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9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關鍵之年,也是東區邁向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之年。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區政協的監督與支持下,全區上下堅定信心、奮發有為,認真落實「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堅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經濟社會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發態勢。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同比(下同)增長7.5%,其中,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增長3.6%、6.7%、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5億元、同口徑增長8.2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8元、增長8.8%。
(一)工業發展提質增效。
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和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穩步推進,完成老工業區搬遷改造中期評估,出臺《促進攀枝花市東區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十五條措施》《攀枝花市東區引進釩鈦深加工產業企業(項目)扶持辦法(暫行)》等一攬子政策措施,受惠企業2家,爭取無償工業發展資金1533萬元,工業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大企業龍頭作用凸顯,攀鋼棒線材生產線升級改造、興茂鈦精礦生產線濃縮機大井環保技改投產達效,釩氮合金兩化融合示範生產線、攀鋼釩能動分公司30兆瓦餘熱餘能利用發電、煉鐵廠荷花池煤場和原料廠封閉改造、鋼城球團廠煙氣脫硫升級改造、朱礦排土場排洪系統完善、密地選礦廠磁選車間集中值守改造、鴻艦公司精工車間智能化改造升級等項目加快推進。區屬地方企業不斷壯大,慧怡冶金輔料綜合加工、還原鐵粉加工區改造、全自動磨球生產線、冶金除塵灰廢物循環利用研發與生產等項目竣工投產,目倫石墨新材料深加工、高端釩鈦藥芯焊絲生產線、傑迪選礦工藝流程優化與節能技術改造、高爐渣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項目加快建設。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0%,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戶,工業投資增長14.9%、技改投資下降13.7%、地企協作貿易額19億元。
千億園區加快推進。攀枝花創新開發產業園區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規劃環評通過省專家組評審,完成《攀枝花創新開發產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編制。高梁坪園區汙水處理廠加快建設,倮密路至園區北路連接線、高梁坪園區北路開展前期。博鈦航空及醫療用鈦合金異性材生產線、維納盾納米新材料等項目入駐園區孵化器。
(二)現代服務業優化提升。
現代服務業加速聚集。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加快發展,成功創建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區,現代服務業產業園入駐企業311家、交易額突破10億元。攀枝花現代物流集聚區加速形成,密地現代物流園區入駐物流企業40家,川西南農產品冷鏈物流園區、攀西坤牛智慧物流生態園區、浩源川滇物流園、川滇區域快遞分撥園區等重大項目有序推進,「一體系,一中心,兩平臺,一區五園」現代物流產業格局加快構建。炳草崗省級商貿流通集聚區提質擴能,銘星冰雪世界等新業態新模式精彩亮相,希爾頓、麥當勞等名品名店、菩提苑、田園綜合體等項目順利推進,萬達廣場、花城生活廣場、太谷廣場、華芝中央銘城特色商業街等商貿中心加快建設。農貿市場布局持續優化,中環天地吉靚軒超市旗艦店建成運營。消費市場繁榮活躍,成功舉辦第十屆攀枝花汽車展覽、「一帶一路」瀾湄風情經貿交流巡迴展等品牌節會活動,拉動消費約2億元。強化生活必需品的監測預警和應急保供,抓好儲備糧食監管和輪換,啟動2019年糧食輪換。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億元、增長9.7%。
康養產業融合發展。「1+3+N」康養產業體系逐步建立,16個康養重點項目總體順利,在企業戰略聯盟、康養產業基金、智慧城市和康養信息平臺建設等方面實施實體化運作。阿署達花舞人間景區穩步推進,與香港銘仕籤訂《阿署達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項目框架合作協議》。達康腎病醫院、中心醫院綜合服務大樓等項目有序推進,開展了特殊人群康復管理服務,個體化康復治療594人。爭取上級資金450萬元,打造奶油果良繁基地及示範園。華興葡萄莊園、安國棗示範康養農莊等積極實施。成功舉辦商學院精英越野挑戰賽、風箏節、鳳凰花節等賽事活動,全民登山健身步道東區段建設完工,順利申辦2020年攀枝花國際皮划艇野水世界盃賽和2023年皮划艇野水世界錦標賽。
(三)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
出臺《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實現農業興農村美農民富的實施意見》以及「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行動專項方案。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建成提灌站1座,1000立方蓄水池2個,新增灌溉面積5000畝,農村生活垃圾實現日產日清和生活汙水集中處理達標排放,啟動農村「廁所革命」試點。辣木種植及綜合加工利用、川西南農產品冷鏈物流園等項目加快推進。建立東區首個以提供種植、銷售、營銷等一條龍技術服務為主的「三農服務站」。新增綠色食品認證2個,組織經營主體參加品牌建設培訓20人次,培訓農民實用技術600餘人次。
(四)「三抓」工作繼續強化。
項目建設管理不斷加強。重點項目總體順利,推出重點項目130個,年計劃投資70.7億元,完成投資38.9億元,完成計劃投資的55%。納入省、市級重點項目1個、2個。其中,8個項目完成年度目標任務,115個項目達到目標任務進度。項目儲備進一步加強,動態儲備「四個一批」項目207個,國家重大項目庫動態管理項目213個,其中,納入「三年滾動」計劃儲備項目130個。
政策資金爭取力度加大。儲備包裝爭取資金項目31個,完成申報12個,新增專項資金項目儲備25個,涉及節能環保產業和城企聯動普惠養老領域。科技小企業孵化基地建設項目獲得新動能培育及設施建設專項中央預算內資金1567萬元,全區累計向上爭取各類資金7.8億元。積極創建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完成《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實施方案》。爭取均衡性轉移支付以及縣級基本財力獎補等財力性補助資金3.7億元、增長9.2%,爭取專項補助資金1.8億元、債券資金2.4億元。
(五)改革創新活力釋放。
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貫徹落實全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打造良好產業生態25條政策措施,實現行政審批事項518項「只進一扇門」、597項「最多跑一次」。商事制度改革持續推進,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創新「三十三證合一」登記新政和「市場準入+銀行」模式,實現192個子項審批提速、51個子項審批環節壓縮,477個子項實現全程網辦。財稅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完成金融業增值稅、環保稅、水資源稅281.7萬元。落實「六稅兩費」減稅降費等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稅2.3億元,佔稅收收入的38.9%。農村綜合改革持續深化,全面推進涉農補貼資金「一卡通」兌付改革,整合涉農資金1000萬元,啟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國家級試點。機構改革順利推進,35個黨政部門機構編制事項調整完成。公務用車管理納入省公務用車管理平臺統一建設,實現公務車輛「一張網」管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淘汰落後過剩產能,開展蜂窩煤、燃煤鍋爐、一段式煤氣發生爐、「地條鋼」等清理退出。房地產健康發展,化解房地產庫存2000餘套。為企業降本增效,減免企業所得稅1.1億元,惠及2902戶次,21戶工業企業納入直購電優惠政策範疇,降低鐵路運費3600萬元。目倫公司納入四川省水電消納示範區企業。啟動了「十四五」規劃前期工作,遴選60個重大課題開展深入研究。
創新創業蓬勃發展。出臺《東區推進「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工作實施方案》,完成1家高新技術企業申報,註冊登記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27家,獲得上級扶持資金3440萬元,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107億元。強化與四川大學產學研合作,推進3D列印球形鈦合金粉等項目孵化,創建攀枝花故事·陽光創客、創業服務中心為市級眾創空間,清華啟迪(攀枝花)孵化器為市級孵化器。奧林匹克雙創中心、科技孵化基地等項目加快建設。舉辦「創業唱響匯」、「天使面對面」、「讀書分享會」等活動26場,參與人數1300餘人。
(六)中心城區功能逐步完善。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實施「東穩、西提、北轉、南拓、中優」。成昆複線冉家灣隧道(東區段)全線貫通,銀江水電站取得實質性進展,青龍山至目倫110kv線路工程、成昆鐵路複線牽引站供電工程(東區)等項目開展前期。棚改順利推進,75棟2017年棚改樓棟拆除,拆除面積約13.4萬平方米。華芝·萬象城、華芝·中央銘城等5個項目加快建設,炳三區至報社隧道、炳華路、西海岸菜市場微循環打造等項目前期順利開展。縱深推進「管網工程」,江北汙水管網擴建、銀江鎮汙水管網等項目穩步實施。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第三輪國家衛生城市覆審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有序開展,集中開展違規廣告、「五亂」、餐飲油煙和露天燒烤等專項治理30餘次。實施「亮燈工程」,實現轄區2492盞路燈日常管護服務外包。「三供一業」物業管理移交有序進行。
大數據培育成效初顯。加快推進「康養+智慧城市」建設,浪潮大數據平臺建設進展順利。與市國有投資(集團)公司共建全域全齡智慧康養示範城區,智慧城市網絡安全、三大運營商基站擴建及設備升級工程(東區)開展前期,第五代(5G)移動通信網絡建設項目(東區)已開工,建成海棠智康大廈。
(七)全域開放合作深入推進。
開放合作譜寫新篇。開展25次小分隊招商,籤約引進1000萬以上項目34個,總籤約額81.2億元,招商引資總到位資金84.9億元,國內省外到位資金47.3億元,分別超進度4.4個百分點、6.9個百分點。參加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活動,籤約督辦項目3個、金額22.5億元。舉辦東區城市推介會暨攀枝花新興產業發展論壇等活動。與成都錦江區、高新區、經開區、重慶、吉林省等區域合作加強。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2.6億元、增長13.3%。
(八)基層社會治理持續加強。
社會治理縱深推進。「法律七進」持續推進,開展86場青少年法治講座,參與人數達8000人。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106件、成功率97.83%。依法治區穩步推進,「行政執法規範年」活動有序開展,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建成公共法律服務工作中心1個、站11個、室12個。炳二區遊園法治文化主題公園建設持續推動。炳草崗、棗子坪等9個司法所獲得省級規範化司法所命名,大渡口街道成功創建「省級法治示範」街道。基層建設持續深入,68個村(社區)成立紅白理事會,銀江鎮弄弄溝村、倮果村等8個示範社區(村)創建完成驗收。築牢社會基層治理,新源路社區、棗樹坡社區、健康路社區成功創建為2018年度省級「六無」平安社區。實行重大涉穩信訪突出問題項目化管理,赴蓉進京非訪得到有效控制,成功創建四川省「人民滿意窗口」。深化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破獲1個涉惡犯罪集團,抓獲犯罪嫌疑人28人,凍結涉案資產8萬餘元,扣押2臺涉案車輛。推廣炳草崗派出所警務運行機制改革試點成功經驗做法,做強基層派出所實戰單元,刑事、治安案件分別下降13.1%、6%。開展安全檢查42次,開展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企業、工貿企業等監督監察115家次,安全生產責任體系逐步完善。
重大風險防範成效顯著。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戰役」持續推進。對轄區79個涉氣排放工業源、10處建築工地、4級公路道路源進行整理編制,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 95%以上。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對照整改環境問題 「回頭看」,重點點位督察12次,排查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6次,推動觀音巖飲用水工程,完成轄區內2個地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取消。登記2018年度危險廢物申報單位301家,對116家單位的危險廢物管理計劃備案。完成21家東區轄區企業區級環境信用評價,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全力推進。開展節能環保產業基礎統計,儲備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項目20個,完成對鼎星、柱宇、梅塞爾等3家「萬家」企業的節能減排考核。制定《東區防範化解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實施方案》,化解債務風險,償債本息1.4億元。強化預算績效目標管理,開展金融風險宣傳、排查等活動,構建良好金融生態。
(九)社會民生順利推進。
社會事業均衡發展。四川省第一批區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設、義務教育階段課堂教學改革等順利開展。參加四川省青少年機器人創新實踐和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機器人競賽獲省級一等獎3個。開展特殊教育適齡兒童「送教上門」,資助學前教育「三兒」725人、36.2萬元,補助困難寄宿生1337人、83.3萬元。對木裡縣喬瓦鎮片區學校開展教育幫扶。炳二區幼兒園建成,恆大城幼兒園建設加快,小攀枝花外國語學校配套運動場、市十五中學食堂和男生公寓樓等14個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深入開展家庭醫生智能籤約服務,在大渡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打造全市首家5A級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疫苗接種率達99%以上,愛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和嚴重精神障礙疾病綜合防治加強。啟動健康促進試點區創建,炳二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層醫療機構汙水處置系統等項目順利推進,建成居民健身場所131個、健康單位15個、健康社區28個、健康主題公園2個、健康步道3條。四川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縣創建通過省級驗收,「兩館」建設加快,完成阿署達民俗博物館、蘭尖故事「博物館」等「微博館」打造。舉辦春天書畫作品展、「4.23」世界讀書日全民閱讀等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
民生工程深入推進。全區確定54項民生工程,其中5 項民生工程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城鎮新增就業3540人,再就業161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為3.35%,就業人員社保補貼5520人次、3456.4萬元。對420人開展創業培訓,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8人、140萬元,引導幫扶13名高校畢業生實現自主創業。城鄉各類救助8792人次、744.4萬元。為689名困難殘疾人發放補貼資金37.1萬元,1952名重度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73.5萬元。實施困難兒童幫扶救助87人,發放補貼10.4萬元。為7910名老年人發放高齡津貼151.4萬元。刑事法律援助審判階段全覆蓋試點繼續推進,承辦法律援助案件342件,其他法律服務事項728件,法律援助服務1412人次。
其他經濟社會事業統籌推進。開展東區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迎接省、市經普辦數據質量「回頭看」核查。完成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對1893條普查條目進行組卷歸檔。國防動員潛力調查統計圓滿完成。質量強區、文物保護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質監、國土、審計、司法行政、人事、統計、物價、人防、安全監督、應急、僑臺、檔案、保密、雙擁、工商聯、地方志、國家安全、國防教育、民兵預備役、殘疾人、扶貧移民、對口幫扶、愛國衛生、民族宗教、精神文明、關心下一代、婦女兒童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一是發展質量還需進一步提高,傳統產業優勢減弱,新興產業發展不充分,資源消耗型產業仍佔據主導;二是持續發展動能不足,新舊動能轉換緩慢,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亟需增強;三是區域調整影響致發展空間受限;四是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受減稅降費政策影響,「三保」運轉、化解債務風險等支出壓力不斷加大;五是「放管服」改革力度需不斷深入,營商環境尚需進一步優化;六是生態環保和民生保障任務艱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公共服務資源配置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有差距。為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二、下半年主要工作任務
深入貫徹市委十屆七次全會、區十屆三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兩城」建設戰略部署,按照區委「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全面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重點突出城市功能提升,側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轉化,加快美麗時尚幸福康養花城建設,為爭創縣域經濟發展強區奠定堅實基礎。
(一)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做好「釩鈦」文章,建設釩鈦戰略資源創新開發核心區。打造國家級釩鈦創新大平臺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大平臺,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長潛力好的釩鈦新材料、鈦材深加工項目,抓好航空及醫療用鈦合金異形材生產線、瑞達高端釩鈦藥芯焊絲等重點項目建設,促成龍馳鈦鋯800噸鈦鋯鉿絲材生產線、百慕鈦業2萬件/年鈦金屬高端設備與製品生產線等項目籤約落地。做精優勢產業,著重存量技改、增量引進,做精鋼鐵深加工二次資源綜合利用、冶輔耐材和機械製造等產業,抓好傑地膠帶運輸、鐵精礦、鈦中礦生產線技改、超高功率石墨深加工、鈦基高耐磨材料等項目。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確保攀枝花倫奇機器人研發製造、納米新材料、目倫石墨新材料深加工(二期)、高端球形鈦粉等項目建成。強化「一企一策」、「紅名單」制度,提升現有64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騰籠換鳥」「機器換人」,地企協作貿易額突破30億元。力爭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8.5%以上。
建設「千億園區」,建成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加快建設「千億園區」和四川省新型工業產業示範基地,大力實施園區跨越提升、產業轉型升級、工業招商突破、科技創新驅動、升規入統五大工程,打造釩產業園、粉末冶金產業園等專業特色「園中園」,完善園區基礎設施,確保高梁坪汙水處理廠、高梁坪工業園集中式LNG氣化站及管網建設等項目建成。
(二)提升現代服務業品質。
發展現代服務業,創建全省服務業強縣。編制完成《東區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2020-2025)》《東區商業網點規劃(修編)》。萬達廣場、現代服務業產業園、攀西盛泰康復醫院等項目建成投運,康養體驗中心、攀枝花西部網絡文學文創基地等項目開工建設。不斷完善市場體系,完成15個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升級和瓜子坪農貿市場改造,擴大和優化轄區社區便利店建設,完成炳草崗片區再生資源社區回收站點的試點建設。推進消費升級,加快金甌特色商業街、樂活美食天街改造。推進社區服務業、完善社區便民服務體系,促進倮果市場防護工程、攀鋼文體樓區域功能完善及配套停車場功能等項目建設,組織開展好第十三屆啤酒節、汽車展等節慶會展活動。重點三產企業達到400家以上,新增17家規上限上服務業企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5%以上。
做好「陽光」文章,建設「陽光康養特色產業示範區」。大力發展「康養+」產業。儲備和引進「康養+工業」民用品、體育器材、醫療器械等製造項目。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發展專科化、特色化、品牌化醫療產業服務,推動全域全齡智慧康養城區、攀枝花學院附屬醫院健康廣場臨床實訓大樓等項目建設。發展「康養+旅遊」產業,重點抓好花舞人間景區、阿署達康養旅遊特色小鎮、民宿古村落等項目建設。舉辦攀枝花市第八屆運動會、國際皮划艇馬拉松賽、中國登山建設步道聯賽等活動賽事。
(三)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建設現代田園鄉村。健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機制,加快「1+6」鄉村振興規劃和鎮村規劃編制。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農村示範道路20公裡,創建四好農村示範鎮和示範村各1個,促進沙壩太陽能泵站等項目建設。打造特色農產品,加快推進辣木加工、油梨標準化種植基地等項目的落地和投產達效,建設奶油果良繁基地及示範園和阿署達現代農業示範園。培育新型農民,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300人次,建立家庭農場2個,示範合作社1個,做好移民搬遷安置。
(四)加強項目建設管理。
做好項目儲備,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繼續加強「四個一批」項目庫、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三年滾動」計劃項目庫等動態管理,啟動「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儲備研究。力爭全年完成竣工投產項目49個、實現項目新開工35個。組織參與攀枝花市第三次競進拉練活動和項目集中開工儀式。搶抓老工業區調整改造、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長江經濟帶等戰略機遇,積極爭取攀枝花創新開發產業園區創建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全年爭取資金確保完成15億元、力爭實現18億元、奮力衝刺20億元。
(五)深化改革推動創新。
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把營商環境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以省、市「營商環境提升年」、「親歷體驗 為民服務」活動為契機,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三十三證合一」、「證照分離」等改革,加快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試點項目,實現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事項達到90%以上,全程網辦達到60%以上。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利用稅收徵管協作平臺和六方合作機制,加強重點稅源和投資項目收入分析,做好外出建安企業、再生資源銷售市場的稅收徵管。加快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國家級試點、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確權。加強公務用車管理,做好公務用車信息化平臺建設。完成「十四五」規劃前期重大課題研究,啟動專項規劃和《規劃綱要》編制工作。
建設「雙創」引領區,打造創新高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與四川大學、攀研院等國內外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力爭達到5-7個聯合科技攻關項目。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力爭1-2個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強化奧林匹克雙創中心和高梁坪科技創業園建設,形成以奧林匹克雙創中心為創新創業中心,高梁坪科技創業園和原攀鋼鈦白粉廠舊址為孵化器和加速器的「一中心兩基地」的創新生態體系。培育和壯大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科技型和高新技術企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14億元,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R&D)達到12億元。發揮盈創動力東區平臺作用,組織召開東區科學技術協會第二次代表大會。
(六)完善中心城區功能。
加強城市建設,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區。堅持「東穩、西提、北轉、南拓、中優」城市建設思路,加緊推動危舊房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銅鑼灣廣場、華芝中央銘城等項目建設。推進銀江水電站順利建設。確保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第三輪覆審。開展市容市貌、農貿市場、「六小」行業等重點專項整治,完成十九冶「三供一業」物業移交小區施工圖設計和部分小區改造、全市生活汙水PPP建設項目東區部分和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氛圍營造。
培育大數據,打造區域信息高地。加強智慧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大數據平臺,建立釩鈦大數據、康養大數據、芒果大數據等三大專業資料庫,實現數據互交,培育和發展以軟體服務、信息技術服務、數字內容多媒體、大數據產業、災備產業為重點的信息產業,推動啟明星辰智慧城市網絡安全建設。推動信息技術在產業園區中的應用,實現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優化、管理精細化、服務專業化、產業智能化,打造智慧化的新型園區發展模式。探索開展釩鈦、鋼鐵、石墨等工業大數據開發與利用,有效支撐製造業智能化轉型。
(七)實施全域開放合作。
深化協同發展,建設四川南向開放門戶主體功能區。籌備參加西部國際投資大會、科技博覽會等重大展會活動。圍繞攀鋼招商,精準對接與攀鋼產品有關聯的上下遊企業,打造產業集群。促進阿署達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炳四區中部地塊開發等項目籤約,推動昌盛萬達文華酒店、西部網絡文學文創基地等項目儘快開工。強化重點招商項目包裝策劃,完善招商引資儲備項目庫,確保在庫動態管理的儲備項目85個左右。全年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56億元以上,其中,國內省外到位資金83億元以上。
(八)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水平。
加強社會治理,打造基層社會治理先行區。落實「七五」普法宣傳教育,推進「法律七進」。完善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0個街道(鎮)、1個園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功能配置,完成61個社區、9個行政村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打造,實現轄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全覆蓋。做好法治社區(村)、四川省食品安全示範區創建,完成不規範地名清理整治。做好禁毒社會化管控,形成社區戒毒、康復體系。結合街道體制改革,提升網格化服務管理質效。持續加大對黑惡勢力的打擊力度。健全防範風險和實戰指揮體系,提升預警預判預防水平和應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整體能力,夯實重點人員穩控基礎,確保全年進京非訪目標嚴格控制在4人次以下。推行安全生產標準化、應急管理平臺、應急指揮體系及指揮消防平臺試點建設,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開展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冶金、建築施工、特種設備等領域專項整治行動,強化源頭管控預防。
打好三大攻堅戰,持續防範重大風險。實施大氣汙染防治精細化管理,繼續狠抓揚塵汙染治理,強化工業大氣汙染源監管,做好交通擁堵、機動車尾氣等專項治理。加強整治沿江化工企業,確保長江流域水道安全,鞏固已完成飲用水環境問題整改成效,推進鄉鎮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加強飲用水源地巡查,落實河長制責任。開展土壤風險隱患排查和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防範危險廢物環境汙染風險。持續開展揚塵汙染整治行動。推進大渡口和炳草崗汙水處理廠提標升級、炳草崗垃圾填埋場規範封場等項目建設。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落實各項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繼續強化徵收管理,抓住土地運營,加快土地掛牌上市進度,努力壓縮行政運行成本,確保一般性支出比上年壓縮5%以上,千方百計完成財政收入,確保實現收支平衡,降低政府債務風險。
(九)統籌推進社會民生。
均衡發展社會事業,打造區域性文教衛高地。繼續推進新高考綜合改革,抓實省、市級改革試點項目,確保恆大城幼兒園、市十八中小學食堂新建、密地外國語學校學生公寓等項目年內完工。支持十五中學創辦四川省一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開展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和家庭醫生智能籤約服務,建立緊密高效醫聯體,爭創「全國優質服務基層行示範單位」,開展自助掛號、收費服務系統等信息化建設試點,加快炳二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推動基層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強化愛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病和嚴重精神障礙疾病綜合防控,依託康養體驗中心、攀西盛泰康復醫院等機構打造特色健康服務產業。加強農村群體文化陣地活動建設和特色文化隊伍打造,推動銀江鎮各村(社區)綜合文化建設,打造以阿署達為中心的紅彝特色文化,開展火把節品牌文化活動,推進「山水鞠」足球小鎮等文旅項目建設。推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縣,實施「兩館」免費開放、公益電影放映,做好全國第五次文化館評估定級。
推進民生工程,提升人民幸福感。抓好54項民生工程,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做好高校畢業生、殘疾人、城鎮失業人員等人群就業,對下崗職工、農民工等進行技能培訓,全年實現就業培訓700人以上。開展城鄉困難群眾醫療、臨時、生活等救助活動,加強司法救助,持續開展刑事法律援助審判階段全覆蓋試點,加大農民工討薪法律援助辦理力度。加強社保基金監管,繼續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建設和升級,按照人口比例建設養老床位,為城鎮「三無」老人、失能老人、獨居老人等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發放高齡津貼。在36個社區建設兒童之家,為兒童及家庭提供教育、衛生、遊戲等一體化服務。城鄉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要達到11.6萬人,對殘疾人家庭實施無障礙改造,完善老舊小區社會服務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