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壇曾流行一句「臺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
不同於瓊瑤文風的跌宕起伏、纏綿悱惻,亦舒下筆總是狠辣犀利,她筆下的女性個個有好皮相,皮相之下還有灼灼的野心,驕傲自立,行走如風,簡直是人人嚮往的都市女郎。
於是很多女孩視她為情感生活中的教母,給她取了個名號,叫「師太」。
哪怕你沒看過她的書,也一定聽過她書中的名言:
「當一個男人不再愛他的女人,她哭鬧是錯,靜默也是錯,活著呼吸是錯,連死了都是錯。」
「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麼就要很多很多的錢。」
「人為感情煩惱永遠是不值得原諒的,感情是奢侈品,有些人一輩子也沒有戀愛過。戀愛與瓶花一樣,不能保持永久生命。」
01
亦舒原名倪亦舒,乳名阿妹,是大文豪倪匡的妹妹。作為倪家老六,亦舒從小備受寵愛,因此養成了一副大小姐脾性,不懂忍讓。
亦舒從小記憶力驚人,鍾愛閱讀,又因為時不時可以接觸到四哥倪匡的好友大作家古龍、金庸等人,對文學的熱情自然更加深厚。
在倪匡的提點引薦下,1960年,14歲的亦舒開始寫小說。同年,她的第一篇小說《暑假過去了》發表在《西點》雜誌。15歲時,就出了自己的短篇小說集《甜囈》。
沒過幾年,亦舒儼然成了香港的「大文豪」。就連倪匡提起自家妹妹也難掩得意,他和金庸等好友調侃:我們家阿妹現在可出息了,很多出版社為了和她約稿都找到我這裡來了。
才氣逼人的同時,亦舒也是出了名的壞脾氣。
上中學時,亦舒的名氣更甚,很多出版社和雜誌社爭相約稿,編輯們卻不敢輕易催稿。有個老編輯還特意警告過屬下:
「雖然咱天天追著亦小姐要稿子,但你們千萬別得罪她,她未夠年齡,殺人可不用償命的。」
家境優渥加上年少成名,使得亦舒變得愈加驕傲而凌冽,這種影響不止反映在她的作品上,感情生活也亦然。
02
17歲時亦舒從中學畢業,因為理科成績不好,她毅然選擇輟學。當家人問及她靠什麼養活自己時,她豪氣地說:「我寫小說就能養活自己!」
倪匡深知小妹性格倔強,也只好支持。恰好當時他的好友金庸為《明報》招聘娛樂記者,便讓亦舒去試一下。沒想到入職《明報》的亦舒做得風生水起,白天採新聞專訪明星,晚上寫自己的專欄雜文,日子過得繪聲繪色。
也是因為《明報》的契機,17歲的亦舒遇見了19歲的畫家蔡浩泉。
那時的蔡浩泉還是個窮小子,和幾個朋友一起租了個小房子做工作室,雖有一身才華卻難掩潦倒。可亦舒也不知怎地偏偏就愛上了他,朋友說她見了他「如烏蠅見蜜糖,甚至以自殺威脅」。
是的,亦舒為了與蔡浩泉在一起不惜以死相逼,瞞著父母家人在一家飯店擺了酒,結了婚。
愛得轟烈的兩個人沒有抵得過婚姻的平淡與瑣碎。第二年,兩人的孩子蔡邊村出生,18歲花季就成為已婚媽媽,亦舒顯然沒有做好準備。第三年,爭吵不斷的兩人離婚,徹底分道揚鑣。
一開始亦舒還常去看望兒子,當得知蔡浩泉有了新歡後,她乾脆連親生兒子也拒絕來往,好像要將這段歷史從自己的人生裡刪除一樣。
後來蔡邊村長大,拍攝記錄片《母親節》時他說了一句:「我最後一次見我母親是在11歲,寄給她的信件從未有回音。」
那次,亦舒和他一起看了電影《007》,還給他買了機械人。那是他記憶裡母親給他最後的溫暖。
亦舒的親侄子倪震也看不慣亦舒的做法,親自痛批她:
「姑姑亦舒,十多歲便結婚出走,生下小朋友,凡事必須付出代價,姑姑多年來都有陰影,人怕出名豬怕壯,恐怕是怕有一天小表弟找上門來要錢」。
03
亦舒愛上的下一個男人叫嶽華。嶽華是那個年代的當紅小生,彼時他有個交往五年的女友——「武俠影后」鄭佩佩。而那時,亦舒和鄭佩佩關係很好,堪稱閨蜜。所以亦舒和嶽華後來在一起,實屬挖了閨蜜的「牆腳」。
亦舒曾在自己的書《亦舒為什麼愛嶽華》中寫道:
「亦舒心目中的嶽華,也是一個好人。一張好人的臉,好人的性格。在她心中,他的好不要說是電影界罕見的,可能也是這個世界上罕見的例子。」
也許是因為嶽華太好,亦舒忍不住搶過來佔為己有。三人出去遊玩回來,她常以夜盲症為由,讓嶽華送她上樓。久而久之,鄭佩佩因為亦舒常與嶽華吵架,而這在無形中也給了亦舒機會。之後亦舒與嶽華順利結婚,而鄭佩佩則遠走美國,閃婚閃嫁。
「贏了」的亦舒卻並不幸福。
也許是知道自己這段感情是搶來的,也知道鄭佩佩在嶽華心中的分量,因此她總對鄭佩佩充滿猜忌,幾近發狂。
嶽華在《志雲飯局》上回憶說:
"若是哪家娛樂周刊刊登了嶽華和鄭佩佩的過往,亦舒就會用剪刀狠狠剪爛了他的西裝,最讓他恐怖的是,有一次亦舒竟然用一把刀插在他床上的心口位置。"
這份令人窒息的愛成了嶽華沉重的負擔。而此時,一封鄭佩佩的來信則成了兩人離婚的導火索。
那時鄭佩佩已在海外結婚,但婚姻生活並不幸福,因鬱悶無人傾訴,她便給嶽華寫了一封信。豈料亦舒卻把鄭佩佩的信直接在報紙上公開,導致鄭佩佩和丈夫之間出現婚姻危機。
這一做法也徹底激怒了嶽華。後來在《志雲飯局》上嶽華也透露兩人分手理由:
"我認為她的做法太過分了。傷害我不重要,但傷害人家的家庭就是太過分。所以後來,她真的跪下來要求我,我也說:你傷害人家太厲害了,不可以。"
再次離婚,亦舒傷透了心,決意遠赴英國曼切斯特留學。
04
也許是兩段失敗的婚姻使得她終於能低下頭來審視自己,那個驕傲不可一世的亦舒慢慢地溫和了下來。
留學歸來,亦舒選擇了工作,開始是在富麗華酒店做公關,後來又在香港政府新聞處任職,私下繼續筆耕不輟,1980年到1993年,她創造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多年後,她接受鄧靄霖的電臺專訪:
「沒錯了,你自己經濟搞不好,簡直陷自己於不義,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活不下去了,你就心灰意冷,做些傻事。你經濟搞好,你的感情糾紛還是那件事,你可以比心機搞好感情的事,因為人自己生活有保障了。」
有人問她:你還追尋愛情嗎?
她平靜地回答:
「罐頭也有限期。高跟涼鞋,穿迷你裙,裝假眼睫毛,不是我們的。什麼年紀做什麼事。」
四十幾歲時,亦舒通過相親認識了港大教授梁先生,她步入了第三次婚姻。這一次,她收斂了脾性,回歸了平淡的生活,甚至還通過人工受孕產下一女。後來,一家三口移居加拿大,她一改往日雷厲風行風格,開始操持家務,照顧家庭,「師太」逐漸淡出江湖。
就連媒體將「亦舒拒認親生子」的新聞炒得漫天風雨時,她也不曾出來回應過半句,這很難不讓人聯想起她舊文中的金句——「沉默如金其實是最成熟最恰當的做法」。
如今年過七十的亦舒不問世事,有讀者調侃:
師太開始安享晚年生活了,再也寫不出以前的盪氣迴腸。
亦舒則置若未聞,淡然一笑,這一刻的她像極了她書中的亦舒女郎:淡定、克制,永遠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