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零食太多不好!吃垃圾食品有害健康!這個來源於營養專家的科普觀點,已經深入人心。(零食分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這裡指大多數家長排斥的不健康零食)
超市貨架上的各色零食,往往就在收銀臺附近,避都避不開,有時候零食的包裝甚是可愛,假如我們自己也是孩子,一樣會被深深吸引。學校門口賣零食的小店,到了放學時間就不愁小顧客們競相而來。
與零食的鬥爭,從孩子們上幼兒園前後就開始了,一直到小學階段才能基本結束。對於挑食或瘦弱些的孩子來說,父母往往更是強化對孩子的零食管控。
前些年,我兒子就很挑食,上了幼兒園後,見到其他小朋友吃零食,孩子也想要,我一般都會拒絕。直到有一次發生了一件事情,至今讓我記憶真切。
那是兒子3歲多,一次放學的時候,一名很愛笑的小女孩兒,跑到我兒子面前,從口袋裡掏出一塊餅乾,我注意到那是明顯吃過一半的餅乾,足見零食在孩子們心中是何等珍貴。她友好的想讓兒子吃一口,可沒想到,兒子一下子搶過來不給人家了。小姑娘委屈的哭了,兒子見我說他,拿著餅乾倔強的跑開,也哭了起來。
小女孩兒的奶奶勸我別和兒子要了。後來,其他的孩子都走了,那個小女孩兒和奶奶也走了,整個教室外面就只剩下我和兒子。
兒子沒有鬧過這麼大的脾氣,這樣的反應,我非常意外,也很心疼。兒子哭的很委屈,他把餅乾放到嘴唇邊上,親了親,但他知道我不允許,沒敢吃。
我蹲下身,手輕扶在他弱小的雙肩:&34;
兒子終於點了點頭,把餅乾放回小朋友的柜子裡。其實也是吃不得了,畢竟不衛生了。但我想這個行為對兒子來說還是有必要的。
這之後,我們回家的路上,他很開心,就是時不時提醒我去給他買&34;。我的淚光在閃爍,那半塊餅乾在他小手裡死死攥著的模樣,真讓人憐愛。
那時候,我既沒有接觸心理學,也沒有象很多聰明的媽媽一樣去體會孩子內心的需要,我把「孩子,你不要亂吃零食!」這條規則,粗暴的用在兒子身上。完全沒有顧及到他作為一個孩子的內心感受。
我的一位來訪者曾對我說,幼兒園時,別的父母接小朋友都會買各種吃的,我媽媽接我時,什麼都不買,只讓我在半路喝一杯酸奶。
我那時候覺得,我媽媽特別不愛我,可我又不敢說。長大後,媽媽對此事解釋說,&34;
但我的來訪者說她根本不愛喝,只因為如果放棄,就連媽媽的這一點愛可能都得不到了。
這些基本沒什麼營養的零食裡有色素、香精、各種添加劑,甚至不法商家用工業原料充當食材,這是我們不給孩子多吃零食的理由。初願是好的,但這樣粗暴制止孩子吃零食的結果,卻往往與初願背道而馳。
孩子對零食的依戀,似乎有著一種魔力,都是什麼原因在吸引他們呢?
首先,就是口味的原因。人對吃的偏好是一種本能,美食的誘惑就連成年人都難以抵擋,從「吃貨」這個詞的流行可見一斑。
其次,零食帶給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覺。孩子看到同學在吃小食品,就會被傳染,即使當時並不餓,也會激發起吃的欲望。孩子們會把自己擁有更多的小零食,視為一種優勢,甚至向同伴炫耀或分享。
最後,孩子在某種程度上賦予零食以傳遞愛的載體。在我兒子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周的時間沒有見到我,他寫了一篇日記:媽媽,我有兩塊特別好吃的點心,本來想留給你,但後來我實在太想吃了,就吃了一塊,現在還有一塊,等你回來給你吃。
綜上所述,一句簡單的&34;顯然是錯誤的,我甚至覺得,孩子獲得自己喜愛的零食是他們的權利。因為,這對於孩子來說,重要性一目了然:
吃零食被允許並獲得滿足,孩子能體驗到自己是被愛的。被愛的感覺是人格發展的核心力量。
否則,孩子會體驗到匱乏感,就會用別的方式來代替滿足。
尹建莉老師所著的《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說:扼殺孩子小小的欲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性心理。有可能會咬指甲,尿床,更嚴重的是成年後有可能發展出&34;,即對某種食物特別偏好。
內心有匱乏感的孩子,會覺得我是不被喜歡的,我是不值得的擁有更美好的東西的。
零食果真是洪水猛獸嗎?父母只要把握如下原則,吃一些零食還是利大於弊的。
1、 注意看外包裝,是否印刷清晰,有生產日期和廠家等基本條件。大一點兒的商超貨架上的食品都是可以保證這些條件的。
2、 儘量選擇高品質食品。比如買貴一點兒的天然奶油蛋糕,摒棄植物奶油製品。
3、 了解食品相關知識,和孩子購買零食時一起討論怎樣看食物成分表,哪些東西吃了有益,哪些多吃有害,孩子在自由的狀態下,暢遊了食品安全知識,慢慢就會對零食的選擇有更明智的取捨。父母以輕鬆的心態帶動孩子,整個過程反而顯得有趣,還能加強親子關係。
全文主旨觀點如下
管控零食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匱乏感,即覺得自己不被愛,不配得。進而尋找替代性補償,影響孩子心理發展。
指出身心都要兼顧到的核心方法:注意選擇合格高質量食品、學習食品挑選知識並帶動孩子參與進來。我自己曾經閱讀過中國農業大學範志紅教授的著作,她寫過多本書,各有側重,但本本都是乾貨。
讓孩子們享受一下他們喜愛的美食吧,那一雙雙獲得滿足後的眼神,實在是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