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寶媽的逆生長,久違了…
今天我們來談談資格感缺失對孩子的影響。
這是我們經常對孩子說的話:
「你再不乖,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考不好,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 ,我就不要你了……」
大街上,我們經常看見一些父母把孩子丟在路邊,然後自己大步大步往前走,不理會孩子,然後,任由孩子在後面嚎啕大哭,任由孩子哭著追著。
前兩天,我在家樓下散步的時候,看到一個騎電動車的媽媽跟孩子正在吵架,媽媽罵孩子,孩子還嘴了幾句,媽媽怒了,對孩子說,你下車,不要回家了,你想去哪裡去哪裡,說著徒手開始拽孩子的書包,試圖把孩子從電動車上拽下來,孩子看起來也挺大了,估計有12歲左右,媽媽拽她下來後,準備啟動電動車,於是,孩子恐懼,猛的往電動車上爬,在一拽一拉之間,讓人嚇出一身冷汗來,因為,這是在大馬路上,路上車來車往的,一個不小心,孩子都有可能被車撞到。
最後,母女倆的衝突以孩子的嚎啕大哭作為結束,於是,媽媽趁勝追擊的說:「你下次還會不會再這樣了,會不會!
孩子保證道:「不會了」。
這時,媽媽的情緒才穩定了一點,騎車帶著孩子回家了。
其實,這是很多父母的慣用方法,通過威脅孩子的方式讓孩子聽你的,在這裡,我並不是要準備批評大家,而是想要讓大家了解一下這樣做法對孩子的危害。
父母總是採取威脅孩子,對孩子說不要他之類的話,會導致孩子資格感缺失。
什麼是資格感缺失呢?
資格感缺失就是資格感低下,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擁有好的東西,認為自己不該得到愛,不配得到愛。
大多數自殺的人,都會患上資格感缺失症, 「資格感缺失」的人,最嚴重慘劇就是:不配為人。這些患者大都會對生命價值的產生懷疑,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絕望的結束自己生命。
樊登老師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女孩,每談一個男孩,就會遇到劈腿,後來,當她看完心理醫生才知道,結果追溯到她8個月的時候,當她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她的爸爸對媽媽說,「走,我們去把它打掉。」8個月大的時候,她的媽媽摸著肚子對她說讓她去死。
為什么女孩一直無法遇到一個正常的人呢?因為,她沒有被寵愛過,她習慣了不被寵愛,對於正常的被寵愛的生活,她並不習慣。
在看非誠勿擾時,有一個男孩面臨兩個選擇,他需要在兩個很喜歡他的女孩中挑選一個,把她帶走。
在最後的選擇中,穿白色衣服的女孩說:選我吧,我這麼漂亮,你這麼帥氣,你值得擁有!
黑色衣服的女孩說:「我希望找到一個能夠對我好,並且不虐待我的人,因為,我之前找到的男孩,不是會打我,就是會劈腿」。
最後,男孩選擇了白色衣服的那個自信的女孩,在心理師的點評上,我們發現,自信的女孩是從小被寵愛大的,所以,她覺得男人寵愛女人是理所當然的。
而黑色衣服的女孩就不一樣了,她希望自己不被虐待,不被劈腿。在她的家庭裡,父親不但不會寵愛母親,反而會對媽媽拳腳相加,還會劈腿,
所以,她對寵愛這件事並不習慣,反而希望對方不虐待,不劈腿就好,然而,她之前相處過的男友,都是會虐待她,會劈腿的。
當一個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的時候,她面前會出現兩條路,你覺得,她會選擇哪條路?她會憑藉自己的感覺,挑選一條熟悉的路,然後,走這條熟悉的路。
長期被父母威脅不要的孩子,沒有熟悉過輕鬆,沒有熟悉過被父母寵愛,習慣了被父母傷害,習慣了不被寵愛,習慣了被邊緣化,於是,長大後,她也會尋求這樣的狀態。
小的時候,天天被父母虐待,天天詛咒,你不乖,我不愛你了,你考不好,就不要回來了,這種詛咒無法向孩子傳遞愛,孩子得不到父母愛的祝福,最後,孩子追求著曾經的經歷,過上痛苦的生活。
所以,當我們想用不愛的方式威脅孩子的時候,我們要慎重再慎重,你的每一句話,都會刻在孩子的生命裡,成為孩子的命運。
以上就是今天內容的全部,感謝您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