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用車領域魚龍混雜,大部分輕卡產品主要是從農用車發展起來的,所以原來的企業標準低、管理不規範,即使是一些大型商用車企業,目前由於種種原因在經營管理過程中也依然存在問題。而汽車產業發展正處於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關鍵期,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 在不斷強化車輛產品生產一致性管控。
工信部對2017年全國各地公安交管部門在辦理新出廠車輛註冊登記時發現的「涉嫌違規」汽車產品進行了逐一核查,確認共有3163輛新出廠車輛存在違規行為。此外,該部在組織2017年度車輛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中,發現部分企業存在實車參數與批准參數不一致、不符合國家標準等違規行為,並於2018年8月24日對去年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較多的18家車輛生產企業予以通報。
車輛生產一致性指的是要保證實際生產銷售的車輛產品的有關技術參數、配置和性能指標,與《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下稱「《公告》」)批准的車輛產品、用於試驗的車輛樣品、產品合格證及出廠車輛上傳信息中的有關技術參數、配置和性能指標一致。
商用車違規頻發
這次被通報的18家車輛生產企業,基本集中在商用車領域。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商用車商會秘書長鍾渭平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談到,主要是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商用車生產除了標準化之外,還有很多的個性化問題,這些在乘用車上面是沒有的;商用車存在批量小、產品車型太多,增加了在執行過程當中的難度;商用車企業在國三排放之前的標準化執行的很差,特別是在生產和交付流程環節,工人在這方面的意識比較差;部分企業在日常管理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導致很多流程和標準沒有執行到位;大量的商用車出廠時是以非完整車輛的形式出場的,後面的很多工序和流程都是由改裝廠和經銷商來完成的,而這些環節最容易出現問題。
對於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的車輛生產企業,工信部按照違規性質及嚴重程度不同,分別給予行政處罰、撤銷問題產品、限期整改、批評式約談等處理處罰措施。第一財經記者從工信部了解到,這次榜上有名的揚州亞星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亞星客車」),在今年4月2日已吃到工信部的罰單。工信部開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中提到,該部在2017年11月開展車輛生產一致性專項檢查,確認亞星客車生產的型號為GDW6117HKE1的客車在轉向助力失效時,轉向力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內飾材料垂直燃燒特性的燃燒速度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因此,工信部責令亞星客車停止生產和銷售YBL6121H1QP型客車產品;責成亞星客車進行為期6個月的整改,整改完成後,工信部將對整改情況進行驗收;整改期間暫停亞星客車《公告》新產品申報資格。
今年以來,除了亞星客車,工信部還對多家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的車企進行處罰。在8月23日,工信部裝備工業司針對2017年各地公安交管部門通報的存在較多違規問題、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中發現問題的18家企業進行約談,要求各企業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強化車輛產品生產一致性管控,確保合格產品出廠,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並於次日通報了18家企業的名單。
據工信部通報的情況,2017年違規問題主要集中在未按規定安裝側後防護裝置、車輛產品標牌,未按規定粘貼車身反光標識,車輛識別代號打刻不符合國家標準、隨意鑿改,外廓尺寸和整備質量與《公告》或《整車出廠合格證》參數不一致等方面。同時,通報了2017年新能源汽車生產一致性專項監督檢查中發現的部分企業實車參數與批准參數不一致、不符合國家標準等有關情況。
參加約談的企業代表分別對各自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並就整改情況進行了匯報,提出了規範委託改裝、加強合格證管控、強化經銷商環節管理、定期開展自查等改進措施,提出了減少車輛生產一致性問題的量化目標。
能否參照歐盟模式?
本次被通報的一家車輛生產企業負責人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談到,該企業正在整改中。同時,他談到,我國對汽車行業是多頭管理,每個部委都分別搞法規,企業很難適應。「商用車的標準很難制定和執行,比如油耗,車型太多,工況太複雜。其實,商用車油耗是客戶關注的指標,可以靠市場之手調節。」該人士建議,這些方面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鑑歐盟的模式,歐盟新車的開發、實驗和標定,是廠家自己做,但新車進入市場,政府還是有管理的,假如不符合安全、排放等法規,企業就會被重罰。歐盟沒有公告和目錄,但有「歐盟整車型式認證」 (Whole Vehicle Type Approval,下稱「WVTA」),在歐盟一個成員國批准後,在其他國家不需要再重複這個過程,為企業節省了時間和成本,這也是統一市場的表現。
歐盟的機動車型式認證法規是按照WVTA進行認證,在生產一致性方面要求對企業生產能力進行嚴格審核,要求生產線上的產品性能必須與測試樣品保持一致。獲得WVTA認證後,不但該產品在歐盟市場的產品配置必須保持一致,連車輛性能也要有著充分的一致性。一旦通過WVTA認證,則相當於擁有了通行整個歐盟的「準生證」。
在我國,除了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也組織開展各類車輛企業的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工作,汽車企業要結合汙染物排放進行檢查,乘用車企業要結合燃料消耗量進行監督檢查,客車和載貨類汽車企業的生產一致性檢查的重點是行駛記錄儀、車輛制動防抱死裝置、車身反光標識、側面和後下部防護裝置、排放控制系統的安裝情況及載貨類汽車整備質量的符合性檢查等。各車輛生產企業要加強生產一致性管理,把生產一致性管理貫穿到車輛的設計開發、零部件採購、生產製造、產品檢驗、銷售、售後服務等各個環節,要做到「五個一致」,即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告中的車型、用於試驗的車輛樣品、實際生產的車輛產品、產品的合格證和上傳的合格證信息都必須相一致,車輛產品的技術參數公差值必須在允許的範圍之內。
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同的認證方法與國家的工業化程度有關。「我們國家是屬於多部門管理的,比如車的立項在發改委,但監管等方面在工信部,制度的執行涉及到很多鏈條,在這些鏈條中就容易出現問題,監管上必須嚴格才能防止漏洞。現在,國家汽車工業化程度不如歐洲高,那樣效率較高的流程都是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夠執行的,都是從分散化起步慢慢再發展起來。」
與歐洲相比,我國商用車的歷史太短,此前亂象叢生,近幾年才逐漸嚴格些。而歐洲歷史長,標準高,工人工藝成熟。不過,即便如此,大眾等車企巨頭柴油車還是爆發造假門。
如何解決矛盾
企業要先按照國家制定的標準將申請的產品納入《公告》,再按其進行生產。然而,由於商用車定製現象比較多,因而會出現一些改動,而重新申報成本比較貴,因此也容易造成生產不一致的問題。「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生產不一致性還是不應該出現。」曹鶴對記者表示。
曹鶴分析指出,對於商用車來說,我國生產一致性問題會出現在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一方面由於涉及各方利益鏈條,所以出現了生產一致性問題;另一方面在流通環節,也就是使用環節,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比較普遍,一些人對原有車輛進行了改裝,因為如果按照國家制定的標準,過路費、運輸費等的成本就會提高很多。現在仍然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一方面是監管存在漏洞,另一方面是違規的成本比較低。國家監管力度越來越大,在生產環節出現的問題也會隨之減少。
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也談到,乘用車的產品標準化程度較高,而且都是批量生產,因而出現生產一致性的問題較少。而客車領域定製情況較為普遍,不排除個別廠家受利益驅動,按照用戶的要求進行與公告參數不一致的生產,這就造成實際產品與《公告》的不一致。商用車生產型號比較繁雜 ,也比較多樣化,有很多可以變通的地方。新能源汽車也容易出現生產一致性問題,主要是新能源汽車的配套企業很多,有很多需要選擇的電機、電控等廠家。有時候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調整是可以理解的,但超出這個範圍就是違規。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談到,工信部約談這些企業,就是先了解具體情況,然後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按照違規性質及嚴重程度不同採取相應的處理處罰措施。商用車個性化定製滿足了一些客戶和企業雙方的訴求,但也完全可以按照指定的標準來執行,雖然重新報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效率,但企業還是不能抱僥倖心理故意違規來獲得利益。
「一些個性化定製生產的車輛,客戶要求換後視鏡等零部件,按照客戶需求來改後也要保證產品合格,這需要第三方檢測機構證明。國家有認證範圍和標準,如果替換零部件,不在相關範圍內的改動需要重新認證。」羅磊說,在大環境下,必須有一個大的系統來設立相應的標準。
羅磊認為,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倒不一定會造成安全問題,但因此出現質量問題也不在少數,比如一些關鍵零部件的更換使其安全性降低。
目前,國家相關部門正在加強對道路機動車輛及產品準入技術審查、監督管理等。上個月,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在北京召開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技術審查工作宣貫會,這是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成立後首次舉辦面向汽車行業的大會。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瞿國春在會上談到,裝備工業司和裝備中心正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放管服」改革要求,編制《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許可管理辦法》,推動管理改革、縮減審批範圍、優化管理流程、提高審批效率,規範和保障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希望車輛生產企業、檢測機構能夠切實加強產品安全質量和生產一致性管理,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高產品節能環保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