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履行《村民自治管理條約》和《衛生管理條約》的村民,一是紅白喜事全村人不給予幫忙;二是修房做屋不給予幫忙;三是對放火燒山者,除補栽樹苗綠化和繳納相應罰款外,要殺一頭豬邀請全村村民代表吃飯...」這是麻陽溪村村民代表張建國在村民自治管理條約大會的發言,也是該鎮探索推行村民自治管理模式的一個縮影。
村民自治管理條約啟動大會
走進麻陽溪村,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觸動心弦, 縱橫的道路蜿蜒曲折,路邊的大樹青翠欲滴,依山而建的村莊,是個典型的土家族村落,青瓦、白牆、水泥路、吊腳樓,乾淨整潔的村舍帶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家家戶戶院壩前自建了一個形狀各異的小花園,聯戶路、通組路乾淨整潔,房前屋後雜物擺放整齊有序,好一派環境優美鄉村振興的新景象。
麻陽溪村漂亮、乾淨、整潔的農家環境一角
從「憶昔茅草破木房,上街趕集走路忙。三餐難就腹中餓,多有貧民臥荒崗。」變成了「房屋油得亮堂堂,一腳油門集鎮場。家家走上脫貧路,戶戶產業齊致富。」的華麗轉身,得益於實施村民自治的結果。麻陽溪村黨支部書記張仁華說,麻陽溪村的過去,交通條件惡劣,沒有半寸水泥路,家家戶戶房子蓋得破破爛爛的,東面通風,西面漏雨,晴天太陽曬,雨天著雨淋。全村轄7個村民組,312戶1277人居住在大山深處破舊的房屋裡,留守老人多,基礎設施建設難,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
「到茶山務工,一天60元,一年務工收入1萬多元,存摺上有『貨』了,道路乾淨乾淨,安逸得很」麻陽溪村59歲村民嚴紅花談起麻陽溪村變化有道不完家珍。
「以前修條小毛路,你也怕佔地方,他也怕吃虧,一條100米長的路,幾十年都沒修成。自成立組落理事會後,組民自己決定組裡大小事務,不到5天的時間,上坎組至下坎組的3米寬的通組路,全部修好好。」說起組建組落理事會,原老支書張祖北豎起了大拇指。
推行村民自治後新農村一角
「順子娃,每兩天都要來我家問一下,有油沒,身體好不,真是太幸福了。」「一到周三,文子娃準時會打電話問,蜜蜂有無異常情況,每天定時餵水沒?」「現在一年都沒有發生鄰裡吵架了,組民和諧多了」.這些變化成了龍眉村茶餘飯後談論的主話題。群眾嘴裡說的「順子娃」「文子娃」就是該片區組落理事會會長李文順和經濟員李山文,他們根據分工職責,各自勤耕「責任田」。
「龍眉村人多地少,寸土寸金,村裡面想發展產業,土地無法協調,自推行村民自治和劉氏家族家規後,組民的事組民自己做主,給龍眉村的發展開了一副『良方』」該村黨支部書記劉應明自豪的說,目前,全村成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20餘家,發展蜜蜂養殖300餘桶,田螺養殖10畝,食用菌30畝60萬餘棒。
龍眉食用菌一角
「現在濫辦酒席的少了,出了紅白喜事外,其他的一律不準請酒了,要是違反條約,村組人都要『批鬥』你,讓你在村裡抬不起頭。」談起推行組規民約後的民風變化,村民姜思兵喜笑顏開。
「怒溪鎮探究推行村民自治,就是讓群眾鞏固和發展『春風行動』、『五改一化一維』工程、人飲工程等帶來的新成果,讓群眾在參與中發展,在發展中受益,在收益中突破,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滿油』、起好步。」該鎮黨委書記楊坤說。
梵星村推行村民自治後新貌一角
窮則思變,變者通,通者靈。該鎮按照「地域相近、產業連片、資源共享」的原則。一是以崗定責,個個擊破。在全鎮12各村(社區)劃分187自然組落,每個組落25-50戶左右,地域面積0.5-1.5平方公裡,以此基礎實施組落自治,組建組落理事會,理事會成員為10名,劃分為「1長9員」(即:理事長,張羅員,調解員,監督員,宣傳員,電管員,水保員,巡防員,保潔員,評比員),成立187個組落理事會,成員1870人。形成行政村和組落兩級自治模式,行政村一級主要是承擔各組落公共設施服務、公共事業辦理等服務,組落理事會負責本組落內的公共事業發展和公共服務組織,不承擔行政村下派的行政任務。推行「組落自治為主、行政村行政與自治兼顧」精準定位分工。進一步把「十幾公裡外的事」變為「家門口的事」。二是以崗定責,各個擊破。自組建組落理事會後,以崗定責,各自其責,按照小分工、大合作的思路。經濟員負責本組落髮展相關事項;調解員負責本組落矛盾糾紛協調工作等等,把組落各項事務落實的關口前移。三是群策群力,民主運行。針對組落內部事項,採取群眾提議、群眾決策、共同執行的方式。在河口村、駱家屯村等村(社區)修建聯戶路、通組路、產業路等方面,通過組落理事會,大大提升了工程效益。
自推行村民自治以來,內部消化通組路土地糾紛矛盾120起,化解「困難戶」矛盾250餘起,議定事項300餘件,發展辣椒產業400畝,蔬菜種植1000畝,種植牧草1200餘畝,移栽茶葉2500餘畝。林下養殖10000餘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