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作文在語文試卷中所佔的分值很高,可以說作文的成敗,直接關係到語文教學成績的成敗。所以好的作文寫作習慣與方法,對於小學生來說就很重要了,而且孩子們養成好的寫作習慣,對今後初中、高中、乃至一生的寫作可能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那如何指導小學生寫好作文呢?
現在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以熟悉的素材為基點,融入想像,激發學生主動去寫的欲望。
小學生寫作文一直是很頭疼的事情,很多孩子平時大都不想主動去寫,所以導致了小學生作文水平普遍不高,而且提高較慢。那麼怎樣才能讓小學生,對作文感興趣,願意主動去寫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學生不願主動去寫的原因入手。據我分析,我認為學生不願主動去寫有以下原因:1.對素材不熟悉。2.選材選題不當。3.受年齡、閱歷的限制,平時感知較少。4.其他原因。
針對以上幾點,我覺得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首先老師要能引入一個熟悉的素材,讓孩子們有話說,有話寫,這點很重要。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去選材選題,小學生雖然年齡和閱歷上少一些,但他們想像力很豐富,如果在有話寫的基礎上,教師再能及時加以引導,讓他們在寫作中融入自己的想法或想像,這樣,他們就能有更多的話去說了,也許就願意去寫了。所以老師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應儘量從學生身邊或學生熟悉的經歷開始引導,以此來作為學生寫作的基點,這樣也許就能激發小學生的寫作欲望,從而讓他們能主動去寫。
二.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引導他們把一個個小的事物寫仔細寫具體。
仔細的觀察是把作文內容寫豐富寫具體的關鍵。很多的小學生在寫作時總覺得無話可說,開頭寫幾句後,後面接著就不知道寫什麼了。有時候,本想寫一件事,可結果一句話就寫完了,文章的內容很空洞。當時我就想,為什麼孩子們會這樣習作呢?後來我發現,主要原因是他們平時沒有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平時的寫作課在這方面訓練的又太少,所以導致了現在的情況。找到原因後,我就在後來的作文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把一個細小的事物寫具體,寫豐滿。比如,寫一片「樹葉」時,我會引導他們從形狀,大小,顏色,脈絡,以及由此引發的想像著手,把樹葉每一部分細化分解去寫,同時融入自己的想像與思考,這樣寫一篇幾百字的文章就輕而易舉了。所以我認為在平時的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們可以在把事物寫仔細寫具體方面多加以引導和訓練,這樣孩子們在今後的寫作中就會有話說。
三. 學習運用標點、修辭或修飾語,把文章中的句子寫出美感和文採來。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要把內容寫具體外,還要注意標點、修辭及修飾語的運用。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很多孩子不會用標點,習作中經常只出現逗號和句號,更有甚者連逗號都沒有,讓人讀起來有一種憋悶的感覺。針對這種現象,我要求孩子們在習作時,要學著多用幾種不同的標點,同時對他們進行「 一段話出現幾種標點」的寫話技巧訓練。幾次訓練後,我發現孩子們有了很大的變化:很多長的句子會寫了,人物語言也能加進去了,心理活動也有了,還會用反問句等不同句式了。這些句子加入後,文章也比以前生動了許多,效果很不錯。
在修辭教學方面,有一次,我讓學生寫一篇作文,題目是寫春天的小草,當時有幾個學生這樣寫道:「春天到了,小草從地下發芽了。」我讀後,覺得這個句子雖然沒有什麼錯誤,但寫的太平實了,沒有新意,更沒有美感。於是我對孩子們說:同學們能不能把你寫的句子融入修辭再寫一寫,看看會怎麼樣。結果有兩位同學寫道:「春天像一塊磁鐵,把小草從地下吸了出來。」 「碧綠的小草,釋放了春天。」我看到孩子們的作文後,非常高興,當時就在全班同學面前讀了這些優美的句子,並表揚了寫這些句子的同學。後來我還讓孩子們把他們剛開始寫的句子和後來寫的進行了比較,讓他們自己去體會一下哪個句子寫的好,結果可想而知。修辭和修飾語的魅力在於,它們能把普通平凡的句子,寫得形象生動,富有美感,使作文更有新意也更加靈動。
四.作文寫作中要學習變換提示語的位置,學會用不同的句式,減少語句的重複使用。
在作文教學中,我發現一個問題,很多的學生喜歡用相同的句式去寫人物說的話。比如,他們在寫人物說話時,喜歡用 (某人說:「 … …。」) 這種句式。他們總喜歡把「某人說」放在前面,每次寫這類句子,都用這種句式,有時一篇作文中都出現好多次,讓人感覺千篇一律。於是我就問,為什麼你們在寫「某人說」時,提示語總是在前面呢?能不能把這些提示語,放中間或後面呢?你們寫一寫,試一試。結果從那以後,學生的作文在句式上就多變了很多,同時也減少了很多其它重複的句子。還有一次寫作時,我發現同樣的一句話,有的同學在文章不同位置寫了很多次,來回的重複,也沒有特別的用意。後來我就提醒他們,作文內容要言簡意賅,儘量減除重複的語句。通過這兩件事,我總結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要引導小學生變換不同句式去寫作,作文的內容也要避免重複,這很重要。
五. 轉化方言,理順詞句;打破常規,敢於創新。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我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寫作時,會不由自主地把當地方言,土語加入到作文中,致使作文中的句子很不順暢,讓人讀起來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也很不舒服,後來,我就找了一篇有很多外地方言的文章,讓他們讀,結果學生們都讀不明白,於是我就因勢利導,引導他們把文章中的方言轉化成普通話,後來他們再寫作文時,就好了很多。
其實,我一直認為一篇好的文章,核心在於創新,敢於打破常規,才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在這方面,我也不斷的從以下幾點去引導學生:
1、寫人物外貌時,儘量不要用「有」字。
描寫人物的作文,如何去寫外貌?在孩子的作文裡總會看到類似這樣的句子:「某某人可漂亮了,她有一頭長長的秀髮,有一雙烏黑的大眼睛,有一個高高的鼻子,還有一張紅紅的小嘴。」雖然這個句子沒有錯誤,但寫的很普通,缺乏新意,於是我就試著讓他們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聯一遍,有一個孩子是這樣改的:「某某人可漂亮了,一頭長長的秀髮自然地披撒在肩上。她的眼睛很有神,烏黑烏黑的像葡萄一樣。高高的鼻子,和紅紅的小嘴配合起來,真有點中西合璧的味道。」我讀後,露出了笑容。
2、寫某人說話時,儘量不要出現「說」字。
比如: 我讓孩子們比較以下三句話,看看哪句好一些。
小明說:「今天真開心啊!」;
小明很高興:「今天真開心啊!」;
小明手舞足蹈,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今天真開心啊!」
從上面三句話可以看出,讓人物說話的方式有很多種,描寫人物語言時,也可以不用出現「說」這個字,只需要在人物語言的前面加上描寫動作和神態的詞語,再通過一定的訓練讓孩子們掌握這樣的寫作技巧,就能讓他們的寫作水平切實得到提升,讓他們學會用多種句式去描寫人物的說話,而不是只會寫「某某說」這一種句式。
3、描寫人物心理時,儘量不用「想」字。
孩子們在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時,總喜歡用「想」這個字,最常用的句式就是「我心想」。如某學生寫道:「今天,老師把我在學校和同學打架的事,告訴了我的爸爸。我心想:「天哪!這該怎麼辦呢?」後來我就告訴孩子們,能不能在描寫人物的心理時不用「想」字呢。 比如:「我的懷裡像揣著一隻小兔,怦怦地跳個不停。」 「我的心裡像有十五隻水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久久不能平靜。」像這樣的句子,也能很好的表現人物的心理,不一定非要用「我心想」來表達。後來,我就從班班通中找了很多類似的句子,讓他們進行仿寫練習,效果就好了很多。
4、作文中使用頻率過高的詞句和事例,再次使用時,要多想一想,儘量改出新意來。
我看過很多學生的作文,發現有些詞句和事例出現的頻率很高。比如:有些名言警句,還一些常用的詩詞和俗語。事例方面,比如:「我生病了,媽媽帶我去醫院看病,我很感動。」「春天到了,小草發芽了,花兒開放了。」所以每當我看到這樣的作文時,我就提醒孩子,遇到要這些詞句和事例時,不要輕易下筆,先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非要用這樣的詞句和事例?如果必須用,能不能改動一下?自己改好後,再讀讀有什麼樣的感受。我覺得,在寫作時,引用老的詞句和事例,這沒有什麼,但如果能稍微改動一些,推陳出新,可能表達效果會更好。而這一點,也正是孩子們所忽略的。
5、一波三折地使用動詞,會讓文章的情節跌宕起伏。真實的情感,更能打動讀者。
對於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寫的文章要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才好看,但現在的孩子生活都很平淡,不知道怎麼才能更吸引人,怎麼辦呢?後來我引導他們從兩個方面來著手:(1)是學會一波三折地使用動詞,讓動連著靜,靜再連著動,虛中含有實,實中包含虛,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引導他們把動靜、虛實結合好,這樣文章的情節就會出彩。(2)一定要寫出真實的情感。虛構的作文,很難寫得深刻,也很少能打動人,只有親身感受到的東西,才能寫出內心中最真實的情感,才會打動讀者。
最後,我認為小學生學習寫作一般要走過五個階段:
1、不願意寫作。
2、想寫短小的句子。
3、能把文章寫具體,把句子寫通順。
4、願意主動去寫,會用不同的句式修辭等。
5、寫的有文採,能寫出真情實感。
在小學語文作文的學習中,雖然說老師的指導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學生們自己,平時老師們應該讓他們多多練習,長期的習作積累還是很重要的。《老子》中有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習作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師和學生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文編輯:小字生香(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