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高考作文,齊桓公、鮑叔牙、管仲迅速的衝到了熱搜的前列。朋友圈裡以此為題寫作文的也大有人在。
很多朋友發信息建議我寫一篇,原因是我去年專門寫了一門《管子》的課,講稿有40多萬字,也寫了將近上百萬字的關於《管子》的思想的幾百篇文章。
《管子》是我最喜歡也最推崇的一部經典,我從上大學開始,到現在為止讀了幾十遍,每讀一次,都會被震撼。一個生活在將近2700年前的人,為什麼能夠把人看的那麼透徹,為什麼能夠把社會治理中、管理中幾乎所有可能碰到的問題都分析的那麼透徹,並且給出了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以至於我們今天的政治、經濟、文化、思維習慣,很多都受到《管子》極其深刻的影響。
我經常說,《管子》當中不僅有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更有方法論,在《管子》30講的課上,我們講了超過150個實際問題的分析,這都是基於管子的思想,基於我們當下的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現實的問題。
《管子》當中,最為重要的是他對於人性深刻的洞察,可以說是2700年來中國第一人性寶典。我們都熟悉的以人為本,就是管子提出的,但是我們現代人對於以人為本的理解可以說是偏離了管子的本意。以人為本,不是多發福利,不是多休息少幹活,也不是過年過節多發點福利,以人為本的本意是管理,要以人性為本。
管子其人
我們還是簡單的說一下管子這個人吧。大家通常能夠看到的資料我這裡就不囉嗦了,重點說幾個點:
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提到齊桓公和管子,我們最經常看到的評價可能就是這個了。但是,即使在這麼簡單的一個評價當中,我們基本上也只是會注意到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也就是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的歷史功績。而對於他們更為重要的功績,尊王攘夷,卻基本上都不了解。尊王,指的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的形勢下,齊桓公和管子通過會盟和討伐的方式,加強對於周王作為天下共主的地位。而攘夷,幾乎沒有人在意。實際上,管子被後世很多人稱為「華夏文明的保護者」,就是因為攘夷的功績。當時的夷狄對於中原各國的蠶食和侵略是非常普遍的,燕國被北戎滅國,衛國也長期受到夷狄的襲擾,以及南方也經常被夷狄徵伐。齊桓公在管子的輔佐之下,整合各個諸侯國的力量基本解決了各諸侯國被夷狄襲擾的問題,可以說,如果沒有管子,可能華夏文明在那個時代就消失了。孔老夫子評價說:微管仲,吾將披髮左衽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可以說孔老夫子既對管子不吝讚譽,同樣也對他有著很嚴苛的批評。說管仲器量太小,原因就是他認為管子有王佐之才,也就是他有輔佐齊桓公像商湯、周武王一樣成就王道之業的能力,而管子卻只追求輔佐齊桓公做個霸主。
梁啓超曾經評價管子說:管子者,中國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學術思想界一巨子也,如果你熟讀《管子》,不會覺得這是沒有底線的肆意吹捧,而是對於這部王霸奇書的最客觀的評價。
實際上,我們基本上也曲解了齊桓公作為春秋首霸的「霸」這個字的本意。霸,不是我們後世理解的霸凌,也就是通過武力讓對方屈服,它的本意是伯,也就是諸侯之長,負責協助周王室維護天下秩序。
管子的經濟思想
管仲是中國第一個具有完備的經濟思想的人,帶領齊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商業大繁榮,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峰。
管子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經濟學家!《管子》中,系統地講述了消費對生產和經濟的促進作用。我們現在一提到經濟,基本都會提到凱恩斯主義,英國的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創立的消費經濟學理論,和2600年前的管子的思想是一樣的。
西方經濟學的最大貢獻,在於它所確立的前提:承認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是人的基本需求,這種追求極大地刺激和釋放了人的潛在能動性和創造力,因而極大地促進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也就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說的:經濟人的概念,亞當·斯密認為人是具有利己性的「經濟人」。人因為自利追求財富並非是不道德的,還可以在「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不經意中實現社會利益。
關於亞當·斯密的「經濟人」、「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機制和作用原理,管子講的極其透徹,而不是只解決了理論假設和思想基礎。
管子的「市場自由調節」和「政府積極參與」的政治經濟學思想,以及他「以人為本」、「以法治國」、「四民分業」、「相地衰徵」、「利出一孔」、「調通民力」、「託業於民」的經國濟世之法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寶貴財富。
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經濟」一詞,是從西方傳過來的,它更強調的是經濟運行和商業管理的層面,而不涉及到民生、政治、軍事等等這些層面,而在中國傳統的經濟或者說經世之學中,這都是包含在其中的。
《管子》其實就是中國的經濟哲學和管理哲學,但是管子又不僅限於我們現在所說的經濟學,而是一整套政治治理的理論和方法。中國傳統上將學問分類,分成體和用。我們應該都聽到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樣的說法。這裡的體應該是從我們現代的概念上來說屬於哲學部分,而用是指具體的技術和方法。那管子中既包括了經濟哲學,也包含了經濟管理的具體方法和技術。西方有沒有經濟哲學?當然有,但是西方學術的分類的問題是過細、過窄,研究經濟理論的基本只管理論,研究經濟技術或者說經濟管理的只研究技術和具體的手段,所以,在西方經濟學和商學是分開的,是不同的學科。而中國的經濟哲學就是《管子》,而《管子》中重點講經濟哲學的就是這篇《侈靡》以及《國畜》,,而輕重這一部分中除了《國畜》這一篇以外大部分篇目重點是講經濟的」用「和」術「。西方可以稱之為經濟哲學的是哪些呢?凱恩斯學派、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新古典經濟學派,這些學派的特點就是研究經濟理論,對經濟現象進行觀察和解釋,而基本不涉及經濟的操作層面。
我們現在所採用的很多經濟理論,都是大部分都來自於西方,但是,使用的時候基本也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用來解決實際的經濟運行中碰到的問題。而缺乏系統的經濟哲學。西方經濟學,如果簡單點說,就是對已經發生的經濟現象進行解釋,是一種假說,然後用這個理論去驗證下一個經濟現象,所以經濟學家對於經濟的解釋,在具體的經濟現象上可能能夠自洽,但是對於解釋未來經濟的發展,真正能夠見效或者說準確性都非常低。一個是經濟發展的客觀環境一直在不停的變化,而西方經濟學的前提是假設,用一個假設作為依據,那下一次的經濟現象的客觀環境如果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還能不能準確呢?結果可想而知。著名經濟學家丁學良先生說:中國連五個合格的經濟學家都找不出來。我對這個觀點是非常認同的。其實管子的很多經濟之術或者說經濟理論的用的層面,我們今天很多還都在用,但是對於經濟之體,也就是經濟理論,經濟哲學卻基本沒有人研究,更別說去發展了。這其實是很悲哀的,中國需要自己的經濟哲學,而從管子的經濟哲學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會是中國對世界提供的管理哲學智慧和經濟哲學智慧。
以人為本
我們前邊提到了,以人為本就是管子首先提出來的。但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對於以人為本的理解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很多人覺得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員工的個人需求,多給一些福利,多一些寬容,比如說像彈性工作制、帶薪休假制度。管子所說的以人為本,說到底是以人性為本,尊重重視人的價值,以人為本就是要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實現組織的利益和目標,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我們可以一起來看一下管子以人為本的幾層深意。
我們就先來看看《管子》中第一次出現以人為本的段落:
《管子·霸言》: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故上明則下敬,政平則人安,士教和則兵勝敵,使能則百事理,親仁則上不危,任賢則諸侯服。
這裡的以人為本,是以人數為本,這樣理解雖然不是那麼準確,但是也大致沒有多大的錯。很多同學在《管子》課程的交流中也專門就這個問題和我探討過。
但是,如果以此來理解管子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可以說也太小看管子他老人家了。如果一個人只知道搶人搶地盤的層面,是很難實現春秋首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偉業的。
其實,人口的歸附,或者說人口流動的方向,是對一個區域最為真實的有效評價。我們最近幾年一直特別關注的就是區域性的人口淨流入和人口淨流出。我們普遍認為的經濟非常不好的東北地區,持續了很長時間的人口淨流出,這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印證了東北經濟出現的嚴重問題。
而對於企業而言,你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本身就是以人為本的表現,真正的人才追求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對於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則對內部的員工也會產生競爭壓力,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健康的循環。
其次,得人還得會用人,最好的用人是什麼樣的?
《管子·參患》中說:得眾而不得其心,則與獨行者同實。意思就是,如果不能得民心,人再多也和一個人孤家寡人沒多大區別,這裡說的是軍隊,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人民。得民心,得的是什麼呢?就是他對組織的認同,願意對組織有所貢獻。
我很多次總結過管子的核心邏輯:前提就是對於人性的深刻洞察,管子所有的政策、謀略,都是基於對人性的洞察和分析,在分析人性的基礎上,分析利益,在分析利益的基礎上制定政策和謀略,而這些政策和謀略的最終都指向了國富民強。我一直說管子的思想就是靜因之道、輕重之法、與因勢利導。不管我們是做企業還是做管理,管子的這些教益,其實都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學習、去體悟、去應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當中。
我經常和朋友講,我們所謂的現代管理,基本上都來自於流水線,這種管理方式的優點是降低勞動者進入的門檻,因為你只需要負責一到幾個工序,學習成本比較低,同樣熟練度也會大幅度的提升,從而帶來分工協作與整體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這是非常有意義,也非常有價值的。但是,我們可以反思一下,這種管理模式的本質在於把人作為工具的屬性發揮到極致,而不是把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創造力發揮到極致。所以,有些人把管理理解為控制,這是根本錯誤的。管理的目的應該是成長和激發,讓員工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時,實現自我的成長,也同時促進組織的成長,而樞紐就在於如何激發大家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如何真正激發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我們來看一段《管子·禁藏》的內容:
故善者圉之以害,牽之以利。能利害者,財多而過寡矣。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裡而不遠者,利在前也。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波逆流乘危百裡,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故善者勢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來,不煩不擾,而民自富。如鳥之覆卵,無形無聲,而唯見其成。
這一段文字,可以說把管子的以人為本闡釋的淋漓盡致。
人性的本質就是趨利避害,這也是管理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的基石和根本。這裡的利與害,不僅僅是金錢、財富,還包括榮譽、自我價值實現的精神追求等等。
《管子》裡說:得人之道,莫如利之。而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正)。
我一直把這兩句,總結為:讓組織意義上的好人先富起來。
其實,就是讓那些,符合組織價值觀,能夠為組織帶來價值和利益的人,得到獎勵,激發不難,難的是維持住這種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關於這個問題,《管子》當中,其實還有很多的答案和具體的方法,限於篇幅,我們就不展開多講了。
我們再講一個點,就是利出一孔
利出一孔,出自於《管子·國蓄》。可以說任正非對利出一孔的理解非常徹底和透徹,而且是這一思想在現代社會絕佳的應用案例,我們先來看原文:
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養,隘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奪之在君,貧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親君若父母。
凡將為國,不通於輕重,不可為籠以守民;不能調通民利,不可以語制為大治。
簡單的翻譯一下:
經濟權益由國家統一掌握,這樣的國家強大無敵;分兩家掌握,軍事力量將削弱一半;分三家掌握,就無力出兵作戰;分四家掌握,其國家一定滅亡。先王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杜絕民間謀取高利,限制他們獲利的途徑。因此,予之、奪之決定於國君,貧之、富之也決定於國君。這樣,人民就擁戴國君有如日月,親近國君有如父母了。
凡將治國,不懂得輕重之術,就不能組織經濟之「籠」來控制民間;不能夠調劑民利,就不能講求管制經濟來實現國家大治。
管子講利出一孔是講國家治理,是要確保國家對整個社會的利益分配有著絕對的掌控,才能夠非常好的實現國家的治理,國家才能夠強大。
這是權力運行的底層邏輯,權力行使有效性的保障,或者說權力的基石是利益的分配,如果說利益的分配出現多個源頭,那就會開始出問題了。
而對企業而言,就是選擇什麼樣的人,開除什麼樣的人,給什麼樣的人升職加薪,給什麼樣的人降職降薪,通過利益的分配,也就是獎懲,來實現企業的管理目標,並最終實現企業的利益。
這是《管子》裡利出一孔的本意。
為什麼說任正非對於利出一孔的理解是徹底和透徹呢?因為,他不是簡單的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是理解了利出一孔背後的邏輯,推及到現代企業管理中,同樣也推及到人力管理和個人管理這些領域。這是利出一孔最好的在現代環境下的理解和應用。
讓我們來看看任正非是怎麼說的(時間是2012年12月31日):
大家都知道水和空氣是世界上最溫柔的東西,因此人們常常讚美水性、輕風。但大家又都知道,同樣是溫柔的東西,火箭可是空氣推動的,火箭燃燒後的高速氣體,通過一個叫拉法爾噴管的小孔,擴散出來的氣流,產生巨大的推力,可以把人類推向宇宙;像美人一樣的水,一旦在高壓下從一個小孔中噴出來,就可以用於切割鋼板。可見力出一孔,其威力。
………
20多年來我們基本是利出一孔的,形成了十五萬員工的團結奮鬥。我們知道我們管理上還有許多缺點,我們正在努力改進之,相信我們的人力資源政策,會在利出一孔中,越做越科學,員工越做幹勁越大。我們沒有什麼不可戰勝的。
如果我們能堅持「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下一個倒下的就不會是華為;如果我們發散了「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原則,下一個倒下的也許就是華為。
對於華為,從企業角度而言,利出一孔,就是要確保從高層到基層員工的所有收入來源來自於工資、分紅、獎勵,只有這樣,所有高層到基層員工的利益獲取都來自於華為,通過利益把大家都綁到華為的船上,這樣激勵才能發揮最大效能,才會促使大家把所有的創造力、能動性發揮在華為的戰略方向上。
而員工的力出一孔,既包含了個人的精力聚焦,將個人的主要精力都用到自己的工作上,進行充分的有效積累,而對於企業整體而言,就是所有員工的精力、努力保持目標一致、力量一致,本質是利益一致(這裡的利益不是單純的收入,收入只是其中一部分,精神追求也是利益的一部分)。
這也是華為加班文化、奮鬥文化的制度根源。
這種努力才是真正的有效積累。
...............
整部《管子》原文將近17萬字,而且是出了名的難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1、《管子》中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沒有統一之前的齊國的文字,和很多其他經典書寫使用的中原一帶的文字本身就有區別;同樣,這裡也有齊國方言和中原方言有區別的問題。
2、《管子》不是簡單的講文化和思想,涉及到非常現實的社會治理、管理、決策、謀劃等實際問題,如果沒有相關的管理、商業經營的經驗,當然還有閱讀經典的相關訓練,想讀懂這部先秦時期,篇幅最大,思想內涵也最為豐富的天下第一奇書,絕非易事。
我20年來,反覆讀了幾十次,依然不敢說真正的讀懂了這部擁有恢弘內涵的經典,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和我多交流,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