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的結構方式:翻疊

2020-12-27 詩詞軒

古典詩詞的結構方式 翻疊

作者:陳友冰

  即將兩種表面上相反的意思疊合在一起,讓其相反相成。讓詩句蘊含哲理,增加理性的趣味。其翻疊方式可分為在一句之中翻疊,下句與上句翻疊,下半首與上半首翻疊三種類型:

1、一句之中翻疊:

  如梅成棟的《詠梅》:「滿眼是花花不見,一層明月一層霜」。「滿眼是花」卻又看不見花,表面上看似乎自相矛盾,但看了下句就會釋然,原來梅花像雪又像霜。無論是雪還是霜,都是皎潔的白色,所以才會「滿眼是花花不見」。詩人詠歌梅花的皎潔晶瑩,用這種一句之中翻疊的方式加以表現,別有一番興味。

賈島的「且說近來心裡事,仇讎相對似親朋」(《贈園上人》)結構與梅成棟的《詠梅》完全相同:既然是仇讎,為什麼又像親朋?表面上看似乎說不通。但在佛教徒心中,一切仇恨都應該化解,也都可以化解。賈島本身就是佛教徒,更何況,這又是一首贈佛教徒的詩。元代高彥敬的「不是閒人閒不得,閒人不是等閒人」,也屬於這類一句之中相反的意思翻疊在一起,頗有些思辨的味道。

2、下句翻上句:下句詩意表面上否定上句,實際上是使詩意更進一層,如雍陶的《峽中行》:

兩崖開盡水迴環,一葉才通石罅間。

楚客莫言山勢險,世人心更險於山。

  雍陶字國鈞,中唐詩人,曾任侍御史、國子毛詩博士,宣宗大中八年(854)出任簡州刺史(今四川簡陽縣),這是他出任過的最高官職。他一生為求仕進,不得不常年在外奔波,廣遊嶺南塞北諸地,過著「自從為客歸時少,旅館僧房即是家」(《旅懷》)的漂泊生活,艱苦備嘗中對世道人心有許多感悟,這首《峽中行》即是其一。詩人借旅途中所見的山水險惡來批判世道人心。詩中的「世人心更險於山」表面上是對上句「楚客莫言山勢險」的否定,實際上是更進一層。因為通過一、二句「兩崖開盡水迴環,一葉才通石罅間」的描述,已讓我們深知這段山峽的險惡,所以楚客慨嘆「山勢險」並非誇張,詩人的否定實際上是要強調後者「世人心更險於山」。這是詩人常年在外奔波的體會,可能也是他幹謁求官的感悟。不管如何,這種下句翻上句的翻疊方式,使詩歌結構上別具一格。

雍陶還有一首《過舊宅看花》:「山桃野杏兩三栽,樹樹繁花去復開。今日主人相引看,誰知曾是客移來」,結構完全與《峽中行》相同。用第四句「誰知曾是客移來」推翻第三句「今日主人相引看」,用主客易位喻世事滄桑、人事反覆,深蘊著作者的人生感慨!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特別是他的詠史詩,大多見解新穎用意深長。晚年隱居鐘山所寫的閒居遣懷之作,更是精工閒淡、深婉秀雅,內蘊哲理或對世事人生的深深喟嘆,如《招楊德逢》:

山林投老倦紛紛,獨臥看雲卻憶君。

雲尚無心能出岫,不應君更懶於雲。

一、二句是抒情,抒發自己投老山林後的人生感受,不願與人交往但惟獨思念閣下。三、四兩句借雲起興,白雲雖無心出岫,但也時而出岫,想不到閣下比白雲更懶,陣日臥於居所,居然要我寫詩相招!三、四兩句不僅比喻新奇,想像絕妙,結構上的顛覆翻疊也增添了美感。這種下句對上句的顛覆翻疊,其規律一般是第一、二兩句敘事或描景,三、四句在此基礎上翻疊,並皆是第四句翻第三句

再這首《戲城中人》:

城郭山林路半分,君家塵土我家雲。

莫吹塵土來汙我,我自有雲持寄君。

  君在城市,我在山林;城市有的是塵土,山林有的卻是白雲。請君莫讓城市的塵土來玷汙我,我將把山林的白雲寄給你作為回報。作者的高潔和對世俗的厭棄,通過這中想像力異常豐富的自問自答,表現的新巧而充分。

  這種下句翻疊上句是古代詩人常用之法,類似的詩句還可以舉出很多,唐代詩人施肩吾的《折柳枝》:

傷心路邊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王鐐《感事詩》:

擊石易得火,扣人難動心。

今日朱門者,曾恨朱門深。

施肩吾《長安早春》:

報花消息是春風,未見先教何處紅。

想得芳園十餘日,萬家身在畫屏中,等。

3、下半首翻疊上半首

  絕句中的後兩句或律詩中的後四句與前面兩句或四句的意思相反,從而否定前面的議論或描述,我們把它稱作下半首翻疊上半首。這種結構方式前面是虛,後面是實;前面是鋪墊,後面才是詩人要表達的意思。這種結構方式能給人峰迴路轉、別開生面的藝術感受。

如,薛能《杏花》:

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樓。

誰知豔性終相負,亂向春風笑不休。

  杏花是報春花,粉紅的顏色、淡淡的清香可稱花中上品,詩的首句「活色生香第一流」即是對此的肯定,其中也表達出詩人的揄揚。「手中移得近青樓」是個敘述句式,也是個過渡。「青樓」二字的出現,我們雖不知詩人要做怎樣的文章,但知道他要做文章了。果然如此,下半首詩意來個大翻轉:「誰知豔性終相負,亂向春風笑不休」。豔性是謂杏花浮薄的秉性,正因為秉性浮薄,所以一旦移栽到追歡賣笑的青樓邊,就會笑往迎來,亂向春風搔首弄姿。至此我們才知道,前面的肯定是為了後面的否定;前面的揄揚是為了後面的貶抑;前面是虛,是刻意的營造,後面方是實,是詩的主旨所在。這就是下半首翻疊上半首的結構方式。如果從內容上看,它也是首哲理詩。因為詩人指出,決定一個人品德修養的有兩個因素:一是秉性操守,二是客觀環境。杏花的秉性中有種豔性,客觀環境又是移栽到青樓邊,這樣才會「亂向春風笑不休」。

  劉禹錫是中唐著名詩人,為人性格剛毅,在長期的貶謫生活中不屈不撓,不肯隨波逐流。其詩歌一如其人,有種英姿勃發、激憤昂揚的氣度而很少衰颯之氣。即是偶露傷感之情也會很快矯以開朗之態。翻疊正是他轉換情感的常用之法,如著名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和州市)刺史調任東都尚書省。從貞元二十一年(805)因參與王叔文革新集團失敗被貶朗州司馬到今日返回朝廷,前後在朗州、夔州等巴山楚水悽涼之地放逐達23年,內中的困頓辛酸自不待言。途經揚州時,白居易等友人置酒相待。白居易當場賦詩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詩中對劉禹錫出色的才華表示欽佩,對劉不幸的遭遇表示同情,更有對坎坷命運無可奈何的哀嘆,

詩中寫道: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友人的感慨和同情自然勾起劉禹錫對二十三苦難生活的回憶,所以答詩的上半段與白詩感情基調基本相同,對二十三年巴山楚水苦難生活深長的嘆息和對家鄉的無盡思念,以至今日返回故國還像是在做夢一樣。但正如上面所說的那樣,劉禹錫畢竟是個不屈服於命運的鐵血男兒,氣度激憤昂揚而很少衰颯之氣,即使偶露傷感之情也會很快矯以開朗之態,這首詩亦是如此:白居易在贈詩中流露出命運的不公,為才華橫溢的劉禹錫坎坷遭遇抱怨和不平,這集中在「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後四句中,所以劉在答詩中表現一種順應自然規律、開朗又達觀的人生態度,這就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沉舟」和「病樹」皆作者自謂;「千帆」和「萬木」則指人類和整個自然規律:沉舟之側,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皆春。整個自然界在更替,整個社會在前進。自己這條破船即使沉沒,自己這顆病樹即使老死,又有什麼呢?這當中有沉痛、有自慰,更有豁達胸懷和遠大目光。這與他在另一些晚年詩歌中所表述的豪宕之情,如「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是完全一致的。最後兩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是對白居易接風贈詩的感謝,更是慰友勵己,表示不甘沉淪要奮發進取。劉禹錫集中,類似的用下半首翻疊上半首的技法來表達感情或議論的詩例還很多,如《楊柳枝詞》:「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竹枝詞》之七:「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浪淘沙》:「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皆是絕句中的下半首翻疊上半首。另像《始聞秋風》:「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則是律詩中下半首翻疊上半首。

  當然,在一首詩喜用上下部翻疊式,給人一種峰迴路轉、別開生面的藝術感受。中國古典詩人中也不止劉禹錫一人,其它詩人也常用這種手法,如晚唐「武功體」代表作家,與賈島並稱「賈姚」的姚合也常用此法,如《遊天台上方》:

曉上上方高處立,路人羨我此時身。

白雲向我頭上過,我更羨他雲路人。

  上半首是路人羨慕我,下半首是我羨慕人。人生的苦樂、地位、得失皆是比較而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裡用翻疊句法,把這個人生哲理表述的清晰形象,理趣也就從翻疊之中產生出來。再如王建的《宮詞》:

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

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

  上半首怨恨東風不住,掃盡殘紅。下半首別起新意,認為錯怪了東風,這是桃花貪戀結子,才導致殘紅滿地。這樣,詩人就推翻了因落紅滿地勾起的傷感,而翻疊出一層神韻新美的詩意。

  至於全詩都在交綜翻疊,有邵謁的《覽孟東野詩集》:

蚌死留夜光,劍折留鋒鋩。

哲人歸大夜,千古傳珪璋。

珪璋遍四海,人倫多變改。

題花花已無,玩月月猶在。

不知天地間,白日幾時昧。

  全詩圍繞「變」與「不變」,以多變的世界,去反襯「不朽」的難能可貴。蚌死去,這是「變」,夜光珠永留人間,這是「不變」;劍被折斷,這是「變」,鋒芒仍在,這是「不變」;哲人歸大夜,這是「變」,「千古傳珪璋」這是「不變」;然後將「變」與「不變」的順序翻轉:「珪璋遍四海」,這是「不變」,「人倫多變改」這是「變」;「題花花已無」是「變」,「玩月月猶在」是「不變」。最後兩句「不知天地間,白日幾時昧」是以疑問作結,其實通過上面「變」與「不變」的反覆翻疊,答案已很明確:孟郊的詩像太陽一樣,光照四海,永垂不朽!讀過此詩的人一定會感到,此時的最大興味就在於「變」與「不變」在全詩中反覆翻疊。

更多詩詞資料,盡在:詩詞軒

薦讀

格律詩的八大禁忌和寫作技巧

象形字裡的奧秘, 太經典了!

相關焦點

  • 活在當下的古典詩詞
    核心閱讀  古典詩詞是中國人經典的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情感表達方式,從古典詩詞中能讀出深蘊的情感,讀出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與智慧,一部古典詩詞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人的歷史  作為先賢留下的精神財富,古典詩詞培養我們的審美感受,模塑我們的藝術趣味,陶冶我們的生命情操,是中華民族美育和文學教養的經典,也是藝術創作挹之不竭的靈感源泉
  • 張巍丨古典詩詞鑑賞的步驟與方法
    作者: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巍古典詩詞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在高校非中文專業學生大學語文課程及中文專業學生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中也佔有重要位置。古典詩詞教學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進行詩詞鑑賞。
  • 衛軍英:共讀古典詩詞是一種文化溝通方式
    (原標題:衛軍英:共讀古典詩詞是一種文化溝通方式)
  • 流行音樂與中國古典詩詞
    在中國大陸,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古典音樂並列,成為三大音樂形態。但在歷史上,這三者是順延的過程,並不是同時產生的。  民族音樂伴隨著農業文明一路走來,歷史非常悠久。西方工業文明時代,產生了古典音樂,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從全球範圍來看,流行音樂只有100多年的歷史。流行音樂的特點是城市化和商業化,發展迅猛,擁有最多的受眾和最大的傳播量。
  • 悠韻翩飛沁心脾—淺析流行歌曲與古典詩詞
    傳統古典詩詞以其豐富的內容,優美的文筆,深遠的意蘊打動了一代代的讀者。而今,流行歌曲的創作也存在傳統詩詞的滲透現象。本文試從近年頗受大眾關注和喜歡的流行歌曲出發,分析在流行歌曲中所出現的古典詩詞的幾種形式。流行歌曲是廣為人們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
  • 《中國詩詞大會》引發古典詩詞閱讀升溫
    光明日報北京2月9日電(記者杜羽)央視近日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在引起收視熱潮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古典詩詞圖書的閱讀。  一篇題為《中國詩詞大會:繁華落幕,速去讀書》的微信公眾號文章,發表不久就達到了「10萬+」的閱讀量。
  • 當古典詩詞遇上現代心理學
    作為一個古典詩詞愛好者,《詩人十四個》(黃曉丹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是一本令我驚喜的書。書中以對稱的結構介紹了王維與李商隱、陶淵明與辛棄疾、陳子昂與張九齡、王昌齡與李白、朱彝尊與俞樾、姜夔與蘇軾,以及周邦彥與晏殊十四個詩人,七組詩人對應著「春山的追尋」「春雲的思念」「春蘭的孤獨」「春夜的情迷」「春閨的傷逝」「春江的別離」「春去的遺響」七個篇目——那些在春天裡留下過動人詩篇的詩人就這樣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美好相遇,而作者細膩入微的筆觸和私人化的生命體驗,也讓我們仿佛受邀一同進入了這場春天的夢境
  • 語文古典詩詞鑑賞題:分析詩眼題解題模式
    語文古典詩詞鑑賞題:分析詩眼題解題模式 2012-10-25 15:24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於今日(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上映。她幼承庭訓,17歲考入輔仁大學,受業於詩詞大師顧隨先生。她一生歷經戰亂、政治迫害、海外飄零,晚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持續創作、傳承教學。她引入西方文論詮釋中國古典詩詞,對新詩亦抱持兼容並包之態度,來往穿梭於古典與現代之間。致力推廣對兒童的詩歌吟誦教育,傳承千年詩心。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流中,扮演著承前啟後的重要角色。
  • 北京新版語文教材增加古典詩詞
    原標題:新版語文教材增加古典詩詞 本學年中小學語文教材仍用原版本  針對有媒體曝出語文教材修訂,明年啟用新教材一事,市教委昨天回應:本學年,本市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仍使用原版本,教材修訂和使用將按教育部的部署和規範要求進行
  • 張江康震吳思敬等談當下古典詩詞: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          核心閱讀   古典詩詞是中國人經典的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情感表達方式,從古典詩詞中能讀出深蘊的情感,讀出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與智慧,一部古典詩詞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人的歷史   作為先賢留下的精神財富,古典詩詞培養我們的審美感受
  • 當代古典詩詞,平仄格律該取消嗎?《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是亂來
    古典詩詞的合法性與優先性,就建構在平仄格律的基地之上,平仄格律是舊詩最根本的形式依託,也是傳統詩詞精髓和特徵的體現。取消平仄格律,就是在徹底殲滅中國古典詩詞。中國詩中平仄格律,在擅長之人手中,不僅不是包袱,還是優越性的證據。也就是說,中國古典詩詞必有格律,舍平仄格律必無詩詞。很多人呼籲「舊體詩現代化」,其實不少就是在瞎搞。
  • 壓縮古典詩詞是一種令人擔憂的「去中國化」
    古典詩詞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又是幼童培養語言能力、學習記誦的範本,重要性是毋庸贅言的。古典詩詞之於啟蒙學習的重要性,當從漢字的獨特性說起。漢字屬於表意文字,與只要幼童學會說話、記住幾十個字母即可順暢使用的表音文字有很大區別。漢字寫起來雖繁複,但從象形視覺上和偏旁部首的意義歸納上,都可以鍛鍊孩子的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
  • 最後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
    一個偉大詩人與詩詞、苦難交織的一生,半個世紀的顛沛流離,經歷早年喪母、中年喪女的悲劇,在困頓的世俗生活中,她復活了詩詞,詩詞拯救了她。山川、風月、碑林、石窟、木雕、銅鏡,自然與器物交疊,空鏡銜接如同詩詞韻腳的轉移,《掬水月在手》將一個古典的生命世界帶到了當下。千百年來的詩人、詞人在那樣的時空氛圍中生活、歌唱、吟詠、遊逛。
  • 古典詩詞中「渡」字的妙用
    古典詩詞中「渡」字的妙用古典詩詞中「渡」字的妙用 「渡」這個字在古典詩詞中用的還是比較普遍的。在《辭海》中它主要有這樣幾個義項:①渡河,可引申為由此達彼或者轉手、移交等;②擺渡口,渡頭,在古典詩詞中解釋為「轉手、移交」的幾乎沒有,其他的義項用的比較多。
  • 2018遴選公文寫作備考:領導講話引用古典詩詞的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古典詩詞最能代表古代文化的成就。現代社會,雖然科技日新月異,但許多問題依然需要我們從先哲聖賢的思想和智慧中去尋找答案。就撰寫領導講話而言,古典詩詞就可以為我們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養料,恰如其分地引用古典詩詞,可以讓我們撰寫的領導講話更加具有號召力、感染力,也更能充分發揮領導講話的作用與效果。
  • 96歲葉嘉瑩: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
    中國的古典詩詞伴隨了我一生。我從一個童稚天真的詩詞愛好者,逐漸步入古典詩詞創作、教學、理論研究的道路。而在教學的道路上,我確確實實投入了自己大部分的生命。我更願意將自己的時間與精力投注到引領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們,一起去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好,去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 語文古典詩詞鑑賞題:分析典故運用題解題模式
    語文古典詩詞鑑賞題:分析典故運用題解題模式 2012-10-25 15:22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日語教授用數理方式研究中國詩詞
    金中。記者 職茵 攝 在西安,有位大學教授的讀書之路非常特殊——他是日語專業博導,卻迷戀中國古典詩詞,他一個偶然機會又被科學類書籍中的理性思考所折服,另闢蹊徑以數理方式來解讀中國詩詞中關于格律的種種原理,並將自己領悟到的寫傳統詩詞的「絕技」傳授給學生,竟讓眾多理工類大學生也紛紛寫起古詩,成為理工科校園中一道別具一格的風景。他就是金中。
  • 《經典詠流傳》:讓古典詩詞乘著歌聲的翅膀飛翔
    原標題:讓古典詩詞乘著歌聲的翅膀飛翔 【文藝觀潮】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萬家團聚,共享歡樂。今年春節,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它不僅創造著「文化過年新方式」,更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悠遠絢爛,凝聚著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