,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這裡也給大家匯總了教育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三個要點:
一、循序漸進
不止幼兒,對於我們整個人類來說,學習都是從簡單到複雜,一下子接觸超出認知範疇外的事物,即便是成人,也會不知所措。
對於幼兒來說,他們剛開始接觸世界,很多成人眼中非常簡單的一些知識,對於他們來說,則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數學這種非常抽象的知識,因為孩子的抽象思維是從七歲才開始逐漸替代直觀思維。
所以幼兒的數學思維啟蒙,一定要從最簡單的開始,並把數學知識變得具象化,比如1個餅乾,2個餅乾。讓孩子從具體的事物中,體驗到數字,明白數字的概念,學會比較多少。
二、多角度教學
對於幼兒的啟蒙教育,並不是說孩子知道概念了,就算學會了,曾經見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5歲的孩子,給他3個草莓,他知道是多少,但如果畫成圖像,或者給他3個蘋果、3個餅乾,就不知道是3個了。
所以幼兒啟蒙教育一定要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教學,要引導孩子認識不同環境中的數字3,比如食物、玩具、圖畫、工具等等。
三、生活實踐
知識來源於生活,事實上,我們教給孩子的數學知識,都是孩子曾經經歷過的,孩子欠缺的是一個喚醒知識的機會,對於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是做好引導,利用生活中的場景,引導孩子去思考,去體驗,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樣才會讓孩子愛上數學,學會思考。
比如:家裡哪些東西是長方向的?
生日蛋糕要分成幾塊?
吃飯需要幾雙筷子,幾隻碗?
......
類似的案例,孩子都會願意去尋找答案,我們只需要適當的給予孩子鼓勵,孩子就會得到數學成就感,願意更多的利用數學知識去認識生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