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哭鬧不止,父母這6種反應都不對,管理情緒腦要這麼做

2020-08-28 媽媽日常


很多孩子的行為問題其實都是情緒問題導致的。

婆婆家在村裡開小賣店,昨天晚上7點的時候,我帶兒子去奶奶家吃飯。兒子吃了幾口炒飯後,看到貨架上有草莓味酸奶,就一直吵著要喝,被多次拒絕後就改變了話術「墨墨有點餓,想喝草莓味的奶。」

被再次拒絕後,一個8、9歲的小男孩進來買東西,徑直走向了放酸奶的位置。可能兒子以為小哥哥要拿「他的酸奶」,就推了小男孩一下,小男孩也蒙了,馬上就揮雙手打向兒子。這一切發生的太快,等我們反應過來的時候,不到3歲的兒子已經被打的嚎啕大哭。

我們趕緊分開兩個孩子,小男孩看到兒子哭了也有些害怕說:「我來買東西,他打我幹嘛。」而兒子則一面大哭一面大喊:「打他」、「打死他」。面對當時這種棘手的狀況,我至少有3個問題需要解決:

一、孩子為什麼會主動挑釁?

二、面對孩子大哭,我該做出什麼反應?

三、應該如何訓練孩子用適當的方式管理情緒問題?

孩子為什麼會主動挑釁?

其實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時常表現出好鬥的行為,哪怕是平時聽話的好孩子,偶爾也會用挑釁的行為來獲取他們想要的東西。這裡面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有很多挑釁行為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自然反應。

比如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在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就想著佔為己有,同時也很喜歡說「不」,會利用物品的所有權來區分自己和他們之間的界限。

在這個階段孩子往往表現的以自我為中心,一旦你無法滿足他,他可能就大哭大鬧,甚至打人。對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的挑釁行為,我們首先要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含義,其次是在解決方案上不能打罵,也不能聽之任之,要進行必要的幹預。

面對孩子大哭,該做出什麼反應?


父母在面對孩子大哭的時候,可能會做出六種反應。

第一種同情型,這種處理方式經常出現在父母對待很小的孩子身上,例如學爬的孩子不小心碰到椅子大哭,父母可能為了和孩子共情,讓孩子得到父母的安慰,就會說:「寶寶是不是很痛,椅子壞,我們打它。」這種方式的出發點雖好,但是父母用同情的話術就會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憐和脆弱上,這會阻礙積極思維的到來。

第二種分散注意力型,用一種事物把孩子對哭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東西上的方法,只對孩子小的時候管用。等孩子長大了,他仍會專注於自己的痛苦,繼續哭下去。另外用買玩具來阻止孩子哭,也很容易讓孩子把哭當成獲得獎勵的工具,進而把哭當成要挾的手段。

第三種評價型,使用「你是個勇敢的孩子,不要哭了」、「遇到點事就哭,你是愛哭鬼嗎?等等帶有評價式的話術,表面看是給孩子做引導,但實際上卻會讓孩子覺得遇到挫折就哭是丟人的行為,否定了宣洩不良情緒的正面意義。


第四種威脅型,使用「你再哭,我就走了」、「你再哭,我就不喜歡你了。」等等帶有威脅含義的話術其實是用恐懼感來迫使孩子停止哭泣,用行動告訴孩子,你哭媽媽就不喜歡你,就會被媽媽拋棄。

第五種說教型,在昨天兒子大哭時,奶奶就用了這種方法,「你不能打人,你打人別人就打你啊,下次不能打人了。」這種方法看起來是在給孩子講道理,讓他們去理解哭解決不了問題,但是我發現,每次奶奶一說,兒子就哭的更帶勁了,嘴裡還一直說「打他,打死他」。其實在孩子心情很差的時候是沒有辦法讓自己冷靜下來,去想辦法的,說教只會適得其反。

第六種調查型,使用「誰打你了?打你哪兒?疼不疼啊?」這類調查孩子哭泣原因的話術,其實很容易把孩子的思維引導到,誰欺負我?我有多疼,多委屈上,這其實會切斷了孩子自己思考,下次該怎麼辦的思路?


其實對於孩子間發生爭執大哭這種情況,上面6種方法我和我的家人都多多少少的用過,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後來我在託德老師的《超實用兒童心理學:孩子心理和行為背後的真相》這本書中看到一種我很認同的方法:

具體是這麼操作的,當你發現孩子開始哭的時候,你只需做3件事。第一件事是檢查他身上有沒有受傷,周圍的環境是否安全,在確認身上沒有創傷後,你開始做第二件事,輕輕地摟著他,溫柔地看著他。這時候不要流露出不安,也不要說教、更不要評價他的情緒,只需要抱著他、陪著他,讓他放心的哭。

等孩子從哭泣中慢慢的平靜下來,你在溫和的讓他煩惱告訴你。或者是他哭累了,就讓他好好休息

如何訓練孩子用適當的方式管理情緒


孩子昨天大哭的時候,我就用了託德老師教授的方法。分開兩個孩子後,我大體看了一下兒子沒有受傷,我就抱著他,讓他發洩、讓他哭。但是由於奶奶一直在旁說教,兒子的哭泣有變本加厲的趨勢,我就抱著他來到了外面,哭了大約10分鐘左右,他就自己平靜了下來。

在我問他怎麼會哭的時候,他告訴我「小朋友打我」,為了讓他全面的了解事情的經過,我又問他「小朋友為什麼打你」,他說不出來,我就告訴他「你去推小朋友了是不是?」他沒有回答,我又接著問「你推他,他才打你的是不是?」

他還是沒回答,但看他的神情他在回憶和思考,我接著問他「你為什麼去推他哪?」兒子回答「他想拿酸奶。」我回答他「那你下次就用說的告訴小朋友,不能拿你的酸奶。如果用說的你們就可能不會打架,墨墨也不會哭了是不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個掌握我們情緒的情緒腦,它主要由大腦中的杏仁核區域掌控。情緒腦的主要功能是做出情緒反應和調節情緒反應。除了情緒腦外,我們大腦中還有一個專注計劃分析能力、自我約束能力、邏輯能力等高級認知能力的理智腦,它是由大腦中的前額葉區域掌控。

杏仁核和和前額葉就像車的油門和剎車片,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讓我們的情緒處於平衡關係。但是現在研究發現,前額葉區域可能要到20歲左右才會發育成熟,因此在前額葉還沒有發展成熟之前,就很容易讓較為衝動的杏仁核當家作主,這也可能是造成孩子情緒不穩定的原因。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能夠很好的管理自我情緒,擁有正面情緒的人,通常智力水平也較高,在情緒和理智發生衝突時,善於管理自我情緒的人更容易用理智控制衝突的情緒。而那些不善於控制負面情緒的人,往往會被情緒左右,讓自己陷入困境和煩惱中。

童年是情緒的發展的關鍵期,因此父母要關注孩子的情緒發展,並加以科學指導。


一、培養孩子識別表達情緒的能力

孩子還小的時候知道的情緒單詞很少,為了能讓孩子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需要在孩子出現情緒時,幫助他們識別自己的情緒,例如「你生氣了嗎?」、「你很開心嗎?」等等,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像「我不開心,你不能拿我的東西。」、「這是我的。」等等,經過反覆的練習,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會先描述自己的感受,這不僅幫助他們了解解決問題的思路,還能促進他們的情感認知能力。

二、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有利於孩子積極情緒的培養


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有利於提升孩子的安全感,而充溢的安全感有助於積極情緒的培養。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經常往好的方向思考、努力更利於問題的解決以及提升抗挫力。

因此在家庭生活中要剔除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因素,像夫妻間在孩子面前爭吵的爭吵、婆媳矛盾、冷暴力等等,都會影響孩子積極情緒的發育。

三、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積極情緒。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家裡橫」,這樣的孩子他內心的承受力就很差,一遇到點挫折就會大發雷霆,這樣在進入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時,遇到爭搶玩具這類的東西很容易情緒崩潰,就連面對別人的安撫也會不依不饒,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不良情緒反應的習慣。

因此我們在平時不僅要教會孩子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還要鼓勵孩子積極想辦法解決困難,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積極思維。

記得有人說過:「人和瓷器一樣,孩提時代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雛形。」童年是情緒發展的關鍵期,並且情緒發展與孩子的智力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在孩子的童年時期,我們就要有目的的提升孩子的積極情緒,疏解孩子的負面情緒,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管理。這不僅有利於孩子的人際交往,還有助於提升孩子控制自我情緒的能力。

相關焦點

  • 孩子哭鬧不止,比起「不許哭」,家長做好情緒管理老師更有效
    讓人擔憂一個孩子從來都不哭泣,這基本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們通常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告訴他們"不許哭""有什麼好怕的",結果孩子反而更壓抑了;第二種反應是引導孩子正視和處理情緒。比如,當孩子怕黑的時候,這兩種方法將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 孩子膽小、亂發脾氣、愛哭鬧?孩子的「情緒腦」你要明白
    吃飯吃不完,哭!吃飯吃不完,哭!孩子的老師跟他溝通,他也很無奈:「在家裡他們也在引導孩子做個男子漢,不要遇到事就哭,剛說完,孩子就哭了,一邊哭一邊說控制不住。為什麼這個哭總是控制不住呢?我查了相關資料,這是因為小孩子的「情緒腦」不受控制造成的。什麼是情緒腦呢?
  • 孩子亂發脾氣愛哭鬧?情緒管理「5步走」,教會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大媽一邊用手攏著被孫子扯散的頭髮,一邊說「這孩子一直就這樣,稍有不順心就又哭又鬧,亂發脾氣,怎麼哄都沒用。」孩子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哭鬧起來就沒法控制,這應該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一個育兒難題。在討論孩子為什麼愛哭鬧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點腦科學知識。
  • 孩子的情緒管理,父母該如何做
    歡歡的父母手足無措,打吧,這小的孩子不忍心,說理,這麼小的孩子怎麼聽得進去,好吧,那就罵,就算是罵,也不敢罵得太狠。「歡歡,你不能這樣!」「歡歡,你這樣是不對的!」「歡歡,你再這樣,媽媽要打你了!」沒用,一點也沒用,歡歡還是哭鬧。兒童心理學家趙曉曦女士說:「這是典型的幼童情緒失控。」
  • 孩子哭鬧其實不難處理——如何教導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所以,作為教養者,我們要先能夠穩住自己是重要的,因為以人類發展階段而言,孩子的確尚未具有管理自身情緒的發展能力。順著大腦發展的脈絡,情緒腦為何一出生就發展完成呢?其實具有相當重要的生存功能。因為情緒腦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幫助人類在危機時刻做出立即反應,以求生存,而這樣的生存策略主要為3種:戰鬥(fight)、逃跑(flight)、僵呆(freeze )。
  • 孩子哭鬧、打人?父母要培養娃的「加法思維」,增強情緒控制能力
    多多和小夥伴們玩的正開心,突然就翻了臉,原來他們一起在玩橡皮泥,他看中的旁邊小朋友手上的藍色橡皮泥,可是對方也非常喜歡,所以不願意給他。這一下子惹怒了多多,突然大聲哭鬧起來,媽媽趕緊上去調解,可是並沒有效果,反而多多還開始打起了媽媽,似乎越來越生氣。最後還是一位小朋友的媽媽拿了許多零食來到大家旁邊,讓他們從裡面挑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這才讓多多破涕為笑。
  • 孩子嚎啕大哭,比起「不許哭」,父母這樣做好情緒管理會更有效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們通常有兩種反應,第一種是"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告訴他們"不許哭""有什麼好怕的",結果孩子反而更壓抑了;第二種反應是引導孩子正視和處理情緒。比如,當孩子怕黑的時候,這兩種方法將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 孩子哭鬧發脾氣,家長要警惕,別讓「共情」成為另一種控制
    在跟寶寶共情之後,有的家長看著依舊哭鬧的寶寶,開始感到不耐煩:"我都理解你為什麼難過了,你為什麼還要哭?"在這裡家長走進了一個誤區:認為自己共情了,孩子就不應該再生氣。但其實,這是不講道理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孩子就必須冷靜下來,這不就是變相的控制和綁架嗎?
  • 不滿足就哭鬧不止?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家長試試「冷處理」
    一旦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一部分新手家長就會手足無措,最終妥協,滿足孩子心願。但是每一次家長的妥協都有可能成為孩子威脅家長的手段,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一旦通過哭鬧吃到了甜頭,覺得發脾氣對事情解決有用就脾氣日益增大,他們逐漸學會「情緒勒索」,綁架家長得到心願滿足。
  • 孩子哭鬧不止時,「不許哭」的命令很傷娃,父母做好三步巧處理
    ,不管是生氣還是委屈時都要哭一場,碰上這種情況,桃子一開始是大聲呵斥,讓娃閉嘴,並故作要打巴掌恐嚇他:你再哭個試試?孩子屈服於桃子的威嚴,硬是強忍著淚水在一旁抽泣。有一次,孩子即使被打,依舊哭鬧不止,甚至聲音更大了,桃子乾脆直接將孩子撂在一邊,讓他哭個夠,並且在一旁冷嘲熱諷道:你都多大了,就知道哭,丟不丟人?
  • 孩子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做父母的看這裡!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就會發現孩子有著自己的脾氣,情緒,很多時候我們會讓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來做,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孩子會鬧脾氣,鬧情緒,有時候甚至會哭鬧不止,這是為什麼呢?你不讓他玩就會有鬧脾氣和哭鬧的現象發生。那是不是就由著孩子去呢?也不是,如果水不那麼渾濁不清,可以給孩子穿上小雨鞋,父母也可以穿著雨鞋陪著孩子一起玩,父母也體會下童趣,既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又增進了親子之情。
  • 閱書記:8種解決孩子發脾氣方式、4個讓孩子發洩情緒建議
    當時車內空氣悶熱,孩子哭鬧不止,我心情煩躁又無奈,要舉手打他,讓他老實點,可又覺得不應該,只能臉色嚴峻地警告他安分點,到地點我們就可以吃東西,並且也告訴他是我不對,我忘記給他帶零食。事情過去一段時間了,自己還在想,是不是寶寶脾氣和性格不好呢?是不是就這樣定型了,以後我們做父母的無法壓製得了他呢??為什麼呢?
  • 不做抓狂的父母,掌握情緒管理四步法,拿回情緒的主動權
    ※人人都有情緒,我也一樣※憤怒是壞情緒,我要忍※焦慮很不好,我不要※外在事件是引起情緒反應的主要原因。※情緒是不受控制的以上5個問題中,第一項是正確的,後面幾項都對情緒的認識存在誤區。為什麼?那天在網上看到兩篇學生作文,一個孩子寫:我很討厭媽媽對我大吼大叫的,我知道她是對我好,但這樣做我覺得會讓我變得自卑;另一篇孩子的作文寫道:當爸爸打我的時候我特別反感,我的心會遭受重創,這比肉體上的痛苦更難受。
  • 孩子當眾哭鬧讓家長難堪?不會管理情緒的孩子,大多受父母影響
    在公共場合,遇到哇哇大哭的孩子,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很煩躁。其實,帶著孩子的父母,也一樣覺得煩躁。因為一般情況下,在公共場合哭鬧的孩子,都很難哄好,甚至父母越哄孩子哭得越兇,然後家長會覺得難堪,採用一些極端的方式,比如打孩子。孩子當眾哭鬧讓家長難堪?
  • 孩子情緒不穩定怎麼辦?學會這三招,讓寶寶不再哭鬧不止
    文/小熊育兒日記在養育寶寶的過程當中,最讓寶媽束手無策的,無疑就是孩子毫無徵兆的哭鬧不止。由於嬰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善,很多時候並不能夠明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家長面對寶寶的情緒不穩定,往往不知應該如何應對,給照顧寶寶增添了不少的難度。
  • 孩子一生氣就打人?是超限效應在作怪,4個步驟培養孩子情緒管理
    於是追問好朋友,這才得知真相。原來,今天早上叫小米粒起床,準備上網課,孩子不願意。在爸爸的幾番催促之下,才磨磨蹭蹭起了床。不過孩子氣不過,模仿著「奧特曼打怪獸」的動作打了爸爸幾下。爸爸很生氣,覺得這是不尊重長輩的表現,於是把孩子罵了一頓。孩子一挨罵,立馬倒在床上,拼命地打自己。那孩子一生氣就打人或者打自己,究竟是不是有「暴力傾向」呢?
  • 孩子哭鬧不止,「哄」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孩子哭鬧不止,因為小事發脾氣,單純靠哄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孩子哭鬧,家長的首要任務並不是立馬去哄孩子,而應該嘗試了解孩子哭鬧、發脾氣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孩子哭鬧不止,起因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沒給他買某個玩具,然後孩子賴在商場裡不走了。不管媽媽是哄也好,打罵也好,還是講道理也好,對孩子一點用都不管。
  • 孩子情緒不穩定,跟情緒腦有關係
    只不過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直到最近幾年,這一概念才得到我們的普遍認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平和舒緩的正向情緒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也把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為一個人修為,幸福的指數。一個人的情緒以及控制情緒的能力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智商和情商。
  • 孩子在外面撒潑打滾怎麼辦?父母運用3個小技巧,搞定鬧情緒的娃
    作為父母,要先了解孩子的情緒從何而來,再根據具體情況「對症下藥」。,很多孩子都是右腦發育比較好,也就是「情緒腦」佔主導,這就解釋了孩子為什麼經常出現哭鬧、發脾氣、鬧情緒,父母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通常「情緒腦」先發作,導致摔東西、哭鬧、撒潑打滾等一系列情緒失控的行為。
  • 孩子無休止的哭鬧,教你如何化解 | 兒童情緒管理指南
    國慶過後,好友跟我抱怨,「孩子太不聽話了,一丁點沒達到她的要求就哭,國慶假期7天就哭了5場,打了沒效果,冷處理也沒效果,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好友的孩子3歲多,比我女兒小一點。聽到她的話語,我深有感觸。女兒也經歷了愛發脾氣的階段,一言不合就倒在地上不起,無理哭鬧沒個完,全家人都被鬧得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