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琉球發展成文明國家,而離大陸更近的臺灣則是一片蠻荒?

2020-12-15 國史拾遺

琉球,這個名稱很多人可能聽說過,不過對於這個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可能不是很清楚,現在有一個琉球群島、古代有一個琉球國、但歷史課本又說臺灣的古稱是「琉球」,那「琉球」到底是指什麼呢?

其實,「琉球」本來是一種泛稱,這個詞源於中國隋朝 ,公元6世紀中後期,好大喜功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結果到東海上,他見到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在海面中,「若虯龍浮在水面」,遂為其取名流虯。之後為避帝王龍諱,改叫「流求」,到了明朝,名稱美化為「琉球」。

而後來「琉球」就泛指包括了臺灣到奄美群島之間一系列島嶼,當然,明朝的人對於臺灣島和琉球本島有區別,這還是有清醒認識的,所以稱呼琉球群島上的國家為「大琉球」;而稱臺灣島上的土著為「小琉球」。不過,從這裡也能看到,古人對於臺灣和琉球哪個大根本沒有正確的認識, 實際上臺灣比琉球要大得多。

後來由於歷史演化,現在臺灣成為中國的領土,而琉球則被日本控制,成為「衝繩縣」(關於日本控制衝繩是不是合法,這個實際仍然有一定爭議,不過現在世界各國均承認日本對琉球擁有主權)。

不過,可能令很多人詫異的是,事實上琉球的文明歷史比臺灣要悠久很多,臺灣本島的大規模開發非常晚,大概要到17世紀;而琉球則不然,14世紀,琉球出現南山、中山、北山三國,分別位於衝繩本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這個時期稱為「三山時代」,1429年,中山一統,琉球本島統一,並羈縻了附近奇界(喜界島)、馬齒山(慶良間群島)、古米(久米島)等島。

琉球國是十分發達的,大約1400年至1550年期間,琉球國進入黃金時代,商業高度發達,與福建、臺灣、朝鮮、東南亞和日本本土進行貿易,1450年代,他們的國王被明朝賜姓尚。到了16世紀,琉球尚真王確立了琉球的官員品秩、朝儀制度、神官制度、賦稅制度、行政劃分,擴建了首裡城,廢除了殉葬習俗。此時琉球早已是文明國家,而臺灣幾乎還是蠻荒狀態,只有一些山地原住民,並未發展出文明。

明明臺灣島比琉球群島距離中國更近,為何先發展出文明的卻是琉球群島呢?

這實際是因為在古代,琉球的重要性比臺灣要重要太多了:它處於東海貿易的關鍵節點上!

琉球國的文明是怎麼建立起來的?這個尚不清楚,雖然琉球群島有自己的創世神話體系,不過根據考古學的發現,琉球地區的文明和日本原始文明應該有些淵源,在如今的衝繩縣境內至今尚未發現石器時代的痕跡,但後來在衝繩群島和奄美群島出現了日本列島彌生時代的土器以及當時的貝輪等貝製品。

14世紀明朝建立起來後,琉球在外交策略上非常正確,對明朝十分謙恭,這使得明朝對於琉球也另眼相看,儘管明朝對海外活動有嚴格限制,但對於琉球有特殊優待,而且由於琉球本地工藝不精,公元1392年,明太祖為方便貢使往來,賜閩中舟工36姓前往琉球國,助力琉球發展。

琉球王宮

琉球國趁著自身有優越條件,大量從日本、南洋等地進口商品,再通過轉口貿易出口給明朝,同時,也從明朝進口茶葉、瓷器等商品,再賣出去,通過轉口貿易,琉球國變得非常富庶。

一直到16世紀開始,由於大量倭寇襲擊琉球,加之明朝隆慶開關,導致琉球貿易地位喪失,琉球文明衰落,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基本控制了琉球內政。

不過,琉球畢竟有條件接受中國和日本兩個文明國家的輻射,所以自身也形成了發達的文明。

臺灣就不一樣了,臺灣在古代並不在主要的商道上,所以商業文明很難進入臺灣,至於大陸強行控制臺灣,成本也很大,東吳的衛溫船隊、隋朝的海軍都進入過臺灣島,但很快就因為軍中瘟疫橫行,又無經濟收益而撤離。

臺灣是寶島,不過古代臺灣海峽可是相當危險的一條路,臺灣海峽自然環境複雜,水域內多有淺灘、溝谷、海島礁石;河流入海口和海灣也很多,水團和海水流系多,以風大,浪大,流速大著稱。古代大陸移民要想去臺灣島其實是非常危險的,所以雖然臺灣距離大陸很近,但一直到宋元時期,大陸移民基本也只是開墾到澎湖,並沒有大規模去過臺灣島。

一直到明朝中後期,中國東南的武裝海商集團形成規模,臺灣海峽才成為重要商路,而且此時人地矛盾尖銳,閩、粵的移民才開始大規模渡過臺灣海峽,這同樣是相當危險的事情,《渡臺悲歌》稱偷渡黑水溝(臺灣海峽)來臺者「六死三留一回頭」,意即十人當中,有六人會死在臺灣海峽,有三人會留在臺灣,而一人會不敢繼續渡過黑水溝而重回中國大陸。

而琉球呢?雖然離大陸遠,但路徑可安全多了。

所以,古代琉球可以看成是中日兩個文明國家的中轉站,而臺灣幾乎就像澳洲一樣屬於「孤島」,故琉球很早就發展出了文明,而臺灣則長期處於蠻荒。

相關焦點

  • 琉球和臺灣關係:大琉球是臺灣 小琉球是琉球群島
    在中學古代史課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臺灣一處標註的是「琉球」或者「流求」。那麼曾經的琉球古國指的就是臺灣嗎?  我們可以從大名鼎鼎的聞一多《七子之歌·臺灣》中可以看到「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 琉球王宮被燒毀,為何中國人更該心痛?
    執筆/馮鉞加州山火未滅,今天凌晨時分,在太平洋對岸的衝繩,又燒起一把大火,琉球王國都城遺址首裡城正殿、北殿和南殿全部被燒毀。琉球最重要文物遭受二戰之後最嚴重的摧毀。和加州山火相比,衝繩大火不僅僅是離中國更近,而且更有著特殊的淵源。這是今天日本的土地上,最後一塊「中國符號」的物理載體。
  • 臺灣與大陸的歷史連結,古代都有哪些人到過臺灣?
    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的第一次與臺灣的接觸臺灣與大陸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時代,而現存歷史文獻中記載的的第一次與臺灣的接觸是在三國時期,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吳國因為在三方中實力最弱,為了滿足擴大領土、向外發展增強實力的夙願,因此決定按照史書的記載去開發夷州,夷州也就是今天的臺灣
  • 崖山一戰,南宋十萬軍民投海殉國,他們為何不去臺灣?
    為何當時的南宋朝廷不學鄭成功,放棄廣東,去到臨近的臺灣島呢?臺灣在南宋時期屬於「荒野之地」,南宋政府逃亡到臺灣無異於自尋死路。如今的臺灣發展得確實很不錯,但是在兩宋時期,臺灣還只是一個未開發的蠻荒之地。
  • 南宋為何困守崖山而不去臺灣、海南或東南亞?
    元滅南宋有不少後來者感慨崖山之敗,乃以多敗於少。事實上無論南宋如何掙扎,自從襄陽被元軍攻取之後,大局已定。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古代政權可以在大陸南方偏遠地方長時間對抗中原政權。也有人有疑問,南宋為何不像後來的明鄭政權一樣,渡海去臺灣呢?或者死守海南?或者乾脆渡海去東南亞,畢竟那時候南宋好歹還有強大的水師。找到合適的根據地,或可一博,待將來天下有變,恢復宋室?其實,這些想法是完全不切合實際的。
  • 聞一多七子之歌有: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琉球應屬中國?
    其中《七子之歌.臺灣》寫道:「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母親,我要回來,母親!」1879年3月30日(光緒五年)被日本滅亡,琉球國被併入日本版圖,同年設衝繩縣。日本發動二次大戰後,中國國民政府曾提出要光復琉球。1938年4月,蔣介石在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日本自明治以來,早就有一貫的大陸侵略計劃。
  • 琉球文明是如何被日本吞噬的?
    很難想像,這個從十二世紀末就開始有傳位記錄的琉球王國,這個100多年前還說著自己的語言,擁有自己文化的琉球文明,已經在這片美麗的群島上逐漸消逝了。日本是如何侵佔琉球的,琉球文明真的已經被日本同化了嗎?▲天空俯瞰今日那霸1.日本是如何三次侵佔琉球的?琉球群島位於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南北總長度達1000多公裡,由400多個島嶼組成。群島西側是中國東海,東側是太平洋,西南部的與那國島與中國臺灣相連,東北端的大隅諸島與日本九州的鹿兒島隔海相望。
  • 「和平之國」被日寇屠殺近一半人口,揭秘琉球滅門滅族大屠殺
    秦朝滅亡六國之後,外越乘船避難於海上,到達臺灣、琉球和日本九州島南部,成為臺灣原住民、琉球族和大和族的祖先。公元6世紀中後期,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在海面中,「若虯龍浮在水面」,遂為其取名流虯。唐朝編纂《隋書》時,因「虯」意為小龍,為避帝王龍諱,將該地更名為流求。
  • 琉球歷史問題,胡煥庸:中國若不能收回琉球就不能成為太平洋國家
    琉球位於中國和日本之間,古代有琉球國,為中國的藩屬國。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以武力佔領了琉球群島,使中日的地理位置空前拉近,成為日本入侵臺灣的跳板。二戰後,美國接管了琉球群島,並且再島駐軍。根據相關協約,琉球的主權不歸日本,但是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單方面將琉球群島主權移交給日本,對此中國相關政府並未承認。同時,琉球群島也出現一些「琉球復國運動」。
  • 臺媒:金門未來會不會離大陸更近,離臺北更遠
    臺灣聯合新聞網7月30日發文稱,不論在政治或民生議題,金門人都知道,「金門離廈門近,離臺北遠。」儘管臺「行政院」下令暫緩通水典禮,究竟金門要聽臺當局指令、還是要聽地方民意,金門縣長陳福海昨天給了答案。 文章稱,臺中市政府被取消東亞青運主辦權後,民進黨當局日前以「時機不宜」,要求「暫緩」通水典禮,其實臺當局也深知已剎不住金門的通水步伐。
  • 滿清完全有機會將它變為中國領土:1879年3月11日琉球被日本吞併
    不過,在古代的東亞,琉球似乎無足輕重,是海中小國。琉球歷史上最早關於中國的記錄,是大概公元7世紀的隋代。大約公元607年,隋煬帝派特使朱寬,乘船到達了澎湖、臺灣和琉球!琉球還是原始社會,島上人煙稀少,沒有物產。
  • 廣東區劃內有一片群島,距大陸比臺灣近200公裡,竟隸屬臺灣管轄
    那麼今天我們就要給大家介紹一個廣東行政區劃內的一片群島,但是這個群島並不屬於廣東管轄,這裡就是中國東沙群島。東沙群島隸屬於臺灣省高雄市管轄,高雄市距離東沙群島有427公裡,但是其到達廣東省汕尾市的距離僅有270公裡,雖然距離大陸更近一些,但是暫時的管轄權還是由臺灣省來進行負責。
  • 專家:琉球都不是日固有領土更不用說釣魚島
    其實,中國在1372年冊封琉球國王到1894年甲午戰爭的500多年間,一直擁有釣魚島主權並實行有效管轄、航海利用、捕魚作業與海防巡航。從清朝起釣魚島在行政管轄上成為臺灣的附屬島嶼,所以中國在甲午戰爭戰敗後的1895年至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期間,不可能向日方提出釣魚島問題。
  • 組圖:琉球鄉長盼陸客到小琉球一窺天然寶地
    (琉球鄉公所提供)  東南網12月24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具豐富海岸資源與變化多端海底景觀的小琉球是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島嶼,亦是全臺唯一珊瑚礁島嶼,在日益蓬勃的觀光事業中,小琉球這塊如世外桃源的貴寶是深具吸引力。琉球鄉長蔡天裕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小琉球無工業破壞,是最天然的自然景觀,希望更多觀光客到小琉球一窺美景,享受一趟海洋生態之旅。
  • 琉球、衝繩
    關於日本文明起源的問題世界多有研究,但始終沒有一個確定的解釋,關於日本列島何時有人居住的問題,有說10萬年的,也有說1.2萬年的,實際上這些說法都不靠譜,都忽視了島國的地理性質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性質。世界公認,懸垂於大海中的島嶼不可能產生人類文明,也不可能有人類的自然存在,只要有人類和文明在這樣的島嶼環境下產生,就一定是外來的,而外來的唯一手段就是航海!
  • 一個朝代持續兩千年,「萬世一系」的日本皇室為何從來沒被推翻?
    第一,日本的條件使得其古代無法形成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國家,說實話,日本是世界上地緣條件最獨特的國家之一,從某種角度來看,把它當然單獨一個洲,而不是一個島可能更合適。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知道,15世紀之前,世界上主要的文明就是在亞歐非大陸,即「世界島」上,澳洲,美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因為和「世界島」阻隔很大,基本上沒有誕生主流文明,發展非常落後。
  • 二戰後中國試圖收復琉球 但為何被日本強佔
    地理學家胡煥庸於1944年底在重慶編著《臺灣與琉球》一書,指出:「臺灣、琉球之必須收復,不僅因其過去原為我國之領土,不僅因有六百萬之華夏同胞,急待解放,而尤重要者,在其對於我國之軍事形勢,我國位於太平洋之西岸,臺灣、琉球一日不能收復,則我海上活動,一日不能越出黃海、東海範圍之外。」1945年,美軍經過浴血奮戰,於6月攻克琉球群島。
  • 琉球...
    而文獻板塊上關於洪武皇帝遷徙「閩人三十六姓」於琉球,這個人類學社會學範疇的課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衝繩學者做了不少關於「那霸」與「福州」在信仰習俗及民間文化上的相似關聯的案子,在如今的NHK專題中都能找出,很精彩。大概就是那時候起,那霸,成了我最想去衝繩的念頭。東京國立博物館珍寶館有一個偏廳常年陳列關於「琉球」的民俗風物,一度是我最愛駐足的展廳,大概那裡有很多關於古代閩人的人文痕跡吧。
  • 琉球人民的象徵首裡城慘遭大火,為何首裡在東亞諸都城如此特殊?
    位於整個日本版圖最南端,臨近我國臺灣。 首裡城牆為石制,王城(或者用王宮更恰當)內按傳統的儒家禮儀要求,有正殿、官衙、國家禮儀殿等處,但首裡城有「違制」之處, 即王城的正殿不是朝南,而是偏西。雖然古代社會整個東亞只有一個天子就是天朝大皇帝,但是各個藩國國王在本國內是大宗,可以按儒家要求南向而坐,所謂「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易經》)。
  • 臺灣寫真:小琉球漁民的無奈與憤怒
    直到近五、六十年,刻苦勤勞、勇於冒險的漁民駕數十噸排水量的延繩釣船,倚靠不俗的技巧捕撈鮪魚等高經濟價值魚類,熱銷臺灣本島、海外市場,才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但又常在周邊「專屬經濟區」紛爭中成為犧牲品。  黃吉皇的討海生涯從開始到終結都發生在臺灣地區與菲律賓「重疊專屬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