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青少年犯罪緣於社會適應不良 可適當懲戒

2020-12-15 搜狐網

  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及北京、河北、福建、四川等高級人民法院發布67起發生在校園內的刑事犯罪典型案例。其中,犯罪人平均年齡為17.7歲(其中3名系成年人),被害人平均年齡為16.9歲。北京發布的8起案例中,涉及案由包括故意殺人、故意傷害、尋釁滋事、聚眾鬥毆。

  青少年犯罪被國際社會列為吸毒、環境汙染之後的第三大社會公害。在案件曝光後,社會輿論往往將青少年犯罪的動機歸結於過往生活中愛的缺失。但筆者認為,科學的青少年犯罪防範,應針對具備不同生理和心理特徵的孩子,培養其處理問題的靈活性和對挫折的耐受性,最終實現強化他們適應社會能力的目標,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犯罪。

  分類社會情感劃分犯罪類型應對症下藥開處方

  藥家鑫型:富有、自私、冷漠、兇殘處方:

  責的教育

  此類犯罪青少年由於缺乏必要的道德品質和家庭教養,應基於嚴苛的懲處。通過對不良行為進行負性評價和痛苦刺激,以降低不良行為發生的機率。

  馬加爵型:貧窮、愛的缺失、同情

  處方:愛的教育

  此類犯罪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往往經歷家庭問題等各種困難。因此,要強調家庭、學校和社會給予孩子充分的愛的滋養,使孩子在物質上、精神上獲得滿足。

  其他:衝動、膽大妄為、是非不分、不顧後果

  處方:剛柔並濟

  對於其他一些原因和動機不明朗的青少年犯罪行為,人們在對犯罪行為的驚訝和譴責的同時,也總會提出相應的關愛、嚴懲的幹預意見。

  探因生理結構或可誘發暴力生活經歷為導火索

  預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對青少年犯罪原因有科學的認識。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暴力傾向與其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大腦結構有一定的關係。加州大學的神經學家詹姆斯·法隆發現,人的MAO-A基因通過調節腦中的5-羥色胺而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另外,大腦中負責倫理行為、道德決定和衝動控制的區域的結構如果出現異常,則會導致人不受約束。

  生物因素加上童年期受虐待會顯著增加人的暴力傾向性。我們的研究表明,童年期的心理創傷對人的問題行為乃至於犯罪行為有著顯著的作用。少年罪犯所經歷的童年創傷遠高於中學生。

  在少年罪犯和職業中學學生所經歷的童年期創傷中,最為突出的是童年期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視,其次是軀體虐待。該研究結果說明,童年期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視和軀體虐待與人的問題行為、犯罪行為有密切聯繫。

  操作適當懲戒形成條件反射關愛應是科學引導

  愛的缺失可能導致青少年的問題行為和犯罪行為,可現實中,不乏因為過度的愛導致青少年出現人格問題。曾有報導,某地在校大學生因承擔過多愛的負擔而難以擺脫,最後在自己父親身上捅了36刀;江門市一名14歲少年因為向父母索要40元錢打電子遊戲,父母不給,少年持菜刀將父親砍傷。

  還有一種愛的理解,認為愛就是給予自由,不加約束。家長放任孩子的行為,教師遷就學生的不良習慣,這種愛培養的只能是膽大妄為的小霸王。人的法律意識、規範意識的養成需要遵循條件反射的理論。因此,用適當的懲戒對不良行為進行負強化是非常必要的。

  其實,從社會適應的角度來看,青少年犯罪行為也屬於一種社會適應不良的應對方式。有些孩子因先天或後天因素,缺乏處理問題的靈活性和對挫折的耐受力。因此,單純的關愛或者一味嚴厲的責罰都難以奏效,需要的是對其思維和應對技能進行耐心而科學的培養,使孩子具備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news.sohu.com true 法制晚報 http://news.sohu.com/20150922/n421823300.shtml report 1686 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及北京、河北、福建、四川等高級人民法院發布67起發生在校園內的刑事犯罪典型案例。其中,犯罪人平均年齡為17.7歲(其中3名系成年人),被

相關焦點

  • 預防青少年犯罪還需從教育著手
    隨著青少年犯罪數量的逐漸增加,犯罪呈低齡化現象日趨嚴重。為此,很多專家學者和普通民眾呼籲降低刑責年齡,讓犯罪的青少年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今,青少年接觸外部世界的時間早、途徑多,心智成熟得早,有一定的是非觀念和判斷標準。在此背景下,青少年犯罪不能再簡單地歸結為不懂事和無知,很多青少年正是由於知道刑責年齡的限制才故意實施犯罪行為。
  • 孫慧娟:德國對未成年人犯罪社會危險因素的立法及啟示 | 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005
    2003年德國出臺《青少年保護法》和《青少年媒體保護州際協議》,對未成年人犯罪社會危險因素進行定義,通過限制公共場所的銷售行為、限制未成年進入存在危險因素的公共場所和採取技術手段將未成年人與犯罪社會危險因素相隔離等舉措,形成了德國未成年人與犯罪社會危險因素相隔離的全方位立法體制。本文通過考察德國未成年人犯罪社會危險因素制度,為我國加強犯罪社會危險因素控制,實現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提供借鑑和啟示。
  • 衡水一考生被捅死,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是什麼?
    梁啓超先生的這段話將我國青少年置於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闡述的十分到位。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肩負著建設國家和富強國家的重任,可以說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係到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據研究發現只有那些被父母嚴厲懲戒、缺乏母親照顧、頻繁逃學、且與不良的同伴在一起的低收入青少年才會出現違法行為。今天的青少年正處於一個快速的文化變遷時期,這種社會背景容易促發不良行為。曾經被普遍接受的價值觀現在被質疑;曾經提供安全和保護的社會機構,如家庭,現在反而給人增加了煩惱;社會,經濟的陰影激發了焦慮和反叛。
  • 犯罪心理學:關於青少年犯罪
    如今社會處在信息高速發達的時期。我們經常在電視、報紙、手機等媒體終端,看到很多犯罪的案件。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引起社會高度的關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犯罪現象讓人們疑惑不解!無論是家庭、學校、社會都在為了我們孩子的健康成長努力營造著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但這些好像沒有起多大的作用。據統計,全球青少年犯罪不僅人數在上升,而且涉及面更廣。
  • 媒體批不良PUA:綜合評估其社會危害性,精準打擊違法犯罪
    PUA(Pick-upArtist,譯 為搭訕藝術家)原以傳播搭訕藝術為初衷,近年來卻呈現不良的陰暗化、詐騙化趨勢。以「自殺鼓勵」「寵物養成」「瘋狂榨取」為賣點的PUA課程在線上線下隱蔽傳播,引發了一些具有社會危害性的違法犯罪。
  • 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及防治
    大批家庭成員的遷出,「大家庭」向「小家庭」的轉化,使得習慣於大家庭環境的「留守家庭」成員變得不適應,而與遷徙成員組成的家庭不同的是,「留守家庭」因為已經在當地生活了很長時間,彼此之間非常熟悉,於是都不大適應「小家庭」而又相互之間熟悉的「留守家庭」就會更頻繁的往來,甚至都會打破原來家庭之間的適當距離,使家庭變成了許多家庭聚會、交流的「小社區」。
  • 簡析青少年犯罪與預防
    ,隨著《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和社會的共同關注,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效果。  (四)社會因素  社會上不良風氣腐朽思想和不良網絡文化的影響是誘發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青少年正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也是人生中最富於變化而不穩定的時期,極易受社會「黃、灰、黑」色汙染、侵蝕和危害。由於受黃色音像製品和淫穢書刊及不良網絡內容的誘惑,對於正處於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常萌發嘗試、模仿的念頭。
  •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與對策
    孩子的父母,由於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對這一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誤認為這些出現品行障礙的孩子道德敗壞,就放任自流,使這些孩子的心理與行為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環境,產生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行為。主要是一些「黃色」書刊和新聞媒體播放的暴力等影視製品的影響,其傳播速度快、毒害大、遺毒深,而青少年辯別是非能力弱,好奇心強、模訪能力強,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文化糟粕不僅對青少年產生消極影響,還能毒害人的心靈,使人墮落,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行為動機產生的兩大前提條件:一是內在需要;二是外界刺激。
  • 淺議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點及對策
    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全面進步。近年來,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傾向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靈裡種上了貪慕虛榮的種子,講排場、講穿戴、講吃喝,好逸惡勞,夢想一夜暴富,導致他們不擇手段地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利。
  • 人大代表孟玉婷:適度懲戒是對學生的一種幫助
    中國山東網東營3月25日訊 (記者 張豔秋)教育界呼籲多年的可對學生進行「懲戒」首度出現在中國地方政府的規章中,地方政府明確賦予了學校和教師適當懲戒權。孟老師說, 近幾年出臺的各種法律法規,都極大關注學生的權益,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的規定,也限制了教師的懲戒權,助長了少數中小學生,特別是那些不安分學生的叛逆行為。現在每每聽到老師懲戒學生,家長總是憤憤不平,甚至大打出手或者到處告詣狀,讓老師丟掉飯碗。自己卻沒有冷靜思考問題所在,其實我個人以為適當的懲戒是對學生是一種幫助,可以激勵學生的鬥志心和自律心。
  • 農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
    近年來,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社會人口的流動性增大增快,社會文化對青少年的成長影響愈來愈加明顯,其導致青少年通過對網絡、電視等媒體的機械模仿從而走上犯罪的機率也大大增加。青少年違法犯罪不僅在案件數量上急劇增加,而且犯罪成員在案件總數中所佔比例也大幅度上升。
  • 網絡引發的青少年犯罪的調查分析
    二、網絡引發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消極的網絡文化對青少年道德觀念不良影響  由於我國法制建設並不完善各級各種法律條例規範仍有較大缺陷,對於網絡文化生活折管理和約束出現了薄弱環節,有些方面甚至空白,由於法律不健全導致法律適用難,無從下手、執法不嚴,甚至有些情況所造成的危害出現了無法可依的非常現象,特別是對青少年立法執法上,存有很大缺陷。
  • 青少年犯罪:不良行為者主要「沉迷網絡」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9月18日,團上海市委、市委網信辦、上海市青少年服務保護辦公室正式啟動
  • 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原因及對策
    據統計,待業的青少年犯罪佔青少年犯罪總人數的72%,學生佔13%。   5.犯罪團夥性突出。統計表明,青少年罪犯中有66%系共同犯罪。  6.可塑性、可改造性強。青少年犯罪後,悔過程度比較大,只要加強管教,做好防範,80%能改過自新。
  • 對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析
    關鍵詞:社會、經濟、心理、家庭、學校教育  一、  對青少年犯罪的概述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穩增不減,嚴重危害到社會的安全。那麼什麼是青少年犯罪?一般認為,廣義的青少年犯罪是指6周歲至25周歲的人實施的嚴重危害社會的應受制裁的行為。
  • 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急劇增加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網絡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網絡犯罪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呢?青少年時期正處在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由於個體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著種種矛盾和衝突,加上現實生活中不良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在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中容易發生偏差和扭曲,從而誤入歧途,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 青少年犯罪心理
    一、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一)犯罪青少年的認識特徵犯罪青少年與一般青少年相比,一方面他們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識、社會生活常識,尤其是道德法律知識等,認識結構不健全。另一方面,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判斷標準模糊或錯誤,對是非、美醜、善惡很難做出正確的評價。這種知識結構的不完整和認識水平的低下,使犯罪青少年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僅僅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特點,而且具有偏激性的特點。
  • ——專家聚焦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幾個...
    有輿論認為,有的人明知自己不用承擔刑事責任,表現得非常猖狂;有的人犯罪手段極端殘忍,犯罪之後毫無悔意,法律如果不對這樣的未成年人作出處罰規定很不公平。也有人認為,應當適應現代社會發展下未成年人發育程度提前的現實,適當降低刑法的刑事責任年齡。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研究院副院長宋英輝說,14歲以下青少年不負刑事責任,主要是考慮到這個年齡的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判斷是非能力欠缺。
  • 未成年人極端犯罪該如何懲戒矯正?
    據媒體報導,小區裡多名女性稱曾遭該男孩不同程度的騷擾和尾隨;案發後,該嫌疑人曾在班級群強調自己未滿14歲。  這起案件的更多真相還有待權威結論,但警方和媒體披露的諸多細節,都讓人感到震驚。近年來,已發生多起涉及未成年人的惡性事件,且呈現低齡化、成年人化、暴力化特徵。極少數未成年施暴者因種種原因,對陌生人、同學、老師甚至家人痛下殺手,嚴重挑戰道德倫理底線。
  • 還老師適當的懲戒權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老師對頑劣的學生做適當的懲戒,是對家長負責,也是盡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對孩子的寵溺越來越無底線,快樂教育、賞識教育,催生了不少小皇帝、小霸王,讓老師想管卻不敢管。管教孩子,首先是父母,其次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