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開應試教育外,為什麼學生還需要勞動教育?

2020-12-11 深圳都市陽光心理諮詢

小龍|編輯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其中對於勞動教育的指導和時間方面的要求,得到了公眾的普遍關注。

這份《指導綱要》所倡導的勞動教育,是為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人群熱愛勞動,強化學生的勞動觀念,弘揚奮鬥、奉獻的勞動精神。既要讓學生們全身心地投入於這種勞動教育,又要讓其手腦並用,知行合一,實際體驗勞動的過程。

這一過程中也要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體現出新時代賦予人的要求。期望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01 勞動教育

在勞動教育的具體內容上,該《指導綱要》規定,需要涵蓋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和服務性質勞動教育三個方面。

日常生活勞動教育,需要讓學生積極處理個人生活事務,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強化其自主、自立、自強的意識。

生產勞動教育,要讓學生體驗到工農業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增強產品質量意識,體會生活中平凡勞動的偉大。

服務性勞動教育,要注重讓學生利用其所學的知識技能,活學活用。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服務他人和社會。

在該《指導綱要》中,勞動教育的時間要求被具體的指出。如小學1-2年級每周不少於2小時,其他年級每周不少於3小時,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學校要明確生活中的勞動事項和時間,納入學生日常管理。

02 野蠻其體魄

小編在閱讀完這份《指導綱要》之後,腦子裡想到的就是這句話:「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這句話的出處是源於毛澤東在1917年所發表的《體育之研究》中。原文如下:

「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苟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

在2020年4月21日,習主席在對一所鎮中心的小學考察中,引用了這句話,使得這句話再次火了起來。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意識到了與西方國家,甚至是亞洲幾個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深切地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於是,便在教育領域下了很大的功夫。

這樣的好處體現在我國的整體受教育程度與往日相比節節攀升,壞處便是我們將學生的全部精力和時間都集中在了學習上,使得出現了一些所謂高分低能的學生。

即在學校教育中,在學業評價上能夠獲得高分數,但是在工作和生活實際中卻表現較差、自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等多方面存在較大問題的現象。

這種現象便足以告誡我們,光是教學生們應試對於人才的培養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題海戰術興許能讓孩子在考場上下筆如神,但卻無益於一個人自主、自立的能力以及創造性。

相比之下,勞動卻能使學生充分地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艱辛與勞動的付出。在勞動中,學生積累了生活的經驗,在勞動中,學生們收穫了勞動的快樂。

最重要的是,通過實際勞動,能讓孩子在勞動過程中獲得啟發和靈感。這種直接從生活本身獲得啟發的過程,甚至要比從書本中獲取啟發,更加印象深刻。因為知道一件事和體驗一件事,完全不同。

相關焦點

  • 以應試教育的手段促進勞動教育實效
    以應試教育的手段促進勞動教育實效 廣州日報 周雲責任編輯 金斌2015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對立關係嗎
    記得自己的學生時代,當時還沒有什麼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說原來素質教育就是要掌握這些技能?既然如此,為什麼學校都不教這些課程了?為什麼這些課程都變成了校外培訓機構的課程?家庭環境一般的孩子,哪有那麼多的條件接受這樣素質教育啊?當年我們學校裡有什麼文藝表演比賽等的活動,都是學生們自由報名,放學後自己集中排練,內容都是幾個同學商量著集思廣益編排而成。而現在學校以及區市的文藝表演,淪為藝術特長生的表演場,哪有普通學生的什麼份子?
  • 一個搞「應試教育」的校長,為什麼還能榮譽等身?
    其實張桂梅校長已經不是第一次獲得國家級榮譽了,這些年,她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中國十大女傑」「全國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佳知識女性」「中國十大教育年度人」「全國百名優秀母親」「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等稱號,用榮譽等身來形容,毫不為過。
  • 李鎮西:有的老師為什麼會迷戀「應試教育」的鎖鏈?
    最典型的言論就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其實並不矛盾,不要把二者截然對立起來。素質教育難道就不要考試了嗎?學生的應試能力不正是最重要素質之一嗎?」前段時間,當人們抨擊某些名校為「高考工廠」,是應試教育的「集中營」時,就有人出來辯護,說這些學校培養的學生「恰恰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超強的抗挫折能力,這正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心理素質」云云。不得不說,這些辯護者連基本的概念都沒弄清楚。
  • 「九五」新名詞: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是指在我國教育實踐中(特別是中小學教育中)客觀存在的偏離了受教育者和社會發展的根本需要,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傾向。「應試教育」主要面向少數學生,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生產勞動教育;忽視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培養;以死記硬背和機械重複訓練為方法,妨礙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使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甚至作為唯一標準,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他們全面素質的提高。
  •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爭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爭,可以說是中國教育最熱鬧的話題。所謂的「應試教育」是指脫離社會發展需要,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我們學生在考試中不得不在答題時先要揣摩好命題者的心思,可能的標準答案是什麼。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不同於別人的長處,就是天賦,每個學生都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按正常道理來說,除了少數每個學生必學的課程外,每個學生應該往自己天賦,興趣愛好方面去學習,去發展,但在中國這種被標準化的「應試教育」中是無法實現的。
  • 為什麼應試教育是最適合目前中國教育的方式
    在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應試教育雖說不是最好的選拔方式,但也是最適合目前中國教育制度的方式。應試教育的益處就在於它能夠給所有考生一個最公平的起點,無論你是出生大城市,就讀與教育資源拔尖的名校中學,還是來自偏遠地區的普通中學,只要你好好學習,勤奮刻苦,就能為自己爭取一個進入大學機會。但這樣也扼殺了很多孩子的天賦,讓他們僅僅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所有的中心都是圍繞著考試成績。
  • 淺談「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誤區
    1999年我國將素質教育確定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長遠方針,2001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教育要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從以上兩個文件得出,素質教育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標,也是培養人的方式。既然如此,那麼社會上為什麼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爭論如此之大呢?
  • 教育沿著求真道路:應試教育給學生、家庭和社會越來越大危害
    應試教育下的普通孩子今非昔比,接受教育,同衣食住行、勞動鍛鍊、生病就醫一樣,是人們的基本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有助於在這個時代生存、生活和發展。圍繞學生競爭,家長、教師、學校、書商都被捲入其中。為了孩子拼搏,家長不得不大把大把的血汗錢往外花。沒有錢,「再窮不能窮教育」嘛,擠呀,借呀,怎麼都得花。光出錢不行,還得在旁邊擔心焦慮;還得花時間,陪讀和監督;還得鞍前馬後費盡心機地為孩子讀書創造條件,戰勝困難。讓他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 虹野:教育「寒門論」的危害比「應試教育」危害更大
    教育「寒門輪」的擁躉者往往並不是社會的最底層,因為最底層的孩子幾乎沒有多少能夠支撐到參加高考就早早打工去了,最底層的家長更沒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誠如很多人所言,所謂的教育「寒門論」無外乎是希望自己家的孩子通過「高考」成為人上人,而後在社會努力堵塞他人的「上升通道」罷了。可以說教育「寒門論」本身就「學而優則仕」和通過教育培養「人上人」的另一面罷了。
  • 應試教育的危害是否存在?
    經常有人提到現在的應試教育(又稱填鴨式教育),(是我國現行教育制度的實質)通常被視為一種以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於考試成績,背誦與解題的教育制度,與素質教育不是相對應的兩個概念。而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思維一點也不開竅,常常被扼殺想像力,這甚至被稱為害人的教育。而事實上這種所謂「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依舊是日常快樂生活,甚至與「非應試教育」的人看上去沒有什麼差異。或許是我們眼裡看來應試教育的危害最大問題在於,學到的東西除了為考大學以外沒有別的作用。
  • 為什麼勞動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
    義務教育均衡化、公共教育資源的供需平衡雖然帶來了一些基本保障,但仍要引起高度關注。在城鄉勞動教育資源的建設上,也還需要繼續開展扶貧工作,以減少鄉村學校的「掉隊率」。第四,勞動教育師資缺乏,特別是有勞動素養、勞動技能比較強的教師缺乏問題。當前,師資的培養渠道、培訓機制、業務提升機制等制度化建設亟待加強。對那些具有培養勞動教育師資能力的師範院校,相關課程怎麼設計,所有的要求都應具體化。
  • 「應試教育」在日本
    經常看到有人在批判中國的「應試教育」,有人甚至由衷地相信「國外」不是「應試教育」而是什麼「素質教育」。其實也不完全是那樣,中國之外的世界很大很大,既有丹麥芬蘭瑞典那些真的沒有應試教育的國家,也有日本韓國那樣,和中國一樣把應試教育搞得轟轟烈烈的國家,還有數遍全國也找不到多少人能認字的國家,光是一句「國外」是毫無意義的。
  •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真的是水火不容的對頭?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此以後,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多次寫入教育的政策文件。
  • 為什麼要發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區別在哪裡?
    素質教育是基於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力潛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應試教育是指在教育實踐中偏離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追求高分和片面升學率以應對考試的教育。
  • 素質教育就是更全面的應試教育
    博雅小學堂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文 | 灰鴿叔叔復旦大學新聞學碩士博雅小學堂新聞導師「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根本不是拳擊場上互相PK的關係,它們應該是一體的:素質需要通過應試來起到評價和選拔作用,應試需要不斷拓展和調整以滿足社會對素質的需求。
  •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尷尬嗎?
    素質教育也應試,尷尬嗎?周末看到了一篇文章,是中國新聞周刊刊發的《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並軌的尷尬》:文中提到:素質教育是反對唯分數至上的,但現在為了讓學校、學生重視體育、美育,卻只好讓「素質科目」也去考試,用分數讓學生重視該科目,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即「素質科目」,也「應試」了。
  • "素質教育"為什麼拼不過"應試教育"?
    家長們分析:二十九中為什麼能取得這麼優秀的成績時,是因為他們採取的&34;,也就是&34;,而南京一中整天搞活動,推進&34;,是高考失利的根本原因。正是這個原因,導致了自己的孩子失去衝進名校的機會,所以家長們開始群訪討說法。我的思考:1、 我不贊同絕對的&34;。
  • 到底什麼是應試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
    對我的看法,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依法治教,就不可能讓學校選擇實施應試教育,「所有基礎教育學校,都必須實施素質教育,沒有什麼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選擇」。反對者從道理上講,似乎並沒有錯。因為我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淺談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究竟應不應該存在?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應試教育是什麼,應試教育即填鴨式教育,指灌輸式教育,由原蘇聯教育家伊·安·凱洛夫發明。不得不說的是這種教育是有一定好處的,從中國目前國情來看,我們是需要這種教育的,應試教育有利於社會發展,可以為優秀的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說高考了,有很多人覺得高考一考定終身是很不公平的,也有很多人會覺得成績不是判定一個人的唯一標準,我不否認以上的看法,但是客觀來講高考的確為很多人提供了一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