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字,關注《i江華》
【導語】自治縣成立60年大慶,被很多人說成建縣60年。實際上,江華建縣已經2100多年了!閒來無事,寫一組歷史隨筆,講幾個故事。就寫4個時間點:
(1)建縣之始:秦漢王朝的戰爭前線(公元前111年)
(2)江華由來:大唐盛世的文明浸染(公元621年)
(3)沱江建城:與瑤民的對峙與融合(公元1462年)
(4)民族自治:神州瑤都的起承轉合(公元1955年)
白芒營秦巖村的秦巖是湖南省重點保護文物,五庵嶺村的秦兵營遺址是永州市重點保護文物,它們共同見證了中華文明史上江華地方政權的起源。
從中原正史的角度看,江華自古是南嶺蠻荒之地,屬於黃河文明的夏商周王朝都沒有管轄到這麼遙遠的地方,所以這段時間江華沒有歷史,沒有文化。
其實不然。很久以來這裡是楚國的屬地,也有歷史悠久的楚巫文化,被史學家故意忽略了而已。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嬴政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王朝之後,開始對楚國以南廣袤的南嶺和嶺南地域打主意了。
(秦徵嶺南。)
在秦朝以前,有一條中原通往嶺南的「萌渚嶠道」從江華經過。 據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遠在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就是沿這條路進入蒼梧之地的。可以說,萌渚嶠道是溝通內地與嶺南諸道中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條通道。
秦始皇在嶠道的基礎上修築了通向嶺南的馳道,也就是古代的「國道」。公元前219年,50萬秦軍兵分5路徵伐「陸梁地」——南嶺地區的南越、西甌。經過數年徵戰,終於把嶺南納入了中國版圖。其中一路十萬大軍,就是從「萌渚嶠道」進攻的。當時的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上萬名百姓躲進了一個巖洞裡,得以避禍。後人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就把這個巖洞稱為「秦巖」。漢朝末年,著名文學家蔡邕還在巖壁上題寫了「秦巖」二字。
(秦巖漢跡。)
這是江華這地方第一次在中國歷史舞臺上亮相。
統一百越之後,為了有效地控制遼闊的國土,秦始皇修築了四條通往嶺南的「新道」,這條古「萌渚嶠道」又稱「瀟賀古道」就是其中之一,加上徵伐嶺南時開鑿的靈渠,大大加強了中央王朝對嶺南的控制。可以說:這條古道為中國南方的開發,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2009年,瀟賀古道江華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條古道,直到唐朝宰相張九齡開鑿梅嶺驛道之前,一千多年間一直是中國南方重要的戰略要道。在秦始皇之後,漢武帝又將這裡擴修為「楚粵通衢」,接連湘江和珠江,連接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使之成為秦漢時期的交通命脈,歷史上稱為海陸絲綢之路對接線。這一秦漢開鑿的楚粵古道,在唐以前歷史上的地位,就相當於今天的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是南中國的交通主動脈,促進了中國南方文化的高度發展和各民族大融合,為中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瀟賀古道。)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徵服嶺南之後,設立了南海、桂林、象郡,由秦軍首領任囂統管嶺南三郡,就是今天的廣東廣西一帶。但沒過幾年,陳勝吳廣、劉邦項羽等紛紛起兵,大秦王朝滅亡,大漢王朝建立。王朝更迭中,任囂的繼任者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管轄了今天廣東、廣西、海南和越南的地盤,獨立經營了93年,比大秦帝國還活得久。今天廣州市有個南越王墓博物館,就是這個趙氏王朝的遺產。而江華正好在大漢王朝最南部的長沙國與南越國交界處,秦巖一帶就成了當時的國界最前線,雙方兵家必爭之地和屯兵之所。
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舉世聞名的《駐軍圖》帛畫,是現在世界上已發現年代最早的彩色軍事地圖,畫的就是江華一帶9支部隊的軍事布防。因為當時這裡是中央政府與百越之地對峙的軍事最前線,歷朝統治集團通過築城、駐兵等手段,鞏固邊防線。這個馬王堆3號漢墓的主人,就是當時長沙國宰相利蒼之子、駐江華部隊總司令利希。現在江華的白芒營、五裡營、鎮中營等地名,就是那時候留下來的。
(西漢《駐軍圖》。)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大漢王朝政權穩定後,自然不允許有這麼一塊國土歸別人管。公元前112年,南越王國爭奪王位發生內亂。當時大漢帝國的統治者漢武帝劉徹是個厲害角色,就藉機發兵,在第二年把南越王國滅了。
公元前111年,中央政府重整國土,把原南越王國的領土劃分為10個郡,其中蒼梧郡下面設置了個馮乘縣,管轄了今天江華、富川的地盤。
這就是江華建縣之始。江華從帝國邊界的「化外之地」融入了中央政權的直接管治之中。(未完待續)
【廣告】
千年山居民族木本水源,根在何處?
瑤人流落白雲青山之中,如何相認?
十二姓盤王子孫一脈相傳,憑據何在?
歷史的見證 民族的契約
血脈的維繫 家世的密碼
《評皇券牒》,護佑天下瑤人!
戳原文,典藏《評皇券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