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了一本書,名《愛的五種語言》,別看書名帶有言情雞湯書籍的味道,但這本書確實值得一看,適用範圍也不僅限於兩性關係,我相信對大部分關係都是有所裨益的。
其實一直對這本書的好有所耳聞,儘管書中表達的意思很簡單明了:在愛的世界裡,人們說著不同的語言,我們需要知道對方所使用的表達方式。但我仔細閱後依然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所以寫下自己的一些感悟啟發,推薦大家有空可以找到原書閱讀一番。
大家以前應該都聽過一個故事(原文和細節我忘記了),大致說一隻兔子愛上了一隻小貓,於是給小貓送了很多胡蘿蔔,但是小貓只喜歡吃老鼠,沒有理會胡蘿蔔,只是送了幾隻老鼠給兔子,兔子以為小貓在刁難它,便傷心地離開了,最終留下不知所措的小貓。
這個故事的道理很明顯,我們應該投其所好,給予對方ta所需要的東西。但問題是,那貓和兔子到底該怎麼做?這本書或許可作為一個實踐參考。
這五種語言的意思,僅憑字面意思應該很好理解。禮物和身體接觸不必說,肯定的言辭,即正面的、肯定的話語;服務的行動,即願意為對方洗個碗,幫對方修電腦等;精心的時刻,即高質量的互動,不僅僅是指物質上的浪漫,如兩人特地去某溫馨餐廳吃飯,去浪漫的海邊旅遊,也包括深刻的精神交流,如對方聚心會神地看著你。總之,那個仿佛只有你們兩人存在的美好時刻,就屬於精心的時刻範疇之內。
以下是我的幾點心得體會:
1.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愛的語言,一般是一種,少數是「雙語者」。
由於本書是基於恢復雙方破裂關係的目的,因此,作者希望我們能夠意識到,一個人在另一個釋放愛意、善意的時候,雖然會出現以上五種愛的表達方式等多種類型,但當關係存在裂縫的時候(且沒有實質性矛盾),只有通過表達對方所需要的「愛的語言」,才有可能奏效,這就好比,如果你想要長久和一個外國人相處,你需要了解對方所說的外語一樣。
遺憾的是,作者表示,在愛的世界裡,能夠同時使用「雙語」的人並不多(如果對方是「雙語者」,意味著你應該兩方面都能兼顧),你們都需要找到對方使用的語言,有時甚至還需要幫助對方尋找到ta使用的語言。舉個例子,有些人認為自己同時認可肯定的言辭和接受禮物,可當出現矛盾的時候,比如送了禮物之後,卻開始否定對方,於是便感受不到對方的半分好意了,那其實ta是屬於肯定的言辭偏好者。
此外,某人之所以會使用那種表達方式,也需要結合雙方的關係判斷。比如,一個很少誇讚他人的人,身邊的人對於其肯定言辭的需求度會更高。
2.肯定的言辭是最多的人會選擇的表達方式
儘管作者並沒有明確表達,但從作者的表述可以看出,肯定的言辭無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多的人會選擇的表達方式。
作者先是引用所羅門的名言:生死在舌頭的權下,可見他把言語的力量推到何等高度。
緊接著,作者又引述美國實用主義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觀點:人性中最深層次的本能需要就是渴望被人欣賞肯定。
的確,儘管這五種語言不盡相同,但如果把肯定的言辭與其他四種語言進行對比,它就仿佛是其中難以割捨的一部分。試想,當你愛的人與你在享受燭光晚餐的時候,他卻在不停地否定你,又或是,你贈予了對方禮物,對方雖接受卻回應冷淡,你是不是頓時感覺愛意全無?
其實,我對於這個「老舊理論」一直抱有懷疑的態度。為何一定需要甜言蜜語才能維持關係?畢竟,有時候,我們的確能夠發現,在親近的人面前,我們會更願意選擇不那么正面的話語,仿佛這樣才能說明,你不是外人,你是讓我感到安全的人,在你面前我不需要那些虛偽的誇讚。
所幸,前段時間,「吐槽大會夫妻檔」程璐」和「思文」的離婚消息,終於讓我對這兩者之間的矛盾開始有所體會。
這兩人的出名段子笑話,絕大多數都是對於對方的吐槽和挖苦。什麼程璐吃軟飯只顧著寫段子啊,什麼思文是獨立女性太強勢,什麼夫妻變成了上下鋪的兄弟,我和我老公是純友誼。
說實話,他們剛火的那段時間,我一看他們的脫口秀視頻就感覺站在檸檬樹下,羨慕得不成樣子。這種真實不做作的關係可真瀟灑,愛情不過是最多持續一兩年的幻覺,唯有友誼才能地久天長。我把你的不滿,全都寫成了段子,我站在舞臺上笑話過你之後,我們的怨我們的仇就此翻篇,也就煙消雲散了,多好。
很可能,這種相互吐槽的關係,在某段時間裡能夠形成正面的短期作用。可再往深處想想,長期相互吐槽,無異於等於拿著放大鏡照射對方的缺點,這屬於在延長雙方的關係博弈期,最終只會徹底走向破裂。
原因正是基於我之前介紹的另一本書《冷暴力》的概念,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暴力因子,我們始終需要釋放那些暴力因子。比如,有的人外面和和氣氣,回家就和家人發脾氣,和家人吵架便是屬於他釋放暴力因子的一種方式。
聽起來很絕望,無論我們是否相愛,只要我們身上有那麼一點「獸性」,就可能會與對方進行「博弈」,攻擊對方貶低對方。
由此我們也更能理解,為什麼打情罵俏不屬於愛的語言表達方式之一,為什麼我們更需要愛的「安全感」來趕走博弈帶來的「自我價值實現感」,為什麼他人的欣賞是我們內心最深處所渴求的。
下一次,如果你想要吐槽ta,請問問自己,是想繼續痛苦博弈,還是給對方一個愛的表達。
3.如果你們無法解決愛的語言表達方式問題,就算你們沒有關鍵矛盾,也會不斷爆發衝突
曾有一句著名的歌詞說,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更美好的人間。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發現,這句話完全是一句正確的廢話。原因在於,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用自己對愛的理解進行表達行動之後,世界就和現在一般摸樣,因為這本身就是我們生活的方式,並不會如我們想像中的那樣,變成更美好的人間。
這就好比有些人是黃種人,有些人是白種人黑種人,天生就存在文化等其他差異,我們除了求同存異兼容並包,其實並沒有更好的辦法。如果我們一味欺騙自己大家本質都一樣,都是平等的,其實對化解矛盾衝突毫無作用。
有的人很幸運,天生和自己的愛人使用同一種語言,他們無需翻譯,無需通過太多衝突和矛盾來加深對彼此的理解。可更多的人,必須學會發現和理解自己和對方所使用的語言,並為此改變甚至是妥協。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悟,主要還是基於和我媽的相處體會。按道理,我和我媽都不是很難相處的人,但我發現,無論我們有沒有矛盾發生,時不時地,我們很容易吵架相互攻擊。
看完這本書我才明白,原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和我媽表達愛的語言存在千差萬別。對於我媽來說,第一重要的語言是肯定的言辭,沒有肯定的言辭,她很難感受到他人的愛意。但對於我來說,肯定的言辭並沒有那麼重要,而精心的時刻才是我所最渴望的。
所以我們經常可以出現這樣的生活片段:她很希望得到我的誇讚,而我選擇敷衍了事,因為我不喜歡那些毫無營養的誇讚;我很希望得到與對方更高質量的互動,她卻時不時玩手機、開小差等,因為她認為聚心會神是很費神的事。
我們不正如作者所說的典型案例嗎?一直使用對方不使用的愛的語言表達方式,一直渴求對方用自己的語言說話,就好像雞和鴨生活在一起,儘管沒有什麼實質性矛盾,有時也會鬧得不可開交,因為雙方總是很難在對方身上感受到愛的存在。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使用愛的語言的時候,也是我們在運用身體感官的時候。肯定的言辭是用聽覺來感受愛,接受禮物是用視覺來感受愛,身體接觸是用觸覺來感受愛,服務的行動是用大腦來感受愛,而精心的時刻是用精神和靈魂來感受愛。
所以說,如果當你們的關係沒有出現本質矛盾卻常常無法和諧相處的時候,不妨觀察一下自己和對方,是否也是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愛的表達。
4.沒有一本書能為我們在愛的道路上提供捷徑,我們始終要認真感受付出,而不是偷懶。
不記得以前在哪裡聽過這樣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同時也是一本爛書。它形成的積極作用越強,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更加厲害。
對於這個道理,我完全認同。正像這本《愛的五種語言》,用作正途能夠教你化解人際關係矛盾,但你要是用作PUA殺豬大法那就是渣男渣女的床頭必讀書。
因為這本書揭示了一個人類的致命惰性,當你正確判斷出對方正在使用的語言之後,你就可以更容易地獲得對方的青睞,也就意味著你可以「減少付出」,甚至「專挑對方喜歡的」。比如,ta喜歡甜言蜜語,那你不幹別的天天給它來這一套;它喜歡收禮物,你隔三岔五給它送個禮物......
有人也許會說,不會吧,不是有五種愛的語言嗎?
這正是這本書想告訴我們的道理,真正最打動你的,只可能是其中一種愛的語言,或是兩種。哪怕一個人只對你使用一種你所喜歡的語言,你同樣會感受到愛。
沒錯,渣男渣女們就是這樣幹的。
無底線地投其所好,但等你清醒之後才發現:哦,原來ta除了表現出我想要的那種愛,其他什麼都沒有。
這種愛是悲哀的被愛錯覺,一種你以為感受到了對方滿滿的都是愛,對方卻只是剛剛好擅長且表現出了罷了。
我想,這也是這五種語言絕不可完全孤立的原因所在。讚美的話、浪漫的時刻、精美的禮物、溫柔的碰觸、服務的行動,沒有一種是當我們真心相處的時候,應該拋棄放棄忽略的。即便在對方眼裡,某一種語言不那麼重要,也不意味著你就可以「投其所好」。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看待什麼是真正完整成熟的愛,它需要你付出什麼,它需要你得到什麼,它需要你們共同給予對方正面的語言,更需要浪漫的時刻、精美的禮物、溫柔的碰觸和服務的行動,它們之間密密不可分,它們好比一個系統發動機,一個甜蜜的圓,沒有了任何一方,就是一個殘缺的圓,是一個殘缺的愛,傷口不斷囤積破裂終究有一天會爆裂開來。
所以說,假如你發現自己或對方並沒有同時表現出幾種形式,那抱歉,請你認真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和ta的關係了。
要麼努力變成一個懂得如何表達成熟的愛的人,要麼就再尋找培育下一段成熟的關係。
學會付出,也要學會得到,更要學會懂得。
祝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戀人、朋友或親人,你們總能用對的語言在進行愛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