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
因為我們總是身體做著A,腦子卻還在不由自主地想著B,身體和大腦處於嚴重的分離狀態,所以我們總是會感到自己會分心走神,無法集中注意力做手上的事情,無法好好地活在當下。
比如:我跑步的時候,手腳在動,腦子裡在思考喜馬拉雅裡聽到的聲音;
我吃飯的時候,嘴巴在動,腦子卻在思考和擔心工作上的一些事情;
我睡覺的時候,身體不動,腦子裡卻已經思緒萬千,完全停不下來!
但是我們大多不會覺得這些是問題的根源,反而心裡對自己能夠做到這樣一心兩用而感到還有點竊竊自喜,覺得自己做的還不錯。
但正是這樣的「做A想B」的行為模式,才導致我們總是會分心走神,無法集中注意力在當下重要的事情上,也是我們產生煩惱和無能感的根本原因。
01:缺少感受的行動
如果要想我們的注意力能夠集中在當下的重要事情上,我們的行動和感受二者必須是統一的。也就是我們的注意力必須完全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跑步就只是跑步,吃飯就只是吃飯,睡覺就只是睡覺,開車就只是開車......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大腦受到的訓練都是行動和感受不一致,不統一,往往是缺少感受的行動。如果把「行動」比作軀體,把我們的「感受」比作靈魂,那麼我們很多時候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失去靈魂的軀殼,或者是我們的軀殼裡裝了一個混亂的靈魂!
跑步的時候分心走神,吃飯的時候分心走神,睡覺的時候分心走神,開車的時候分心走神......
因為我們總是做的是行動和感受不一致,所以無時無刻不在分心走神中!
02:分析走神的原因和危害
分心走神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覺得當下的事情太簡單太無聊了;二是覺得當下的事情太困難,太痛苦了。
但是這樣做的分心走神的危害:會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和影響我們的能力提升,有時候可能還會出大問題。
因為如果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分心走神,我們就會一直沉浸在過去,或者幻想著未來中度過,可以感受到過去和未來的任何時候,但是唯獨不能夠真實的活在當下。
我們的生命卻又是由無數當下的一個個真實片段組成,只有身心合一的活在當下每一刻,專注當下的重要事情上,專注每一個片段,才能組合併成就幸福快樂的人生。
所以分心走神的根本還是我們的本能逃避,逃避無聊和困難,喜歡待在舒適區。
這是我們的天性使然,我們只需要覺察到這些,而不用自責。因為如果我們要想成長,那麼就需要先知道我們的天性,然後用我們的覺知力和自控力克服天性,實現成長。
03:讓感受回歸行動
如果我們想要訓練自己的專注力,就必須讓天馬行空的感受回歸當下的行動,保持感受和行動一致,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刻,回歸自然天成的心流感覺。
正如佛說「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就好了,這就是佛的境界,活在當下的每一刻,感受和享受每一刻當下的美好。
寫在最後:
一位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麼?「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後呢?」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說:「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就砍柴,擔水就擔水,做飯就做飯。」
———完結———
原創不易,感謝閱讀,望親點讚,歡迎關注百家號作者:夢嫻君,我們一起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