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實現大三通,臺北大學教授鄭又平指出未來兩岸關係和平共榮指日...

2021-01-09 海峽之聲網

  海峽之聲網(蔡億鋒、車璐)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今天全面啟動,上午8點,東航MU2075航班準時從上海浦東機場起飛,經「截彎取直」新航路前往臺北桃園機場,從而拉開大陸前往臺灣的兩岸平日包機序幕。宣告兩岸「三通」時代來臨,這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針對大三通對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意義,我們採訪了臺北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他說,三通使兩岸交流高效便捷,有利於實現兩岸和平共榮:「兩岸的三通在過去幾十年以來,一直是海峽兩岸的民眾強烈期盼的。以臺灣為例,在臺灣,幾乎除了極少數人之外,大部分企業界以及一般的老百姓對於兩岸三通的期盼,不止是基於兩岸民眾同為一家人,更重要的是基於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和民眾自身生活的方便性,大家都覺得如果兩岸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環境中能夠實現三通,那麼兩岸將來能夠發揮的經濟力量將是無可限量的,這一點企業界了解,一般的老百姓更是能夠清楚地看到。」

  過去幾年來,兩岸每年都有幾百萬的人員往來。特別是寒暑假臺灣高校學生、研究生、碩士生到大陸參訪,都在抱怨轉第三地花的時間太長。早上五點起床,六點出門,到了機場轉到香港,在香港等一個多到兩小時,再到上海可能已經是下午三四點鐘了,如果運氣不好,甚至要拖到晚上天黑。到達後能不能吃晚飯都是問題。很多人都在抱怨,這樣一種非理性的作為完全是因為政治上的阻隔。一些臺胞也說,過去20年,他們來回花了20年的冤枉時間。現在兩岸往來只需要82分鐘的航程,82分鐘就可以回到家,這是過去無法想像的。鄭又平說,無論是臺灣學生、臺商還是普通臺灣民眾,對兩岸三通都絕對歡呼雀躍。在未來的這一段時間裡,人們會更深刻地體會到由於過去兩岸的隔閡虛耗了兩岸中國人太多的光陰。「很多航商等這一天等了多久!以前這些錢被日本人賺得讓我們多心疼,兩岸船通貨不通,貨通船不通,簡直是荒謬,但是這一天總算是來了。「

  鄭又平表示,兩岸三通除了給兩岸帶來實在的經濟利益之外,很重要的還在於它向全世界展現了兩岸一家人的決心,兩岸不會因為政治上荒謬的意識形態永遠阻隔。「三通的議題是高度地對等,而且可以實現合作、雙贏、互利。這裡面沒有誰大誰小的問題,沒有誰可能會吃掉誰的問題,也沒有誰會佔誰便宜的問題。

  鄭又平祖籍福建福州,他給記者回憶起幾十年前他和福州親朋通信時的艱難。他記得從大學時代念書開始,父親跟家鄉親人通信、通話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時間證明一切,歷史還是要走到這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來,現在每天都有直航班機了。」

  鄭又平感慨的說,兩岸越走越近,未來兩岸關係和平共榮指日可待。

相關焦點

  • 臺北大學教授:臺灣輿論高度肯定「張夏會」成果
    臺北大學教授:臺灣輿論高度肯定「張夏會」成果 2015-05-25 16:04:20:臺灣輿論高度肯定「張夏會」成果(兩岸關係)  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23日下午在金門與臺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夏立言會面,這是雙方第三次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會面。
  • 鄭又平:中美確立新型大國關係 臺獨要收斂
  • 臺北大學教授鄭又平:陸韓籤FTA刺激臺灣反思
    東南網11月1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楊思萍)眼下,中國大陸與韓國自由貿易協定(FTA)籤署在即,而把韓國作為最大競爭對手的臺灣,卻遲遲未能通過兩岸服貿協議。未來,隨著陸韓之間關稅的進一步減免,臺灣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弱化。最近幾天,島內對陸韓FTA的反應十分強烈,臺當局和相關產業業者紛紛表示,倘若服貿、貨貿協議再擱淺,臺灣經濟恐遭遇巨大衝擊。本期「對話臺灣名嘴」欄目請來臺北大學教授、時事評論員鄭又平,我們來聽聽他的觀點。
  • 兩岸對談:沒有「統獨」只有戰與和 島內應認清現實
    島內輿論如何看待兩岸未來可能爆發的衝突?而蔡英文當局又會把臺灣帶向何方?  對此,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評論員張彬對話臺北大學教授鄭又平,就這一話題展開討論。鄭又平:大家的憂心是,現在臺海之間的危機情勢甚至超越了1996年的臺海危機。人們現在擔心是不是有可能擦槍走火,一觸即發。但是,馬英九最近連續講了幾番話,讓民進黨立刻跳腳,全力反擊。
  • 臺北大學教授鄭又平:陸韓FTA刺激臺灣反思
    眼下,中國大陸與韓國自由貿易協定(FTA)籤署在即,而把韓國作為最大競爭對手的臺灣,卻遲遲未能通過兩岸服貿協議。  就在臺灣內部還在爭議要不要接近大陸的時候,韓國人已經悄悄地用三星手機、現代汽車以及《來自星星的你》等韓劇,強勢搶佔大陸市場的消費份額。未來,隨著陸韓之間關稅的進一步減免,臺灣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弱化。
  • 兩岸問題專家指出「臺獨」仍是兩岸關係最大障礙
    全國臺灣研究會9日舉辦「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路徑與挑戰」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認為,兩岸應攜手維護和平發展大局,對臺海和平穩定面臨的挑戰,對民進黨的「臺獨」分裂本質及其欺騙性、危害性應有清醒認識。全國臺研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指出,2008年以來,在兩岸雙方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轉折並進入60年來最好的發展階段。
  • 兩岸高峰論壇臺北話中山
    由臺灣《旺報》主辦的「兩岸高峰論壇系列」之「紀念孫中山150歲誕辰——對當前兩岸關係的啟示」27日在臺北舉辦。論壇邀請島內專家學者,就如何看待民進黨「去孫化」、如何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如何從孫中山的青年工作中借鑑經驗等議題展開討論。  應邀出席的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說,民進黨「去孫化」,要使其「形神俱滅」。「形」是指對於孫中山的紀念,要讓社會忘記他。
  • 臺灣學者:迴避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關係前景堪憂
    新華社臺北5月20日電(記者 陳鍵興 章利新 李來房)針對臺灣地區新任領導人20日就職演說中涉及兩岸關係的表態,臺灣學者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表態仍缺乏真正的善意,仍在玩文字遊戲,對兩岸關係的性質仍採取迴避、模糊策略,兩岸關係的前景堪憂。
  • 「兩門」對開:兩岸大三通序曲
    經過兩岸民眾的不懈努力,21世紀初終於實現了「兩門對開」,並為2008年兩岸直接「三通」的實行提供了藍本。這期間,有哪些複雜曲折的故事?請聽時任廈門市臺辦主任孔長才為您講述。自從1949年10月起,廈門與金門長期處於分隔狀態。廈金直航實現之前,大陸人能看到臺灣的方式就是從廈門乘船「海上看金門」。
  • 兩岸關係艱難前行 學者強調維護和平促交流
    第七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13日在「雲端」舉行,兩岸逾60位專家學者圍繞「維護和平穩定、深化融合發展」展開研討。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指出,2020年兩岸關係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衝擊。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二是臺灣政治局勢演變與臺當局採取對抗性兩岸政策;三是美國大選與川普政府大打「臺灣牌」以遏制中國大陸。
  • 臺灣問題專家談「大三通」與兩岸經濟社會一體化
    中新社北京二月十四日電 (記者 劉舒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國深十四日在此間表示,「大三通」使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這兩個六十年來相對獨立發展的社會重新走上全面整合與全面融合;對於兩岸社會一體化進程應善加引導,興利除弊,維護並穩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 第七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雲」論維護臺海和平與融合發展
    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路梅)第七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13日以視頻連線方式在「雲端」舉行。北京、上海、臺北、臺南四地會場的逾60位兩岸關係研究學者,圍繞「維護和平穩定、深化融合發展」主題展開研討。
  • 兩岸學者聚焦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的挑戰與應對
    李亞飛指出,儘管今後一個時期兩岸關係還會遭遇諸多挑戰,但風險是可控的,僵局中更孕育新機,兩岸關係發展機遇仍大於風險。未來兩岸關係完全可以在一個新的起點上迎來新的發展。  李亞飛指出,「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始終是兩岸關係發展面臨的最主要風險。我們始終保持高度警惕,絕不容忍「臺獨」分裂行徑的挑釁,絕不坐視「漸進臺獨」侵蝕一個中國原則與和平統一的基礎。
  • 未來30年 「兩岸統一」關鍵期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大陸依然會毫不動搖地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既定道路,努力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為最終統一奠定更雄厚的基礎、創造更好條件。但未來三十年兩岸關係挑戰依然嚴峻,應在兩岸政治關係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隨後他也探討了未來國家統一的四種模式,即共議統一的和平模式、漸進吸收的融合模式、逐漸統一的蠶食模式和一句解決的非和平模式。
  • 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在廈門和臺北同步舉行 汪洋致信祝賀 打造兩岸...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向兩岸企業家峰會理事會發賀信,代表中共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年會召開表示祝賀,向峰會全體會員和與會嘉賓致以問候。  汪洋表示,經濟合作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礎,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儘管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今年前10個月兩岸貿易額仍實現兩位數增長,充分反映出兩岸經濟合作動力強、潛力大、韌性足。
  • 臺專家:設立抗戰紀念日助兩岸抓住國際話語權
    原標題:抗戰紀念日的設立提醒兩岸民眾勿忘歷史面對未來   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兩個決定」,將每年的9月3日設立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有多大?兩岸專家激烈討論
    「如果連兩岸經貿關係都不能促進統一,那和平統一從方法來說,恐怕就存在很多問題了。」邱毅:沒有壓力下的和平統一沒有可能在被主持人黃智賢問道「如何看待臺灣現在的狀況,兩岸和平統一是否還有機會」時,臺灣文化大學教授邱毅認為,現在兩岸有沒有和平統一的可能,要看「和平統一」的定義是什麼。
  • 臺北會談:和平協議很困難 但不悲觀
    臺灣世新大學兼任教授、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王曉波。(中評社倪鴻祥攝)【環球網綜合報導】兩岸統合學會主辦的「臺北會談」邀請兩岸學者針對未來的兩岸關係進行座談,10日下午的分組座談,臺灣世新大學兼任教授、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王曉波對於臺灣認同問題指出,兩岸應善用血緣關係建構兩岸共同歷史,強化本質性認同;臺灣有遠見的人,應該明智作出政治抉擇,不是依賴美國保持現狀。
  • 兩岸和平統一希望有多大?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作為開場嘉賓率先發言,他認為,兩岸關係進入嚴峻時刻,由於島內政治體制、談判對手及生態環境已發生變化,和平統一可能性在逐漸喪失。隨後發言的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則持不同看法,他指出,和平統一可能性並未消失,主導權在大陸手中,要樹立「和平統一自信」。
  • 「純天然」友誼,積聚兩岸和平力量
    翁林澄堅信,兩岸青少年的持續往來將使兩岸關係最終受益。他指出,第一屆兩岸和平小天使幾乎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兩岸人民之間的善意會這樣一屆屆傳下去。「我們希望將25年來的資料匯總在廈門以及金門建立博物館,把這些寶貴的資料都記錄保存下來,為兩岸同胞留下這些美好的回憶。」關於未來,翁林澄又有了新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