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的結構方式 翻疊
作者:陳友冰
即將兩種表面上相反的意思疊合在一起,讓其相反相成。讓詩句蘊含哲理,增加理性的趣味。其翻疊方式可分為在一句之中翻疊,下句與上句翻疊,下半首與上半首翻疊三種類型:
1、一句之中翻疊:
如梅成棟的《詠梅》:「滿眼是花花不見,一層明月一層霜」。「滿眼是花」卻又看不見花,表面上看似乎自相矛盾,但看了下句就會釋然,原來梅花像雪又像霜。無論是雪還是霜,都是皎潔的白色,所以才會「滿眼是花花不見」。詩人詠歌梅花的皎潔晶瑩,用這種一句之中翻疊的方式加以表現,別有一番興味。
賈島的「且說近來心裡事,仇讎相對似親朋」(《贈園上人》)結構與梅成棟的《詠梅》完全相同:既然是仇讎,為什麼又像親朋?表面上看似乎說不通。但在佛教徒心中,一切仇恨都應該化解,也都可以化解。賈島本身就是佛教徒,更何況,這又是一首贈佛教徒的詩。元代高彥敬的「不是閒人閒不得,閒人不是等閒人」,也屬於這類一句之中相反的意思翻疊在一起,頗有些思辨的味道。
2、下句翻上句:下句詩意表面上否定上句,實際上是使詩意更進一層,如雍陶的《峽中行》:
兩崖開盡水迴環,一葉才通石罅間。
楚客莫言山勢險,世人心更險於山。
雍陶字國鈞,中唐詩人,曾任侍御史、國子毛詩博士,宣宗大中八年(854)出任簡州刺史(今四川簡陽縣),這是他出任過的最高官職。他一生為求仕進,不得不常年在外奔波,廣遊嶺南塞北諸地,過著「自從為客歸時少,旅館僧房即是家」(《旅懷》)的漂泊生活,艱苦備嘗中對世道人心有許多感悟,這首《峽中行》即是其一。詩人借旅途中所見的山水險惡來批判世道人心。詩中的「世人心更險於山」表面上是對上句「楚客莫言山勢險」的否定,實際上是更進一層。因為通過一、二句「兩崖開盡水迴環,一葉才通石罅間」的描述,已讓我們深知這段山峽的險惡,所以楚客慨嘆「山勢險」並非誇張,詩人的否定實際上是要強調後者「世人心更險於山」。這是詩人常年在外奔波的體會,可能也是他幹謁求官的感悟。不管如何,這種下句翻上句的翻疊方式,使詩歌結構上別具一格。
雍陶還有一首《過舊宅看花》:「山桃野杏兩三栽,樹樹繁花去復開。今日主人相引看,誰知曾是客移來」,結構完全與《峽中行》相同。用第四句「誰知曾是客移來」推翻第三句「今日主人相引看」,用主客易位喻世事滄桑、人事反覆,深蘊著作者的人生感慨!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特別是他的詠史詩,大多見解新穎用意深長。晚年隱居鐘山所寫的閒居遣懷之作,更是精工閒淡、深婉秀雅,內蘊哲理或對世事人生的深深喟嘆,如《招楊德逢》:
山林投老倦紛紛,獨臥看雲卻憶君。
雲尚無心能出岫,不應君更懶於雲。
一、二句是抒情,抒發自己投老山林後的人生感受,不願與人交往但惟獨思念閣下。三、四兩句借雲起興,白雲雖無心出岫,但也時而出岫,想不到閣下比白雲更懶,陣日臥於居所,居然要我寫詩相招!三、四兩句不僅比喻新奇,想像絕妙,結構上的顛覆翻疊也增添了美感。這種下句對上句的顛覆翻疊,其規律一般是第一、二兩句敘事或描景,三、四句在此基礎上翻疊,並皆是第四句翻第三句
再這首《戲城中人》:
城郭山林路半分,君家塵土我家雲。
莫吹塵土來汙我,我自有雲持寄君。
君在城市,我在山林;城市有的是塵土,山林有的卻是白雲。請君莫讓城市的塵土來玷汙我,我將把山林的白雲寄給你作為回報。作者的高潔和對世俗的厭棄,通過這中想像力異常豐富的自問自答,表現的新巧而充分。
這種下句翻疊上句是古代詩人常用之法,類似的詩句還可以舉出很多,唐代詩人施肩吾的《折柳枝》:
傷心路邊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王鐐《感事詩》:
擊石易得火,扣人難動心。
今日朱門者,曾恨朱門深。
施肩吾《長安早春》:
報花消息是春風,未見先教何處紅。
想得芳園十餘日,萬家身在畫屏中,等。
3、下半首翻疊上半首
絕句中的後兩句或律詩中的後四句與前面兩句或四句的意思相反,從而否定前面的議論或描述,我們把它稱作下半首翻疊上半首。這種結構方式前面是虛,後面是實;前面是鋪墊,後面才是詩人要表達的意思。這種結構方式能給人峰迴路轉、別開生面的藝術感受。
如,薛能《杏花》:
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樓。
誰知豔性終相負,亂向春風笑不休。
杏花是報春花,粉紅的顏色、淡淡的清香可稱花中上品,詩的首句「活色生香第一流」即是對此的肯定,其中也表達出詩人的揄揚。「手中移得近青樓」是個敘述句式,也是個過渡。「青樓」二字的出現,我們雖不知詩人要做怎樣的文章,但知道他要做文章了。果然如此,下半首詩意來個大翻轉:「誰知豔性終相負,亂向春風笑不休」。豔性是謂杏花浮薄的秉性,正因為秉性浮薄,所以一旦移栽到追歡賣笑的青樓邊,就會笑往迎來,亂向春風搔首弄姿。至此我們才知道,前面的肯定是為了後面的否定;前面的揄揚是為了後面的貶抑;前面是虛,是刻意的營造,後面方是實,是詩的主旨所在。這就是下半首翻疊上半首的結構方式。如果從內容上看,它也是首哲理詩。因為詩人指出,決定一個人品德修養的有兩個因素:一是秉性操守,二是客觀環境。杏花的秉性中有種豔性,客觀環境又是移栽到青樓邊,這樣才會「亂向春風笑不休」。
劉禹錫是中唐著名詩人,為人性格剛毅,在長期的貶謫生活中不屈不撓,不肯隨波逐流。其詩歌一如其人,有種英姿勃發、激憤昂揚的氣度而很少衰颯之氣。即是偶露傷感之情也會很快矯以開朗之態。翻疊正是他轉換情感的常用之法,如著名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和州市)刺史調任東都尚書省。從貞元二十一年(805)因參與王叔文革新集團失敗被貶朗州司馬到今日返回朝廷,前後在朗州、夔州等巴山楚水悽涼之地放逐達23年,內中的困頓辛酸自不待言。途經揚州時,白居易等友人置酒相待。白居易當場賦詩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詩中對劉禹錫出色的才華表示欽佩,對劉不幸的遭遇表示同情,更有對坎坷命運無可奈何的哀嘆,
詩中寫道: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友人的感慨和同情自然勾起劉禹錫對二十三苦難生活的回憶,所以答詩的上半段與白詩感情基調基本相同,對二十三年巴山楚水苦難生活深長的嘆息和對家鄉的無盡思念,以至今日返回故國還像是在做夢一樣。但正如上面所說的那樣,劉禹錫畢竟是個不屈服於命運的鐵血男兒,氣度激憤昂揚而很少衰颯之氣,即使偶露傷感之情也會很快矯以開朗之態,這首詩亦是如此:白居易在贈詩中流露出命運的不公,為才華橫溢的劉禹錫坎坷遭遇抱怨和不平,這集中在「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後四句中,所以劉在答詩中表現一種順應自然規律、開朗又達觀的人生態度,這就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沉舟」和「病樹」皆作者自謂;「千帆」和「萬木」則指人類和整個自然規律:沉舟之側,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皆春。整個自然界在更替,整個社會在前進。自己這條破船即使沉沒,自己這顆病樹即使老死,又有什麼呢?這當中有沉痛、有自慰,更有豁達胸懷和遠大目光。這與他在另一些晚年詩歌中所表述的豪宕之情,如「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是完全一致的。最後兩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是對白居易接風贈詩的感謝,更是慰友勵己,表示不甘沉淪要奮發進取。劉禹錫集中,類似的用下半首翻疊上半首的技法來表達感情或議論的詩例還很多,如《楊柳枝詞》:「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竹枝詞》之七:「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浪淘沙》:「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皆是絕句中的下半首翻疊上半首。另像《始聞秋風》:「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則是律詩中下半首翻疊上半首。
當然,在一首詩喜用上下部翻疊式,給人一種峰迴路轉、別開生面的藝術感受。中國古典詩人中也不止劉禹錫一人,其它詩人也常用這種手法,如晚唐「武功體」代表作家,與賈島並稱「賈姚」的姚合也常用此法,如《遊天台上方》:
曉上上方高處立,路人羨我此時身。
白雲向我頭上過,我更羨他雲路人。
上半首是路人羨慕我,下半首是我羨慕人。人生的苦樂、地位、得失皆是比較而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裡用翻疊句法,把這個人生哲理表述的清晰形象,理趣也就從翻疊之中產生出來。再如王建的《宮詞》:
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
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
上半首怨恨東風不住,掃盡殘紅。下半首別起新意,認為錯怪了東風,這是桃花貪戀結子,才導致殘紅滿地。這樣,詩人就推翻了因落紅滿地勾起的傷感,而翻疊出一層神韻新美的詩意。
至於全詩都在交綜翻疊,有邵謁的《覽孟東野詩集》:
蚌死留夜光,劍折留鋒鋩。
哲人歸大夜,千古傳珪璋。
珪璋遍四海,人倫多變改。
題花花已無,玩月月猶在。
不知天地間,白日幾時昧。
全詩圍繞「變」與「不變」,以多變的世界,去反襯「不朽」的難能可貴。蚌死去,這是「變」,夜光珠永留人間,這是「不變」;劍被折斷,這是「變」,鋒芒仍在,這是「不變」;哲人歸大夜,這是「變」,「千古傳珪璋」這是「不變」;然後將「變」與「不變」的順序翻轉:「珪璋遍四海」,這是「不變」,「人倫多變改」這是「變」;「題花花已無」是「變」,「玩月月猶在」是「不變」。最後兩句「不知天地間,白日幾時昧」是以疑問作結,其實通過上面「變」與「不變」的反覆翻疊,答案已很明確:孟郊的詩像太陽一樣,光照四海,永垂不朽!讀過此詩的人一定會感到,此時的最大興味就在於「變」與「不變」在全詩中反覆翻疊。
更多詩詞資料,盡在:詩詞軒
薦讀
格律詩的八大禁忌和寫作技巧
象形字裡的奧秘, 太經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