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接觸這個領域也有段時間了,網路上也沒有看到太多關於冥想的中文文章與資源,所以我想利用這個機會,好好以中文介紹冥想以及冥想近年來在美國盛行的原因
因為想將我認為初次接觸冥想時所需的知識,一次涵蓋到此文章內,所以文章會稍顯繁長,將會分為幾個篇幅來寫。但我相信在讀完此文章後的你,一定能夠對冥想和mindfulness 有初步的認識!
科技的進步造就了資訊爆炸的時代,尤其是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我們能輕易地填滿一天中的空暇時間。這也意味著現代人的注意力比以往更容易渙散、分心。在人類繁衍的歷史中,現代人的大腦相較於古代人,可說是受到過度刺激:想像我們一天中,透過電視、電腦、手機、網路、電臺、廣告看板等等所接受到五顏六色、五花八門的資訊衝擊。
這幾年陸續有研究指出,現代人的注意力日益減少且.
現代大學生是有史以來最容易分心的族群。儘管唾手可得的各種資訊似乎增加了我們在工作上的效率,不過取而代之的卻是人類輕易分心渙散的心理狀態及接受各種資訊衝擊的壓力。但好在有一項正席捲美國各領域的運動,能為現代人忙碌混亂的大腦找回一點秩序 — — 冥想。
Mindfulness & 冥想簡介
在提冥想前,得先介紹這整個領域: 「mindfulness」 :網路上普遍將 「mindfulness」 翻譯成「正念」,但我個人覺得這樣翻譯 「mindfulness」 並不太貼切,並且可能誤導大眾對於mindfulness的認知。「Mindfulness」 這個字其實很難翻譯,因為 「mind」具有「心靈、神智、精神、注意」的含義,而 「ful」 在句尾則代表「充滿、含有」。
我認為,mindfulness最貼切的中文解釋就是「專注於當下,不帶有自我批判的狀態」。若將 mindfulness 翻譯成「正念」,我們很有可能誤將 mindfulness 理解成「正向的念頭」,進而將內心的想法,貼上好或是壞的標籤。並在無形中違背了mindfulness含義裡十分重要的一點:不以批判的角度去覺察事物。
Mindfulness一詞是由美國權威教授Jon Kabat Zinn 率先在70年代所定義的。Zinn教授在日後也以其為基礎,開發出他著名的認知行為MBST療法,希望能以此減輕並幫助各精神疾病的受創者,如焦慮症、創傷症候群、憂鬱症、強迫症患者等。Zinn教授對mindfulness的定義是:「透過有意的專注於當下,產生非批判性的覺察」。簡單來說,就是純粹的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並不去定義任何當下所觀察到的事。
這個狀態可以透過諸多不同的方式達到,而最主要的共通點就是「專注在當下,全心全意」。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皆可能曾體驗過,例如在聽音樂時的愜意、打球時的全神貫注、演奏樂器時的聚精會神等。在你正享受做自己喜歡的事物的同時,便很有可能已達到某種形式的 「mindful」 狀態。
那麼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專注力、更輕易的達到全神貫注的狀態呢?最有效的方式即是練習冥想 (meditation)。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meditate 的拉丁文是medeor, 也就是 『I cure』 自我療愈。簡短來說,冥想就是透過照顧自己的心靈、達到舒壓放鬆的作用。冥想的練習可以細分成許多種型態,比較盛行常見的是呼吸、靜坐、瑜珈、以及視覺化(後面會做更深入的介紹)。
關注冥想+公眾號,隨時了解有關冥想諮詢,也以便查找有關冥想的資料,學習音樂,放鬆音樂,睡眠音樂和冥想音樂的更多信息。關注公眾號,回復「冥想"免費獲得冥想+價值99元的收費音樂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