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首詩,成就了他的名垂青史

2021-01-22 智慧與權謀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去年春天,在這戶人家裡,我看見那美麗的臉龐和桃花互相襯託,顯得分外紅潤。
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著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為"桃花緣"。

崔護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跡不詳,唐代詩人。公元796年(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全唐詩》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所謂一詩定詩名,崔護也以這一首詩,而成就了他的名垂青史。

人物故事:絳娘與崔護的桃花緣

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今河北博野縣)的一位書生,出身於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即使偶爾偷閒出遊,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的清明時節,崔護在長安進京趕考,結束後到都城南郊遊玩。一路上楊柳花飛、鶯燕啁鳴、暖陽和風、瑞氣宜人。苦讀不知春已濃的他頓覺心身清爽。

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崔護恣意享受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渾然不知道路的遠近。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酸口渴,尋思著找一處鄉野農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趕回城去。這裡已是僻野,農家住得極為零落,他舉目四眺,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於是加快腳步朝山坳走去。臨近山腳,在遠處能望見的茅屋這時反而全部被桃樹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綴滿枝椏,微風吹來,清香繞人,讓人疑是誤入了桃花源中。沿著桃林間的曲逕往裡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樸雅潔。院中住著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簡陋卻整齊異常。崔護心想:"何方高人,隱居在如此別致的地方。"

墨漬未乾的詩箋,上面寫著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豔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詩句一定是這裡的主人所書,似乎是在借梅花來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蕭索與無奈的心境。到底是何等人物隱居在此?又是怎樣的心情與遭際衍出如此無奈的文字呢?一連串的問號浮起在崔護腦際,使得他對這桃花環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這時,少女託著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著牆上的對聯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

崔護從思索中轉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粉白透紅的臉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淨的布衣,更加襯託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的桃花,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風採。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崔護不由得心旌搖曳,險些兒難以自持。但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識禮的書生,崔護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致於在少女面前失態。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裡,接著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願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並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

然而牆上的聯句、桌上的詩句、以及眼前的人物,這一切所透露出來的,都強烈地暗示著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來歷。崔護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團迷霧,但既然人家不願多談,他也就只好擱在一邊了。兩人在屋中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將話題轉到景物上.他大讚此地景色宜人,猶同仙境,是遊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並不說話。說到春天,崔護詩情大發,又對古今著名的遊春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後說道:"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完,他意味深長地望著絳娘,等著她的反應。

靈慧的絳娘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面對著這樣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竇初開的心中春意蕩漾呢?但知書識禮的少女怎敢在一個陌生男子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裡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面頰,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益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面對少女的無措,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聖賢書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熱烈、更輕浮的舉動來。平時極少接觸女孩的崔護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見少女長久不語,還以為自己得罪了她。於是暗暗警惕著自己,不知不覺便在言語上有了一些收斂。

那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一對未婚男女能夠端茶遞水,獨處一室,已屬破格之舉。在鄉村僻野尚且說得過去,若在城裡則是大逆不道了。兩顆年輕而摯熱的心,在春日午後的暖陽中激蕩著,彼此都被對方深深吸引著,然而"發乎情,止乎禮",兩個飽受禮節教育的年輕人並沒有再進一步的越軌行為。眼看著太陽已經偏入西邊的山坳,崔護只好起身,懇切地道謝後,戀戀不捨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門,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著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只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著門前豔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蕩,心中暗嘆:真是一副絕妙的春景圖啊!但少女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已看不清楚了。春日裡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護和絳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愛的漣漪。然而,男女之情,對男性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些點綴,在女性卻是生命的全部。

自從崔護離開以後,絳娘對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盤桓在她腦海中,讓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她又不能對任何人提起。而崔護回到家中,隨即就埋頭於繁重的功課中,日夜苦讀,心思不復他顧;尋春巧遇絳娘一事只能暫擱腦後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馬而荒廢了學業。

時光如流,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晴日,崔護望著城中綻開的桃花不由地觸景生情,回憶起去年春天的城南舊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騰,在無法壓抑的衝動中,崔護抱著興奮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城外尋找往日的舊夢。一路上花開如舊,瑞氣依然宜人,但這一些景物都已喚不起崔護的興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燦燦的桃花中的伊人。尋尋覓覓,終於讓他找到了那幢茅舍,但見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豔遇就是發生在昨天。走近院落,裡面寂靜無聲。他隔著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複著上一年的語言,期盼著去歲的那幕再次上演。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回音外,並無應答之聲。再定睛一看,茅舍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宣告著主人已不在此。頓時,崔護覺得如一瓢冷水澆頭,火熱的心涼了大半。推開柴門,枯坐在院中桃花樹下.繽紛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見少女歸來。又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了,崔護訕訕地從窗欞中取出筆墨,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莊"。

題罷,他仍覺意猶未盡,沉吟兩遍,想改第三句為"人面只今何處去?"轉念又想,一首七言絕句中用兩個"今"字,不甚妥當,於是仍依原句。再看詩中兩次提到"桃花"一詞,卻並不嫌重複,反而更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氣氛。

崔護城南訪舊,沒能見到絳娘,回家後心裡一直放不下來,腦子裡不斷地問:伊人究竟到哪裡去了呢?--掃墓?探親?郊遊?甚至是出嫁了?他想來想去,絳娘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用心讀書,甚至連茶飯也難以下咽。於是,數日之後,他再度前往城南尋訪。

這次,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蒼老的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究竟。片刻之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漢,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著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對老漢知道自己的名姓,崔護有些訝異,他點頭稱:"晚生是崔護。"

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哭著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請老丈說明原委!"老漢涕淚橫流,哽咽地述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為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仿佛橫遭雷擊,一時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讓崔護心痛欲碎呢!他嗚咽道:"去年路經貴宅,口渴求飲,承蒙小姐賜茶,日前再來尋訪不遇,悵然題詩而返,不料竟意出這樣的變故,絳娘若死,晚生也不願偷生了!"他邊說邊奔入內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喊:"絳娘慢走一步,崔護隨你而來呀!"崔護一邊搖晃著絳娘,一邊大聲哭喊,淚水流滿了絳娘的面龐。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蒼天,也許是他的真情喚醒了絳娘的心,這時絳娘竟然悠悠地甦醒過來。一開始是呼出一絲綿綿的鼻息,接著雙目微啟,然後唇角微動,似乎認出了崔護,自己把臉深深埋進崔護的懷裡。老漢見了驚喜萬分,急忙備好薑湯米漿,慢慢給絳娘灌下。

就這樣,多情的絳娘居然從黃泉路上又走了回來。隨後,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父母十分體諒他們的一片真情,於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絳娘的父親也經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天年。但這父女始終不願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也許老漢曾經在朝中為官,因故獲罪,於是隱姓埋名,蟄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顧忌,崔護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護娶了絳娘這麼一位情深意厚、賢淑美慧的嬌妻,心中自是美不勝收。絳娘殷勤執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夜來紅袖添香,為夫伴讀,使得崔護心無旁思,專意於功課,學業日益精進。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會試,獲進士及第,外放為官,仕途一帆風順,官到嶺南節度使。在絳娘的佐助下,他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相關焦點

  • 用一詩名垂青史的崔護: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接近五萬首詩,我們能記住的,大概連一百首都沒有,更多的人,二十首唐詩都背誦不出來,可見,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千古流傳,非常不容易。為了能被人記住,很多詩人大量寫詩,作品多了,總有幾個能被記住的。所以,唐朝的詩人很多都是百首起步的,詩文留存最多的白居易,一生寫了三千多篇。
  • 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
    原文標題:他把他睡的懶覺寫進了一首詩,這首詩又被寫進教科書,每個小學生都要背誦!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問一文,ID:dainikaiw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這是一個唐朝的大詩人,這個人很會寫詩,會寫到什麼程度呢?
  • 杜牧最經典的一首詩,美得令人心醉,成為描寫秋天最唯美的一首詩
    杜牧,字牧之,晚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他與當時的李商隱還一起並稱為「小李杜」,意思是兩人的文學成就,完全可以媲美盛唐時期的李白和杜牧。作為唐朝最後大師,杜牧的很多作品也都是深入人心,尤其是一首《清明》,更是成為了描寫清明最傳神的一首詩,通篇描繪的看似平淡,可是那一份憂愁之感,以及落魄的神態,則是被詩人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描寫得淋漓盡致,讀來當真是令人肝腸寸斷。
  • 王勃最孤獨的一首詩,讀來令人感慨萬千,也是他生命最後的絕唱
    當然這其中最為著名的自然還是王勃,除了他的一首《滕王閣序》美得令人驚豔之外,他的詩歌也是別具一格,尤其是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同樣也是一首難得的千古名篇,裡面也是句句經典,其中有兩句詩一樣膾炙人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是被後世很多詩人引用,並且描寫得也是極為深情。
  • 李清照目睹丈夫貪生怕死,後寫下一首最霸氣的詩,至今讓人熱血沸騰
    她年幼時曾寫過一首《點絳唇》,讀來甚有滋味,詞云:「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首詞寫出了她兒時的生活,頑皮中又帶有一絲害羞,其情感如嫩杏一般青澀。到了十八歲的時候,李清照嫁給趙明誠,夫妻二人琴瑟和鳴,十分幸福。趙明誠去外地做官,兩人暫別,李清照十分思念他,並將其相思之情寫入詞中寄給趙明誠。
  • 中國古代的「懶」詩人,一生連一首詩都沒寫完,詩句卻人人會背
    李白李白和杜甫等人之所以名垂青史,除了他們的詩歌質量高外,還在於詩歌的產量大。寫得多了,自然會有一些精品出現。但爆史君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詩人卻有些另類,他一生只寫了兩句詩,結果卻流傳千古,被後世爭相傳頌,幾乎到了人人會背誦的地步。這位詩人是誰呢?他又寫出了怎樣的佳作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易中天:紅樓夢是中國最後一首詩,以後沒詩了
    一如易中天所言,「紅樓夢是中國最後一首詩,以後沒詩了。」何以至於易中天對《紅樓夢》的存在作出如此高的一番評價?而《紅樓夢》的本質明明是小說為何將之稱為最後一首詩?首要原因便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這兩個關於《紅樓夢》的稱譽。
  • 一首詩開創兩個記錄,嗜酒如命的他,掀開了唐詩最偉大的一頁
    而在初唐時期,就有這樣一位詩人,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喝酒,乃至達到了無酒不歡的地步。他便是以一首《野望》成就不朽之名的王績。隋煬帝大業元年(605),那年的王績只有21歲,就已經是品學兼優的學霸了,他被朝廷授予了秘書正字的官銜。
  • 才華橫溢的李商隱,一直被小人排擠,氣憤的他寫下了一首諷刺詩!
    由於李商隱一直處於牛李黨爭之中,這也使得他成為了別人的眼中釘,一直是被人排擠,所以他儘管通過了科舉考試,但是後來的博學宏詞科的考試,始終是沒能通過,這也使得他痛苦不已,最終只選擇去到外地擔任幕僚,所以他一輩子,只不過擔任了一個小小的幕僚,這對於他來說無疑是一種打擊。
  • 這兩首詩,一首力挺李杜文章,一首看不上李杜文章,針鋒相對!
    今天給大家分享兩首關於評價李杜文章的詩,一首是韓愈的《調張籍》,詩中作者力挺李杜文章,對李白杜甫極為崇敬;一首是宋朝詩人陳棣的《題李杜畫像》,詩中有些不屑,勸大家吟詩作詩莫要學李杜。韓愈這首詩很長,這裡只截取前10句,韓愈在詩中嘲笑那些誹謗貶低李杜文章的人,笑他們是「蚍蜉撼大樹」,不自量力。韓愈作為唐代大文學家思想家,還自知自己的文採遠遠比不上李杜,對其二人充滿著無限的仰慕之情。而那些無名之輩竟敢對李白杜甫進行謗傷,真是太可笑!
  • 他的存世詩篇只有兩首,一首默默無聞,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
    他的存世詩篇只有兩首,一首默默無聞,一首被稱為「孤篇壓全唐」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有著逾越不過的一座高峰,那就是唐詩。在唐朝,詩歌達到了頂峰,無數文人墨客為詩歌賦予了無與倫比的魅力,無數大家因為詩歌成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膾炙人口的頂尖詩人,很難說是唐詩成就了他們還是他們成就了唐詩,但唐詩得因他們而璀璨,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一顆最耀眼的明珠。在這個空前絕後的年代,共產生了五萬多首詩篇,和這些詩人生在同一時代是到底不幸還是幸運?
  • 周敦頤一首很唯美的詩,僅開篇短短的七個字,便是美得如詩如畫
    其實除了散文之外,周敦頤還寫過很多的優秀的詩歌,以這首《題晚春》來說,那就是一首精品之作,全詩儘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可是每一句都如詩如畫,美得令人驚豔。  《題春晚》  宋代:周敦頤  花落柴門掩夕暉,昏鴉數點傍林飛。  吟餘小立闌幹外,遙見樵漁一路歸。
  • 李白送友人歸隱山林,寫下一首詩,看完不得不佩服他的才華
    李白在詩歌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高峰,其歌行體和七絕更是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從他的代表作《行路難》、《望廬山瀑布》、《將進酒》等,我們早已領略到了他驚為天人的才華。小編今天便通過李白的一首詩作《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來和大家一起探討李白在詩歌上的才華。《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是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劉十六歸隱山林時所作的一首雜言古詩。
  • 崔護最戲劇性的一首詩,但就是這首詩,為他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崔護,唐代的詩人,他的詩詩風精煉綺麗,清新自然,尤其是這首詩,流傳最廣,膾炙人口。全詩四句話,但是包含著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互相映照的場面,尤其是最後一句話,更是老少皆知,廣為流傳。全詩如下: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蘇軾一首驚豔了時光的詩,你知道嗎
    他曾任杭州通判,住到了西湖邊,西湖這樣鍾靈毓秀的地方,怎麼能少了東坡先生的筆墨呢。日日就在西湖邊,西湖的水光、山色、雨晴、風雪,四季變幻的風景,使他文思如泉湧,佳作不斷,關於西湖的詩詞,他就寫了很多首。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首就是《飲湖上初晴後雨》了。
  • 後人對於諸葛亮的評價褒貶不一,只有杜甫這首詩最到位,一針見血
    其實無論怎麼去評價諸葛亮,他都是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軍事家、戰略家、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他在很多的領域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從而為後人所敬仰。歷史上無數人想要系統性地評價諸葛亮的一生,其實是比較困難,大部分的人都無數說到點子上,只有唐朝詩人杜甫在這首《八陣圖》一詩中,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我個人認為是最到位,儘管這首詩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個字,可謂是一針見血,評價的最為經典。
  • 小和尚無法開悟,師父念首洞房詩,他大悟寫下一首言情詩廣為流傳
    比如北宋詩僧道潛的詩:「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就是一首能讓人降低欲望的言情詩,禪心就像柳絮粘上了泥巴,不在飛舞,比喻他的心不會隨著外物而起波瀾,更不會為誘惑所謎。其實能擁有一顆淡定平靜的禪心是不容易的,只有那些開悟的僧人才可以做到。
  • 遇見一個人就像遇見一首美麗的詩
    初唐張若虛那首被現代詩人聞一多評為「孤篇橫絕」、一首蓋唐詩且早已流傳至日、韓的《春江花月夜》。因為太喜歡這首詩了,索性背誦了下來,全詩如下:《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 用一首詩,遇見愛情.
    不過今天的主角並不是他你也可能知道這首歌的歌詞其實出自一位詩人俞心樵他在我們海底宣告:從未真正活過的人也不會真正死去多可怕,現在我需要一顆星星,現在你也不行了現在只有你在歌唱,為什麼你的愛情更無望不!我個人認為他是中國當代最好的詩人之一,他寫的《今生今世,到處都是海》曾經把我對詩的理解帶到了一個新的空間。就用他寫的一句詩來作為推薦這首詩的開始:我有責任把月光下平靜的海面當作自己的表情,當我想起角鬥士的痛苦,波濤才開始翻湧...當代藝術自媒體學院開課啦!
  • 與朋友剛重逢又別離,他隨手寫下一首詩,成為千古絕唱
    他四歲能詩,不到二十歲就已經頗具名聲。唐德宗對文學很感興趣,得知權德輿的才名後,召為太常博士,時間在貞元八年。今天寫的這首詩寫在他被召為太常博士之前,有學者考證寫於貞元二年。是年,他往江西赴任。全詩如下:十年曾一別,徵路此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