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中的惡

2020-11-18 三聯生活周刊

直到如今,很多人對家暴的認知依然相當粗淺。家暴會在伴侶關係一開始就發生嗎?什麼樣的人容易成為施暴者?哪些地方的家暴特別嚴重?家暴發生的頻率是怎樣的?有判斷家暴的金標準嗎?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無法確定。

因為家暴的隱蔽性和複雜性,直到如今,全世界關於家暴的統計都不精確。而在中國,因為家庭觀念與人情社會的捆綁,受害者尤其難以開口向外界求助。不光司法救助不足,甚至當反家暴工作者想要為家暴受害者提供庇護所、資金支持和社會服務時,首要難題竟然是,如何找到需要幫助的人?而針對施暴者的研究和矯治,至今仍然是空白。

這意味著中國少有家暴嗎?事實顯然並不如此。全國婦聯曾做過兩次大型抽樣研究,2000年的結果顯示,全國29.4%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2010年的調查則發現,婚姻生活中,24.7%的女性遭受過各種形式的家暴,其中5.5%涉及明確的肢體暴力。

家暴和普通暴力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根植於親密關係之中。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雷諾爾·沃科在對數百名受暴女性進行研究後發現,很多經受家暴的婦女會因為習得性無助,變得難以離開受害人,她把這種特殊的心理與行為模式稱為受虐婦女症候群。這一症狀出現的根源是,家暴雙方常常處於關係循環周期,在暴力爆發後,會進入平靜期甚至甜蜜期,隨後逐漸緊張,直至暴力再次爆發。這樣的關係裡,總是摻雜著暴力、悔恨、原諒、希望等各種複雜的因素。

正是因為家暴與普通暴力的差異性,使得很多人試圖阻止家暴時,很難進行專業的判斷和處置。家暴真的只有零次和無數次嗎?什麼樣的家暴具有緊迫的危險性?為什麼有的人在分手或離婚後,又主動回到施暴者身邊?為什麼歐美國家要在《反家庭暴力法》中提示,「掐脖子」這類動作要特殊處理?

在進行了10年的反家暴工作後,湖南警察學院家庭暴力防治研究所所長歐陽豔文說,反家暴需要系統的專業知識,這點在中國才起步不久。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摸索出了一些可貴的反家暴經驗,比如《反家庭暴力法》中的一項制度創新是告誡制度。按照立法初衷,家暴告誡書主要是向情節比較輕微、無法進行行政處罰的施暴者發出的。讓人意外的是,因為告誡書來自公安機關,在實踐中它比來自法院的人身安全保護令可能更有震懾效果,它還能在後續司法程序中成為家暴發生的證據,降低當事人的舉證難度。因此,歐陽豔文如今在做反家暴培訓時會建議,即使針對情節比較嚴重的家暴案件,同樣也可以出具告誡書。

0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中的惡:反家暴為什麼這麼難?
    點擊上圖下單「親密關係中的惡」文|王海燕北京市東城區源眾家庭與社區發展服務中心創始人李瑩至今記得,2002年她在北大婦女法律中心做兼職律師時,接手的第一個案子就跟家暴有關:一個30多歲的年輕女人,來自外地,胳膊被丈夫打骨折了。
  • 親密關係問題往往是內心創傷的投射
    但當一個人進入親密關係比較深的時候,其在普通人際中無法暴露出來的各種創傷,都會慢慢暴露,也就會出現各種怪行為。而且伴侶雙方,在親密關係越來越深的時候,這種東西會越來越多,親密關係在這個階段就會變得非常艱難。我們一般的感受是,談戀愛的時候好好的一個人,怎麼真的處久了,出來那麼多不可理喻的怪毛病,他對我比普通人還惡。
  • 親密關係間的金錢觀
    近日杭州女子失蹤案多方關注,官方披露家庭糾紛原因,網友猜測多為房產分配問題,微博下一片「每日學習一個恐婚的小技巧」,雖是戲言,但親密關係間怎麼談錢才合適? 說到錢,聽的最多的是「談錢傷感情」,又有傳統文化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墨香銅臭」,「有錢能使鬼推磨」。受這這些文化薰陶下的大部分人,對金錢的態度是割裂的:一方面承認錢的重要性,一方面又羞於談錢。
  • 在假性親密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 我們今天要討論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在關係中逃避關係(hiding from relationship in relationship)。這就是我們所說的Irrelationship,假性親密關係。
  • 親密關係中的融合與危機
    最近曝光了兩條殺人的消息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之所以會受到人們的密切關注,大概率是因為這兩起案子都與親密關係有關。一個是丈夫肢解了妻子,另一個是男朋友謀害了自己的女朋友。乍一聽到這樣的消息,會有一股涼氣從脊梁骨中滲出,相信有不少的人會由此事件開始懷疑人生。
  • 親密關係中的「愛恨情仇」
    前些日子,和一位閨蜜探討親密關係中的愛恨情仇然而」死亡期「卻是一段真實、深刻而持久的關係必經的階段在這裡,伴侶不僅需要去直面自身從原生家庭帶來的議題更需要去共同努力處理彼此關係中的議題只有敢於穿越」死亡期「的伴侶才有可能攜手進入更深更穩定的關係中去在系統式治療的視角中,伴侶關係的優先級高於其他任何關係,伴侶的問題被隱藏下來往往是家庭或孩子問題開始的根源,只有伴侶關係被真實、勇敢的直面,才能擁有更靈活、更清晰的家庭系統
  • 破解親密關係中的毒言冷語,你需要這本手冊
    【原創】文/捷Jesse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話語傷人的情況。我們在面對比較親密的人時,往往不會刻意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更會讓那些心裡的「怨氣」跑火車似地連珠蹦出。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也提出「我們最關心、血緣最濃、交往最頻繁的人,對我們的殺傷力是最大的」。
  • 在親密關係中覺察開悟
    無論你是孤單一人,或是處於一段親密關係當中。人們常常用「只羨鴛鴦不羨仙」來形容浪漫的愛情,它也是古往今來人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這背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心理成因呢?愛情會讓人上癮嗎?為何大多數的愛情到最後都會陷入到愛恨交織的狀態裡?無論是愛情或是生活,總有人習慣抗拒,有人善於臣服。而那看似消極的臣服中,又藏著哪些簡單又深奧的智慧呢?
  • 親密關係中的愛與秩序
    ♥ 打開親密關係之門,讓愛重生 幫助自己了解對異性、婚姻恐懼、擔心;缺乏異性緣;解決有緣無分、沒法走進親密關係等困擾。♥ 洞察離婚、再婚、婚外情等背後動力 解決因離異、再婚、單親家庭等所帶來的困擾。 ♥ 化解家族中的恨與誤會,將愛帶入其中 解除父母、子女、伴侶、朋友、同事等重要人際關係中發生的衝突、危機、糾纏、抗拒和疏離等紛爭。
  • 我的親密關係中的第一次「親密」對話
    「女人是情緒化的,情緒鉤子在談話中要巧妙地安放。」我看著漂浮不定的茶心裡說。需要說出我在當時面臨的狀況中的體驗與感受。所以我要描繪出我現在狀態下立體場景,說活我面臨的什麼狀況,即時反應,然後是身體感覺,接著是內心的對話,然後是內在的感受。這時候就要把情緒的傷痛的情緒鉤子放下,觸碰到了他情緒的傷痛。理論是灰色的,只有實踐之樹常青。於是我淡定地喝茶,然後堅定地走向親密的他。我們就有了我的親密關係中的第一次「親密」對話。
  • 親密關係:在愛中找回自己
    "我對鏡中人說話,問他能不能改變自己的態度"-----麥可傑克遜的歌曲《鏡中人》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有很多人只看到對方的缺點,以為只要對方改變這些缺點,自己的生活就會幸福。殊不知,活在改變別人的妄想中,最直接的影響是給自己建了一座監獄。
  • 如何化解親密關係中的「冷暴力」?
    你要明白,我們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在談情說愛的時候仍然是笨拙的,當然也有可能的確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愛」,但是如果是真的愛一個人,我們就要允許彼此都有詞不達意的時候,也有可能有人不擅長語言表達,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對親密關係的期待再客觀一些,不要期待親密關係可以去除一切的負面情緒。不要升級矛盾,而是化解矛盾。
  • 親密關係中的「四種恐懼」,你中槍了嗎?
    而在親密關係中,我們一定要先尊重自己,才有可能獲得對方尊重。 但是,當我們的舊傷被挑動的時候,應該如何面對呢? 照顧自己的內心、試著打開自己的心、願意向對方顯示自己的脆弱,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去做的。 同時,我們要勇敢的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知道這些傷痛被挑起,是為了讓我們學會生命中該學會的種種功課。
  • 爭吵可以讓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更親密
    在我看來這樣的故事在親密關係中是一個常態。很多人都在渴望建立朝夕相處的親密關係。但是我卻發現朝夕相處只是親密關係的第一階段。孩童時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心中所形成的看待外在世界的態度,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但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往往會覺得更孤單、更不被重視。
  • 親密關係中的驚心動魄
    每個人都在渴求親密關係,其實,親密關係並不僅限於男女的愛情關係,小時候與父母,長大了與伴侶,有孩子後與子女之間,只要兩個人親密到一定程度,向對方敞開到一定程度,都可以算是親密關係的一種。婚姻一定像影片中描述的那麼殘酷嗎?  我們先來分析為何當初如此甜蜜的一對,會走到這樣的程度?  首先,成熟的愛是彼此尊重,是允許自己的存在,也允許對方的存在,允許彼此做真實的自己。  親密關係中若感覺不合適,不要期待他為你而改變。這樣的概率太低,即使他偶有改善,最後你將發現他還會回歸原形。
  • 兩性關係中,什麼時候發生親密關係比較好?
    諮詢類似問題的人還不少,他們想知道,男女關係中,什麼時候發生親密關係比較合適,相識時間太短,怕人家說自己不懂得矜持,相處時間太長,又怕對方以為不是真感情而移情別戀。那麼,從這個姑娘的故事和一些網友的諮詢來看,男女感情中,什麼時候發生親密關係比較合適呢?我們一直強調,愛情是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來供大家參考的,婚姻一樣,感情也一樣。
  • 親密關係中的三個判斷
    一、六個問題幫你判斷去還是留一段健康良好的親密關係應該有以下六大特徵,看看是否具備這六大特徵,基本上就可以判斷去還是留了。第一,平等。問問自己在這段關係裡是否具有平等的決策權。小到決定什麼時候見面,大到什麼時候結婚生子,兩個人是否有平等的權利。第二,互惠。你們是否把兩個人的關係放在各自的利益之上,還是只有一個人在默默付出。
  • 親密關係中的索愛者,後來怎麼樣了?
    原以為《情感勒索》這本書也會為我帶來成長,不曾想過我會因為它無法面對自己的親密關係。這樣說,是因為我發現自己是個情感勒索者,曾經有段時期瘋狂索愛,搞得家裡烏煙瘴氣。蘇珊告訴我們,情感勒索現象一般有六個特徵,分別為要求、抵抗、施壓、威脅、屈服、重啟。我聯想了自己與老公的相處模式,然後對號入座。
  • 克裡斯多福·孟 | 《親密關係實操篇》——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鬥爭與溝通(二)
    我也試圖讓書中的場景儘可能地有幽默感。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如果說你從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兩個人的爭吵的話,真的是很有意思很有幽默感的。兩個人爭吵的時候,聽起來還真是像兩個小孩在遊樂場裡為了搶玩具而吵架的那股勁兒。兩個小孩一直來來回回地說:「這是我的!」「不是,這是我的!」「不,是我的」……  其實親密關係當中的爭吵,有90%的部分聽起來在讓人覺得傻傻的等級上面。
  • 在親密關係中,不妨做個「高級」的人
    用通俗的話來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那個最親密的人,他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更好地發現自己的能力和內心深處的想法。所以,親密關係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提到「親密關係」,我朋友有句口頭禪:「我高級。「乍一聽這句話像是在炫耀,在自誇,其實並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