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線上中文教學新模式,促進國際中文教育發展

2020-08-13 語合中心

有學者指出,國際教育及文化交流模式已經發生變化。「網際網路+教育」發展進一步加快,在線教育呈現出蓬勃生機。


而線上教學實踐也為國際中文教育的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形態。拓展線上教學發展空間,促進中文教學內生發展,已經成為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重要路徑。



目前,還存在教師線上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法有待改進、網絡平臺仍需優化等問題。對此,國際中文教師們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主動調整,轉變教學方法


陳敏是秘魯裡卡多·帕爾瑪大學中西文翻譯專業一年級新生的授課教師。從面對面授課到在線教學,這一轉變給她帶來了新的挑戰。


如何掌控學生的出勤和聽課狀況?如何有效開展課堂語言練習環節?如何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線上教學中也能收穫多多?這些問題都需要陳敏在實際授課中不斷思考和摸索。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現在陳敏的在線中文課堂進行得很順利。「我會在每節課的前10至15分鐘,對學生進行聽寫練習,並要求學生聽寫後馬上通過即時聊天軟體發送照片給老師,這樣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掌握學生的出勤狀況。」


針對學生線上課堂參與互動少、課堂氛圍不活躍的情況,國際中文教師明煒設計了一系列活動,提升學生的中文學習興趣。


「如『每課一問』活動,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出一個與中國語言、文化有關的問題;『每課一展示』活動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用中文表述;『我是小記者』活動時,老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們設計問題,學生之間互相採訪,用中文寫出報導;『我是小老師』則在每次輔導課時由1名學生充當小老師,帶著同學們複習課上學習的知識。」


為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國際中文教師李思瑩每周都會給學生推薦一部中國電影,並根據電影情節和內容設計一些問題發給學生,要求學生看完電影後用中文回答。


學生們表示,雖然上課的地點和方式發生了變化,但老師們優質的教學內容和有趣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很享受線上學習的過程,對中文的熱情有增無減。


教師們也表示,活躍線上課堂的關鍵之一就是轉變教學方式。「線上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需要針對這個特點對教學方式作出調整,而不是一味地沿用線下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帶來高質量的課堂。」


不斷嘗試,優化教學平臺


網絡教學平臺的功能和使用也會影響線上教學的質量。在匈牙利,國際中文教師們根據當地情況,在開展線上教學前,嘗試了多種網絡教學平臺,並認真總結了各平臺的利弊。



「經過反覆討論,我們最終確定了以線上主播課與課程內容課後分享為主的教學模式,其中釘釘和ZOOM用於線上課程直播,Messenger作為師生常用的即時通訊軟體,用來分享教學材料和收發作業。」


教師們還通過集體備課、課前試講和演練等排查在開展線上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試講中,我們發現,因為沒有黑板作為輔助講解知識點和擴展生詞的工具,因此需要製作更加細緻的課件,以保證所講的內容可以清晰完整地傳達給學生。」



網絡平臺的選擇不僅要考慮當地的普及情況,還要考慮學生的年齡段和特點。匈牙利科蘇特小學於2017年9月起,正式將中文納入第二外語課程。剛開始,授課教師們在Google Classroom平臺設立虛擬班級,上傳中文學習資料,布置並批改作業。


從4月起,根據學生使用情況進行了教學安排的調整:1-4年級學生繼續使用Google Classroom進行中文學習,5-7年級學生則進入ZOOM開始網絡直播教學,並由助教幫助學生從Google Drive下載和提交課後作業。


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授課教師使用了各種色彩鮮豔的圖片進行詞彙教學。同時,教師們使用在線錄屏的方法,錄入生詞正確的讀音讓學生模仿,鞏固了聽覺記憶的同時也鍛鍊了口語表達。


此外,教師們還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創造性地開展各種形式的網絡教學、線下輔導以及線上測試。


學生們紛紛給線上中文課「點讚」,興奮地表示,中文直播課非常有趣,效果大大超出了預期。有學生還主動將家人介紹進虛擬教室,家長們也被課堂內高漲的中文學習熱情所感染,紛紛表示要全力支持孩子不斷學習中文。


轉變角色,創新教學設計


在開展線上教學中,不少國際中文教師發現,轉變教學中的角色,從「以教師為中心」的「主演」,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導演」,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往往會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國際中文教師張麗娟看來,線上中文教學由於缺乏及時的情感溝通和線下課堂中的整體氛圍,再加上社交媒體的吸引,面臨學生參與度較低、課堂反應滯後、專注度下降等問題。



「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在線中文課堂需要更有效的教學設計。」她說,「通過系統化、合理的設計,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營造團隊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張麗娟表示,在線中文課堂教學設計應該遵循層級性、實操性和系統性的原則。層級性是指每個單元、每一課有各自的總體任務;一課之內,語音、詞彙、語法、交際、文化各有不同的任務;實操性是指每種語言要素的操練任務都要具體而微,以學生能完成為基礎,每個任務都應該有具體的評價和反饋;系統性是指每個小任務點都是大的任務線和任務面中的一環,相輔相成。


在進行任務設計時,應該首先確定任務及任務的層級,然後設計每個層級的任務並針對任務進行操練,最後還要將這些操練的點形成系統性任務。



以《快樂漢語2》第三單元購物為例。本單元共包括三課:第七課《你買什麼?》第八課《蘋果多少錢一斤?》和第九課《這件衣服比那件貴一點》。


這三課從內容來說,分別是認識個體事物、認識個體事物特徵、認識事物關係。這種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符合學習規律。因此在組織教學時,就可以按照這種安排順序,循序漸進,層層深入。


此外,張麗娟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先設計單元的總體任務,再分別設計每課的詞彙任務、句型任務、漢字任務和交際任務。教學任務設計時應注意質要有效,量要適度以及要有評價和反饋機制,這樣可以減少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提高學習效率。


而在美國任教的國際中文教師姚雅麗認為,要想讓線上教學起到比較好的效果,PBL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項目式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完成一個項目的同時,能夠學習到不同層面的知識,並且協作創造出一個實實在在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是組織者、支持者,學生才是學習的探索者、知識的使用者。


在平時的教學中,姚雅麗會將具體的教學任務設計成一個個具體的項目,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將中文知識和中華文化元素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可以主動學習。


「對學生們來說,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學會尊重他人,開展理性討論和友好協作,以同理心關注更廣闊的世界。」


如今,國際中文教育與網際網路已經深度融合,如何利用新技術,創新性地開展中文教學是國際中文教師們需要思考的方向。未來,相信在線教學在為各國學員學習中文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會推動國際中文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相關焦點

  • 探索線上中文教學新模式,促進國際中文教育發展
    有學者指出,國際教育及文化交流模式已經發生變化。「網際網路+教育」發展進一步加快,在線教育呈現出蓬勃生機。而線上教學實踐也為國際中文教育的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形態。拓展線上教學發展空間,促進中文教學內生發展,已經成為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重要路徑。目前,還存在教師線上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法有待改進、網絡平臺仍需優化等問題。
  • 探索線上中文教學新模式,科技賦能促進國際中文教育內涵式發展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線中文教育呈現出蓬勃生機。為了滿足世界各國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中文學習者的需求,不少國際中文教師都在不斷探索中文教學的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力求給學生提供更加生動有趣、內容豐富的中文課堂。
  • 拓展線上教學空間 促進國際中文教育發展
    當前,在國際交通中斷、人口流動性降低等形勢下,加快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研究,顯得重要而迫切。危機孕育著機遇,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網際網路+教育」的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在線教育呈現出蓬勃生機。線上教學實踐為國際中文教育的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探索出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形態。
  • 線上教學成國際中文教育「主課堂」雲端中文課催生教學新模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中文教育的教學平臺由線下轉至線上。在線上教學成為中文教育「主課堂」的背景下,如何轉變思路,調整教學方法,中文教師們一直在思考並在不斷實踐探索。正如西班牙巴塞隆納孔子文化學校適時做出改變一樣,各中文教育機構也逐漸轉戰網絡——各國孔子學院推出線上教學;網絡中文教育平臺「中文聯盟」推出了一系列示範課、精品課;海外中文學校推出了線上中文課。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文課堂轉線上催生教學新模式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本文作者在工作中原標題:中文課堂轉線上 催生教學新模式英國是歐洲中文教育開展較早、基礎較好、規模較大的國家之一。 線上教學成為「主教室」因此,線上教學自然而然就成為英國中文教育的「主教室」,特別是孔子學院的線上教學更是亮點紛呈。疫情暴發之初,孔子學院總部就及時指導各國孔子學院和中文教師開展線上教學,並加大了慕課、微課等網絡資源供給,全球最大的網絡中文教育平臺「中文聯盟」還緊急推出了一系列示範課、精品課。
  • 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之路
    持續升溫,大有可為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天津師範大學校長鍾英華表示,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也是促進民眾相知相通、交流互鑑、消除障礙、彌平鴻溝、達成心靈共鳴、實現發展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國際中文教育在當今時代大有可為」。 切實的數據為鍾英華的判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 國際中文教育組織負責人聯席會召開,形成《全球中文教育發展倡議》
    歐洲漢語教學協會、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研究學會(CASLAR,美國)、美國中文教師學會(CLTA)、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IACL,美國)、英國漢語教學研究會、加拿大中文教學學會、智利中文教師協會、澳大利亞中文教師聯會、紐西蘭中文教師協會、世界漢語教育史研究學會(日本)、韓國中語中文學會、蒙古國漢語教師協會、泰國華文教師公會、南非中文教師協會、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中國臺灣)、香港中文教育學會等各地中文教育社團負責人云端線上相聚
  • 中文課堂轉線上 催生教學新模式
    線上教學成為「主教室」因此,線上教學自然而然就成為英國中文教育的「主教室」,特別是孔子學院的線上教學更是亮點紛呈。疫情暴發之初,孔子學院總部就及時指導各國孔子學院和中文教師開展線上教學,並加大了慕課、微課等網絡資源供給,全球最大的網絡中文教育平臺「中文聯盟」還緊急推出了一系列示範課、精品課。
  • 「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啟動,百餘國家觀眾線上參加
    現場150多名北京有關高校師生代表,以及全球100多個國家1600多名觀眾線上參加了啟動儀式。該項活動由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發起,由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語教學學會、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漢考國際、五洲漢風等20多家單位聯合主辦。
  • 中文教育機構轉戰網絡 線上教學成「主課堂」
    線上教學成國際中文教育「主課堂」雲端中文課催生教學新模式本報記者 趙曉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中文教育的教學平臺由線下轉至線上。在線上教學成為中文教育「主課堂」的背景下,如何轉變思路,調整教學方法,中文教師們一直在思考並在不斷實踐探索。
  • 搭建發展平臺,促進人才培養,中文+助力國際中文教育發展
    隨著全球一體化程度的加深,語言交流已成為新形勢下有效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基礎。而 「一帶一路」倡議、中巴經濟走廊、中泰鐵路等項目的持續發展,也使越來越多當地青年認識到學習中文的重要性。 為了滿足學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一些國際中文教學項目在中文教學的基礎上逐漸延伸到其他領域,打造出各類「中文+」課程,服務學員的同時也為各國培養了既懂語言又懂技術的專業人才。
  • 新項目、新夥伴、新發展——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正式啟動
    據粗略統計,目前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近2億,表明國際中文教育已擁有廣泛而堅實的基礎。特別是今年以來,國際中文教育並沒有因為疫情放慢發展的腳步,中外各級各類學校和專業機構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利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開拓新模式、打造新平臺,推動國際中文教育進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時代。
  • 新常態、新舉措,雲端培訓研討助力國際中文教育高質量發展
    隨著「網際網路+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各國中文學習需求的日益旺盛,線上教學為國際中文教育的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探索出了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形態,拓展線上教學發展空間,促進中文教學內生發展,也已經成為了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重要路徑。
  • 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正式啟動
    據粗略統計,目前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近2億,表明國際中文教育已擁有廣泛而堅實的基礎。特別是今年以來,國際中文教育並沒有因為疫情放慢發展的腳步,中外各級各類學校和專業機構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利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開拓新模式、打造新平臺,推動國際中文教育進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時代。
  • 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之路:持續升溫 科技賦能
    持續升溫,大有可為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天津師範大學校長鍾英華表示,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也是促進民眾相知相通、交流互鑑、消除障礙、彌平鴻溝、達成心靈共鳴、實現發展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國際中文教育在當今時代大有可為」。   切實的數據為鍾英華的判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 全球超70國將中文納入教育體系 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正式啟動
    田學軍指出,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4000多所國外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據粗略統計,目前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近2億,表明國際中文教育已擁有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 ...新發展——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啟動儀式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
    本次交流周以「新項目、新夥伴、新發展」為主題,順應了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趨勢。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努力,加強語言教育的雙向交流與合作。同時,歡迎中外企業、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國際中文教育,打造新的發展業態,形成新的合作模式,推進在線中文教育平臺建設、資源建設、標準建設,推動線上線下中文教育實現高質量融合發展。
  • 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在創新和發展——聚焦2019年國際中文教育大會
    (資料圖片)通訊員 攝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易禹琳12月9日至10日,連續承辦12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的長沙,迎來了2019年國際中文教育大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餘名中外嘉賓因中文的魅力在湖南相遇,探討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創新和發展。
  • 【學習強國】2020年上海首次國際中文教育線下研討會在同濟大學成功舉辦
    2019年12月9日,孫春蘭副總理在國際中文教育大會上強調:「深化國際中文教育,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全球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中文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語境和輿情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科技企業迅速反應,提供各種線上教學、應用平臺,一線教師危中尋機,克服逆境,積極探索線上授課的新模式、新方法,讓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能足不出戶,學好漢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現了中文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腳步不停止。
  • 中國與亞洲國家中文教育合作前景研討會召開
    中國日報網12月15日電 (記者 王旭泉)14日下午,由浙江師範大學和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共同主辦的「中國與亞洲國家中文教育合作前景」線上研討會召開。作為2020年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動,此次研討會聚焦「政府間國際中文教育合作項目現狀及展望」和「如何更好支持亞洲各國中文教學高質量發展」議題,邀請阿聯、沙特、菲律賓等亞洲國家政府官員、海外華人組織代表、中外高校負責人和專家學者進行充分交流,總結和分享經驗,共同為推動亞洲國家中文教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20多個國家的150餘名相關領域代表踴躍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