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人今年流行在家吃年夜飯
「今年的年夜飯太貴了,動輒最低消費就上千,還要點酒店提供的套餐,這樣下來吃一頓年夜飯至少要2000元了。」市民趙先生放下手中的電話,嘆了一口氣,他撥打了市內幾家酒店的年夜飯熱線,不是告訴他年夜飯預訂已結束,就是價格高的嚇人,他要重新考慮今年的年夜飯是否還在外面吃了。
■速讀
價格較去年普漲
「那天酒店讓我提前去點菜,我一看菜單,每道菜的價格都比去年上漲了至少一成,這樣算下來,這頓年夜飯吃下來,至少要比去年貴700元左右,攤到每個人身上,差不多90元,明顯較去年漲了不少。」市民劉先生說。
「雖然菜品的價格還沒有最終確定,但是我估計至少會漲一成吧。」悅賓樓酒店相關人員說,由於今年的肉、糧油等農副產品及能源均大幅提價,而人員工資都有所上漲,所以今年年夜飯菜品的價格應該會漲一點,他們初步定價相比去年漲幅也就一成左右。悅賓樓的服務員透露,因為菜式有所調整,再加上物價飛漲,包廂年夜飯從去年1100元出頭起訂漲到了每桌1500元起訂,漲幅高達四成左右。
記者來到西站一家酒店,翻看該酒店的菜單發現,僅僅是年夜飯中的茶水菜單漲價都在五成左右,由去年的10元/杯漲到15元/杯,而隨著牛羊肉的漲價,土豆燒牛肉這道菜就漲了10元。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儘管目前多數酒店酒樓尚未給出年夜飯菜品的最終定價,但蘭州市內各大酒樓都在看漲,且幅度至少也有10%。難怪趙先生感嘆,要重新考慮是否去外面吃年夜飯了。
包廂、大廳都有最低消費
市民周先生一大家每年都在飯店吃年夜飯,兄弟姐妹幾家「輪莊」買單,今年輪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一圈電話打下來,情況出乎他的意料。
「以前只有大飯店的包廂才設最低消費,可是現在連到普通餐廳的大廳吃年夜飯都有最低消費。」周先生說,他電話諮詢了七八家各種規模的飯店或酒店,最高報價雖然各不相同,但最低報價基本一致——一桌10人的年夜飯,至少消費1000元。「再加上酒水錢和煙錢,今年要到飯店吃頓年夜飯,人均消費得200元左右,比去年高出不少。」周先生說。
市民許女士也感嘆道:「前幾天,我打電話預訂年夜飯,酒店服務員告訴我,包廂已經預訂完畢,只剩下大廳靠門的一張桌子,服務員說因為靠近大門,會有點冷,但卻不影響酒店訂的大廳最低消費1200元的規定,讓我不知所措。」許女士說,現如今,吃年夜飯都有了最低消費,並且價格越來越高,預訂卻依然火爆,讓她有點招架不住。
隨後,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致電市內多家飯店預訂年夜飯獲悉,悅賓樓包廂1500元起,大廳1200元;景陽樓雖無最低消費的規定,卻早已訂滿;狗不理包廂最低消費900元,大廳800元;鑫海包廂最低消費1000元,大廳無最低消費……在走訪中記者發現,不僅每家酒店都設了最低消費,且報價與去年同期相比,至少上漲了20%,但預訂情況依舊火爆,包廂基本已經預訂結束,大廳也只有靠門的位置。
年夜飯要選擇套餐
市民陳小姐預訂年夜飯時遇到了一個不大不小,卻讓她頭疼的問題,她在預訂年夜飯時,被告知在點菜時需要點酒店設定的套餐,而這樣的目的是,酒店會儘快上菜,如果消費者點的菜過於分散,就會耽誤酒店的上菜時間。
陳小姐告訴記者,她在市內一家餐館預訂年夜飯時被告知:「年三十飯店只能點少量單點菜,最好選擇套餐,這樣上菜的時間會快一點,可是套餐中的菜品並不是陳小姐喜歡的,這讓她倍感糾結,而且酒店設定的套餐價格也不便宜,聽起來優惠,其實也只夠6人吃,不夠還要加菜,無形中又增加了消費。
可陳小姐在之後繼續諮詢其他飯店和酒店時發現,不少酒店和飯店都設有套餐消費,取消了消費者單點菜的規定,統一隻賣不同檔次的「套餐類」年夜飯,也就是說無論什麼價位的宴席,消費者吃什麼要酒店定。
景陽樓的服務員告訴記者,他們年夜飯提供套餐服務,是因為這樣能節省消費者的用餐時間,也降低了員工在大年三十那天的工作量。
商家有話說:成本增加 漲價很合理
「商家不得不漲價。」酒店業資深人士周先生說,物價在漲,年三十還得給員工發3倍工資、發加班紅包……年夜飯漲價是必然的。「年夜飯漲價的話,消費者嫌貴,或多或少會影響我們的生意,不漲的話,自己就要賠本,而且,現在是整個行業都在漲價。」周先生說。
周先生給記者算了筆帳:物價上漲,他們採購原材料時價格普遍上漲一成,加上員工的工資,如果不在菜品上漲價,他們的利潤就會微乎其微。
對於酒店設置最低消費的套餐,周先生表示,設置最低消費,飯店可以適當控制利潤;採用套餐的方式,一來可以集中採購、烹飪菜餚,二來可以適當減少年三十或春節期間上班的員工數量,這都可以為酒店節省成本。
周先生說:「我們今年的年夜飯價格比去年漲了300元左右。物價和人工成本都在上漲,菜金上漲也是根據市場行情進行調整的結果。」
對於日漸高漲的年夜飯價格,周先生毫不掩飾地說:「年夜飯價格普遍都高,但顧客選擇在酒店吃年夜飯追求的就是一個品位。年夜飯價格也是年年都漲,漲價是每年的一個『習慣』。」
半成品走俏市民欲回歸年夜飯自己做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很多酒店因為包廂大廳座位有限,且為了減輕在家做年夜飯市民的負擔,開始推出了「半成品年夜飯」預訂服務。
據景陽樓的服務員介紹,從去年開始酒店就推出了半成品年夜飯的禮盒,很多消費者非常喜歡,因為這種半成品年夜飯禮盒裡面有餐廳搭配好的菜品,雞、鴨、魚、肉都有,只需要自己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吃,並且能做出不亞於酒樓品質的年夜飯。這種省時省力又可以在家感受溫馨團圓氣氛的半成品年夜飯,深受市民喜愛。
「今年除夕放假,時間上比較充裕,加上酒店的年夜飯價格實在有點高,我準備在家張羅年夜飯。將半成品年夜飯買回家,只要拌一下或下鍋炒一下就能上桌。」張女士正在與服務員商量購買半成品年夜飯的事宜。
在劉奶奶的眼中,這個除夕夜,她忙的不是準備年夜飯,而是在忙著重溫以前孩子們未就業前的溫馨。「遠在英國工作的兒子居然能夠早早回來過年,今年春節我們這個大家庭終於能夠團聚了,我自己親手做年夜飯,既有年味,又省錢。」
今年的除夕夜,劉奶奶的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都要帶著各自的家人一起回到劉奶奶的身邊。五個子女原本打算在年夜飯上每人都做上幾道拿手好菜與老人共享天倫,但劉奶奶卻始終堅持要自己親自下廚。「我自己也記不清楚這個大家庭有多少年沒有團聚了,由於平日孩子們工作繁忙和分隔異地,每年的年夜飯不是缺個兒子就是少個女兒的,今年好不容易能夠團聚一次,我怎麼捨得讓孩子們來動手,我要把這個難得的機會留給自己來獨享。」老人告訴記者,在她心目中,五個孩子永遠都只是小孩子,自己要趁著這次難得的團聚機會,親手做出一桌18道菜的年夜飯。
市民葉小姐對除夕的年夜飯早已是垂涎三尺。雖然平日裡經常跟客戶往來於各大酒店,但母親做的家常菜才始終是她心裡真正的美味。在經濟壓力下苦苦掙扎的葉小姐表示,酒店的年夜飯價格太高,而且大年三十隻有自己和父母三人,這時候的年夜飯意味著心靈的港口,意味著難得的休息,也是家人感情之間的交流,母親更喜歡在家自己做著吃。葉小姐說:「還記得去年的年夜飯,我本想帶父母去外面的酒店吃年夜飯,可是母親嫌貴,說不如家裡自己做的划算,於是我們一家三口在大年三十那天一起做了一桌子的美食,吃的不亦樂乎。」葉小姐說,今年,還沒等葉小姐開口,母親就說從別人那裡聽來年夜飯的價格比起去年又漲價,還是建議在家自己做著吃,「今年,既然母親建議還是在家吃,我打算在好姐妹那裡學幾道特色菜,準備在大年三十那天一展身手。」葉小姐說。
創意年夜飯成新選擇
傳統的中式年夜飯對敢於嘗鮮的年輕人而言,似乎有些「落伍」。所以,一些頗具創意的年夜飯模式在年輕人中迅速走俏,打破了年夜飯的一成不變。許多年輕人將年夜飯搬到了西餐廳去吃。一則西餐廳預訂容易,二則更容易醞釀浪漫氛圍,三則情人節提前過,省錢又實惠。
與此同時,不少年輕人兼顧到父母的口味,選擇了一些中西結合的時尚餐廳,既能嘗鮮,也不忘傳統,全家一起體驗一把創意年夜飯。
據大牛場火鍋經理楊斐介紹,今年在火鍋店訂年夜飯的明顯增多,因為年夜飯價格一路看漲,且預訂火爆,所以給預訂年夜飯的消費者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人們也就把視線轉向了火鍋店。
「吃火鍋講究的是一個熱鬧,這與中國春節的熱鬧倒是非常吻合的,全家大小圍在一起吃著熱乎乎的火鍋,涮著自己喜歡吃的菜,也是一件美事。」楊斐說,他們火鍋店從去年開始就為消費者提供年夜飯火鍋的項目,吃著熱騰騰的火鍋,也不用因為酒店的就餐限時規定而感到緊迫。
「現在酒店的年夜飯太貴了,隨便一桌至少在2000元以上,而且還非常難訂,我問了很多酒店,包廂都訂完了,就連大廳也沒有了,和家人商量後,就在火鍋店訂了一桌,家人都說吃火鍋氛圍好,冬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菜,心裡也暖洋洋的。」市民鄭洪濤對記者說。
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在酒店年夜飯預訂火爆的同時,網購年夜飯也受到了不少市民的青睞。記者在多家知名網購網站輸入「年夜飯」一詞,隨即出來的相關產品多達上千條。其中基本是以半成品形式出售的中式、西式、地方風味年夜飯套餐禮盒。點擊進入商鋪後,年夜飯半成品包括冷盤、菜品的主輔料、點心、水果等,也有商家以禮盒為主。價格方面,不少商家都提供了包郵服務,並推出了不同程度的優惠政策,半成品售價按菜品種類、份數的不同,從百元到千元不等。其中,適合6-8人的套餐價格在500元左右;適合10人左右價位集中在500元到900元之間。
■記者手記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年夜飯怎麼吃是消費者自己的權利,隨著物價的上漲,動輒幾千元的年夜飯讓不少市民直呼「傷不起」,在家自己動手做年夜飯一直以來是中國人的傳統,卻在近幾年被酒店的年夜飯取代,但酒店的各種霸王條款,讓消費者在年夜飯的吃法上萌生了回歸的念頭。
為什麼不肯在家裡吃年夜飯?聽得最多的理由就是:買菜來做,太麻煩,忙了一年,自己不想做,也不想讓老人過年還要忙得不可開交。
飯店一味的漲價和各種條款,讓不少市民選擇了新型年夜飯的同時,有了自己在家做的想法。一來可以降低成本,二來大家一起忙活,增進了一家人的感情,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記者 海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