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皋杖頭木偶戲非遺展演中心開館迎客
2020年10月16日,如皋杖頭木偶戲非遺展演中心的木偶劇場在江蘇省如皋市如皋花木大世界「盆景大觀」景區開館迎客。如皋杖頭木偶戲於2007年被列入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杖頭木偶戲表演為主,演出中夾帶皮影、布袋和提線等表演形式,是中國戲劇表演形式中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藝術種類。↑2020年10月16日在江蘇省如皋市如皋花木大世界內拍攝的盆景大觀·木偶劇場落成暨開館儀式現場。
-
(原創)合浦老家又唱木偶戲……
原標題:(原創)合浦老家又唱木偶戲…… 很久沒回老家了,挺想老家的。近日,約上幾個好友一起回老家逛逛,不料卻遇上村裡又唱木偶戲,雖然我看不懂木偶戲,但它伴我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所以我對木偶戲特別的有感情。
-
揭西提線皮影(木偶)戲
在揭陽,從清末時五經富庵背新村人呂德門創辦「黃竹頭木偶戲劇班」開始,提線木偶戲就活躍在揭西客家地區民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一開始,木偶戲是以漢劇唱腔為基礎演唱的中國地方戲曲,歷史上稱為漢腔、北調(外江戲),到了本地,部分劇目融入客家山歌演唱精華、客家方言說白,以至於「木偶戲」在揭西客家地區一枝獨秀,並有了「戲王」之稱。
-
揭西提線木偶戲:情寄木偶 懸線善舞
提線木偶演員必須以久經訓練積聚的功力,使木偶各部分氣脈貫通,靈動自如。能跪能坐,能走能跑,能揮筆弄劍,體現出充盈的生命感和活力。圖為木偶戲名師曾還元演示木偶翻跟頭。 提線木偶戲又稱「柴頭戲」,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古老劇種之一,也是我國木偶四大劇種之一。古稱「懸線傀儡」,又名線戲。
-
第1919期:提線木偶戲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戲劇形式。它的歷史悠久,閩南人稱它為「嘉禮」。
-
人偶童話劇《木偶總動員》在閩南神韻歡樂開演啦!木偶奇遇記等你來!
這齣木偶名劇把中國的傳統武術、雜技和戲曲藝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一個個滴溜溜轉動的盤子,在空中來回飛旋;耍動的獅子在空中翻騰挪越,做起了高難度的"空中雜技"。❸布袋木偶互動表演《掌中戲》趣味互動·自信演繹
-
越南水上木偶戲,非常值得一看!
就像中國的國粹京劇,越南也有傳承千年的國粹,而且世界獨有,那就是水上木偶戲。紅河平原多湖泊,有村莊的地方必有池塘,老百姓的生活和水息息相關,而且,越南的民間流傳很多有關水的神話故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水面上體現老百姓生活、反映歷史事件或演繹神話傳說的表演形式。
-
泉州提線木偶戲,指尖上舞出百態人生!
說起提線木偶,你會首先想起什麼,童話故事裡的木偶匹諾曹?No!no!no!其實今天小編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已經在泉州傳承多年的「非遺」,精彩的提線木偶戲~~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是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漢族戲劇劇種。
-
圖集 傳承千年的越南國粹——水上木偶戲
-
「偶們」共傳承 兩岸青少年同習木偶非遺文化
新華社福州11月22日電(記者 鄧倩倩)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前搭建起的木偶攤位上,非遺手藝人擺弄著各式木偶,吸引孩子們駐足圍觀。6歲的臺灣小女孩翁諳諳走進這片木偶非遺文化展區,在捏麵人攤位前流連忘返,問道「我能一起捏嗎」,隨後她專注地學起來。
-
提線木偶
雖然看不懂臺上演得是什麼,但是看著木偶在操控者的手中做出各種動作,感覺還是蠻好玩的。
-
川北大木偶 三百年來舞長綢
中國文化的南充符號川北大木偶 三百年來舞長綢《變臉吐火3》變臉.噴煙.吐火,展示川北大木偶享譽世界的絕活3月8日,北京,央視《花開中國-時代女性盛典》晚會。樂聲悠揚,23歲的南充姑娘梁夢禹攜大木偶登臺,金絲銀線,暗中牽連,美女木偶長袖善舞,婀娜多姿。
-
單人木偶表演
高州木偶戲又名鬼仔戲,是廣東高州民間藝人不斷吸收、改造、發展而形成的漢族戲曲劇種。由一名藝人表演,集唱、做、吹、打於一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擔木偶箱則可全部裝下。逢年過節或農閒時,木偶藝人便肩挑著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廳中央,擺放一張方桌,則可以架設成為木偶表演舞臺。高州木偶戲以杖頭木偶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堅韌的木料加工成型後,採用變形誇張的手法,進行彩繪、裝潢,使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
木偶戲溯源之旅
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成立於1951年5月,是由鄭福來響應國家號召率先組建,50年代—60年代,漳州市南江木偶劇團及其後與漳浦藝光木偶劇團、藝校木偶科首屆畢業生合併成立的龍溪地區木偶劇團(現漳州市木偶劇團),多次奔赴世界各地演出並獲得多項殊榮。鄭福來家族世代傳承布袋戲,鄭福來大兒子鄭國根、二兒子鄭國珍均從事木偶劇團工作。
-
造提線木偶的「女媧娘娘」
在車間裡完成好前期的木工工序,季天淵會帶著木偶們最初的雛形,來到她閣樓上的工作室,給木偶做造型並安裝機關,比如,給木偶安裝上會轉動的眼珠和會開合的嘴巴。有時候,她在自己的閣樓工作室裡,一待就是一天。 「給木偶化妝的時候,眉毛、眼睛都是一筆勾勒出來,不會一遍一遍修改的,這樣看起來才自然。」季天淵說,平時她會用毛巾或者特製的小口罩包好木偶的臉,避免妝容互相剮蹭。
-
福建南靖:這麼多木偶人你都見過嗎?
福建南靖:這麼多木偶人你都見過嗎? 12月5日,
-
【長知識】陝西木偶戲
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解倡者以示王,皆草木膠漆白黑丹青之所為,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肢節、皮毛齒發,皆假物也,而無不畢興者,合會復如初見。足見周穆王時代木偶之流傳狀況,及偃師表演技巧之高超。
-
木偶戲:人才斷代、事業不繼,劇團嚴重缺崗,急需年輕人的加入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對於木偶戲,中國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沒有過在現場觀看的經歷。現在表演木偶戲的藝人,平均年齡都在40多歲,而且劇團人員嚴重缺崗。木偶戲人才斷代,事業不繼,急需新一代年輕人的加入和傳承,否則將面臨著失傳的風險。
-
非遺技藝|漳州木偶頭雕刻——巧木造化意萬千
漳州木偶頭雕刻,是福建省漳州市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屬於木偶戲道具製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漳州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冠盔等,木偶頭雕刻僅指頭部造型。(來源:北京看展)漳州木偶雕刻起於晉盛於唐,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自明清以來,木偶戲已由城市漸進至鄉鎮,並形成了各地不同風格和流派的木偶造型藝術。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關鍵詞:木偶戲 霹靂木偶戲 版權 衍生商品傳統的布袋木偶戲,又稱景戲、指花戲、掌中戲,其特點是戲偶小巧,將木偶的頭、手、腳用如同布袋的衣服相連,在手掌、指頭上操作表演。而為了解決語言的傳播問題,霹靂會給布袋戲節目加上字幕,讓更多喜歡霹靂布袋戲的人得以無障礙的欣賞,美妙的口白吸引了不少戲迷去學習閩南語,則是無心插柳的結果。但語言的特色,也在霹靂走向國際市場時,出現了翻譯的障礙,如何把詩化閩南語的優美轉換成不同的語言,確實也成為需要克服的難關。