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閱讀量是表達者的執念

2021-02-09 秋日麼麼茶

大家好,我是茶叔。

本文的標題是我早就起好的,雖然我知道,一篇文章用這樣的標題,閱讀量肯定很難看。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要是一個讀者連這種標題都能點進來,不是真愛還能是什麼?

所以我太感謝你們了,請允許我在這裡對你們致以深深的敬意。

2020即將過去,今天不想聊別的,就讓我和你說說心裡話吧。

馬東說過,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寫公號的人就是表達者,這意味著他們隨便說什麼,都有人過來抬槓。

老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別人不了解作者表達的背景,也無意體會上下文的含義,有些不同意見實屬正常。

可我這不一樣,我連槓精都難得見到一個。

我著急啊,怎麼沒人來槓我呢?

以至於偶爾看到一個槓精的留言我都特別開心,趕緊認真地和他槓,生怕他槓一下就跑。

然而大多數情況下,一篇文章發出來,激不起一絲水花。

我自我安慰,還不是我文章寫的太好了。大家都默默地進來,默默地贊同,默默地看完,默默地退出,揮揮手,不留下一片雲彩。

開玩笑啦,怎麼可能,根本原因就是看的人太少罷了。

如何拯救低迷的閱讀量,成了我的執念。

可能你會覺得奇怪,閱讀量有那麼重要嗎?

我完全理解你的疑問,我也曾經這樣問過我自己,甚至強迫自己不要這麼看重。

但我真的做不到。

每次文章一發出,我都內心緊張,我害怕前十分鐘都只有幾十個閱讀,我害怕沒人哪怕施捨一個在看。

這種感覺,有點像當年高考查分:人生能不能跨越,文章能不能出圈,成敗在此一舉。

然後我忐忑地點開一看,哇塞閱讀量已上200,好赤激,是不是又一篇爆文誕生了?

更常見的是,十五分鐘過去50個閱讀,完了,我手腳冰冷,開始自我懷疑:

標題起的不行?內容沒有共情?表情包用的不好?怎麼都沒有人留言?為什麼他們只點讚不點在看?怎麼粉絲還少了好幾個?

帶著這樣的憂愁,我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同時開始思考下一篇該寫點啥。

的確有人宣稱不在乎。

我也認識一些朋友,大概受我的影響,同樣躍躍欲試地開通了公眾號。

TA們說我要怎麼爽怎麼寫,我要展現我的專業技能,我要讓別人知道我有多優秀。

總之要的很多,就是不要閱讀量。

對此我都是微微一笑,同時為TA們送上祝福。

果然還沒到一個月,我看到TA們在朋友圈裡無奈發問,到底要怎麼寫才能提升閱讀量啊?

這個心路歷程的轉變,我一直用小時候在學校參加運動會來比喻:

上場之前,每個人都會說,我才不在意成績就是隨便跑跑啦。但是,當TA真正站在起跑線前時,沒有一個人不想全力以赴超過別人,獲得好成績。

閱讀量,就是表達者的成績單。

任何人,只要敲起鍵盤,就一定想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文字。

當然了,我也不是沒寫出過十萬加的文章,不管是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還是別的什麼職場類情感類大號,都轉過我的文章。

但是我知道,這遠遠不夠。

一篇爆文是不難的,難的是持續寫出爆文。

安迪·沃霍爾幾十年前就說過了,每個人都有15分鐘成名的機會。

關鍵是,然後呢?

黃西,曾經在白宮給歐巴馬講脫口秀,現反而比李誕他們差了不知道多少個數量級。

還有很多歌星影星,因為一部作品火遍全國,可惜後續乏力,照樣很快被人忘記。

所以我完全理解有些人心態的失衡,畢竟從曾經輝煌再到無人問津,這個滋味不好受。

我也很煩悶,總是跟自己較勁,既想在質量和閱讀量之間找到平衡,又想一下子就寫篇衝擊力強,叫好又叫座的十萬加。

可是在這個短視頻橫行的時代,這種願望實現的機率已經越來越低。

再說了,多少的歌手,一首成名曲唱了一輩子,多少的演員,整個職業生涯只被人們記住一個角色,還有多少的作家,用盡一生也沒有寫出一部傳世之作。

我何德何能,每篇文章都能爆?

沒有爆文的日子很難熬。

無人問津的寫作很孤單。

在今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這種情緒都主導著我。

直到幾個月前我看到「九邊」的一篇文章,標題是「人生的關鍵就是要主動去吃shi」。

他說即使像他這樣的大號,也會經常性的毫無靈感,寫作完全靠硬擼,痛苦不堪,就跟吃shi一樣。

唯一可以對抗這種痛苦的,就是天天例行地主動地去吃。

原來所有的寫作者都差不多,每天逼著自己按時更新,既無聊且無趣,但還得咬著牙寫下去,因為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碰到一次小爆發。

然後他們就是靠著這些不知道哪來的小跳躍,慢慢地從谷底爬了上來。

不可否認天資聰穎或者自帶光環的人有很多,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沒有捷徑,無非是苦逼地慢慢耗。

你看,緩解焦慮的最佳途徑就是比慘。

特別是看到這些巨牛X的人也一樣艱苦,一樣會沒靈感後,我的心態逐漸平和了許多。

是啊,我已經堅持了三年,沒有理由不繼續堅持下去。

在我的下一次爆發來臨之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同時不停地寫。

反正只要不下桌,就會有機會!

2020就要過去了,在這魔幻的一年裡,發生了無數匪夷所思又奇葩無比的事。

但在如此眾多的事件裡,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一個武漢的卡車司機。

他在1月20幾號到外地拉貨,誰知道武漢突然封城,他無法回家,只好在高速公路上流浪。

問題是他開著那輛武漢牌照的卡車,沒有高速服務區願意接待他,也沒人肯賣東西給他。

流浪三天後,還是交警幫助了他,經過協商,在某個服務區的偏僻角落讓他暫時停下,還給他熱水泡了方便麵。

當他吃下第一口面時,他哭了。

人生啊,就是如此的難以預料。

即使預知了開頭,也難以猜到結尾。

誰能想到我一個在傳統製造業幹了十多年的理工男,會每天早晨五點鐘起來碼字呢?

誰能想到下一篇不會是爆文呢?

村上春樹對他的粉絲說,寫作是孤獨的,猶如一個人在井底,無人會趕來相救。可是因為有你們,我站在井底的時候,抬頭可以看見星光。

我想說,我親愛的讀者大人,感謝你們又一年的陪伴,給我堅持下去的勇氣,為我點亮滿天星空。

2021,我們不見不散。

祝你新年快樂!

相關焦點

  •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不甘宿命就不能放棄表達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也不知道誰說的,說來著這句話一定也會有被人誤解過,比如有人解讀這句話,說既然表達註定要被誤解,那就不要表達了。被誤解的表達可能是表達本身的問題,受到表達者用詞水平、時間、語言環境等影響,表達出來的話語可能會有些不妥。
  • 被誤解是不是表達者的宿命
    謝謝主席,大家好開宗明義,表達者,在我方看來這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它並不是指具體的某個表達者,也不是指具體的某段表達或對話,表達者與受眾共同構成了我們探討認知傳播過程中的兩種抽象的概念工具。它勢必會區分出作為表達者的主體的我以及作為受眾的客體的他。表達這一動作發生在這對主客體之間。
  •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閱讀的文章,我們也可以在閱讀之後留言評論,我們甚至可以對別人的文章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建議,比如,我認為你哪裡的語句表達的不通順、我認為你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等等,這是言論自由權,每個人都有。但我認為,提出建議的前提,是你有認真的看文章,意見或評判來自理性的思考,而不是附帶個人情緒的自我認為。
  • 拆辯題|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嗎?
    一、定義「表達」的過程,應該起碼有如下幾個階段:首先是表達者有一個思想,這個思想他要先認識到;接著進行編碼,轉化成語言文字;然後接收者收到這個編碼:最後完成解碼。(一)誤解:「誤解」和這四個過程都是相關的,但是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誤解」肯定是伴隨著一種「偏差」,只不過這種偏差是發生在哪兩者之間的,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表達者的思想同接收者理解的內容之間有偏差;一種是表達者的語言和接收者理解的內容之間的偏差,其他的定義不應該被選擇,因為都太不講理了,而這兩者,可以根據持方進行選擇。
  • 在職場上,被人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被理解是溝通者的使命
    我記得在看《奇葩說》這一檔節目時,主持人馬東曾說「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這個說法貌似和我們認識的理論有所差別。在和別人鬧矛盾的時候,周圍人都告訴我們要學會互相溝通,互相理解。但是在兩個人都處於執拗的狀態時,彼此之間的溝通可能會火上澆油。
  • 《傑出公民》: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隱伏著多少世代前祖先的習性和癖好,從而叫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們祖先在遠古就已離開的土地。」故鄉是人的根柢所在,故鄉是文藝作品永恆的母題。這一點中國人深以為然,不然何來「落葉歸根」一說。夜深人靜時,故鄉始終是漂泊心靈的一方歸屬,無論離開多久,永遠縈繞在心間。抑或,故鄉只是機緣巧合的託生地。
  • 表達總被誤解?教你成為優秀的表達者
    馬東在某期奇葩說節目裡說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不知從何時開始,許多人面對"表達"生出恐懼心理,害怕表達不好,造成多餘的誤解,而說話溝通,又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麼,如何修煉成一位優秀的表達者呢?
  • 李現: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從未辯解更無需辯解
    面對黑粉李現十分坦然: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面對質疑韓商言:從未辯解更無需辯解。李現坦言自己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前,不會輕易上綜藝節目。在他看來,即便是流量為王,粉絲大過天的時代,靠所謂的炒作紅起來的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真正靠的還是真刀實槍的能力。有底氣的人才有說話的話語權,有底氣的人說話才有影響力。沒有作品沒有實力,藉助所謂的綜藝炒作,一味的拋頭露臉,不過是個搞笑的小丑罷了。
  • 楊奇函道歉了,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不是鍵盤俠自我寬恕的藉口
    馬東在打圓場的時候說過:「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而對羅振宇來說,只要他還在《奇葩說》的舞臺上,他的爭議就會繼續發酵。能想像到如果他在下一季繼續當導師的話,會有能人義士把他從給黃執中送槓、給許吉如復活開始一直到現在的所有「爭議」行為陳列一遍。或者再早點,挖出他《羅輯思維》裡那些自以為是的「黑料」。
  •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有爭議是傑出者的必修課|【經緯低調分享】
    但正如標題所言——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有爭議是傑出者的必修課。無論有多少流言蜚語,也無法影響他高超的球技,更無法改變億萬球迷對他的頂禮膜拜。以下,RIP: 來源 / 左右為籃(ID:dddnba) 直至今天,我還會偶爾想起得知科比去世的那一天。
  • 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張紹剛被吐槽沒情商,這次不冤
    張紹剛曾說過比較出名的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不過對於這件事,顯然網友們沒有誤解張紹剛,他有情商,但表現的並不如何炅。在我看來,或許張紹剛做慣了《吐槽大會》吧,所以依然是毒舌風格,但在這一節目中,這種風格顯然不適用。
  • 被誤會 是表達者的宿命:馬東父親終其一生的遺憾
    原因就在於——誤會是事情的真相,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仔細想想,我們其實每個人都面臨被誤會,但事實上,不管你說的在好聽,想不想誤會你只取決於被聽者。要不要相信你,也取決於他自己的主觀。所以不要去在意你不在意的,那些在意你的人不用你去說也會相信你。
  • 在川知樂:表達者的換位和假定——陳曉劍
    輕者表現為空洞的表達、無謂的爭辯,重則演變成分離、傷害、仇恨甚至戰爭。所幸,這種不可知不是無限的。不論是心理學家對交往和認知規律的研究,還是普通大眾生活和生產的社會化實踐,都試圖打開「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聽」之門,走上「恰如其分、正中下懷」的「說」之路。恰當傾聽,是有效表達的前提。但本文並不打算闡述表達者的傾聽技巧。
  • 空策KOMGCE,自我精神的表達者
    擁有自己獨特時尚品味的朋友肯定對克羅心這個品牌不陌生,它與其說是一件配飾,一件產品,倒不如說是一種品味的體現,一種靈魂的自我表達。作為一個配飾品牌,除了與眾不同的外觀設計以外,它所能夠體現的精神理念也是消費者們所追求的東西。
  • 被誤解的痛苦,被辜負的無奈
    To Everybody,被誤解是每個表達者的宿命。原因也很簡單。第一個原因,你真的講清楚了嗎?
  • 石恢:培養獨立而自由的閱讀者——《書語者》的閱讀課堂
    年10月,在第六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閱讀盛典會場,遇新疆青少出版社的許國萍總編,她贈我了一冊剛剛出版的《書語者》。比如,學生知道通過看圖書的封面封底的方式來了解書,而老師進一步引導的是討論圖書「概要」、「內容預告」和「推薦語」之間的不同;學生知道通過熟悉的作家或親友的推薦來選書,而老師則進一步引導總結「把朋友、家人、圖書館員和老師也加進書目推薦者的名單」;還有學生說出一些心不由衷的選項,而老師則以自己的同理心來表達對孩子的誠意。
  • 全社會更應該重視閱讀與表達
    培養一代既有民族特性又有國際視野、會使用國際通用語言交流中國文化和表達自己思想的、具有多元文化的公民。而在這日益複雜的世界裡,如何面向未來,打牢孩子文化的根基?在這飛速變化的世界裡,什麼才是孩子終身學習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閱讀和表達培養終身閱讀者,培養負責任的表達者。
  • 21.2.26 學習能力的基底層:閱讀與表達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受原因有三:其一,當前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所論述關鍵能力的三個群中(知識獲取能力群、實踐操作能力群、思維認知能力群),無論哪一個都涉及到「閱讀與表達」,可以說,「閱讀與表達」是獲得三個關鍵能力群必不可少的基礎;其二,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的出題方向看,真實情境下真實問題的分析、新信息的快速提取、知識體系重新建構後的解決與表達.這一切都離不開「閱讀與表達」;其三,從過日子的角度講,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
  • 關於性格內向者的6大誤解
    誤解1: 內向者不喜歡說話   This is not true. Introverts just don’t talk unless they have something to say. They hate small talk.
  • 得閱讀者得天下——如何提升考研英語閱讀能力
    考研英語閱讀的重要性自不必說,在總分100分的考研英語試卷中,閱讀就佔到了40分,足以見得閱讀在考研英語中的重要性,因而也便有了「得閱讀者的天下」的說法。但大家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閱讀的過程中無需查閱每個生詞,遇到生詞時嘗試著運用我們在詞彙課上教大家的詞根詞綴法來解釋單詞的詞義,這樣既能做到學以致用,亦能鍛鍊同學們的英語思維能力。二、提升詞彙量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