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孩子馬上就要進行選科了,很多學生和家長不懂怎麼選,干著急。這個春節假期很漫長,其實家長和孩子宅在家裡也完全可以好好思考這個問題,但是礙於不知道從什麼角度去想,所以,今天李老師就告訴各位家長和孩子如何選科才是最好的方式。
一、搞清楚規則最重要
什麼叫規則呢?3+1+2模式意思就是說,語數英3科,加上物理和歷史中任選一門學科,再加上化學、生物、政治、地理這4門學科中任意選出來2門學科。簡單點說就是語數英不用管,物理和歷史必須只能選一個,其它4門再從中選2個。
還有一個重要的規則就是等級賦分。這個很多學生和家長可能不懂,但是也不需要很懂。我簡單打個比方你們明白就可以。比如說體育比賽,很多支球隊開始比賽,最終總得分個「三六九等」,得排出個名次來。名次越是靠前得分越高,如果名次是第一那就拿金牌了,賦分最高。哪怕是最後一名,也有分數,不會是零分。這就是等級賦分。
這就是說,對於孩子來講,要選名次靠前的學科,孩子才有優勢,在孩子學校排名靠前的,在全縣、全市排名靠前的,甚至在全省排名靠前的,平臺越大越好,因為最後大家的排名是全省排名的。這個可信度更高。
二、家長和孩子選科一定要避免這幾個誤區
1、唯分數論
這個什麼意思呢?有的家長覺得孩子生物考了75分,化學考了70分,於是就認為孩子適合選生物,而不是化學。這種比較是錯誤的,這叫縱向比較,也就是拿孩子各科成績「瞎比較」,為什麼說是錯的呢?我們再仔細分析。大家都知道,化學學科很難學,也不容易考高分,尤其是到了高二階段,化學難度極大,不少學生不及格。那麼70分的孩子也許在全校甚至全市排名比較靠前,而生物難度較小,很多學生畢竟容易考高分,你的孩子雖然考了75分,但是其他同學考80分以上的大有人在,這說明,這個75分並不高,和人家比較很吃虧,遠不如化學的70分更有說服力。
2、一次成績定選科
也有的孩子和家長選科往往只看了一次成績,比如期中期末某一次考得怎麼樣,以此為標準進行選科。這也是片面的,不科學的。應該把入學後,孩子綜合考的情況進行梳理,尤其是最近幾次大型考試成績,這個更有說服力。參考的範圍要大一些,尤其要注意,千萬不要僅僅拿入學成績來定選什麼,因為到了高中以後,孩子成績波動極大,入學前100名,可能一個學期後就是800名。
3、盲目跟風不可取
現在孩子們選科盲目性非常大,到了高二或者高三才開始後悔。有哪些盲目性呢?
第一、看別人選什麼就選什麼。這種情況很多,尤其是扎堆選科更嚴重,比如說某個學科選的人數多,自己也感覺人多的地方好,就選了。如果選了人數少的學科,似乎覺得另類。
第二、「哥們義氣」同學關係好。有的同學因為自己的好朋友選了某個組合也跟著選,結果這個組合適合別人並不適合自己,最後很痛苦。那為什麼還選呢?就是因為將來可以和他們在一起。
三、怎麼選科比較好?
1、多看自己在每一次大考中的排名。每一次期中期末考試比較重要,尤其是各種聯考,這就更需要格外重視,比較一下自己在這麼多人當中,哪些學科比較靠前,名次越是靠前越要考慮選。
2、不要扎堆選。人多的地方固然量化賦分更公平,但是也要考慮自己能力,理化生的同學選的不少,但是很多到了高二才發現選了物理,化學兩個都很難的學科,在加上數學,基本就崩潰了。
3、家長不要固執地給孩子定。有的家長我理解,非常固執,覺得孩子適合學生們,不適合學生們,其實有些家長真的不是很了解孩子,高估了孩子能力。初中實力很棒,高中未必,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意見,如果孩子實在不知道怎麼辦,也要看孩子成績,多諮詢孩子班主任老師,請老師幫忙。
外面也有一些專業選課的機構,當然,家長要是實在沒有辦法,也可以和這些機構諮詢,但是最終決定權還在於你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