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和「潮汕人」之間的小秘密

2020-12-20 東莞客家邦

我們大粵東地區的人主要操兩種方言,一曰客家話,一曰潮州話。這兩種方言差別之大,幾乎與外語相同。

客家人和潮汕人共處粵東,儘管文化傳統、生活習慣有很大差異,但最終卻走向融合。客家人大部分生活在山區,不過,也有這樣的現象,在以講潮州話為主的潮汕平原,相隔幾裡的丘陵上的村落就講客家話。而潮汕人由於生活在潮汕平原,人多地少,便發展出非常細緻的市井生活和人際關係。比如,三五人聚在一起,必定要喝又濃又燙的功夫茶。可以說,潮汕人善做生意,擅長建立人脈關係也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因素。不同的地理環境當然使潮汕人和客家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習慣,比如潮汕人喜歡吃新鮮的海產,口味清淡;客家人喜歡鹹而香的東西。

兩者的融合是以對外開放和城鎮化為契機開始的。最早的對外開放是被西方的炮火轟開的,清鹹豐八年英法聯軍駛抵天津城下,清政府被迫籤訂《天津條約》。其中,中美《天津條約》將「潮州」列為通商口岸。但由於潮州府並不是海港,因此真正開放的是汕頭。以至於恩格斯在著述中都提到,汕頭是中國當時除已開放的五口通商之外「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

一批在更早的年代奔赴南洋取得成功的商人回到廣東投資,其中有很多是客家人。這些客家人到了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將自己的山民身份變成了現代商人。其中一個叫李柏恆的南生公司老闆,在汕頭集資興建7層高的百貨大樓,使用了第一條電梯,創造了現代商業文化和都市雛形,成為汕頭人最重要的歷史記憶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粵東建立了行署,汕頭一度與惠陽、興梅合併在一個區域,1956年汕頭與興(寧縣)梅(縣)合稱汕頭專區,大批參加革命的客家人從偏遠山區走入潮汕平原。都是革命同志,通婚變得非常普遍,大大促進了客家人和潮汕人的融合。

特殊的方言是不同族類連結最緊密的方式,也是感情交流的最佳手段。但是,身份認同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你是我的老鄉,就不是他的老鄉。這給我這樣的人帶來了一些尷尬——我是出生、生長在潮汕的客家人,當兩撥人都聚在一起的時候,我就不知該說什麼方言了。童年時客家的老人告誡我們不要忘了客家話,忘了就是「忘本」;當我的客家後裔同學幾乎完全被潮汕文化同化時,我一直平行地使用兩種方言。但由於口頭語和書面語的衝突,使我在童年時代就有一個堅定的想法:長大後一定要到講純正普通話的地方工作,所以我一直注意把普通話說好。到了深圳後,我有一種實現了童年理想的感覺,不講方言,只講普通話。光陰荏苒,到了一定年齡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聽到純正的客家話、潮州話常常會引起我強烈的感情共鳴。有兩個情景曾莫名地讓我激動,一次是在高速公路上聽到溫軟的潮州女孩播音;一次是在火車站聽到身邊一群人用硬邦邦的客家話聊天,而且說話的方式都是幾十年前我在故鄉中聽到的那種大嗓門。這兩種方言,對於我都是「鄉音」。

深圳人中,客家人和潮汕人佔了很大比例,但很多人都對這兩個族群的差異忽略不計了。不過,潮汕人和客家人都一直有保留語言習慣的強大力量,客家話有山歌、潮汕話有潮劇和潮汕小品。趙本山的小品剛剛通過央視春晚在全國走紅的時候,我的客家和潮汕老鄉們卻無法像北方人那麼熱烈響應。因此我覺得,每年的春晚,都發揮了普及中國北方文化的作用。但對潮汕話和客家話的普及,卻遠遠不夠。幾十年過去了,粵東的方言區都提高了講普通話的能力,但講到一些「帶勁」的事情,人們還是不自覺地說起方言,畢竟很多方言的特殊表達,用普通話是無法實現的。這也培養起這兩個族群的國際性組織:世界客屬大會和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時代在進步,客家人、潮汕人融入全國各地是肯定的;但文化是要講傳承的,保持地方特色也同等重要。

來源:客家圈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客家人愛當官,而潮汕人愛做生意?
    在廣東省主要有三個鮮明的族群,廣府、潮汕和客家人。這三個地方的人語言都主要是粵語、潮汕話、客家話。 >雖然同是來源於中原地區,由於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汕人和客家人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習俗。
  • 為何外省人聽不懂粵語,而客家人潮汕人卻聽得懂?漲知識了
    為何外省人聽不懂粵語,而客家人潮汕人卻聽得懂?漲知識了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要是沒有在一個地區長期生活過的人,想要聽懂當地的方言,那是非常難的。那麼,對於廣東人所說的粵語,許多外地人是聽不懂的,但是客家人和潮汕人卻很輕易就能懂,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第一,要知道對於一門新語言從學習到掌握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我們很多人從小學開始學英語到大學考過了四、六級,真的能做到和外國人用英語對話還是很少一部分。而粵語雖然說的是中國話,但是發音和寓意上都有很多外地人所不懂的地方。
  • 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廣東三大方言爭鬥史,客家人必須要了解
    三種方言的廣東  讓一個沒學過外語的中國人聽法語和德語,大概會覺得兩種語言聽起來都是嘰裡咕嚕的鬼話。同樣道理,多數北方人對「廣東話」的印象就是「一種我聽不懂的話」。其實,廣東的漢語主要分為三類:粵語、客家話和潮汕話,分別為廣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使用,三種方言在歷史上進入廣東的時間和方式都有相當大的差別。
  • 潮汕人與客家人
    在中國的廣東地區有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都是從古中原南遷而來,經過上千年和當地原住民的同化,形成了今天的三大民系。今天我們就講潮汕人和客家人。潮汕人,古時稱潮州人,隋宋兩次南遷最終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
  • 廣東三大民系文化特徵:廣府人開放,客家人淳樸,潮汕人刻苦耐勞
    3.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較強廣府人精明能幹,善於計算以及敢於探索和嘗試的精神,使廣府人具備了善於經商的品質,從而創造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多元化的農工商經濟。廣府名人:孫中山畫像▲二:潮汕民系文化特徵潮汕人主要居住在由韓江三角洲、黃岡河三角洲、榕江平原、練江平原組成的潮汕平原,地理範圍較為狹小,資源匱乏,人口和環境之間的矛盾較大。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 大部分外地人都聽不懂粵語,而客家人潮汕人卻聽得懂?可算知道了
    導語:大部分外地人都聽不懂粵語,而客家人潮汕人卻聽得懂?可算知道了中國地廣人又多,這就使得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就連一個地級市下的縣城之間的方言都是不同的。很多廣東人開口說粵語的話,大部分的外地人是聽不懂的,當然除了客家和潮汕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首先,要學會一門新的語言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很多人都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學習英語的,大學的時候甚至拿到了英語的等級證書,但是當和外國人真正進行對話的時候卻是很不流暢,能順利進行對話的人是少之又少。
  • 川味滷鵝在家做,潮汕客家人的智慧,滷料是關鍵
    潮汕滷鵝在重慶經常可看到「某昌滷鵝」,但滷鵝還真不是川渝菜,而是地道的潮汕菜,相傳是客家人移民帶過來的,結合了重慶本地的飲食習慣,經過幾百年的改進,變成一道川渝菜。各種滷料和火鍋底料、小面油辣子一樣,滷菜有很多配料,每種配料的比例能影響滷菜的最終口感。
  • 一口氣讀懂:客家人與潮汕人有什麼不同!
    現在早已在廣東「佔地為王」的潮汕人和客家人喜歡用「北佬」來戲稱外省人,這頗有點「數典忘宗」的味道了,其實潮汕人和客家人也在背後互稱對方為「客家佬」與「潮州佬」的。真是:本是同根生,呼「佬」何太急!雖然同是來源於中原地區,由於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汕人和客家人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習俗。潮汕人來源於閩南那些已學會以捕漁為生的中原人後裔。
  • 在深圳,客家人讓人心服口服!
    比如湖南老鄉、湖北夥計、江西老表、潮汕膠己人...... 或許你對客家還很陌生,但你一定吃過鹽焗雞,看過大圍屋,讀過文天祥,聽過張國榮,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曾和客家人擦肩而過。
  • 潮汕溼炒牛河,完美的潮汕味道
    潮汕溼炒牛河牛肉丸是從客家人做的牛肉丸轉化過來的。也即是說,牛肉丸起源於客家地區。客家人普遍養牛,並且以牛肉作為常用的肉食品,久而久之,那裡便創製出了客家式「牛肉丸」這款小吃來。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汕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那是在民國初年,有一客家人,在潮汕南門外擺賣牛肉丸湯,價錢便宜,口感脆滑,湯水鮮甜。當地有一個土名和尚、正名葉燕青的人,非常喜歡吃牛肉丸,成為這客家牛肉丸的常客,後發展成為好朋友。這客家人感其情誼,於是把客家牛肉九的製法傳給了葉燕青。後來,葉燕青對牛肉丸的製法逐步加以改進,他製作的牛肉丸湯,在潮汕也出了名。
  • 客家人遷徙了上千年,為何客家人的語言不會變,向心力如此強?
    客家人南遷,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旱災和黃河泛濫成災,大批居民以村莊為單位往南遷徙。所以贛南各村,有的只隔著一條河,說的話,都有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是分兩批次,從不同的中原村落遷徙過來的。我是贛南寧都縣人,我們縣各個鄉鎮和各個村落,說的客家話,音調都有差別,一聽就聽得出來。
  • 潮汕地區的客家人「討新婦」好熱鬧
    潮汕地區是個兼容並濟的地方,不單有潮汕人,在比較山區的地方也聚居著很多客家人,由於互相通婚和相鄰而居,除了保留一些客家傳統之外,很多習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婚俗「嫁妹」(嫁女兒)和「討新婦」(娶媳婦),就差不多了。
  • 在廣東,客家人真的很強大,為什麼深圳對廣東沒多少歸屬感
    在廣東,客家人真的很強大,為什麼深圳對廣東沒多少歸屬感 廣府人是第一代移民,秦漢時期自關隴移民至此。潮汕人是第二代移民,隋唐時期自河間移民至此。客家人是第三代移民,宋元時期自錢塘移民至此,因為最後來,故被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稱為「客」。
  • 廣東三大民系,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誰最早來到廣東定居?
    而在廣東省內,一般認為有三大民系,分別是廣府民系、客家民系和潮汕民系,海陸豐人一般會根據其使用語言分別列入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而湛茂地區也會根據使用語言分入廣府民系和福佬民系。但這一觀點其實是存疑的,首先是認同感,潮汕人很少認同自己是福建人,但一般會認同自己是廣東人,強硬將潮汕人分入閩民系並不妥當,其次是風俗,潮汕人和福建人的差異其實並不小,如果僅憑媽祖信仰是不足以歸入同類項的。
  • 廣府話、客家話、潮汕話,哪個是廣東話?粵語為什麼被稱為白話?
    (客家土樓)廣東的客家人主要分布於粵東、粵西和粵北。客家人佔據的地方主要是廣東的丘陵地帶和山區,因為客家人是後來到廣東的,平原地區已經被粵人開墾了。在初期,由於客家人湧入的人口不多,生存資源足夠本地人和客家人同時使用,本地人與客家人一直相安無事,但是到了後期,客家人越來越多的湧入該地,雙方開始發生衝突。在鹹豐和同治年間,雙方甚至還爆發了械鬥。最後客家人不得以遷回粵東的祖居地。
  • 經得起千錘百鍊,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他們的人數不如北方民系、吳越民系,在廣東也不如廣府民系、潮汕民系高調,廣府和潮汕的方言和美食聞名全國。如果你身邊有客家人,你會發現他們低調、實在、不排外,這也許是因為客家人在歷史上就常常「獨在異鄉為異客」,性格沉穩而不張揚。
  • 真 潮汕牛肉丸,連潮汕都找不到了?
    所以客家人把牛肉剁碎加鹽擠成丸子煮熟,漸漸成為了當地的一種小吃。 但潮汕人並不是簡單地將客家牛肉丸的製法照搬過來,而是揚其長、避其短,想方設法做出潮汕特色來。 客家人捶打牛肉丸,是用菜刀的刀背,而潮汕人改用兩根特製的鐵棒,每根約重1.5公斤,橫截面呈方形或三角形。將牛肉順著肉紋切成條,放在砧板上,然後手執兩把大鐵棒,頗有秦瓊大將軍之勢,左右開弓,反覆捶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
  • 據說粵商下南洋闖五洲,客家人開埠,廣府人旺埠,潮汕人佔埠
    「三位一體」張弼士是早期粵商的代表人物,但是,許多人並不清楚,與晉商、徽商等不同,粵商文化由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廣府文化三大板塊構成。從漢代開始,廣府民系即與海外文化開始接觸,因此廣府人頗具開放性,敢於吸收、模仿和學習西方文明,視野寬廣,思路開闊,商品意識和價值觀念非常強,精明能幹,善於計算。稍後才到的是潮汕人,佔有了潮汕平原。
  • 潮汕牛肉丸馳名天下,而這種丸子才是潮汕人經典的美食
    提起潮汕美食,大家第一想到的肯定是牛肉丸,因為潮汕牛肉丸已經是蜚聲世界,來到汕頭旅遊的人如果不品嘗著名的牛肉丸就不算是來過汕頭。其實,牛肉丸對汕頭來說卻是舶來之物,它是客家人的一種原始食材,經過聰慧的汕頭人改良並發揚光大,使之成為一道具有特色的風味美食。
  • 為什麼潮汕的牛肉火鍋那麼好吃?沒有潮汕人的牛肉火鍋,是沒有靈魂的!
    出差來到潮汕揭陽,第一頓同事就帶我們去吃了霖磐牛肉火鍋。清淡的鍋底飄著玉米,苦瓜和蘿蔔,然後往裡放入新鮮的牛肉,時間5秒就夠了,撈起來鮮嫩可口,入口即化。配上靈魂的沙茶醬,然後就沉浸在吃的美妙中。 潮汕地區的人對美食要求高,要是那個燙牛肉的人把牛肉燙老了,他們一定會不客氣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