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指出,國際教育及文化交流模式已經發生變化。「網際網路+教育」發展進一步加快,在線教育呈現出蓬勃生機。
而線上教學實踐也為國際中文教育的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形態。拓展線上教學發展空間,促進中文教學內生發展,已經成為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重要路徑。
目前,還存在教師線上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法有待改進、網絡平臺仍需優化等問題。對此,國際中文教師們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主動調整,轉變教學方法
陳敏是秘魯裡卡多·帕爾瑪大學中西文翻譯專業一年級新生的授課教師。從面對面授課到在線教學,這一轉變給她帶來了新的挑戰。
如何掌控學生的出勤和聽課狀況?如何有效開展課堂語言練習環節?如何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線上教學中也能收穫多多?這些問題都需要陳敏在實際授課中不斷思考和摸索。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現在陳敏的在線中文課堂進行得很順利。「我會在每節課的前10至15分鐘,對學生進行聽寫練習,並要求學生聽寫後馬上通過即時聊天軟體發送照片給老師,這樣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掌握學生的出勤狀況。」
針對學生線上課堂參與互動少、課堂氛圍不活躍的情況,國際中文教師明煒設計了一系列活動,提升學生的中文學習興趣。
「如『每課一問』活動,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出一個與中國語言、文化有關的問題;『每課一展示』活動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用中文表述;『我是小記者』活動時,老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們設計問題,學生之間互相採訪,用中文寫出報導;『我是小老師』則在每次輔導課時由1名學生充當小老師,帶著同學們複習課上學習的知識。」
為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國際中文教師李思瑩每周都會給學生推薦一部中國電影,並根據電影情節和內容設計一些問題發給學生,要求學生看完電影後用中文回答。
學生們表示,雖然上課的地點和方式發生了變化,但老師們優質的教學內容和有趣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很享受線上學習的過程,對中文的熱情有增無減。
教師們也表示,活躍線上課堂的關鍵之一就是轉變教學方式。「線上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需要針對這個特點對教學方式作出調整,而不是一味地沿用線下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高質量的課堂。」
不斷嘗試,優化教學平臺
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和使用也會影響線上教學的質量。在匈牙利,國際中文教師們根據當地情況,在開展線上教學前,嘗試了多種網絡教學平臺,並認真總結了各平臺的利弊。
「經過反覆討論,我們最終確定了以線上主播課與課程內容課後分享為主的教學模式,其中釘釘和ZOOM用於線上課程直播,Messenger作為師生常用的即時通訊軟體,用來分享教學材料和收發作業。」
教師們還通過集體備課、課前試講和演練等排查在開展線上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試講中,我們發現,因為沒有黑板作為輔助講解知識點和擴展生詞的工具,因此需要製作更加細緻的課件,以保證所講的內容可以清晰完整地傳達給學生。」
網絡平臺的選擇不僅要考慮當地的普及情況,還要考慮學生的年齡段和特點。匈牙利科蘇特小學於2017年9月起,正式將中文納入第二外語課程。剛開始,授課教師們在Google Classroom平臺設立虛擬班級,上傳中文學習資料,布置並批改作業。
從4月起,根據學生使用情況進行了教學安排的調整:1-4年級學生繼續使用Google Classroom進行中文學習,5-7年級學生則進入ZOOM開始網絡直播教學,並由助教幫助學生從Google Drive下載和提交課後作業。
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授課教師使用了各種色彩鮮豔的圖片進行詞彙教學。同時,教師們使用在線錄屏的方法,錄入生詞正確的讀音讓學生模仿,鞏固了聽覺記憶的同時也鍛鍊了口語表達。
此外,教師們還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各種形式的網絡教學、線下輔導以及線上測試。
學生們紛紛給線上中文課「點讚」,興奮地表示,中文直播課非常有趣,效果大大超出了預期。有學生還主動將家人介紹進虛擬教室,家長們也被課堂內高漲的中文學習熱情所感染,紛紛表示要全力支持孩子不斷學習中文。
轉變角色,創新教學設計
在開展線上教學中,不少國際中文教師發現,轉變教學中的角色,從「以教師為中心」的「主演」,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導演」,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往往會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國際中文教師張麗娟看來,線上中文教學由於缺乏及時的情感溝通和線下課堂中的整體氛圍,再加上社交媒體的吸引,面臨學生參與度較低、課堂反應滯後、專注度下降等問題。
「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在線中文課堂需要更有效的教學設計。」她說,「通過系統化、合理的設計,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營造團隊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張麗娟表示,在線中文課堂教學設計應該遵循層級性、實操性和系統性的原則。層級性是指每個單元、每一課有各自的總體任務;一課之內,語音、詞彙、語法、交際、文化各有不同的任務;實操性是指每種語言要素的操練任務都要具體而微,以學生能完成為基礎,每個任務都應該有具體的評價和反饋;系統性是指每個小任務點都是大的任務線和任務面中的一環,相輔相成。
在進行任務設計時,應該首先確定任務及任務的層級,然後設計每個層級的任務並針對任務進行操練,最後還要將這些操練的點形成系統性任務。
以《快樂漢語2》第三單元購物為例。本單元共包括三課:第七課《你買什麼?》第八課《蘋果多少錢一斤?》和第九課《這件衣服比那件貴一點》。
這三課從內容來說,分別是認識個體事物、認識個體事物特徵、認識事物關係。這種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符合學習規律。因此在組織教學時,就可以按照這種安排順序,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此外,張麗娟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先設計單元的總體任務,再分別設計每課的詞彙任務、句型任務、漢字任務和交際任務。教學任務設計時應注意質要有效,量要適度以及要有評價和反饋機制,這樣可以減少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提高學習效率。
而在美國任教的國際中文教師姚雅麗認為,要想讓線上教學起到比較好的效果,PBL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項目式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完成一個項目的同時,能夠學習到不同層面的知識,並且協作創造出一個實實在在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是組織者、支持者,學生才是學習的探索者、知識的使用者。
在平時的教學中,姚雅麗會將具體的教學任務設計成一個個具體的項目,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將中文知識和中華文化元素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可以主動學習。
「對學生們來說,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尊重他人,開展理性討論和友好協作,以同理心關注更廣闊的世界。」
如今,國際中文教育與網際網路已經深度融合,如何利用新技術,創新性地開展中文教學是國際中文教師們需要思考的方向。未來,相信在線教學在為各國學員學習中文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會推動國際中文教育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