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際是孩子必備課,有時和同伴發生爭執也在所難免。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有時會出現搶玩具的情況,家長們看到孩子的表現,也會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人們會明顯地發現,有的孩子可能會在發生矛盾後,依舊能夠和平相處,而有的孩子則會為了爭搶動手,再也不相往來。
家長對此會倍感疑惑,遇到孩子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應不應該上前去幹涉?如何處理才最為妥當?這些問題都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才行。
小林拿了許多的玩具,準備帶著孩子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本來孩子玩得很盡興,但是突然有一個小朋友過來搶玩具,兩個孩子就此發生了爭執。
小林看到這樣的情況,覺得只是一個玩具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小林告訴孩子玩具不要了,沒必要因此和別人發生矛盾。
其實這樣的做法不完全正確,小林應該幫助孩子拿回自己的玩具。家長的強制分享,容易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無形中會傷害到孩子。
家長會擔心孩子與他人發生衝突,或者變得自私、不善交際,進而強迫孩子將自己的玩具與人分享,這樣並不利於孩子的性格形成,漸漸變得自卑、懦弱起來。
看來分享有時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家長要考慮周全才好。
家長一味縱容,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
1)年齡因素
在嬰兒時期,孩子並沒有明確的分辨能力。直到6~12月時,孩子才會開始有所覺悟,懂得與人分辨,明白什麼是屬於自己的。
2周歲之後,孩子已經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利用周邊的物品來確認自我的存在感。孩子對自我的感覺越是清楚,越能感到安全感,更加有利於孩子品格的形成。
2)家長態度
家長會出於禮貌和面子的緣故,進而妥協縱容,從內心會認為孩子要大度的分享。殊不知這樣的「強制分享」,不利於孩子心理發展,反而會造成不少的傷害。
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自私自利,就算是與他人產生矛盾,也只是選擇一再的忍讓。有時強迫孩子與別人分享,看似大度,其實屬於一種「剝削」。
3)孩子意願
家長不懂得與孩子進行溝通,只是依照自己的意願做事,這樣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勉強孩子做事,不利於身心健康。
常常受到壓制的孩子,會覺得自己說話並沒有用。長久下去,孩子會變得自卑,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的東西。家長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願,這樣才能提升孩子自尊的水平。
1)觀察
孩子之間玩耍避免不了會產生矛盾,一旦發生糾紛,家長不要急於幹涉其中,應該先去觀察,在等待中再做決斷,必要時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撫。
孩子學會自己處理問題有利於日後的人際交往。家長可以先觀察一下孩子是否會發生衝突,如果不會傷及身體,那麼大可以不介入,等待孩子自行解決。
2)告知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社交的準則,不要急於動手去搶,要懂得與人交流商量。矛盾產生,家長不宜急於解決,要與孩子溝通,並且協助孩子索回物品。
孩子的東西被搶奪之後,家長可以先詢問孩子是否願意與人分享。如果孩子想要回來,那麼家長就要想辦法幫助孩子,先讓孩子懂得區分對錯,經過仔細思量之後再做出行動。
3)引導
家長要幫助孩子認清楚問題,逐步地引導其解決問題。了解事情發展的緣由,經歷過前思後想才會尋找到解決的好方法。
家長要有耐心,不要操之過急,讓孩子將事情的原委說明白,可能有時表達不夠清楚,不妨多問問孩子。此時要看孩子的情緒如何,與孩子講明自己的感受,幫助孩子整理情緒。
家長不要為孩子做決定,要讓孩子自己理清頭緒,想出解決的辦法。比如讓同伴先玩,或是與對方一起玩等,家長此時幫助孩子選出最佳解決方案就可。
1)情況分析
孩子面對矛盾衝突時,會出現多種情況。孩子要學會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同伴時,採取不同的方法。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下一次看到同伴被衝撞了,那麼此時就要注意躲避一下。孩子可以去尋找家長或是老師老幫忙解決矛盾。
2)正確應對
家長要告訴孩子不同的應對方式,不能每次都用動手來解決問題,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讓孩子逐漸地積累正確的應對措施。
孩子要明確自己的界限,要學會維護自己的權利。下一次遇到同樣的事情,孩子要學著先與對方溝通。
有的孩子可能無法表達清楚,這需要家長配合鍛鍊,這樣孩子才能在矛盾來臨時,堅定表達自己的立場。
孩子在人際交流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此時過度的忍讓或是武力解決都不是萬全之策。家長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教給孩子解決矛盾的方法,這樣才會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