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或許你中了「自證預言」的陷阱

2020-09-05 來惜傾訴

來惜情感傾訴平臺上有頗多存在原生家庭煩惱的用戶,他們大多數是走不出原生家庭影響的,終其一生都在治癒不幸的童年。

「原生家庭」原本是一個中性詞,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

然而在近年來各種犯罪案件深挖家庭背景、各種電視劇關於父母一輩對子女人格影響(負面)的角色塑造,使得「原生家庭」四個字逐漸成為負面詞彙,仿佛自己身上一切不良後果都能從原生家庭中尋得根源。

但實際上你可能並不是如何也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而是你試圖在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

心理學上有個經典的真實案例:

有一個女人,第一次婚姻,被男人家暴,然後離婚。

第二次婚姻,又被男人家暴,然後又離婚。

第三次還是家暴。

  • 那個女人對心理醫生說:

「我不懂為什麼婚前溫柔體貼的丈夫,在婚後會有這麼大的變化,還會動手打我。」

可是心理醫生在丈夫的口中卻聽到了另外一個版本。

  • 丈夫對心理醫生說:

「我們感情一直很好,但從結婚以後,夫妻之間只要發生一點小爭吵,妻子都會說『有種你敢打我』、『你是不是想要打我?那你打我啊,你打啊』。」

就這樣妻子無數次挑釁和暗示之後,丈夫大腦一片空白,真的伸手打了妻子。

後來經過深挖才知道,這位妻子的母親長期被父親家暴,所以她發誓長大後,一定要找一個跟父親完全不一樣的男人。

於是,她選擇了性格溫和的丈夫。但是婚後她總預感自己會和母親命運一樣,她總覺得男人沒一個好東西,最後都是會打老婆的。

她害怕變成這樣,不斷試探,不斷用行動實現它,所以在自己的「調教」和「暗示」中,丈夫真的變成了一個打老婆的男人。

確實,自證預言就是如此可怕。

來惜情感傾訴平臺上也有類似的自證預言案例。

傾訴者莉莉(化名)因為父親沉迷賭博,家裡長期處於被人追債、母親四處借錢生活的艱難處境,她發誓自己絕對不會找一個愛賭博的男人。

卻不料自己還是愛上了一個沉迷賭博的男生,本來痛下決心要離開他,但每次看見他缺錢、說要悔改的可憐模樣總是不忍心,最後還是結了婚,生活重蹈母親覆轍。

她說過一句話:「大概是因為我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這輩子都擺脫不了像父親這樣的人。」

如果單單看她的故事或許看不出所以然,但是她最後說出的那一句話直接表明,她一直在自證預言: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所以她覺得自己會像母親一樣。即使明明擁有離開的選擇,她還是會選擇留下受盡折磨,最後告訴自己:「我說得沒錯吧,我走不出來的。」

當你斷定了一種可能性,就會對另外一種可能性的發生放棄努力,甚至是潛意識地阻止這種可能性的發生。

  • 「我不是讀書的料。」

所以你認為努力也沒有,就乾脆不努力了。

  • 「我這種人不配擁有愛情。」

所以你將心門關閉,即使有人想走進你的內心,你也拒之千裡。

  • 「我覺得我老公不靠譜。」

所以你開始疑神疑鬼,有個女同事發消息也被你認為是偷情,最終導致夫妻感情出現裂痕。

你的內心篤定一件事情,你的情緒就會順應你的內心,那麼你總會找到去證實你預言的細節,最後的結果也會變成你內心所想。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朝著好的預言方向去證實呢?

惜惜曾經也是一個愛抱怨的人,認為自己幹啥啥不行,直到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人要發正念才會成功。

「念」原為佛教術語,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修行者將思想固定在某個對象上,專注的觀察它,就稱為念。

簡言之,「正念」就是有意識的觀察,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積極正向的事物中。比如傾訴者莉莉,倘若堅持告訴自己一定能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當斷則斷,便有極大可能離開那個好賭的男人,不再重蹈母親覆轍。

原生家庭類型書籍《無聲告白》有句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們或許想要擺脫父母強加的期待,或許想要逃離原生家庭的影響,但如果一心只沉溺於過往、用盡一切證明自己遭受原生家庭的傷害,最終只會走向自證預言的陷阱。

你是怎麼樣的,你看到的世界就會是怎麼樣的,你就會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之中。心裡陰暗的人,看什麼都是陰暗的,自己也會處在一個陰暗的世界裡。

希望我們能用正念去自證預言,徹底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尋找真正的自我。

來惜情感傾訴平臺

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很難走出,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更是讓一些女性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也許你也渴望安全感和愛,卻又不自覺拒人於千裡。傷口不願示人,捂久了只會發膿潰散。

來惜,暖心的女性情感傾訴平臺,擁有眾多匿名傾聽者和專業心理學人士。

為您提供貼心、專屬、及時、匿名的傾訴陪伴服務。

傾訴你的心事,治癒你的創傷。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相處小心這種自證式預言
    對於他這段感情的結果,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他對女友的那些諸如不能加異性的微信,不能參加有年輕異性在場的聚會,去哪都要報備等等行為,我早就勸過他不要這樣,結果肯定會失去對方。但是他不聽,他說他也不想那樣,但是他怕失去女友,所以只能看著她,他才有安全感。 事實上他的女友我也見過幾次,女孩對他很不錯,看上去也不像那種隨便就能被人撩走的女孩。
  • 有一種美好期許叫心想事成,有一種心理效應叫自證預言
    關於「自證預言」,維基百科中是這樣定義的:自證預言(又稱「自我應驗預言」),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提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通俗的說,自證預言就是我們總會在不經意間使我們自己的預言成為現實。那麼,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如何利用「自證預言」的心理效應給自己帶來積極的影響呢?
  • 你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了嗎?
    原生家庭是我們不能選擇的出身,它給我們的影響很大。我們在原生家庭的環境下,學會了最初的情感記憶、肌肉記憶、思維方式記憶,等等。存在著「不打不罵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錯誤的教育理念。我也是那個走不出陰影的孩子
  • 你還在原生家庭的陰影裡掙扎嗎?
    隨著一天天長大,原生家庭的牽線越來越松,走的也越來越遠,甚至原本以為溫暖的線漸漸消失。但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卻一點點加深。小時候,我們常想假如沒有人管那該多好,而現在又在想假如有人管管我就好了,大到思想方向,小到吃冷吃熱那種。對原生家庭的審視無疑是復盤過往的自己。
  • 《重啟人生》:擺脫原生家庭陰影,活在當下才是智者的謙辭
    《奇葩說》裡,馬東問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很多人把長大以後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理解不了的人情世故都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麼嚴重嗎?"武志紅果斷地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有!"而原生家庭是否給你帶來影響,也有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它卻真實地存在,性格的缺陷就是最直接的表現。
  • 3本治癒系書籍:帶你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和親密關係的困境
    正如前面所說,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著某種不可示人的「傷痕」,它默默生長,直至成年後通過各種途徑爆發了出來,而這些難以描述的感受,正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原生家庭》和有毒的父母說再見《原生家庭》豆瓣評分8.3。
  • 原生家庭,也是你心中走不出的傷痛嗎?
    因為,情況稍微差點,他媽就焦慮得整晚整晚睡不著,不停的抱怨,跟她或她爸稍微有點衝突,她媽就一直哭,邊哭邊翻多年前的舊帳,倒苦水......朋友們,你們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呢?也是你心中永遠的傷痛嗎?有位心理學家說過:幸運的人用童年來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比我們知道的要大很多!
  • 如果你越想逃離原生家庭,你就越離不開原生家庭
    由於發展心理學的影響,我們總以為,原生家庭環境無可避免的決定了我們的人格。那麼我們可以把原生家庭背景當作塑造未來生活的原料,去探究原生家庭中曾經對我們造成傷害的,尤其是我們父母的成長經歷,認知,行為模式,去探究原生家庭裡的那些關係。
  • 原生家庭:你「黑化」的鍋,我不背
    近年間,關於原生家庭的報導、討論就沒有停止過,每當發生了未成年人犯罪、自殺等事件,媒體、網絡就會出現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文章,大多是將罪行和惡果歸咎於原生家庭對孩子的不良影響。不僅如此,翻看文章下面的評論,太多人都在回憶自己童年與父母不開心的經歷,仿佛瞬間頓悟自己的缺點都是怎麼來的。
  • 《都挺好》蘇明玉用一生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3個方法與自己和解
    「我要你生我養我了嗎?你把我生下來就要負責,不是光圖快活!」蘇明玉對著重男輕女的母親含淚一頓大吼,換來的是一記響亮的耳光!《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從小被忽視,只因自己是女孩。為了大哥去美國讀書,把她的房子賣了。明成和同學去旅遊,母親爽快出2千元,明玉學習報班要1千元卻沒有。明玉18歲離開家,發誓再也不回去。
  • 戀愛不順,或許是原生家庭在作怪
    因為原生家庭比較好的人,通常在性格方面都不會有太大的缺陷,所以原生家庭比較好的年輕人,容易受到更多異性的青睞。究竟原生家庭是否會影響我們的戀愛和婚姻?答案是會的。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 放開原生家庭,成為你自己
    將自己不太理想的生活狀態歸結於原生家庭,是對自己生命不負責。父母給我們的已經夠多了,我們還要要求什麼呢?不懂愛的父母,都是曾經沒有得到愛的小孩。他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他們也有自己的局限,但給我們的已經是當時的竭盡所能了。
  • 那個蜷縮在原生家庭陰影下的小孩,為什麼再也出不來了
    文|李巧派(專注優質原創,抄襲必究,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原生家庭,顧名思義,你成家立業前生你養你的家庭。在這個家庭裡,有爸爸,有媽媽,也許還會有你的兄弟姐妹。提起原生家庭,有的人也許會說,這輩子都不想和父母分開。但有的人卻只能苦笑著說,寧願自己沒有被生出來。我的朋友米粉是第二種。
  • 《把時間當朋友》:自證預言,讓謠言變成預言
    謠言變成了預言。這就是著名的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本質上是謠言或者輿論引發的群體行為,當所有人都相信一件事的時候,這件事情就算不是真的也變成了真的,所發揮出的威力也是巨大的。當周圍所有人包括你的親人好友都認定你是什麼樣的人、而且你做什麼都無法影響他們的看法時,你可能會真的做出與之相符的事情。而一旦你做了這些事情,他們對你的錯誤看法瞬間就有了依據,就變成了正確的看法,而且這種看法會更加的堅不可摧,不可改變。
  • 豆瓣評分8.3《原生家庭》幫你治癒原生家庭的傷害,走出童年陰影
    武志紅老師推薦這本,由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寫的《原生家庭》一書。這本書從原生家庭分析開始,寫到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傷害,最後講如何修補自已因為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母親會說,萊斯是她的生命,她也不知道自已能活多久。所以想見到萊斯。而此時的萊斯雖然很不想回家,但也只能乖乖回家,否則心中的罪惡感會讓他喘不過氣來在《原生家庭》一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像萊斯這樣的父母就是有毒的。判斷一對父母是否有毒,就看有沒有給孩子帶來持續的傷害。
  • 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痛苦,怎麼辦?這裡有一份與父母和解的指南
    前段時間豆瓣有個很高流量的話題:「如果讓你來當自己的父母,你將會怎樣對待童年時代的自己呢?」在話題下的文章和評論可以看出,中國式家庭都有個很奇怪的現象,無論父母是非常寵愛孩子或者是非常嚴格教育孩子,都會造成孩子長大後稍有過得不順就怪責原生家庭的教育出了問題。
  • 夫妻關係模式源於原生家庭
    成長背景無形中灌輸我們很多信念,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斷影響著我們可以說,原生家庭也是影響我們最早,持續力也最久的環境及系統。? 原生家庭對夫妻關係的影響據調查顯示,個性價值觀不同,是導致離婚第一大原因,其次才是第三者介入和性生活不和諧。所謂價值觀不同,就是與原生家庭有很大關係,人的個性價值觀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特別是我們中國人。
  • 原生家庭|你以為離你很遠的原生家庭,其實就在你的身邊
    去年國慶假期,我赴約去廣東的表哥家玩,在這七天的假期中,我看到了原生家庭給我舅的家庭帶來的影響,婆媳關係、父子關係。我舅17歲的時候,身上揣著外婆給的兩百塊錢,隻身去了廣東,舉目無親的情況下,他在工地做過苦力、做過搬運工人、進過工廠。
  • 走出原生家庭的烙印
    父母與孩子,孩子與父母,雙方會一直沐浴在相互正反饋的良性循環中。這樣的原生家庭教育,才能夠讓下一代健康成長。所幸,「蘇」還活得不錯,並且在這畸形的原生家庭教育中,堅韌不拔,愈挫愈勇。但要說「蘇」已經擺脫原生家庭的枷鎖了,也不見得。不談電視劇結局,就看她的成就,不也正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嗎?如果她從小就是「貼心小棉襖」,沒準也不會有這樣的成就吧。成也「原生」,敗也「原生」,這是一輩子的烙印,抹不去的。
  • 《熱鍋上的家庭》折射出當代原生家庭啟示錄:家庭療愈與幸福重建
    papi醬這個人生的排序曾經引起過巨大的爭議,她解釋說:「首先我是陪伴自己的時間最長的,以後的一生,我是跟我的伴侶一起過的,孩子和父母都是你只陪伴他們走一段路,剩下的路還是他們自己去走的。」有些父母小時候會問一下讓孩子哭笑不得的問題,例如孩子,你更愛爸爸還是媽媽?對於女人來說,生完孩子以後,丈夫重要還是孩子更重要,其實正確的做法,首先是爸爸要愛媽媽,媽媽也愛爸爸,然後爸爸媽媽共同去愛自己的孩子,這樣父愛和母愛才不會缺位。因為沒有愛的父母不太可能培養出有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