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玩具被小朋友搶走,家長應該替孩子出頭嗎?看看你做錯了沒

2020-10-03 大米粒媽咪

與人交際是孩子必備課,有時和同伴發生爭執也在所難免。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有時會出現搶玩具的情況,家長們看到孩子的表現,也會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人們會明顯地發現,有的孩子可能會在發生矛盾後,依舊能夠和平相處,而有的孩子則會為了爭搶動手,再也不相往來。

家長對此會倍感疑惑,遇到孩子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應不應該上前去幹涉?如何處理才最為妥當?這些問題都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才行。

分享不一定正確,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小林拿了許多的玩具,準備帶著孩子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本來孩子玩得很盡興,但是突然有一個小朋友過來搶玩具,兩個孩子就此發生了爭執。

小林看到這樣的情況,覺得只是一個玩具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小林告訴孩子玩具不要了,沒必要因此和別人發生矛盾。


其實這樣的做法不完全正確,小林應該幫助孩子拿回自己的玩具。家長的強制分享,容易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無形中會傷害到孩子。

家長會擔心孩子與他人發生衝突,或者變得自私、不善交際,進而強迫孩子將自己的玩具與人分享,這樣並不利於孩子的性格形成,漸漸變得自卑、懦弱起來。

看來分享有時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家長要考慮周全才好。


家長一味縱容,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

1)年齡因素

在嬰兒時期,孩子並沒有明確的分辨能力。直到6~12月時,孩子才會開始有所覺悟,懂得與人分辨,明白什麼是屬於自己的。

2周歲之後,孩子已經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利用周邊的物品來確認自我的存在感。孩子對自我的感覺越是清楚,越能感到安全感,更加有利於孩子品格的形成。

2)家長態度

家長會出於禮貌和面子的緣故,進而妥協縱容,從內心會認為孩子要大度的分享。殊不知這樣的「強制分享」,不利於孩子心理發展,反而會造成不少的傷害。

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自私自利,就算是與他人產生矛盾,也只是選擇一再的忍讓。有時強迫孩子與別人分享,看似大度,其實屬於一種「剝削」。


3)孩子意願

家長不懂得與孩子進行溝通,只是依照自己的意願做事,這樣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勉強孩子做事,不利於身心健康。

常常受到壓制的孩子,會覺得自己說話並沒有用。長久下去,孩子會變得自卑,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的東西。家長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願,這樣才能提升孩子自尊的水平。

孩子間的矛盾,家長要實施正確的方法

1)觀察

孩子之間玩耍避免不了會產生矛盾,一旦發生糾紛,家長不要急於幹涉其中,應該先去觀察,在等待中再做決斷,必要時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撫。


孩子學會自己處理問題有利於日後的人際交往。家長可以先觀察一下孩子是否會發生衝突,如果不會傷及身體,那麼大可以不介入,等待孩子自行解決。

2)告知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社交的準則,不要急於動手去搶,要懂得與人交流商量。矛盾產生,家長不宜急於解決,要與孩子溝通,並且協助孩子索回物品。

孩子的東西被搶奪之後,家長可以先詢問孩子是否願意與人分享。如果孩子想要回來,那麼家長就要想辦法幫助孩子,先讓孩子懂得區分對錯,經過仔細思量之後再做出行動。


3)引導

家長要幫助孩子認清楚問題,逐步地引導其解決問題。了解事情發展的緣由,經歷過前思後想才會尋找到解決的好方法。

家長要有耐心,不要操之過急,讓孩子將事情的原委說明白,可能有時表達不夠清楚,不妨多問問孩子。此時要看孩子的情緒如何,與孩子講明自己的感受,幫助孩子整理情緒。

家長不要為孩子做決定,要讓孩子自己理清頭緒,想出解決的辦法。比如讓同伴先玩,或是與對方一起玩等,家長此時幫助孩子選出最佳解決方案就可。

如再遇這樣的事,家長要給予孩子正確方法

1)情況分析

孩子面對矛盾衝突時,會出現多種情況。孩子要學會面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同伴時,採取不同的方法。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下一次看到同伴被衝撞了,那麼此時就要注意躲避一下。孩子可以去尋找家長或是老師老幫忙解決矛盾。

2)正確應對

家長要告訴孩子不同的應對方式,不能每次都用動手來解決問題,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讓孩子逐漸地積累正確的應對措施。


孩子要明確自己的界限,要學會維護自己的權利。下一次遇到同樣的事情,孩子要學著先與對方溝通。

有的孩子可能無法表達清楚,這需要家長配合鍛鍊,這樣孩子才能在矛盾來臨時,堅定表達自己的立場。

孩子在人際交流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此時過度的忍讓或是武力解決都不是萬全之策。家長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教給孩子解決矛盾的方法,這樣才會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

相關焦點

  • 面對孩子之間的社交衝突,家長的急於出頭並不是愛孩子
    怎麼搶小妹妹的玩具,你自己不是有嗎?男孩回道:我沒有和妹妹這一樣的,所以,我就拿了妹妹手裡的。那位奶奶繼續和小男孩你一句我一句的「辯論」,從聲音中可以聽出來,男孩一直在陳述事實,而這位奶奶卻一直是「針鋒相對」。仿佛下一秒都想動手去「教育教育」這個小男孩!後來,男孩的家長過來了。
  • 看到兒子玩具被搶,父親動手出頭引圍觀,孩子打鬧父母該不該護崽
    自己又不管教,每次都是跟她小孩輕描淡寫的說不能那樣,小孩嗯嗯的答應,然後玩一會兒又爭玩具又打人。我是覺得,不管是誰的孩子,你要教不好,有人替你教!在家豪橫,家人能忍,出去了還豪橫,就不要怪人家削你......
  • 如果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搶走,家長幫孩子「搶回去」很重要
    玩具,能帶給孩子快樂美好,但也往往會帶來很多爭端。對於幼小的孩子們來講,玩具就是他們的精神世界。經常會收到這樣的私信:孩子的玩具總是被其他小朋友搶過去,是孩子太內向了嗎?大人是否應該鼓勵他搶回來?或者應不應該參與其中?
  • 娃的玩具被搶走,父母愛面子勸分享?三步教孩子搶回玩具不傷和氣
    孩子的玩具被其他的小朋友搶走了,要爸媽幫他出頭,把玩具搶回來,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統共分三步。直接上案例:三歲的兒子委屈的跑過來撲倒在我的懷裡,眼淚在眼睛裡打圈兒,委屈了一會兒後,他用手指著不遠處的一個小孩兒,我看見小孩兒手裡拿著兒子的玩具消防車,心裡瞬間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 "別動,這是我娃的玩具!"孩子社交時,家長需要這麼緊張嗎?
    突然聽到有位奶奶大聲喊:"別動,這是我孫子的玩具!"一旁正在堆城堡的孩子們顯然都嚇了一跳。原來是她孫子的挖沙玩具放在沙坑裡,孩子卻跑去玩滑滑梯了。等孩子回來要挖沙子的時候,發現自己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在手裡,頓時有點不知所措。奶奶馬上替孩子出頭,並把玩具要了回來。
  • 「媽媽,小朋友搶走我的玩具」,孩子告狀,家長該怎麼做?
    ,那些常被搶玩具的孩子,通常是在被搶時&34;&34;&34;&34;……所以,面對這類孩子,家長該教孩子一些簡短、有力的拒絕詞彙。教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可以用誇張的動作(雙手叉腰、護住玩具等),和憤怒或嚴肅的表情來給孩子做示範,讓孩子知道,他該說什麼,又該怎麼說才有氣勢!
  • 年幼的孩子被夥伴搶走玩具,父母三個辦法讓孩子停止哭泣
    和孩子站在統一戰線當這個媽媽得知自己的孩子並沒有做錯的地方,而是對方故意的搶孩子的玩具的時候,首先就要跟孩子站在統一戰線,告訴孩子媽媽會跟你站在一起,會是你的保護傘,那麼孩子就有勇氣去爭奪自己的所有物。
  • 孩子玩具被搶走還被打了,比叫他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件事
    我想哭,但是我不敢哭,因為我知道我又做錯了,我沒保護好自己的玩具,媽媽一定會生氣的!孩子在玩具被搶走時,內心已經很委屈了,當他們看到媽媽怒氣衝衝地衝過來,用非常生氣地態度開始嘶吼時,他們不會知道媽媽是在生別人的氣,反而會覺得是自己做錯了。
  • 當孩子玩具被搶走,應該幫忙「搶回來」還是不管,智慧家長這樣做
    小孩子之間發生矛盾了,家長應該「幫忙」嗎,一般情況下,家長只負責把孩子拉開,並調解矛盾就好,加入戰爭真的是不明智的選擇。無論是什麼情況,孩子之間玩耍發生摩擦,都不應該升級為家長之間的矛盾,沒教育好孩子就繼續教育,總不能一家人都蠻不講理吧。
  • 孩子搶別的小朋友玩具,家長該怎麼辦?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高度
    當面對自己寶寶愛搶玩具時,一般家長的做法;第一種 威脅型不許搶了,再搶就帶你回家,再搶我就打你了,這樣說,剛開始孩子還能接受,時間久了依然會搶。第二種 哄騙型別搶了,一會媽媽帶你去超市買一個比這個更好的,時間久了,孩子容易愛攀比 。第三種 不去處理這樣的家長一般都是自己的寶寶佔優勢,就會說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吧,不去管他們。
  • 孩子被欺負後,應該讓孩子「打回去」嗎?聰明的父母會做這3件事
    寶媽小婷說:「我兒子之前也經常被人欺負,玩具和零食都被人搶走了,我跟老師溝通了好幾次,應該讓孩子「打回去」嗎?3件事1、安撫孩子很多家長聽到孩子被欺負了,會很心疼,也想幫孩子討回公道,或者鼓勵孩子打回去,實際上這些做法都是不對的,家長這樣做會讓孩子變得很懦弱,以後遇到問題時首先會找父母幫忙,對孩子的成長沒好處。
  • 小朋友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家長怎麼做才是明智的
    競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是不是想起了那些年「別人家的孩子」。條件式的快樂,則去掉了競爭的成分,這是很客觀的快樂,你要一個條件,只要這個條件得以滿足,你就會很快樂。第三個層面無條件的快樂,馬丁納稱為「至樂」,處於這一層面時,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條件,就能感覺到快樂與祥和。
  • 孩子當眾被吼「沒家教」,是我做錯了嗎?
    我教他要遵守規則,可是幾乎每次去遊樂場,他都會被不認識的小朋友把玩了一半的玩具從懷裡搶走;我教他要禮貌待人,可是他卻常常因為想找小朋友玩,而被大幾歲的小男孩不耐煩地一巴掌呼到頭上或推倒在地;我教他在公共場合要文明有禮
  • 孩子和小朋友搶玩具怎麼辦?家長不再為難,一招巧應對
    文|秘籍君星期天帶豆包在小區的兒童遊樂區玩,當時有很多小朋友,豆包剛開始有點害羞,總是在一邊,過來一會兒就活躍起來了,還主動找別的小朋友玩。可沒一會兒,我就聽到一陣大哭聲,豆包也在那兒,我趕緊跑過去,原來是豆包搶了別的小朋友的小鏟子。
  • 孩子之間搶玩具,家長應該介入還是旁觀?小故事讓你知道怎麼辦
    作者:寶寶知道 成長育兒小朋友為搶玩具打架不是新聞,當媽媽的為幫孩子搶玩具而打架就比較少見了,好吧,這倆媽媽還打到骨折,鬧到了派出所——上新聞了。2017年1月8日,陳女士和王女士分別帶孩子到南京邁皋橋附近一個商場玩兒。倆孩子為了一個黃色塑料玩具產生了爭執。監控顯示,王女士看到女兒的玩具被搶後,就動手幫女兒搶玩具,結果另外一個孩子大哭。
  • 「媽媽,他搶走我的玩具」,娃受氣只會找家長,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但對家長來說,總是這麼哭著找自己的也不是一回事啊,到底應該怎麼教導孩子,才能讓孩子「搶」玩具後自己面對呢。一、孩子為啥愛搶玩具多數的孩子愛搶玩具是因為孩子的「佔有欲」,這種情況佔了愛搶玩具孩子的大多數。
  • 你一定遇到過!孩子的玩具被搶走或被欺負,怎麼辦?
    ,搜羅了大家育兒生活中的最頭痛的問題,匯聚成一個——【怎麼辦專題】。二、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被欺負、玩具被搶之後,首先要與孩子共情,感受孩子的內心是傷心的、委屈的、憤怒的還是不安的?然後讓孩子明白,父母在關愛他,當他們遇到危險時,父母會第一時間出來保護他。比如毛豆的玩具被搶走了,他難過的大哭起來,我就蹲下身,與他平齊,看著他的眼睛,說:「你的玩具被人搶走了,你一定很難過吧。」
  • 孩子玩具被搶了,家長應該怎樣處理?記住這兩點
    我經常在外面看到這樣的場景: 孩子玩具被別人搶走了,急得大叫,想要跑過去搶回來,然後家長就在後面拽著孩子,說:「你給他玩一下嘛,沒有關係的。」孩子更加急了,大叫:「不要!那是我的!」還是想去搶回來,然後家長就不高興了:「你怎麼那麼小氣呢,他玩一下就會還給你的。」
  • 玩具被搶走怎麼辦?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被動分享要不得
    文/遠方媽媽家長們通常希望自家的娃能夠大方得體,備受認可,而不是小氣吝嗇、難成大器,所以在親子教育中非常注意分享這項美德的培養。而孩子卻時常有不願意的時候,尤其是面對別人的搶奪,小朋友很難做到心甘情願的拱手相讓。那麼被迫分享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害處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 好物分享|「媽媽,他搶走了我的玩具」,笨家長才強迫孩子,聰明家長這樣做
    「媽媽,他搶走了我的玩具」,笨家長才強迫孩子避免指責數落孩子膽小、嘴笨等,以免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反而更應該讓孩子知道,是搶東西的人的不對,自己的東西有權利去要回來。當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要回來時,家長可以給孩子做示範,帶著孩子一起到搶玩具孩子的跟前要回來,如要求那個孩子還回來,或讓他拿一個玩具來交換,或一起玩之類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