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變的湛江赤嘴到底是個啥?
接觸花膠的都知道赤嘴指的是一類花膠的品種,是五大名膠之一。赤嘴膠又分很多種,這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經科普過了,在此就不贅述了。今天主要說一下讓人一頭霧水的「湛江赤嘴」的前世今生。
最早,在廣東湛江沿海一帶有很多野生的赤嘴鰵魚,當地的漁民在加工這種赤嘴鰵魚的魚鰾的時候手法很有辨識度,於是就把它命名為湛江赤嘴。
8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周邊海域的野生赤嘴膠開始從湛江口岸大量進入我國,並在湛江加工曬制,當地人加工外來貨和加工本地貨時用的是一模一樣的手法。一時間,市面上這種形狀的赤嘴膠數量劇增且真假難辨。巴基斯坦是南亞國家,所以加工成本地湛江赤嘴形狀的巴基斯坦赤嘴在魚膠行業內被稱為「南貨湛江赤嘴」,不等同於真正的湛江赤嘴。
後來隨著過度捕撈和環境破壞,咱們本土湛江赤嘴近乎絕跡。但因為之前本土湛江赤嘴功效非常好,已經名聲在外受到普遍歡迎,於是「南貨」反客為主,成了人們認定的真湛江赤嘴。
現如今,傳統湛江赤嘴的加工手法被各種發揚光大,只要是個魚膠,基本上都能做成湛江赤嘴的形狀,實在不行的,加點料泡製後也能做成。這也導致了現在很多以普通品種冒充赤嘴的大都會做成湛江赤嘴形。
而在做成湛江形的赤嘴當中,除了巴基斯坦湛江形,常見的還有金蘭赤嘴和養殖赤嘴。其實各個產地的野生赤嘴,功效基本都差不多,不必刻意追求哪一種,也並不存在什麼四大五大赤嘴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