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黃帝與蚩尤作戰的地望,自《史記》「涿鹿說」以來,似乎已成為定論,筆者在讀了《逸周書·嘗麥解》和《莊子·盜蹠》以後,對於《史記》「涿鹿之戰」產生了疑問,感到周代人寫出了漢代才有的地名於理不通。經過了長時間的反覆比較研究,對這個問題才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為此先後寫了《黃帝的都城究竟在哪裡?》、《從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段佚文看所謂「涿鹿之戰」的地望》。為了進一步求得真知,本文想通過上谷郡的設置情況就「涿鹿之戰」的地望作深入的探討,以便請教於方家。
一、關於上谷郡的設置和基本情況
華林甫著《中國地名學源流·(表一)戰國置郡一覽表》云:「上谷郡,燕昭王置,秦因之。以其地處大谷之上,因名。」《史記·匈奴列傳》云:「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東胡是指戰國至西漢時期的烏桓、鮮卑、肅慎等東北地區的民族。上述引文說明上古等郡原是東胡的活動區域,燕國通過戰爭獲得以後才在此置上谷等郡。
最初的郡和縣之間的關係,一是設置的地區不同,縣制起源於周的王畿,即內地,比較富裕;而郡設置在新獲得的邊地,即地廣人稀的荒僻之地。清趙翼《陔餘從考·郡縣》云:「置縣本自周始,蓋系王畿千裡之制。」「縣」字原作「寰」,指周天子直轄的王畿。《穀梁傳·隱公元年十二月》云:「寰內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會諸侯。」範寧註:「『寰』即古『縣』字」。二是郡與縣無統屬關係,甚至縣的地位比郡還高。《左傳·晉定公十九年》趙簡子率師伐鄭,其誓詞云:「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可見當時(公元前493年)縣的地位比郡高。郡何時統轄縣秦統一之前無明確記載,《戰國策·秦策二》記載甘茂對秦武王曰:「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為縣,其實郡也。」看來秦武王時(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郡好像是比縣大了,這已經是戰國晚期了,但也沒說郡統轄縣。郡統轄縣是在秦統一之後實行郡縣制時,才確立了郡、縣地方兩級政權組織的管理系統。
下面我們談談上谷郡:一是上谷郡屬於邊地。譚其驤《長水集(上冊)·秦郡新考》云:「《匈奴列傳》,燕亦築長城,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三國」是指秦、趙、燕。而燕國的上谷郡正與匈奴左方王的地盤相對,東邊又與東胡相接,「左方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往者,東接穢貉、朝鮮。」
二是秦時上谷郡只轄一個縣。《始皇本紀》、《燕世家》說,始皇二十一年秦定燕薊,因置上谷郡。據林榮貴主編《中國古代疆域史·秦朝的政區建制》云:上谷郡「郡治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下轄沮陽縣,計縣一。」以上說明,燕國早已設置了上谷郡,秦統一後因而置之,僅下轄沮陽一縣。《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云:沮陽縣,為秦置,縣治即為上谷郡治。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周勃破盧綰軍於此。也說明燕時上谷郡尚未曾置縣,直到秦統一後才設置了一個沮陽縣。至於為何如此,譚其驤《長水集(上冊)·秦郡新考》說的很清楚:「《水經·水注》,薊縣,秦始皇二十三年滅燕以為廣陽郡。《漢志》缺,清儒顧氏炎武主《班志》以駁酈注,全氏祖望、梁氏玉繩主酈注以補《漢志》。全氏曰:燕之五郡皆燕所舊置,以防邊也,漁陽四郡在東,上古在西,而其國都不與焉。自薊至涿三十餘城,始皇無不置郡之理,亦無反並內地於邊郡之理。」這就告訴我們,上谷郡附近三十多城就顯得荒僻的多了。即使在秦代,沒有也沒有必要設置更多的縣。到了漢朝初年,才在上谷郡沮陽縣境內劃出涿鹿、下落、潘三縣。《漢書·地理志》說上谷郡計縣十五,是經過了西漢近二百年的發展,幾經區劃調整才達到的,並非西漢初就有十五個縣。對比一下當時全國的情況就清楚了,西漢初年約一千個縣,到西漢末年達到一千五百八十七個縣,總數也是增加的。
三是上谷郡人口稀少。由於上谷郡處於華夏與北方戎狄的交界處,「北迫蠻貉」,加之「西周末年,中國北部大旱」(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第2頁)。造成荒僻不毛,人口稀少。一直到漢代,這種荒涼情況並無多大改變。《史記·貨值列傳》云:「上谷至遼東,地鋽遠,人民希,數被寇」。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全郡15個縣僅有:36800戶,117,768人。而當時(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全國人口為59,574,978人,上谷郡人口只相當於當時全國人口的五百五十分之一,平均每縣不足1萬人。而涿郡人口為782,764人,縣29,平均每縣27,000人。按人口說,涿郡的一個縣差不多相當於上谷郡一個縣的3倍。
由以上三點說明,即使中國的歷史已經走到西漢這樣一個統一的、比較穩定的社會環境裡,這裡的人口依然這樣稀少,可以想見再向上溯三千年的五帝時代,這裡會是什麼情況?何來的「三祖」文化?正如著名專家謝飛同志所說:「時至今日,在涿鹿發現的與三祖文化直接關聯的考古文化遺存微乎其微,更沒有與三祖同期的大型考古遺址被揭示」(《中華文明從這裡走來》《河北日報》2016年5月20日)。
再者說,《山海經》全書共記載了284個氏族部落,是關於五帝文化的泉藪之書,黃帝在《山海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山海經》多處記載與黃帝有關的山川丘臺。根據張步天先生的考察,《北次二經》中的管涔山到敦題山共17座山位於晉北、冀西北之燕、代、蒙境,包括上谷郡一帶。在這些山中,從《山海經》裡找不到任何一座與黃帝、炎帝和蚩尤有關的山來。而且在這17座山中,有8座山「無草木」,可見這一帶是何等的荒涼不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