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對歸屬感和價值感不寄予任何期望時,當感到無助又焦慮,努力也徒勞時,就算你用盡各種辦法去幫助他,他還是覺得自己不行,並希望你走開,不要管他,他只想把自己封閉起來。你很想幫助孩子走出來,但孩子的表現卻讓你倍感無能為力,你會因此而感到非常沮喪、無助或絕望。那他的行為正是——自暴自棄。
通過現象看本質,通過行為看需求。個體心理學大師德雷克斯,在分析了上千個案例之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行為的呈現方式雖然每次都不一樣,但背後的目的無外乎有4種,前幾篇文章我們講到—一尋求關注——挑戰權力——報復,那這篇文章我們著重分析——自暴自棄的行為。
7月份中旬,我接到這樣一個案子:向我求助的是一位40多歲的媽媽,他的兒子17歲,高二,在一所重點高中就讀,學習成績年級前幾名,因為疫情期間孩子在家學習,4月份一次線上考試,他考的成績很不理想,從那之後就自暴自棄,說不學了,燒了所有的獎狀,就把自己關在臥室裡,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看小說,叫孩子吃飯,孩子也會說:「一頓不吃餓不死」或「餓死了跟你們也沒關係」,以這類的話來回復媽媽。這位媽媽感覺無奈、無助、又絕望。
跟我講完之後,我們又聊了一些。我初步判定:孩子出現這個問題,絕不是因為這次沒有考好的原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再後來我的跟進中,我確定:首先是因為家庭關係,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夫妻總是爭吵不休,偶爾還打架,孩子耳濡目染,但當時孩子太小,沒有反擊的能力,只能將害怕的情緒壓抑在心裡,久而久之,根就越扎越深。加上家庭的教育觀念不一致,孩子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強……隨著孩子年齡與能力的增長,在某個點,如果孩子因某件事不合意就會爆發,而這次考試這個點,恰恰是出現這個問題的導火索,因為內心壓抑的情緒太多,所以情緒就瞬間爆發,點燃他用自暴自棄來報復父母或親人的行為。
幾乎每一個自暴自棄的孩子,都跟老師或家長的打擊或養育方式有關係。 當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成人很喜歡輕而易舉地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你這樣是不行的,你能不能認真一些,你五音不全唱啥歌?這無疑讓孩子更加確定自己做不好。
成人喜歡用懲罰、指責的方式去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對此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說:「我們不知道從哪裡得到這樣荒誕的想法,想讓孩子做得更好,必須先讓他感覺更糟糕,當孩子感覺好時,才會做得更好」。同理:我們想一下自己在工作的時候,領導總是說你的各種缺點或用懲罰的方式讓你改正錯誤,你會改正嗎?顯然不會!只有當我們感覺好的時候,被認同,被欣賞,被肯定,我們才會記憶深刻,才會做的更好。當然,孩子也一樣。
自暴自棄的孩子,感覺是非常糟糕的,他找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感受不到價值,覺得放棄才是唯一的出路。這個時候,家長需要耐心真心地去愛這個孩子,不放棄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家長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訓練孩子,把任務分成細小步驟,簡化任務,讓孩子感受到哪怕一點點的成就感。表達對孩子能力的信任,關注孩子的優點,停止所有的批評與負面評價。鼓勵孩子,教給孩子有效的技能,示範給他怎麼做,但是不要代替孩子去做。鼓勵會讓孩子重新恢復信心,激發興趣,幫助孩子感受到愛與價值。
尋求關注、權力挑戰、報復、自暴自棄,這4個行為目的看上去是層層遞進的關係,但也可能同時發生在孩子身上。當孩子問題越來越嚴重時,父母才焦急尋找解決方法,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抱怨自己沒有早一點去學習科學的育兒方法。因此,越早了解孩子行為的密碼,就越早知道如何正確地應對。
所以,家庭教育是根,想讓孩子枝繁葉茂,就必須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給他充足的養分。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願你學會育兒核心原理,擁有72變,輕鬆應對81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