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給留學產業留下深刻影響。無論是處在申請季的學生,還是即將畢業回國的準畢業生,儘可能按期完成求學計劃成為每個人關注的焦點。據北京商報記者觀察發現,近日多家留學與人才產業相關機構紛紛出臺報告顯示,留學生歸國潮仍在持續,而海歸人才的求職之路也在面臨新的挑戰。
求職流程「步步緊追」
「我原本的計劃是去年暑假回國,找一份與之後工作相關的實習工作,這樣對以後的求職會比較有幫助。」剛剛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碩士留學生王婷(化名)告訴記者,受到政策和局勢的影響,原本的實習計劃無奈被擱置。「求職的過程中我諮詢了同專業的學姐,學姐告訴我,她為了求職在國內和學校往返大概有三四次。」在疫情與政策的影響下,王婷如果繼續採取學姐這樣的方式求職,顯然已經不太可能。
值得慶幸的是,受到疫情影響,許多用人單位的招聘流程也進行了相關調整,部分筆面試轉換為線上形式。2020年8月,王婷在線上參加了國內某銀行的筆試,隨後開始著手準備回國。「下飛機隔離的第二天,我就開始線上面試;結束隔離的第二天,就去當地線下面試了。」王婷回想起當初的求職歷程說,「每一步都趕得很緊,但幸好每一步都趕上了。」。
此外,王婷在求職中也發現,不同用人單位對留學生的態度差別很大。「像一些銀行會更青睞於國內的研究生,海歸留學生在外企的認可度會更高一些。」求職過程中,經濟學專業畢業的王婷投遞過投行、會計事務所、銀行等多類企業。目前,她已成功拿到南方某銀行的offer,正在準備入職培訓的相關工作。從投遞簡歷到拿offer,花費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相比較看,銀行的招聘流程還是比較快的,我身邊有投遞外企崗位的朋友,現在還在等面試通知。」
信息不對稱仍是痛點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海歸留學生的身份是很多家長和學生心中的「金字招牌」。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的步伐加快,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也在加大。據2020年底教育部官方數據統計,2019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70.35萬人,較上一年度增長6.25%;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58.03萬人,增速達到11.73%。1978年至2019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656.06萬人,其中423.17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佔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6.28%。
實際上,據智聯招聘於1月7日發布的《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在國內求職的海歸人數同比增長了33.9%,其中,留美學生歸國發展期望最迫切,2020年回國求職人數同比增長了86.8%。從學歷分布角度來看,碩士是向國內求職海歸的中堅力量,在2019年佔整體的70.7%,2020年則擴張至72.4%。
智聯招聘在報告中進一步指出,海歸人才在求職的過程中,不熟悉國內的求職市場和政策,這也成為許多留學生求職過程中的阻力所在,就業信息的不對稱讓留學生群體處在了相對被動的位置,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在國內的發展計劃。無論是對相關就業服務機構還是招聘企業,完善海歸人才服務機制、構建海歸與國內市場信息溝通體系將有助於打破海歸的「就業信息不對稱」。
理工科海歸人才就業機會多
已經回國的留學生度過了難忘的2020年,計劃留學的學生也或多或少遇到了各種挑戰。「留學生在去年受到疫情、政策方面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首先是國際航班現在受到限制,學生出國的難度和成本都加大,其次現在政策方面,很多學校以及國內的政策,都開始承認學生國內網課的學習,這就導致有部分同學整個留學經歷都在國內完成,來滿足學歷提升的需求。」北京駿馳華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於學亮在接受採訪時表示,2020年有留學生轉向了國內網課,也有留學生轉向考研,真正出去的人非常少。「我們去年給本科生做的留學項目或者留學輔助工作,最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申請上學校,剩下的三分之二在最後放棄了留學。」
在非常態衝擊之後,留學市場何時回暖?1月9日,啟德教育發布了《中國留學市場2020年盤點與2021年展望》(以下簡稱《盤點》),《盤點》指出,2020年,低齡留學生人數下降明顯,但本、碩階段計劃留學人群所受的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時間安排方面。同時,在國家選擇上,2020年英國也毫無爭議地成為中國留學生目的地「首選」。於學亮也表示,「在往年1一月初的時候,很多英國大學專業的申請名額都不會滿,但是今年有不少大學開始聯繫我們說,很多大學部分專業的申請已經爆滿了。」。
啟德教育留學事業部副總裁郭蓓對於留學市場的復甦充滿了樂觀情緒:「:隨著疫苗研發不斷取得新進展,多國啟動大規模疫苗接種計劃,國與國之間正在恢復開放、互信、合作的國際關係,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留學市場的復甦指日可待。考慮到國內就業與考研的壓力,不少大學生以及在職人士,仍將出國讀研提升學歷背景與求職競爭力視為重要的人生規劃,隨著大環境的改善,出國讀研或將出現反彈。」
此外,根據《盤點》中的預測,在「雙循環」背景下,中國不僅計劃加大晶片投資力度,還將增加對其他高端製造產品的投資,包括 5G、大數據、人工智慧、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這些行業也被視作黃金賽道,具有跑道長、天花板高、符合長期趨勢的屬性,隨著行業市場的規模持續增長,海歸人才的需求量也將進一步提高,理工科人才無疑是這些新興產業最渴求的財富基石。北京商報記者 程銘劼 趙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