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腿腳不好的小夥子,身上沒帶一分錢,一路沿街乞討,走了一百三十公裡,去見一個人,他從義烏走到杭州,只為了在迷途絕望之時,從他口中得到一點建議和指點。而他要找的那個人,正是曾經孤身一人,不帶分文,徒步2000多公裡,從五臺山走到了峨眉山。
對於那個小夥子來說,建議和指點只是解決當下問題的一個小的突破口,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和他對他說的那句,「別擔心,困難會過去的。連要飯的日子都能過,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而這個他想見的人,對他說這番話的人,就是鬼腳七。鬼腳七正是以這樣一種形式,以他過往的經歷,吸引著一些人的效仿和堅持。他就像一個人生導師,不僅寫他自己,也解開了許多我們人生的謎題。
泰戈爾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的絕唱。」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磨難可以創造真知。鬼腳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鬼腳七的生活足夠坎坷,所以他的感悟也足夠深刻。
鬼腳七,在如今聽來,應該算是一個成功的代名詞,他被稱作是電商奇才,曾經是阿里的高管,他又碰巧乘上了自媒體的浪口風尖,公眾號大紅大紫,獲得了百萬粉絲的喜愛,他還是七星會的創始人,從2013年至今,連續出版了五本書,靠著高超的運營技巧,賺得盆滿缽滿。
賺錢對於他來說,根本不是什麼難事。但卻鮮少有人關注,無限風光背後的他,其實曾經與「窮」這個字結下過不解之緣。
在自序文章《人生若沒有苦難》中他曾講過,「我從小在農村長大。農村給我的印象並非鄉親的淳樸、鄰裡和睦。相反,村裡經常會有人因為丟了只雞或者少了個簸箕而吵架。……總之,這些不和睦,大多因為「窮」!我年輕時經歷的苦難,很多都跟「窮」有關。」
正是因為窮,因為想擺脫窮,所以他年紀輕輕就獨立,時常深刻地反思人生。為了找到內心的平靜,他愛上了修行,又從修行中汲取了人生的智慧。
這些智慧將他從窮的深淵裡拉了出來,讓他在事業的鼎盛時期毅然放棄,又讓他放著來錢既快又容易的培訓不做,投身於鮮少有人去走的純文學領域。因為這些智慧不僅讓他擺脫了物質的貧窮,更讓他懂得精神的可貴:「賺錢可能並不是我創業的最主要目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我的愛好、我的個人價值。」而《人生處處是修行》這本書,正是匯集了他從苦難中汲取的智慧。
2013年起,我開始接觸修行類的書,那時看的第一本就是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如果按照今天公眾號的標準來看,毋庸置疑,那就是一鍋滿滿的雞湯,它遭受了很多質疑的聲音,甚至被定義為「偽心理學」,但仍然有一眾粉絲買它的帳。不為什麼,只因為我們需要。這個時代需要,需要一些安撫性的文字,點撥性的文字,讓我們從紛擾的世俗中脫開身來,重新審視一下內心的自己。
也許正是應著這樣的市場需求,最近一些年,「修行」在文學上似乎成了一個熱門詞,種類遠比我當初所接觸得要豐富得多,從《秘密》到《夏摩山谷》到《一個人的朝聖》再到《布萊達的心靈之旅》……作品的形式從一般的散文到記敘文到小說,多種多樣。每一本書都有各自的角度和特色,用不同的方式向我們敞開一次心靈之旅。
鬼腳七的《人生處處是修行》也是這樣的書。幾年前,鬼腳七曾經短暫地出家,他在山間跟隨一位老師「晨鐘暮鼓,誦經打坐」,期間領悟了不少人生的真諦,不說看破紅塵,卻也是看透了不少人間事。所以他寫下了這本書。
不同的是鬼腳七是以公號文的風格,將人生的哲理融入一個個貼近生活的故事中,拉近了文章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他會給你一種在人生的一件件小事中修行悟道的感覺,在理髮時,打水時,在寫作中,病痛中……將思考融於生活,從而深入淺出,創造出一種驀然回首的境界。
所謂修行,其實就是「降伏自己的心」。這本書看似只是鬼腳七的個人經歷和感悟,但其中也提供了很多適於我們修心的技巧。
看自己、看人生、看情緒,這只是鬼腳七從宏觀的角度為我們提出的建議,而在書的最後,鬼腳七還附上了一本《修心指南》,對於人生的種種煩惱,工作、興趣、朋友、信仰……在裡面都有他給的答案。
就如同鬼腳七所說的,「人生若沒有苦難,該多無趣啊!」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苦難,才讓人生在顛簸前行中收穫了更多的精彩。只不過苦難總是讓人分外難熬,在堅持不住的時候,不妨捧起這本書細讀幾句,你不見得會因此平靜,但至少你可以相信,在苦難的人生路上,有很多的人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