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小時候斷奶是在一歲多,被媽媽送到了姥姥家,在姥姥家住了一個多月。現在媽媽還會說起這事,因為在姥姥家斷奶了一個多月,媽媽來接時怎麼都不要她,讓媽媽心疼的直掉淚。我們那一代經歷過的斷奶,大多是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儘管現在的我們已經記不起當時和媽媽分離的痛苦,但是現在我們為人父母了,不願再用這種方式給孩子斷奶。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猴貝是母乳餵養到8個多月大,我當時上班背奶,背了5個多月就沒有奶了,而他因為背奶原因喝奶瓶的時候居多,到我沒有奶了他就自然過渡到奶粉餵養,在兩歲多時又從奶瓶自然過渡到用杯子喝奶,這一路都很平穩順利。但是如果我一直有奶並且條件允許,我會一直堅持母乳餵養,直到他不再需要。關於母乳餵養的持續時間,老人們常說「母乳一年就夠了,寶寶過了一歲後,母乳就沒有營養了」,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權威機構,比如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兒科學會等,建議母乳餵養的時間要持續兩年,並且大力推動長期母乳餵養的推廣。在中國,年輕一代的父母擁有比上一代更科學更健全的育兒觀,他們也越來越接受長期母乳餵養,這是一種好的趨勢。
關於母乳餵養對孩子的好處,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哪兩個媽媽的乳汁是一樣的,也沒有哪兩個寶寶需要一樣的乳汁,你的乳汁是為你的寶寶量身定做的,乳汁中含有的特殊營養物質,能保證嬰兒大腦的健康發育,這是任何奶粉都比不了的。
儘管有營養學家和兒科醫生建議母乳餵養至少要持續到寶寶1歲,但還是有很多媽媽為了某些原因或者不可避免的原因過早的給寶寶斷奶。這和很多媽媽不知道斷奶的最佳時機也有關係,當寶寶對吮吸的需求消失的時候,就是可以斷奶的好時機,一般在寶寶9個月到3歲半之間。如果寶寶不到一歲就斷奶了,媽媽們也不要產生負罪感,覺得自己是個不合格的母親,畢竟有些事情我們的確控制不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好不容易媽媽們堅持到了寶寶一歲多還在母乳餵養,周圍還充斥著對這種行為的質疑,「孩子都一歲了,還在餵奶!」讓媽媽們覺得自己是不是太寵孩子, 又或者感覺會不會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可是經驗和研究都顯示,延長母乳餵養的時間並不會助長孩子的依賴性,相反能讓孩子更獨立,因為安心享受父母關愛的寶寶,沒有提早斷奶的寶寶,最終會更加獨立,更能接受與媽媽分開,可以更安全、更穩定地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而且更容易受教育。
如果媽媽在意周圍人的眼光,試想一下,為什麼兩歲的寶寶吸母乳就奇怪,吸奶瓶難道不奇怪?對很多寶寶來說,吮吸的需要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不管是吃母乳還是吃奶粉都一樣,需求獲得滿足後就會消失,沒有獲得滿足的需求,以後還會再次席捲而來,引起麻煩。
圖片來源於網絡
怎麼樣科學的斷奶?
斷奶是有兩個階段的,停奶和替代,在給寶寶斷奶的過程中,要逐漸補充固體食物、乳製品和情感撫慰,大多數的替代就是奶粉,一般寶寶都能接受這個替代品,但是斷奶的關鍵是寶寶需要離開母親溫暖乳房的情感撫慰。不要想著用一個泰迪熊或者一個小汽車就能打發想要重回媽媽懷抱的寶寶。媽媽需要用其他形式的情感去安撫他,而且一定是媽媽以外的人,最好是爸爸,讓爸爸來安撫哭泣委屈的寶寶。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何做到自然離乳?
斷奶切忌簡單粗暴,小時候我們已經經歷過,現在我們嘗試給寶寶另外一種方式,漸進式斷奶,對於突然離開媽媽離開母乳的小寶寶來說,這種方式更容易接受與更容易進行安撫。媽媽們可以試著開始有意識地跳過比較無足輕重的一頓奶,用吃點心或者帶寶寶出去玩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先調整一次,一段時間後再調整一次,逐漸減少寶寶一天母乳餵養的次數。同時,以往固定母乳餵養的位置或姿勢,也可以嘗試調整,讓寶寶不再被鼓勵多吃奶。懷著「不主動給,也不拒絕」的態度,漸近式給寶寶斷奶,如果在斷奶期,寶寶出現了一些消極行為,比如鬧彆扭、發脾氣、傷心等行為,媽媽可能要放緩斷奶的節奏,寶寶有些適應不了,而在寶寶生病時,他吃母乳的次數又會增加,媽媽這時不要拒絕寶寶,這是寶寶的本能需求,母乳能安撫他,也給給他提供對付疾病的抗體。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斷奶是媽媽和寶寶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但是時機未成熟就讓寶寶過早斷奶,對寶寶的身心發育有長遠的影響,經過育兒專家的長時間跟蹤研究,最具有安全感,最獨立,最快樂的孩子,都是那些沒有提早斷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