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布衣如是說 未經授權 謝絕轉載
堺市,位於大阪府中部,早在中世紀,因為地理位置關係,堺市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也是重要的貿易港口。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佩裡,率領艦隊敲開日本國門,跟德川幕府籤訂不平等條約,史稱「黑船來航」。
當時外國人在日本橫行霸道,軟弱無能的德川幕府對此束手無策,而主張攘夷的藩主和志士們,通過跟幕府有矛盾的公卿,聯絡並策動天皇下詔,宣揚尊王攘夷。一時間腥風血雨,「天誅」事件和驅逐洋人打倒幕府的暴力活動層出不窮。
尊王攘夷運動的中心在長洲藩,為此在1863年長洲藩還炮擊外國船隻,美法軍艦進行報復,長洲藩損失慘重,史稱「下關事件」。同年,薩摩藩因「生麥事件」處理不當,招來英國艦隊的瘋狂報復,史稱「薩英戰爭」。
1864年,禁門之變,武裝上洛的長洲藩戰敗。長洲藩被指為「朝敵」,德川幕府組織第一次長洲徵伐,而英、美、法、荷四國再次對長洲出兵,長洲不得不屈服幕府。
所以說,在當時的日本,無論是天皇公卿、德川幕府還是地方強藩,處理涉外事件都要慎重對待。1868年3月8日(慶應四年,但此時的天皇是睦仁,也就是後來的明治天皇),一艘名為「杜卜雷」(音譯)的法國軍艦在大阪附近海域停靠,幾十名法國水兵的搭乘小船來到堺市街頭遊玩。
當時倒幕的戊辰戰爭已經爆發,守備在堺市的武裝是土佐藩武士,其中六番隊隊長箕浦豬之吉和副隊長西村左平次,接到堺市群眾舉報,稱上岸的法國水兵為非作歹,滋擾百姓。
這兩個隊長率領土佐藩兵前去維持秩序,但雙方語言不通,而自詡來自「文明世界」的法國水兵,又極端無禮,看到日本武士身材矮小,仗著人高馬大,搶走了六番隊隊旗。
無論東西方國家,軍隊的旗幟被視為生命,在甲午戰爭製造「旅順大屠殺」的屠夫乃木希典,在西南戰爭(1877年)時擔任第十四聯隊少佐聯隊長,結果他的部隊遭到薩摩叛軍襲擊,聯隊旗被搶走,乃木希典差點自殺殉旗。
隊長箕浦豬之吉見狀,拔刀便砍,其他土佐藩兵紛紛舉槍拔刀。法國水兵沒帶武器,結果被日本武士殺得七零八落,中槍淹死的法國人多達11人,傷者不計其數。
雖然攘夷天誅砍人很爽,但後果十分嚴重,法國不會善罷甘休,1856年發生在大清廣西的「馬神甫事件」,最終為法國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提供了口實。薩摩藩、長洲藩的攘夷事件,最後還是招來外國艦隊的炮擊,損失慘重。
無論是明治新政府還是土佐藩,都極力避免此事鬧大,招來法國艦隊報復。更何況,現在倒幕戰爭剛拉開序幕,明治新政府還需要西方諸國支持,於是選擇了跟法國妥協。明治政府和土佐藩主,要向法國公使和法國艦隊賠罪;支付15萬鷹洋的賠償金,開放大阪港口,撤走土佐藩兵;在法國人監督下,處決襲擊法國水兵的兇手。
3月16日,大阪裁判所的裁決,20名土佐藩兵在堺市的妙國寺本堂被公開執行死刑。負責外事工作的山階宮親王等日本軍政要員,陪同法國公使米歇爾和法國軍艦長圖阿爾和他帶來的全副武裝的20名水兵,一同在現場觀看。
按照當時法律,這群人既是兇犯,但理應被判處斬決。但日本人做文章,要求這20名土佐藩兵光榮赴義——切腹自盡。第一位受刑者,是六番隊隊長箕浦豬之吉元章(歿年25歲),箕浦豬之吉元章從容不迫寫下辭世詩,然後用短刀十文字切腹部,再按禮法扯出腸子證明自己的清白,箕浦豬之吉元章將腸子拋給在場的法國人,法國人被嚇得魂不守舍。
圍觀百姓盛讚箕浦豬之吉有氣節,並被箕浦豬之吉 「義舉」感染,更加仇視在場「觀禮」的法國人。介錯(為切腹者斬首)人手忙腳亂,砍了三刀才送走這位年輕人。之後副隊長西村佐平次和其他士兵,紛紛效仿那位年輕的隊長,不僅洋洋灑灑表達愛國之情,爭相赴死。
明治政府的高官們紛紛垂淚,場外百姓高呼不已,沒見過這種場面的法國人呆若木雞。法國艦長圖阿爾被這些殉死的土佐藩兵感染,更害怕天色將晚,如果遲些回去會遭到更多日本攘夷志士的圍攻,圖阿爾向外國局判事五代友厚做了中止的請求,最終挽回9人性命。
第十二位本應受刑卻獲赦的橋詰愛平,兩天後想咬舌自盡,卻被成功救回。而在那位法國艦長看來,這種處刑方式根本無法嚇唬不友好的日本武士,相反只會被當作義舉,引來更多人的爭相效仿。
這11位殉道者,被當英雄,安葬在大阪寶珠院。而西方列強也通過堺事件,清楚明白,日本武士極富榮譽感,可殺不可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