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惜情感傾訴平臺上有頗多存在原生家庭煩惱的用戶,他們大多數是走不出原生家庭影響的,終其一生都在治癒不幸的童年。
「原生家庭」原本是一個中性詞,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
然而在近年來各種犯罪案件深挖家庭背景、各種電視劇關於父母一輩對子女人格影響(負面)的角色塑造,使得「原生家庭」四個字逐漸成為負面詞彙,仿佛自己身上一切不良後果都能從原生家庭中尋得根源。
但實際上你可能並不是如何也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而是你試圖在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也指對他人的期望會影響對方的行為,使得對方按照期望行事。
心理學上有個經典的真實案例:
有一個女人,第一次婚姻,被男人家暴,然後離婚。
第二次婚姻,又被男人家暴,然後又離婚。
第三次還是家暴。
「我不懂為什麼婚前溫柔體貼的丈夫,在婚後會有這麼大的變化,還會動手打我。」
可是心理醫生在丈夫的口中卻聽到了另外一個版本。
「我們感情一直很好,但從結婚以後,夫妻之間只要發生一點小爭吵,妻子都會說『有種你敢打我』、『你是不是想要打我?那你打我啊,你打啊』。」
就這樣妻子無數次挑釁和暗示之後,丈夫大腦一片空白,真的伸手打了妻子。
後來經過深挖才知道,這位妻子的母親長期被父親家暴,所以她發誓長大後,一定要找一個跟父親完全不一樣的男人。
於是,她選擇了性格溫和的丈夫。但是婚後她總預感自己會和母親命運一樣,她總覺得男人沒一個好東西,最後都是會打老婆的。
她害怕變成這樣,不斷試探,不斷用行動實現它,所以在自己的「調教」和「暗示」中,丈夫真的變成了一個打老婆的男人。
確實,自證預言就是如此可怕。
來惜情感傾訴平臺上也有類似的自證預言案例。
傾訴者莉莉(化名)因為父親沉迷賭博,家裡長期處於被人追債、母親四處借錢生活的艱難處境,她發誓自己絕對不會找一個愛賭博的男人。
卻不料自己還是愛上了一個沉迷賭博的男生,本來痛下決心要離開他,但每次看見他缺錢、說要悔改的可憐模樣總是不忍心,最後還是結了婚,生活重蹈母親覆轍。
她說過一句話:「大概是因為我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這輩子都擺脫不了像父親這樣的人。」
如果單單看她的故事或許看不出所以然,但是她最後說出的那一句話直接表明,她一直在自證預言: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所以她覺得自己會像母親一樣。即使明明擁有離開的選擇,她還是會選擇留下受盡折磨,最後告訴自己:「我說得沒錯吧,我走不出來的。」
當你斷定了一種可能性,就會對另外一種可能性的發生放棄努力,甚至是潛意識地阻止這種可能性的發生。
所以你認為努力也沒有,就乾脆不努力了。
所以你將心門關閉,即使有人想走進你的內心,你也拒之千裡。
所以你開始疑神疑鬼,有個女同事發消息也被你認為是偷情,最終導致夫妻感情出現裂痕。
你的內心篤定一件事情,你的情緒就會順應你的內心,那麼你總會找到去證實你預言的細節,最後的結果也會變成你內心所想。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朝著好的預言方向去證實呢?
惜惜曾經也是一個愛抱怨的人,認為自己幹啥啥不行,直到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人要發正念才會成功。
「念」原為佛教術語,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修行者將思想固定在某個對象上,專注的觀察它,就稱為念。
簡言之,「正念」就是有意識的觀察,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積極正向的事物中。比如傾訴者莉莉,倘若堅持告訴自己一定能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當斷則斷,便有極大可能離開那個好賭的男人,不再重蹈母親覆轍。
原生家庭類型書籍《無聲告白》有句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擺脫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們或許想要擺脫父母強加的期待,或許想要逃離原生家庭的影響,但如果一心只沉溺於過往、用盡一切證明自己遭受原生家庭的傷害,最終只會走向自證預言的陷阱。
你是怎麼樣的,你看到的世界就會是怎麼樣的,你就會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之中。心裡陰暗的人,看什麼都是陰暗的,自己也會處在一個陰暗的世界裡。
希望我們能用正念去自證預言,徹底走出原生家庭影響,尋找真正的自我。
來惜情感傾訴平臺
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很難走出,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更是讓一些女性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也許你也渴望安全感和愛,卻又不自覺拒人於千裡。傷口不願示人,捂久了只會發膿潰散。
來惜,暖心的女性情感傾訴平臺,擁有眾多匿名傾聽者和專業心理學人士。
為您提供貼心、專屬、及時、匿名的傾訴陪伴服務。
傾訴你的心事,治癒你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