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有兩個響亮的口號:一個是「替天行道」,一個是「四海之內皆兄弟」。賽珍珠翻譯英語版《水滸傳》的譯名也是「四海之內皆兄弟」,而且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翻譯,可見其影響之大。
「四海之內皆兄弟」出自 《論語·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這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本意,在《水滸傳》中可以理解為講義氣、重情義的都是兄弟。看上去沒有等級觀念,挺誘人的。
「四海之內皆兄弟」在《水滸傳》中首次出現是在第四回。「……趙員外攜住魯達的手,直至草堂上,分賓而坐,一面叫殺羊置酒相待。晚間收拾客房安歇,次日又備酒食管待。魯達道:『員外錯愛,洒家如何報答。』趙員外便道:『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如何言報答之事。』第二回、第四十四回中,跳澗虎陳達、錦豹子楊林也都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話語。
但是話說的漂亮,可做起來已經打了折扣,水泊梁山的英雄們行得未必是「道」,「四海之內」呢,也未必都是「兄弟」。
其實在梁山內部是等級分明,先不說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別。眾頭領對眾嘍羅更是不當回事的。
第五十三回,柴進失陷高唐州,梁山泊前去營救。宋江與高廉作戰,「宋江人馬,大敗虧輸」, 「宋江來到坡上,收住人馬,紮下營寨,雖是損指了些軍卒,卻喜眾頭領都有。」第五十五回,宋江與呼延灼作戰,呼延灼用連環馬將宋江打得大敗而逃。宋江「就水寨裡整點人馬,折其大半,卻喜眾頭領都全。」
左一個「卻喜眾頭領都有」,右一個「卻喜眾頭領都全」,言外之意,只要頭領在,嘍羅死十個八個、一百二百、三千五千都不算什麼問題。想想哪有這樣對待手足兄弟的道理。可見,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只不過是哄人高興騙人賣命的把戲。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口號好比是梁山做的一個吸引天下英雄前來的虛假廣告。如果真的相信了廣告的內容,入了梁山,除了幾個有頭有臉的人物,弄不好只有做嘍囉、當炮灰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