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的行為問題其實都是情緒問題導致的。
婆婆家在村裡開小賣店,昨天晚上7點的時候,我帶兒子去奶奶家吃飯。兒子吃了幾口炒飯後,看到貨架上有草莓味酸奶,就一直吵著要喝,被多次拒絕後就改變了話術「墨墨有點餓,想喝草莓味的奶。」
被再次拒絕後,一個8、9歲的小男孩進來買東西,徑直走向了放酸奶的位置。可能兒子以為小哥哥要拿「他的酸奶」,就推了小男孩一下,小男孩也蒙了,馬上就揮雙手打向兒子。這一切發生的太快,等我們反應過來的時候,不到3歲的兒子已經被打的嚎啕大哭。
我們趕緊分開兩個孩子,小男孩看到兒子哭了也有些害怕說:「我來買東西,他打我幹嘛。」而兒子則一面大哭一面大喊:「打他」、「打死他」。面對當時這種棘手的狀況,我至少有3個問題需要解決:
一、孩子為什麼會主動挑釁?
二、面對孩子大哭,我該做出什麼反應?
三、應該如何訓練孩子用適當的方式管理情緒問題?
其實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時常表現出好鬥的行為,哪怕是平時聽話的好孩子,偶爾也會用挑釁的行為來獲取他們想要的東西。這裡面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是有很多挑釁行為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的自然反應。
比如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在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就想著佔為己有,同時也很喜歡說「不」,會利用物品的所有權來區分自己和他們之間的界限。
在這個階段孩子往往表現的以自我為中心,一旦你無法滿足他,他可能就大哭大鬧,甚至打人。對處於「自我意識敏感期」孩子的挑釁行為,我們首先要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含義,其次是在解決方案上不能打罵,也不能聽之任之,要進行必要的幹預。
父母在面對孩子大哭的時候,可能會做出六種反應。
第一種同情型,這種處理方式經常出現在父母對待很小的孩子身上,例如學爬的孩子不小心碰到椅子大哭,父母可能為了和孩子共情,讓孩子得到父母的安慰,就會說:「寶寶是不是很痛,椅子壞,我們打它。」這種方式的出發點雖好,但是父母用同情的話術就會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憐和脆弱上,這會阻礙積極思維的到來。
第二種分散注意力型,用一種事物把孩子對哭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東西上的方法,只對孩子小的時候管用。等孩子長大了,他仍會專注於自己的痛苦,繼續哭下去。另外用買玩具來阻止孩子哭,也很容易讓孩子把哭當成獲得獎勵的工具,進而把哭當成要挾的手段。
第三種評價型,使用「你是個勇敢的孩子,不要哭了」、「遇到點事就哭,你是愛哭鬼嗎?等等帶有評價式的話術,表面看是給孩子做引導,但實際上卻會讓孩子覺得遇到挫折就哭是丟人的行為,否定了宣洩不良情緒的正面意義。
第四種威脅型,使用「你再哭,我就走了」、「你再哭,我就不喜歡你了。」等等帶有威脅含義的話術其實是用恐懼感來迫使孩子停止哭泣,用行動告訴孩子,你哭媽媽就不喜歡你,就會被媽媽拋棄。
第五種說教型,在昨天兒子大哭時,奶奶就用了這種方法,「你不能打人,你打人別人就打你啊,下次不能打人了。」這種方法看起來是在給孩子講道理,讓他們去理解哭解決不了問題,但是我發現,每次奶奶一說,兒子就哭的更帶勁了,嘴裡還一直說「打他,打死他」。其實在孩子心情很差的時候是沒有辦法讓自己冷靜下來,去想辦法的,說教只會適得其反。
第六種調查型,使用「誰打你了?打你哪兒?疼不疼啊?」這類調查孩子哭泣原因的話術,其實很容易把孩子的思維引導到,誰欺負我?我有多疼,多委屈上,這其實會切斷了孩子自己思考,下次該怎麼辦的思路?
其實對於孩子間發生爭執大哭這種情況,上面6種方法我和我的家人都多多少少的用過,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後來我在託德老師的《超實用兒童心理學:孩子心理和行為背後的真相》這本書中看到一種我很認同的方法:
具體是這麼操作的,當你發現孩子開始哭的時候,你只需做3件事。第一件事是檢查他身上有沒有受傷,周圍的環境是否安全,在確認身上沒有創傷後,你開始做第二件事,輕輕地摟著他,溫柔地看著他。這時候不要流露出不安,也不要說教、更不要評價他的情緒,只需要抱著他、陪著他,讓他放心的哭。
等孩子從哭泣中慢慢的平靜下來,你在溫和的讓他煩惱告訴你。或者是他哭累了,就讓他好好休息。
孩子昨天大哭的時候,我就用了託德老師教授的方法。分開兩個孩子後,我大體看了一下兒子沒有受傷,我就抱著他,讓他發洩、讓他哭。但是由於奶奶一直在旁說教,兒子的哭泣有變本加厲的趨勢,我就抱著他來到了外面,哭了大約10分鐘左右,他就自己平靜了下來。
在我問他怎麼會哭的時候,他告訴我「小朋友打我」,為了讓他全面的了解事情的經過,我又問他「小朋友為什麼打你」,他說不出來,我就告訴他「你去推小朋友了是不是?」他沒有回答,我又接著問「你推他,他才打你的是不是?」
他還是沒回答,但看他的神情他在回憶和思考,我接著問他「你為什麼去推他哪?」兒子回答「他想拿酸奶。」我回答他「那你下次就用說的告訴小朋友,不能拿你的酸奶。如果用說的你們就可能不會打架,墨墨也不會哭了是不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個掌握我們情緒的情緒腦,它主要由大腦中的杏仁核區域掌控。情緒腦的主要功能是做出情緒反應和調節情緒反應。除了情緒腦外,我們大腦中還有一個專注計劃分析能力、自我約束能力、邏輯能力等高級認知能力的理智腦,它是由大腦中的前額葉區域掌控。
杏仁核和和前額葉就像車的油門和剎車片,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讓我們的情緒處於平衡關係。但是現在研究發現,前額葉區域可能要到20歲左右才會發育成熟,因此在前額葉還沒有發展成熟之前,就很容易讓較為衝動的杏仁核當家作主,這也可能是造成孩子情緒不穩定的原因。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能夠很好的管理自我情緒,擁有正面情緒的人,通常智力水平也較高,在情緒和理智發生衝突時,善於管理自我情緒的人更容易用理智控制衝突的情緒。而那些不善於控制負面情緒的人,往往會被情緒左右,讓自己陷入困境和煩惱中。
童年是情緒的發展的關鍵期,因此父母要關注孩子的情緒發展,並加以科學指導。
一、培養孩子識別表達情緒的能力
孩子還小的時候知道的情緒單詞很少,為了能讓孩子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需要在孩子出現情緒時,幫助他們識別自己的情緒,例如「你生氣了嗎?」、「你很開心嗎?」等等,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像「我不開心,你不能拿我的東西。」、「這是我的。」等等,經過反覆的練習,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會先描述自己的感受,這不僅幫助他們了解解決問題的思路,還能促進他們的情感認知能力。
二、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有利於孩子積極情緒的培養
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有利於提升孩子的安全感,而充溢的安全感有助於積極情緒的培養。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經常往好的方向思考、努力更利於問題的解決以及提升抗挫力。
因此在家庭生活中要剔除不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因素,像夫妻間在孩子面前爭吵的爭吵、婆媳矛盾、冷暴力等等,都會影響孩子積極情緒的發育。
三、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積極情緒。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家裡橫」,這樣的孩子他內心的承受力就很差,一遇到點挫折就會大發雷霆,這樣在進入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時,遇到爭搶玩具這類的東西很容易情緒崩潰,就連面對別人的安撫也會不依不饒,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不良情緒反應的習慣。
因此我們在平時不僅要教會孩子識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還要鼓勵孩子積極想辦法解決困難,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積極思維。
記得有人說過:「人和瓷器一樣,孩提時代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雛形。」童年是情緒發展的關鍵期,並且情緒發展與孩子的智力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在孩子的童年時期,我們就要有目的的提升孩子的積極情緒,疏解孩子的負面情緒,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管理。這不僅有利於孩子的人際交往,還有助於提升孩子控制自我情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