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學生時代」都有一本錯題集。
「學生時代」的我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好學生」,因為我特別聽老師的話,老師說寫作業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我就好好的寫作業,老師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做好課堂筆記,於是我每堂課都老老實實的記筆記,筆記記得乾乾淨淨一絲不苟。
老師說防止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要做錯題筆記,用於歸納總結,這樣以後看到的時候,就能有舉一反三的作用。後來,工作中的我也還是如此。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筆記記了一本又一本,但是不會的題還是不會,成績也沒有上升;會議筆記做了很多,總結出來的老闆總是不滿意。
那個時候的我就是覺得很鬱悶,不明白為什麼,直到後來我讀了大島祥譽的《麥肯錫筆記思考法》,才明白過來。
因為我從未認認真真地按照筆記記錄去思考解題的思路,只是機械性的把老師講過的步驟照搬上去,並沒有進行深入分析思考。
所以,解題能力還是老師的,我獲得的只是他的成果。
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那麼我推薦你閱讀大島祥譽的《麥肯錫筆記思考法》,作者大島祥譽是麥肯錫資深諮詢管理大師,在麥肯錫公司從事新事業開拓戰略、公司戰略以及經營戰略的制定等諮詢項目。
在進入麥肯錫工作時,他發現身邊的同事和前輩只是利用3種筆記本,就能夠從複雜的狀況中準確找出「真正的問題」,在實際行動的時候也遊刃有餘。
大前研一說過:「筆記不是用來記錄別人說的話,而是記錄自己的思緒。」
記筆記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思考」。
大島祥譽的《麥肯錫筆記思考法》要教給你的正是如何將筆記作為「思考工具」和「解決問題的工具」的筆記思考法,按照解決問題的4個步驟,在每個步驟中選擇相應的筆記使用方法,就能邊寫邊思考,快速整理思路,解決難題。
麥肯錫筆記術是什麼?
在說筆記術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做筆記?因為我們的大腦很會偷懶,很容易忘記一些信息,而我們要記住的東西又實在太多,因此我們只能藉助外在的媒介,而好的筆記相當於一個內存卡,額外地幫我們存儲信息,所以我們要需要做筆記。
言歸正傳,那麼什麼才是麥肯錫筆記術呢?
麥肯錫筆記術總共使用3種筆記:麥肯錫筆記,方格筆記,橫線筆記。下面我來具體介紹一下。
麥肯錫筆記
麥肯錫筆記:基本來說屬於方格筆記,但最上面有寫「」標題」的地方,中央是用來畫圖表的長方形框,最下方是用來標記出處的位置。
利用「一個圖標,一條信息」的方式來進行具體的描述,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多餘的要素。
方格筆記
方格筆記:根據當時的思考整理方法自由選擇橫著用還是豎著用,易於整理思路和分解問題的結構,還可以提高關注相關信息的意識。
橫線筆記
橫線筆記:我們最常見的筆記本,主要用來收集信息和現場調查時使用,用橫線筆記將信息一字不漏的記錄下來,便於後期分析。
這3種筆記就是專業的筆記,為什麼專業?不是因為記錄的信息有多麼的全面和整潔而是從記錄的信息中提煉出下一步應該怎麼做,這才是筆記最重要的地方。
如果只是單純的記錄,不思考記錄問題的下一步,那麼記錄是沒有用的,所以要一邊記錄一邊思考,將有用的筆記和解決問題、整理思路、尋找新發現等行動結合起來,才能非常準確而高效地取得成果。
我們為什麼要用這種筆記術呢?因為自由散漫的記錄筆記和用麥肯錫筆記記錄通過對比,通過圖表,應該做什麼,怎麼做,一目了然。
如何使用麥肯錫筆記術?
我們已經了解了麥肯錫的3種筆記術,那麼該如何使用呢?
在使用之前我們要先分析清楚表面問題和本質問題,因為只有確定了問題的本質,我們使用麥肯錫流解決問題的4個步驟才能順利的解決問題。
定義什麼是本質的問題
將收集到的信息按照「where(問題所在)」、「why(原因)」、「how(對策)」三種進行區分,從綜合信息中找出「where」所在,並運用橫線筆記和方格筆記,對有關聯的信息做出分析。這就是從收集到的信息之中找出「真正的問題」的筆記。
建立假設
將收集到的「where(問題所在)」信息分為「事實」、「解釋」、「行動」3組,即空雨傘,也就是天空有烏雲是事實,看樣子要下雨是解釋,應該帶雨傘是行動。
空雨傘一般採用方格筆記。根據分組的信息找出問題,建立假設,建立假設之後,運用橫線筆記和方格筆記描繪出解決問題的思考故事線。這就是針對真正的問題建立「這樣做應該能夠解決」的假設的筆記。
驗證假設
根據建立的假設,事先在筆記上做好提問列表,根據列表裡的問題,進行不斷的追問讓提問進一步升華,採用橫線筆記進行記錄,這樣就可以驗證假設是否是正確可行的。這就是驗證假設是否成立的筆記。
總結成果
首先要運用 「加重號形式」 或 「金字塔表格形式」 來建立概要筆記,然後再運用 「3的乘方法則」 來製作筆記,增強說服力。這就是為了執行實際的解決方案對提案進行總結的筆記。
下面我來具體介紹一下:「加重號形式」 、 「金字塔表格形式」 、「3的乘方法則」 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如何總結成果。
「加重號形式」就是我們經常會用到的一種形式,在文章的前面加上一個小圓點,用於一條一條的梳理信息列表;
「金字塔表格形式」 就是我們學生時代寫議論文的方法,就是以3個論據展開論點,增強說服力;
「3的乘方法則」 所採用的就是簡單的信息才能孕育出打動人心的力量,他的基礎就是採用「一個圖標,一條信息。」。
就像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方法只是一種理論招式,具體實踐還要結合具體的事情分析。
按照上面解決問題的4個步驟,在每個步驟中選擇相應的筆記使用方法,就能一邊寫一邊思考,整理解決問題的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麥肯錫筆記術使用後帶來的成果是什麼?
整理思路
通過將想法寫在筆記上和腦海中的往返活動,可以將零散的思考與記憶結合起來,找回重要的靈感和想法。其中有3種方法的圖解非常清晰。
a、分組歸類
用簡單的箭頭來讓自己的思考可視化,其中實用性最強的就是一個被稱為「3c」的框架。所謂的3c指的是:company、customer、competitor,這3個要素。
在想要客觀的把握問題所處的狀況時是非常簡單、方便的工具。因為我們在收集信息,建立框架的時候,會習慣性的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情況,所以可以通過「3c」的視點來提高客觀性。
箭頭思考筆記雖然簡單,但可以」深入挖掘思考「找出」假設「和」問題「,這些都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過程。
b、矩陣
根據「重要、不重要」,「緊急、不緊急」為2個突破口來分類,就可以發現很多之前沒有發現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什麼為切入點來設定矩陣的軸。
c、商業模型
按照功能區分開做一些事時必要的要素,連續的「流程概括」,使用時在筆記上將問題點分類,研究對策的時候不要只對產生問題的步驟做改善,而應該回到前面的步驟,對前面步驟中應該做的要素也做改善。
與別人共享信息和想法
將收集到的信息寫在筆記上,分為「事實」和「意見」,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作為製作資料的基礎
製作資料並不是「將材料和信息整理到一起就可以了」,必須以這個製作資料為出發點,展開解決問題的行動,向什麼人、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傳達最有效?從一開始就要時刻意識到這一點,對解決問題的故事線進行調整。
清楚掌握接下來應該做什麼
根據自己在筆記上整理的思路,運用故事線思考的方法,在把握整體情況的基礎上分析事物所處的狀況,然後思考事物接下來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由此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你以為你學的是普通筆記術,實質上蘊含的是強大的「知識管理體系」,知識光進入不梳理,沒用,只有吸收知識後,仔細分流到各個層面儲存,該用的時候你才能快速拿出來。
邏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先生曾打過一個比方,知識在那,你得「縫」一下才是你的。這個「縫」就是記筆記。
比方說你在網上、公眾號上看到一些特別好的文章,不要光是收藏,試著去寫點什麼,記些什麼,縫縫補補建立出屬於你的知識體系,這才是高效率的學習力。
筆記的終極目的就是「 提高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