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史記》上谷郡記載的辨析

2020-1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關於黃帝與蚩尤作戰的地望,自《史記》「涿鹿說」以來,似乎已成為定論,筆者在讀了《逸周書·嘗麥解》和《莊子·盜蹠》以後,對於《史記》「涿鹿之戰」產生了疑問,感到周代人寫出了漢代才有的地名於理不通。經過了長時間的反覆比較研究,對這個問題才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為此先後寫了《黃帝的都城究竟在哪裡?》、《從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段佚文看所謂「涿鹿之戰」的地望》。為了進一步求得真知,本文想通過上谷郡的設置情況就「涿鹿之戰」的地望作深入的探討,以便請教於方家。

  一、關於上谷郡的設置和基本情況

  華林甫著《中國地名學源流·(表一)戰國置郡一覽表》云:「上谷郡,燕昭王置,秦因之。以其地處大谷之上,因名。」《史記·匈奴列傳》云:「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東胡是指戰國至西漢時期的烏桓、鮮卑、肅慎等東北地區的民族。上述引文說明上古等郡原是東胡的活動區域,燕國通過戰爭獲得以後才在此置上谷等郡。

  最初的郡和縣之間的關係,一是設置的地區不同,縣制起源於周的王畿,即內地,比較富裕;而郡設置在新獲得的邊地,即地廣人稀的荒僻之地。清趙翼《陔餘從考·郡縣》云:「置縣本自周始,蓋系王畿千裡之制。」「縣」字原作「寰」,指周天子直轄的王畿。《穀梁傳·隱公元年十二月》云:「寰內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會諸侯。」範寧註:「『寰』即古『縣』字」。二是郡與縣無統屬關係,甚至縣的地位比郡還高。《左傳·晉定公十九年》趙簡子率師伐鄭,其誓詞云:「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可見當時(公元前493年)縣的地位比郡高。郡何時統轄縣秦統一之前無明確記載,《戰國策·秦策二》記載甘茂對秦武王曰:「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為縣,其實郡也。」看來秦武王時(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郡好像是比縣大了,這已經是戰國晚期了,但也沒說郡統轄縣。郡統轄縣是在秦統一之後實行郡縣制時,才確立了郡、縣地方兩級政權組織的管理系統。

  下面我們談談上谷郡:一是上谷郡屬於邊地。譚其驤《長水集(上冊)·秦郡新考》云:「《匈奴列傳》,燕亦築長城,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三國」是指秦、趙、燕。而燕國的上谷郡正與匈奴左方王的地盤相對,東邊又與東胡相接,「左方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往者,東接穢貉、朝鮮。」

  二是秦時上谷郡只轄一個縣。《始皇本紀》、《燕世家》說,始皇二十一年秦定燕薊,因置上谷郡。據林榮貴主編《中國古代疆域史·秦朝的政區建制》云:上谷郡「郡治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下轄沮陽縣,計縣一。」以上說明,燕國早已設置了上谷郡,秦統一後因而置之,僅下轄沮陽一縣。《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云:沮陽縣,為秦置,縣治即為上谷郡治。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周勃破盧綰軍於此。也說明燕時上谷郡尚未曾置縣,直到秦統一後才設置了一個沮陽縣。至於為何如此,譚其驤《長水集(上冊)·秦郡新考》說的很清楚:「《水經·水注》,薊縣,秦始皇二十三年滅燕以為廣陽郡。《漢志》缺,清儒顧氏炎武主《班志》以駁酈注,全氏祖望、梁氏玉繩主酈注以補《漢志》。全氏曰:燕之五郡皆燕所舊置,以防邊也,漁陽四郡在東,上古在西,而其國都不與焉。自薊至涿三十餘城,始皇無不置郡之理,亦無反並內地於邊郡之理。」這就告訴我們,上谷郡附近三十多城就顯得荒僻的多了。即使在秦代,沒有也沒有必要設置更多的縣。到了漢朝初年,才在上谷郡沮陽縣境內劃出涿鹿、下落、潘三縣。《漢書·地理志》說上谷郡計縣十五,是經過了西漢近二百年的發展,幾經區劃調整才達到的,並非西漢初就有十五個縣。對比一下當時全國的情況就清楚了,西漢初年約一千個縣,到西漢末年達到一千五百八十七個縣,總數也是增加的。

  三是上谷郡人口稀少。由於上谷郡處於華夏與北方戎狄的交界處,「北迫蠻貉」,加之「西周末年,中國北部大旱」(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第2頁)。造成荒僻不毛,人口稀少。一直到漢代,這種荒涼情況並無多大改變。《史記·貨值列傳》云:「上谷至遼東,地鋽遠,人民希,數被寇」。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全郡15個縣僅有:36800戶,117,768人。而當時(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全國人口為59,574,978人,上谷郡人口只相當於當時全國人口的五百五十分之一,平均每縣不足1萬人。而涿郡人口為782,764人,縣29,平均每縣27,000人。按人口說,涿郡的一個縣差不多相當於上谷郡一個縣的3倍。

  由以上三點說明,即使中國的歷史已經走到西漢這樣一個統一的、比較穩定的社會環境裡,這裡的人口依然這樣稀少,可以想見再向上溯三千年的五帝時代,這裡會是什麼情況?何來的「三祖」文化?正如著名專家謝飛同志所說:「時至今日,在涿鹿發現的與三祖文化直接關聯的考古文化遺存微乎其微,更沒有與三祖同期的大型考古遺址被揭示」(《中華文明從這裡走來》《河北日報》2016年5月20日)。

  再者說,《山海經》全書共記載了284個氏族部落,是關於五帝文化的泉藪之書,黃帝在《山海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山海經》多處記載與黃帝有關的山川丘臺。根據張步天先生的考察,《北次二經》中的管涔山到敦題山共17座山位於晉北、冀西北之燕、代、蒙境,包括上谷郡一帶。在這些山中,從《山海經》裡找不到任何一座與黃帝、炎帝和蚩尤有關的山來。而且在這17座山中,有8座山「無草木」,可見這一帶是何等的荒涼不毛。

相關焦點

  • 《史記》中司馬遷的錯誤,記載的是神話還是史實?
    我們在了解《史記》的時候是否想過司馬遷也會有錯誤呢?實際上司馬遷很清楚自己的錯誤所在,所以司馬遷才會一強調自己要成一家之言。同時司馬遷不是接受不了批評,但是後人卻誤解了司馬遷的內涵,總是以《史記》作為官方的依據。所以在後來的很多史書裡面,總能看到照搬《史記》的做法。
  • 史記中的很多記載,都被考古發現證實是錯的,但這真不能怪司馬遷
    《史記》在中國史學界可謂是聖經一般的存在,無論是研究歷史的專業學者,還是喜歡歷史的歷史愛好者,都會去閱讀《史記》。但是《史記》中的記載都是真實的嗎?這是無數學者都懷疑和研究過的題目。很多學者都發現《史記》裡面的有些記載和其他史書有所出入,比如《戰國策》。
  • 記載於《史記》上的預言,500年後被證實:一字不差
    記載於《史記》上的預言,500年後被證實:一字不差說起預言,很多小夥伴都立刻來了興趣,眾所周知,離我們最近的預言是2012年的世界末日預言了吧,但是很不幸,現在已經2018年了。但是在世界的歷史中,卻有著很多準確到不可思議的預言,例如:關於1863年的關於20世紀巴黎面貌的預言、20年後發明原子彈的預言等等。在我們中華歷史的文明中,也曾經出現過了一本奇書《推背圖》,傳說是由袁天罡和李淳風共同編寫,預測了唐代以後中國2000多年的命運。那今天我們的主角不是這本《推背圖》,而是中國歷史上,在《史記》記載的最早的關於秦朝統一六國的預言。
  • 古墓中挖掘出一上古書籍,證實《史記》記載錯誤,歷史或將被改寫
    古墓中挖掘出一上古書籍,證實《史記》記載錯誤,歷史或將被改寫歷史由書籍承載,流傳到現在,讓後人了解以前人們所發生的事。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政治,他們的經濟,他們的文學……..。但是歷史可以很長,長到幾千年前。
  • 《山海經》《史記》中,有一處記載前後矛盾,揭開秦始皇長相之謎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是近代文學家魯迅誇讚《史記》的經典話語。《史記》號稱是歷史巨著,在我國歷史研究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是眾多史學家們在研究漢代以及漢代以前歷史的重要參考文獻。 可是您知道嗎?
  • 出土甲骨文告訴你司馬遷《史記》對商朝歷史記載的準確度有多高
    甲骨文使中國信史年代向前推移1000多年對比顧頡剛之流對待中國歷史的態度,西漢太史公司馬遷就令人尊敬得多,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記載了商王建立前後30多代王的世系,司馬遷距第一任商先王司馬遷精準記載了商王世系這足以證明《史記》對商朝的記載的準確性,商王朝確確實實是存在的,不得不佩服一代史學大家對文學的辨識功底。
  • 古墓出土這部「天書」,記載上古89位帝王,考古家:史記錯了嗎?
    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才寫下了《史記》。這本書的影響力巨大,成為了後世認識歷史的重要資料。但是史記的內容真的很正確嗎?有一個盜墓賊,他在進入一個戰國時期的墓穴時,他挖出了一本「天書」,上面記載著89位皇帝,顛覆了歷史認知。甚至讓考古學家大呼:《史記》錯了。
  • 《竹書紀年》的堯舜禹篡奪說,能推翻《史記》禪讓的記載嗎?
    至於現代人接觸的啟蒙讀物以及中學教材,一般也是這樣記述,大家基本都按照《史記·五帝本紀》來講這個故事。 《五帝本紀》是《史記》的第一篇,寫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的故事。在帝堯執政的時候,冀州有個叫舜的小夥子,他是顓頊的七世孫,但已經淪為平民,父親和繼母、弟弟都對他很壞,可舜卻謹守孝悌之道。之後被帝堯看中成為女婿,經過考察立為接班人。
  • 《史記》的記載有差錯嗎
    有一位名為趙日金141的熱心網友,已經是第三次在評論區這樣留言:周文王演衍《周易》,《史記》如此說,「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史記》還記載孔子為之作《易大傳》即現稱《易傳》傳授《周易》。
  • 百姓為什麼喜歡《史記》,古代統治者為什麼不喜歡《史記》?
    古代統治者為什麼不喜歡《史記》?古代統治者,尤其是漢朝,以及自認為繼承漢朝的曹魏,都特別討厭《史記》,據《漢書》記載,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因為公開發表了《史記》,被人認為是對朝廷懷有野心和怨恨(「怨望」)後來被漢宣帝給腰斬了。
  • 《史記》記載唯一吃過龍肉的人,你若是這些姓,或許是他的後人
    儘管我們沒有見過真龍,但翻閱史書,依舊能找到有關龍的史料,《史記》還記錄了歷史上唯一一個吃過龍肉的人。 根據《史記》記載,孔甲在位時期順服天帝,後者頗為欣慰,賜予了這位人間帝王兩條龍。龍本身有威嚴,一般人馴服不了,孔甲同樣也是如此。
  • 《史記》周本紀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讀《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是司馬遷的私人著述並非官書。司馬遷撰寫此書的本意在於「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因此,此書在司馬遷生前並未流傳,直到漢宣帝時,才由他的外孫楊惲傳布開來。漢代學者稱此書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到東漢桓、靈時代,才以《史記》作為此書的書名。
  • 「驪姬」記載異同之舉隅/劉鵬
    》「驪姬」記載異同之舉隅文/劉鵬    摘要:驪姬,《左傳》、《史記》中重要角色之一。    《左傳》、《史記》中對驪姬之記載有詳有略,二書皆記載了與驪姬相關的「廢太子申生,驅逐重耳、夷吾」以及「設計陷害申生,逼走重耳、夷吾」兩件大事。但在具體敘述此兩件事時,《左傳》與《史記》的側重點及細節則有所不同,本文將簡要分析。一、 遣三子時間的差異《左傳·魯莊公二十八年》記載「夏,使太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絳。」
  • 《史記》在國外的流傳
    據中國史籍記載,在魏晉南北朝時,《史記》已流傳到國外,首先是毗鄰的高麗,即今日之朝鮮。李延壽    《北史•高麗傳》和《舊唐書•高麗傳》都記載了《史記》與中國的《五經》及兩《漢書》等漢籍傳播到高麗,倍受高麗人的喜愛。當代朝鮮人民保留了雅愛《史記》的熱情。
  • 古墓挖出9車上古奇書,全是失傳古籍,證實《史記》完全錯誤!
    但根據史書記載,中國的考古在晉朝時期就存在,而這9車奇書也是在晉朝出土的,而非現代考古出土。 如此豐富的竹簡,記載的到底是什麼呢?後來,這9車竹簡驚動了晉朝的高層,學者研究後發現這是一座上古的古墓,而這竹簡也是關於上古從三皇五帝到周代的歷史。研究後卻發現,這與傳統正史《史記》中的記載有著非常大的區別,甚至可以這麼說,要是《史記》是正確的,那麼古墓中出土的這竹簡就是假的;要是這竹簡中關於上古歷史的記載是正確的,那麼《史記》以及後代關於上古歷史的記載就可以說是完全錯誤的。
  • 還是《史記》最嚴謹
    關於這個問題,電視劇並不嚴謹。還是《史記》最靠譜,最嚴謹。商鞅的記載見於《史記·商君列傳》。傳記剛開始,司馬遷並不稱呼其為衛鞅,而是公孫鞅。以下為《史記》原文,不喜歡看古文的可以忽略之。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書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
  • 史記名場面——小年特刊:小年怎麼來的
    今天本座索性加個小年特刊,講一講《史記》對這事是怎麼說的。      讀本篇先聲明三點注意事項:      第一點:本篇不長,哪怕逐字逐句也就三五分鐘的事。      第二點:文末有彩蛋。      第三點:看完彩蛋再說。
  • 【說略】《史記》其書體例
    從這樣的理解出發,就會更清楚地認識到《史記》開創的五體史例的重要意義。《史記》體例由五體構成:《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原題《太史公書》,東漢桓、靈之際,始名《史記》。
  • 中國歷史上,最先開始有文獻記載的是哪個朝代?
    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約公元前16世紀)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自己的兒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中國最古老的文字記載來源於甲骨文和鐘鼎文(金文),但這些考古文物是商朝的,不是夏朝的。目前還沒有發現夏朝文字方面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