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頻頻證明:育兒可不能偷懶,孩子逐漸遞增的行為讓你措手不及

2020-09-23 樂哉育兒parenting

當孩子對歸屬感和價值感不寄予任何期望時,當感到無助又焦慮,努力也徒勞時,就算你用盡各種辦法去幫助他,他還是覺得自己不行,並希望你走開,不要管他,他只想把自己封閉起來。你很想幫助孩子走出來,但孩子的表現卻讓你倍感無能為力,你會因此而感到非常沮喪、無助或絕望。那他的行為正是——自暴自棄。

通過現象看本質,通過行為看需求。個體心理學大師德雷克斯,在分析了上千個案例之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行為的呈現方式雖然每次都不一樣,但背後的目的無外乎有4種,前幾篇文章我們講到—一尋求關注——挑戰權力——報復,那這篇文章我們著重分析——自暴自棄的行為

7月份中旬,我接到這樣一個案子:向我求助的是一位40多歲的媽媽,他的兒子17歲,高二,在一所重點高中就讀,學習成績年級前幾名,因為疫情期間孩子在家學習,4月份一次線上考試,他考的成績很不理想,從那之後就自暴自棄,說不學了,燒了所有的獎狀,就把自己關在臥室裡,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看小說,叫孩子吃飯,孩子也會說:「一頓不吃餓不死」或「餓死了跟你們也沒關係」,以這類的話來回復媽媽。這位媽媽感覺無奈、無助、又絕望。

跟我講完之後,我們又聊了一些。我初步判定:孩子出現這個問題,絕不是因為這次沒有考好的原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再後來我的跟進中,我確定:首先是因為家庭關係,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夫妻總是爭吵不休,偶爾還打架,孩子耳濡目染,但當時孩子太小,沒有反擊的能力,只能將害怕的情緒壓抑在心裡,久而久之,根就越扎越深。加上家庭的教育觀念不一致,孩子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強……隨著孩子年齡與能力的增長,在某個點,如果孩子因某件事不合意就會爆發,而這次考試這個點,恰恰是出現這個問題的導火索,因為內心壓抑的情緒太多,所以情緒就瞬間爆發,點燃他用自暴自棄來報復父母或親人的行為。

幾乎每一個自暴自棄的孩子,都跟老師或家長的打擊或養育方式有關係。 當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成人很喜歡輕而易舉地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你這樣是不行的,你能不能認真一些,你五音不全唱啥歌?這無疑讓孩子更加確定自己做不好。

成人喜歡用懲罰、指責的方式去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對此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說:「我們不知道從哪裡得到這樣荒誕的想法,想讓孩子做得更好,必須先讓他感覺更糟糕,當孩子感覺好時,才會做得更好」。同理:我們想一下自己在工作的時候,領導總是說你的各種缺點或用懲罰的方式讓你改正錯誤,你會改正嗎?顯然不會!只有當我們感覺好的時候,被認同,被欣賞,被肯定,我們才會記憶深刻,才會做的更好。當然,孩子也一樣。


自暴自棄的孩子,感覺是非常糟糕的,他找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感受不到價值,覺得放棄才是唯一的出路。這個時候,家長需要耐心真心地去愛這個孩子,不放棄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家長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訓練孩子,把任務分成細小步驟,簡化任務,讓孩子感受到哪怕一點點的成就感。表達對孩子能力的信任,關注孩子的優點,停止所有的批評與負面評價。鼓勵孩子,教給孩子有效的技能,示範給他怎麼做,但是不要代替孩子去做。鼓勵會讓孩子重新恢復信心,激發興趣,幫助孩子感受到愛與價值。

尋求關注、權力挑戰、報復、自暴自棄,這4個行為目的看上去是層層遞進的關係,但也可能同時發生在孩子身上。當孩子問題越來越嚴重時,父母才焦急尋找解決方法,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抱怨自己沒有早一點去學習科學的育兒方法。因此,越早了解孩子行為的密碼,就越早知道如何正確地應對。


所以,家庭教育是根,想讓孩子枝繁葉茂,就必須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給他充足的養分。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願你學會育兒核心原理,擁有72變,輕鬆應對81難!

相關焦點

  • 案例頻頻證明:育兒可不能偷懶,孩子逐漸遞增的行為讓你措手不及
    當孩子對歸屬感和價值感不寄予任何期望時,當感到無助又焦慮,努力也徒勞時,就算你用盡各種辦法去幫助他,他還是覺得自己不行,並希望你走開,不要管他,他只想把自己封閉起來。你很想幫助孩子走出來,但孩子的表現卻讓你倍感無能為力,你會因此而感到非常沮喪、無助或絕望。
  • 被「睡眠訓練」害死的孩子:那些偷懶的育兒方式還要坑多少娃?
    這些年關於各類育兒專家母嬰大V的課程真心特別多,而很多為了吸引眼球獲取流量,都會針對父母們的育兒痛點下手,出現了很多速成班,有學習方面的,也有生活習慣和性格養成的,有些課程確實有亮點,但有些課程卻實實在在的屬於收割智商稅,單純的利用家長們的焦慮心理+偷懶意願,打造了許多「坑娃」的理論。
  • 家長:教育孩子不能偷懶
    曾經在孩子最需要關心的時候,你只給他零花錢,「夠不夠用啊,不夠就說」,你以為這就是足夠的關心;後來孩子長大了,也會只往家裡寄錢卻不回家。金錢不能代替關心,用錢打發孩子的父母,一昧滿足物質需求,卻無視精神需求,再深厚的血緣關係也會變得淡薄。在孩子上學時期,老師說家長要督促孩子寫作業、檢查作業,你卻說:「作業我們都檢查了,還要老師幹什麼?」
  • 還在用育兒嫂帶娃?李玫瑾警告:不要偷懶,小心帶出的孩子不認你
    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不知道在座的媽媽們,在你們剛剛生下寶寶,想去看一下被育兒嫂照顧的寶寶時,你家的育兒嫂有沒有說過這麼一句話:「你剛生下孩子身子弱,快回去休息吧。」近日,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參加一檔節目時指出:父母不應該心存偷懶,全盤交給育兒嫂帶娃,否則小心帶出的孩子不認你!
  • 「育兒假」你聽說過嗎?湖北鹹寧育兒假最長可至孩子1歲
    「育兒假」你聽說過嗎?2019年5月9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試行育兒假。這一「新型假期」逐步走入人們視野。2019年6月,鹹寧被省衛健委確定為全省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示範試點。
  • 孩子的這些「錯誤」行為,為什麼不能著急生氣?
    文 | 小虎前幾天,有位二年級小學生的寶媽吐槽孩子做作業太愛偷懶,組詞的時候為了省事好多都用「了」。看圖寫話,只在開頭寫幾個漢字,其他大部分都用拼音,也是覺得省事,其實大部分都會寫,媽媽對此感到生氣又無奈。孩子的行為當然是不對的,也必須及時教導糾正,但糾正的方式特別關鍵。
  • 爸爸帶娃偷懶,媽媽喊了一聲,一秒入戲,網友:演技超神
    導讀:爸爸帶娃偷懶,媽媽喊了一聲,一秒入戲,網友:演技超神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爸爸帶娃偷懶,媽媽喊了一聲,一秒入戲,網友:演技超神!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頻頻闖禍的背後,是你忽略的育兒真相
    但一句「孩子還小,長大就好」,忽略了多少真相?孩子的很多行為都離不開父母的影響,孩子闖禍了,有的家長選擇賠點錢、道個歉,甚至打一頓。其實,這些行為都可以往好的方向引導。孩子的不當行為很多時候是因為對場景沒有正確的認知,不知道自己行為對錯與否,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
  • 父母這幾種「偷懶」行為,容易讓孩子不孝順,希望你早點改正
    一次媽媽和樂樂開玩笑,在樂樂的蛋糕上咬了一口,沒想到樂樂馬上就不高興了,甚至還反手把蛋糕扔在了地上「我的蛋糕你不許吃!」看到樂樂情緒激動的模樣,樂樂媽媽心裡百感交集。顯然,樂樂身上的「不孝」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們對他缺少陪伴造成的。沒有陪伴的童年讓孩子缺少安全感,自然也無法與父母們親近。
  • 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家長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 長和大蘊育兒科普
    每次接待這種情況的小朋友,我們都會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通過「應用行為分析」的方法來幫孩子,目前效果都比較好。什麼是ABA(應用行為分析)?ABA還可以用來促進基礎技能的學習,如看、聽、模仿技能等;也可促進其他社會性技能的發展,例如對話能力,從他人的角度理解問題,入學準備等。ABA同樣被廣泛用於幹預自閉症以及其他發育障礙,並被研究證明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
  • 有誰聽說過,打孩子是偷懶教育?你教孩子的手段,和大師差在哪?
    因為我們大人,是成年人,孩子犯錯了打孩子,確實會很爽,但是不代表我們不能做得更好。 .甚至和本老師認為,假如孩子犯錯了,就打孩子,這其實是一種偷懶的做法,說明我們大人沒有用腦袋解決問題,而是用拳頭解決問題。 .
  • 《極簡父母法則》:有遠見的父母,都很會「偷懶」
    你有沒有被孩子折騰崩潰過?比如說,剛整理好屋子,孩子瞬間又把玩具丟了一地;新買的手機還沒用幾天,屏就被孩子摔成渣渣;研究了幾天的菜譜,好不容易做了幾款網紅美食,孩子卻不買帳,一口不吃…此時此刻,你的心裡一定又氣又恨吧,上輩子一定是造了什麼孽,才換來這麼個小搗蛋。
  • 孩子上學有兩則消息,「一好一壞」讓不少家長措手不及,太難了
    文|暖時光說到孩子的教育,家長們應該都會很關注。畢竟把孩子教育好,可以說是每對家長最大的心願了。最近教育局發布了一些消息,看看對你和你的孩子而言是利還是弊呢?壞消息:幼兒園不再招收不滿3歲的孩子鹹寧市教育局在頒布這則消息的同時,還頒布了另外一則消息,就是幼兒園也不再招收不滿3歲的孩子。而這則消息可以說也是讓很多家長措手不及的。
  • 這本育兒理念鑑渣指南,教你一眼看穿育兒領域誰在胡說八道
    這本書會用大量的真實案例和數據告訴你,育兒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幫助你辨別各種育兒理念孰是孰非。一,教養假設是否成立?幾年前我看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她對女兒高超的教育藝術,反而是她的這個觀點:那些把孩子教育得進了監獄的父母,應該向孩子道歉。
  • 「裝死式育兒」才是養娃精髓,告訴孩子不要太累,輕鬆才是硬道理
    楊太太也很是無奈,自己每天為孩子起早貪黑的,怎麼不見成效呢?是自己的育兒方式出問題了嗎?我們身邊其實很多父母都有楊先生和楊太太這樣的煩惱,明明自己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與精力培養孩子,累得半死,可孩子並沒有朝自己所期盼的方向發展,有時候還有很多缺陷。
  • 家長越懶孩子越棒,學會4種「偷懶」,孩子受益一生
    其實這樣「勤快」,不但我們自己受累,孩子也並沒有從中受益。這樣「費力不討好了」的帶娃要不得,教你4種偷懶的辦法,家長越懶孩子越優秀。許多家長都知道對孩子不能過多的溺愛,可還是不能做到讓孩子動手幹活。,問他們能不能幫助媽媽?
  • 親子育兒:培養孩子,你相信「出名要趁早」嗎?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中青報官方微博發起了一項調查——「培養孩子,你相信『出名要趁早』的觀點嗎」,1816位微博用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50.0%的受訪者不認同這一觀點,16.5%的受訪者認同,33.5%的受訪者認為得看孩子情況。
  • 育兒迷惑行為大賞:這屆孩子也太慘了吧
    有娃的家庭,多多少少可能會遇到點兒新老觀念的大碰撞,這也沒什麼稀奇,求同存異而已~但小編最近不小心入了個家長群,不聊不知道,一聊嚇得娃都差點扔了出去:說什麼科學育兒,這簡直是死亡育兒了好吧!不信你往下看。花椒水清洗私處?
  • 不好意思,我不是偷懶的媽媽
    日本有一期綜藝節目,討論的話題是「媽媽有沒有偷懶?」起因是一位全職媽媽煮了袋速凍水餃給家人吃,被丈夫吐槽偷懶。在節目的街採環節,許多路人都不約而同認為「媽媽確實偷懶」。究竟是誰規定媽媽們不能給丈夫孩子吃冷凍食品、方便麵了
  • 「說一句,頂三句」,孩子頻頻頂嘴,李玫瑾對此分享給父母三句話
    面對孩子頻頻頂嘴,「你有來言我有去語」的現狀,家長傷心之餘,更多的是不知如何處理。維護自尊「你怎麼還不去收拾玩具?」「我就喜歡亂!」這是一個很經典的對話,媽媽往往對孩子的反擊火冒三丈,實際上孩子的「頂嘴」行為是在掩飾自己脆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